第一节 北宋“球迷”皇帝
北宋时期,踢球运动在京城开封非常流行,不仅老百姓喜欢踢球,连皇帝也成了名副其实的“球迷”。宋太祖赵匡胤、宋太宗赵光义和宋徽宗赵佶就是北宋历史上著名的“球迷”皇帝,他们踢球的故事也很有趣。
北宋时期,京城开封流行的球类运动主要有两种,一种是“蹴鞠”,和现在的足球基本一样,“鞠”是一种以皮革为外壳、内装毛发的实心球;另一种是“击鞠”,是骑在马上用球杖打的球。当时,在京城开封,蹴鞠这种活动最受人们的喜爱,赵匡胤、赵光义和赵佶喜欢的就是蹴鞠。
赵匡胤和赵光义都是军人出身,喜欢体育运动,他们都将踢球作为工作之余最主要的体育娱乐活动。赵匡胤做了皇帝后,还带着赵光义和赵普、石守信等人一起踢球。
宋徽宗赵佶并不喜欢亲自踢球,但他特别爱看球赛,因此在皇宫里成立了一支拿工资的国家球队。赵佶规定,每年在他过生日的这一天,文武百官祝寿之后,皇宫里的球队都要进行踢球比赛。和赵佶政治上昏庸无能一样,对于球场上的运动员,赵佶也是胡乱发号施令。赵佶规定,球队在比赛时,赢球的一队有奖,而输球一队的队长(当时叫“球头”)则要挨鞭子抽和用黄白粉涂脸。这种蛮不讲理的惩罚方法,据说是当时的殿前都指挥使高俅出的馊主意。
赵匡胤和赵光义只是把玩球当成一种业余爱好,并没有因此耽误工作。赵佶却是玩物丧志,他玩球和他玩书画一样,沉湎其中,把正经工作给耽误了,于是,北宋王朝就在赵佶的玩乐中灭亡了。
第二节 疯狂的宋理宗
《宋史》给了宋理宗很高的评价。这是因为宋理宗在位时大力推崇理学,而《宋史》正是以表彰理学为第一要务。
理学又称道学,为北宋周敦颐所创。周敦颐的理学思想在中国哲学史上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后来,周敦颐的理学思想经程颢程颐兄弟传承,得以进一步发展。
到了南宋,理学在朱熹手中集于大成,他所著的《四书集注》后来慢慢取代了五经的地位,科举考试便在《四书集注》的范围内出题。
宋理宗曾经很认真地研读理学经典。理学家学问的要义在“存天理,灭人欲”,不仅对小民,也对达官贵人,甚至要求皇帝也要“正心诚意”。据说,程颐凡赴宴只要得知宴会上有歌伎时,他便会看也不看一眼就拂袖而去。
宋理宗晚年喜好女色,三宫六院已经不能满足他的私欲。善于奉迎的内侍董宋臣看到了,就给他想了一个寻欢作乐的方法。
一次元宵佳节,董宋臣为宋理宗召来了临安名妓唐安安。唐安安既是临安名妓,她和歌舞都精彩绝伦。宋理宗一见到她,便再也舍不得丢开,就把她留在宫里,宠幸非常。唐安安也仗着宋理宗的宠爱,过起了豪奢的生活。唐安安家中的用具,上到妆盒酒具,下到水盆火箱,都是用金银制成的;帐幔茵褥,也都是绫罗锦绣;珍奇宝玩,更是不计其数。除唐安安外,宋理宗还经常召一些歌伎舞女之流进宫。
有大臣见宋理宗太不像话,就上疏劝谏他,说如此胡作非为败坏了皇帝30年“修身”的效果。宋理宗看了,有点不好意思,于是嘱咐这位大臣不要把奏本给别的大臣看,但自己却仍然舍不得放走美人。那个大臣知道是董宋臣把妓女弄到宫里来的,就又给宋理宗献上了一幅“高力士脱靴图”。董宋臣看了大怒,就在宋理宗面前告状,说那位大臣诋毁皇帝。于是宋理宗就疏远了这位大臣。
宋理宗的祖上宋徽宗也是有名的风流皇帝,可他看上妓女李师师,也只敢挖条地道通到她家,不敢召她入宫。像宋理宗这般将妓女召进宫的做法倒算得上是胆大胡为。就连说他好话的《宋史》,也指出他“经筵性命之讲,徒资虚谈,固无益也”。但宋理宗很聪明,知道理学家名声很大,万一贬斥他们,就会引起朝野很大反应。于是他就给那些人升了官,但不让他们管事。
这些理学家们,讲起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来是滔滔不绝,可对于治国平天下,却拿不出什么像样的方略。知名的理学家真德秀,在朝野都有很高的声望。宋理宗召他入朝,大家都洗耳恭听他的大政方针,他却在奏章里劝皇帝正心诚意,不免为人嘲笑。
在局势危急之时,正是需要有豪杰一般的人物来大力整顿国政,可是那些理学家却没有一个人能做到。他们给宋理宗的劝谏,也多是在个人小事上做文章。也难怪宋理宗会烦,觉得这些“圣贤”们还不如斗蟋蟀的贾似道,因为后者还能想办法弄到钱来给他花。
第三节 宋真宗的闹剧
宋真宗名叫赵恒,是宋太宗的第三子,于公元997年继位。
1004年秋,辽国20万大军南下,直逼黄河岸边的澶州(今河南濮阳县)城下,威胁北宋都城汴梁。赵恒急忙向群臣问计策。
副宰相王钦若、陈尧叟主张向南方迁都,宰相寇准则厉声反对说:“出这种主意的人应当斩首!”他说,如果放弃汴京南逃,就会动摇人心,辽军就会乘虚而入,国家就难以保全了;如果皇上亲自出征,士气一定会大振,就一定能打退敌兵。赵恒同意御驾亲征,由寇准随同指挥。
宋军见到皇帝的黄龙大旗之后,士气大振。寇准指挥宋军出击,消灭了数千辽兵,射死了辽军主将萧达兰。萧太后见辽军陷入被动,便要求议和。经过寇准的坚持和使者曹利用到辽营一再讨价还价,双方于12月正式议定由宋朝送给辽以岁币银10万两、绢20万匹,换得辽军撤走。这就是历史上的“澶渊之盟”。
宋真宗对自己御驾亲征逼辽议和很得意。不料有一天,王钦若却对他说:“城下之盟,《春秋》耻之。澶渊之举,以万乘之尊而为城下盟,没有比这更耻辱的了!”王钦若的话,给爱虚荣的宋真宗泼了一盆冷水,从此怏怏不乐。
王钦若善于察言观色,他看出宋真宗既好大喜功,又害怕战争,就找了个机会假意向宋真宗提议:“陛下如果出兵收复幽、蓟两州,就可以洗掉澶渊之盟的耻辱了。”宋真宗说:“河北的百姓刚免了战争之苦,我不忍心再挑起战争,还是想点其他主意吧!”王钦若乘机说:“那就只有封禅可以镇服四海、夸示外国了,但自古封禅都得有‘天瑞’出现才行。”王钦若接着又说:“当然,这‘天瑞’不是说要就有的;前代的所谓‘天瑞’者,有些是人为搞出来的,只不过人把它当真的崇奉起来,并以之昭示天下,就会同真的一样了。”
宋真宗听了之后,心领神会,但又担心地说:“王旦也许不会同意这么干吧?”王旦是当时的宰相,因此前寇准已被排挤出朝。王钦若说:“我去向他暗示这是出于圣意,估计他会同意的。”经过王钦若一说,王旦果然同意了。但宋真宗心里还是不踏实,就把王旦召来宴饮,正当喝得高兴时,真宗命人取出一樽酒来赐与王旦说:“带回去同老婆孩子一起享用吧!”王旦回家后打开酒樽一看,里面盛的不是美酒,而是美珠!从此,王旦自然也成了宋真宗封禅的支持者。
在王旦、王钦若等人的支持下,宋真宗封禅的闹剧成功举行。
宋真宗大中祥符九年(1016年)夏天,宋真宗在京城开封的皇宫里接到许多关于蝗灾的奏折,全国许多地方出现严重蝗灾,来势凶猛,危害极大。当时,宋真宗正在迷信神仙之说,他相信神仙会来消灭蝗灾。许多官员看出了宋真宗的心思,就开始投其所好,纷纷对真宗说,国家不必忙着灭蝗,神仙会来帮忙的。
更让真宗精神振奋的是,苏州官员的奏折中说,蝗虫们害怕皇帝,它们又为了讨好皇帝,选择到风景秀丽的太湖里群体自杀。连名臣寇准也上奏说,自己所管辖地区内的蝗虫大多抱着草死掉了。
宋真宗看到这些奏折,非常高兴,他就派几个太监出去了解蝗灾的实际情况。太监们也想讨好宋真宗,他们出去随便看了看,尽管见到的蝗灾非常严重,却对宋真宗说,那些蝗虫的确在不断自杀,这都是皇帝的神威所致。宋真宗听了太监的汇报,以为自己的神威真的能消灭蝗灾,激动万分。
几天后,宋真宗和几位大臣坐在皇宫里商议国是,忽见无数蝗虫黑压压地从天上飞了过来,有一些蝗虫甚至直接飞入了金銮殿,宋真宗看到此种情景,不禁脸色发白,大声嚷道:“如果我在举行灭蝗庆典时这批蝗虫飞过来,岂不让天下人耻笑?”
开封附近也闹起了蝗灾,而且越来越严重,开封郊外的庄稼被吃得七零八落,宋真宗这时似乎清醒了许多,他心急如焚,开始强调人工灭蝗。然而,由于错过了灭蝗的最佳时机,灭蝗的效果很不理想。
有一天,宋真宗正在吃午饭,天空突然黑了下来,他扔下筷子连忙跑出去,抬头一看,无数蝗虫从皇宫的上空飞过。宋真宗默默地看着,脸色非常难看。随后,宋真宗派出专门负责灭蝗的官员,下决心要彻底消灭蝗灾,并派出人员奔赴灾区,救济受灾的百姓。
蝗灾消灭后,宋真宗对自己迷信神仙的做法非常自责,同时对那些编造谎言隐瞒蝗灾实情的官员深恶痛绝。于是,宋真宗实行了官员问责制度,罢免了一批蒙蔽他的官员,寇准也在这次事件中受到了严重处分。
第四节 错位的宋徽宗
宋徽宗有艺术家的气质,却无政治家的素养,他竟阴差阳错地君临天下。徽宗角色错位,对北宋历史的影响无疑是负面的。
宋徽宗赵佶是宋哲宗赵煦的异母弟弟,哲宗生于熙宁九年(1076年)十二月,徽宗生于元丰五年(1082年)五月,兄弟二人年龄相差不到六岁。在正常情况下,赵佶断无继承哲宗皇位的可能。赵佶继位有一线希望,是由于哲宗刚满23岁便死去了。
哲宗撒手人寰,膝下无传宗继位之人。于是当时被封为端王的赵佶继位出现了一线希望。
端王赵佶继位虽有希望,但这线希望相当渺茫。哲宗有皇弟13人,其中8人已死,5人尚在。赵佶是神宗第十一子,其生母陈氏虽史称神宗钦慈皇后,但入宫之初,不过御侍而已,生下赵佶后,才母以子贵,先后进封才人、美人,并已于11年前死去。赵佶既非嫡又非长,在通常情况下,继位的可能性极小。
究竟由谁继位,身为皇太后的神宗向皇后必须面对这道难题。她本人无皇子,态度较超脱。与英宗高皇后不同,神宗向皇后是个以不贪恋权力而闻名的女子,向来不过问朝政,决断能力极差。她只得与大臣们商议。
赵佶即位的合法依据是宋哲宗《元符遗制》。哲宗《元符遗制》称:“皇弟端王某,先帝之子,朕之爱弟也,仁孝恭俭,闻于天下,宜授神器,以昭前人之光,可于柩前即皇帝位。”这并非哲宗的临终遗言,而是向太后主持下的“朝议”即御前会议所作出的决议。其草拟者虽然是大臣,实则向太后之意。立端王为皇帝,事前早已定案,召集御前会议,不过是走走过场而已。于是,年届18岁的端王被推上了皇帝的宝座。
徽宗能够君临天下,固然仰仗于向太后,也由于他本人早已声名远播。徽宗的名气并非出自所谓“仁孝”,而是由于才华。其才华主要表现在书画方面。《画鉴》称:“徽宗性嗜画,作花鸟、山石、人物,入妙品,作墨花、墨石,间有入神品者。历代帝王画者,至徽宗可谓尽意。”这类记载大体属实,并为人所熟知。
徽宗的画艺乃至于名气,都与王诜、赵令穰、吴元瑜等人颇有关联。在王、赵、吴三人当中,以王诜与徽宗关系最密切,徽宗受其影响亦最大。此人娶英宗第二女、神宗之妹蜀国公主为妻。讲辈分,是徽宗的姑父。
王诜有三大突出之处。一是善画。王诜所画烟江远壑、柳溪渔浦、晴岚绝涧、寒林幽谷、桃溪苇村,无不造妙,皆为词人墨客难状之景。二是豪侈。王诜作为驸马,他的宅邸系神宗所赐,有园林之胜,宅内专建一堂名“宝绘”,藏古今法书名画。王诜还爱好奇花异石、珍禽怪兽。三是好色。王诜生活相当浪荡。他除有妾八人而外,宅邸之中歌儿舞女不计其数,并不时外出寻花问柳。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人们不难发现,徽宗酷似王诜。不仅“所好者古器、山石”,而且“颇好驯养禽兽以供玩”。
徽宗与王诜不同之处在于,社会的角色安排不同,人们的角色期待不同,因而两人的历史命运也不同。王诜虽曾任职,多属虚衔,并未从政,而是潜心于绘画。王诜在美术史上留下的是美名。徽宗则由花花太岁一跃而为风流天子,他豪侈放荡的禀性与最高统治权力相结合而恶性发展,干出了“宫新延福,山成万岁,花石应奉”等坏事和蠢事,坑害民众,危害社会。历史准确地将他定位为亡国昏君。在一定意义上,也可以说,宋徽宗“成也王诜,败也王诜”。
第五节 敌人敬畏的宋仁宗
1063年夏历三月,54岁的宋仁宗去世了。消息从皇宫传到街市,褴褛的乞丐、斯文的书生、稚气的小孩……哭做一团,披着白麻,烧着纸钱,给皇帝“送别”。第二天,焚烧纸钱的烟雾飘满了城市上空,以至天日无光。
这个消息从大宋传到大辽,辽国君主也大吃一惊,冲上来抓住宋朝使者的手痛哭道:“四十二年不识兵革矣。”一时之间,宋辽边境的百姓远近皆哭,可见受惠于他的不只是宋朝百姓。从贫民到敌人,都舍不得他死——皇帝做到了这份上,可见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君王。
1033年,宋仁宗亲政。他太清楚自己接手的烂摊子:宋真宗当年爱面子、好排场,为了弥补“澶渊之盟”里受伤的自尊心,竟然一口气把“五岳”都封禅了。想当年,唐太宗想封禅一座华山,都因为太贵而作罢。可想而知,宋朝的国库消耗到了何等地步。
宋仁宗的第一把火,就是抓经济。对外平息战争,对内作风俭朴,从而扭转了经济颓势,迎来一个黄金发展时期。至此,他才腾出手来,寻觅合适的改革代理人。几经斟酌,在群众中呼声很高的范仲淹进入了他的视野。1048年,宋仁宗宣布全新的“内阁名单”:调范仲淹回京,任参知政事(即宰相),与枢密副使富弼、韩琦一道主持朝政。
范仲淹从政已经28年,改革在他脑子里酝酿已久,十大政策一挥而就——明黜陟、抑侥幸、精贡举、择官长、均公田、厚农桑、修武备、减徭役、覃恩信、重命令。宋仁宗当场批准了他的奏章,使十大政策在全国执行。
但是,仅仅16个月后,范仲淹、富弼和韩琦相继被调出京城,改革突然停止。是宋仁宗不信任他吗?当然不是。历朝历代,改革者如商鞅车裂、张居正掘坟,比比皆是,可范仲淹毫发无损,“圣眷”不可谓不深。是政敌暗算他了吗?也不尽然。问题只在于操之过急。范仲淹是一个理想主义者,他言简意赅地找到改革的目标,却找不到复杂精细的实施办法。于是宋仁宗果断地叫停了新政。
范仲淹离去后,文彦博接替了他的宰相职位。这一次,宋仁宗选对了改革的代理人。此后的十多年里,文彦博以沉默而实干的姿态,把宋仁宗的改革意图不动声色地贯彻了下去。和他一道的是包拯、杜衍这批能臣。范仲淹的十大政策,经过一条条地修改,变得可以操作了。
1050年前后,文彦博觉得,宋仁宗在四川试点多年的纸币“交子”,向全国推广的时机成熟了。陕西长安的官员“立功”心切,说干脆废止铁钱,只用纸币吧。此言一出,老百姓连忙抛售铁钱、抢购货物,长安经济陷于混乱。紧急关头,文彦博并没有强制推行“交子”,而是拿出了自己家里的丝绸来到长安卖丝绸,并只收铁钱。一下子就稳定了民心。从那以后,朝廷再推广“交子”就没有阻力了,因为百姓对主政者有了信任。
很多年以后,激进的王安石改革失败了,宋神宗又恢复了祖父仁宗的温和改良做法,辽国君主急忙召集将领,对他们吩咐道:“不许再去边界惹事了,宋朝又回到了仁宗的路上。”辽国人或许不会懂得,他们敬畏的这个宋朝皇帝为何叫“仁宗”。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追求;在中国历史上,他是第一个被尊称为“仁宗”的皇帝,并造就了北宋一世繁华。
第六节 宋仁宗拒吹枕头风
宋仁宗是宋代获评价最高的皇帝,一是他性情宽厚,仁恕爱民,二是他襟怀宽广,能够接受大臣的直言规谏,并在日常生活中自觉进行行为约束,被誉为是有宋第一仁主。
宋人朱弁的《曲洧旧闻》中有一个宋仁宗拒吹枕头风的故事。有一天退朝后,仁宗回到寝宫,脱下帽子直嚷头痒,让内侍赶紧把专门给他梳头的女官叫来。女官在给仁宗梳理头发时,看到他怀里有文书,就问是什么事情。仁宗答道:“最近下雨不止,朝中谏官认为是阴气太盛所致,故上疏让宫里裁减嫔妃侍从的人数。”女官听了以后很不屑地说:“那些宰相和御史家里多的是歌姬舞女,即使普通的官员,只要官职稍一如意,也会增置歌姬舞女的人数,皇上身边不过几个人,他们就大喊‘阴气太盛’,要求裁减,难道只许他们自己逍遥快活?”
见仁宗默然不答,女官又问:“这个建议必须执行吗?”仁宗说:“谏官的建议,哪能不执行?”女官仗着自己平时被仁宗宠爱,认为再怎么裁减也轮不到自己,于是赌气说:“如果一定要执行的话,就请皇上先把奴家给裁掉。”仁宗当即站起身,让掌管嫔妃名册的内侍马上携带名册到后花园来,并下令看门者,即使是皇后前来也不准进入后花园。不一会儿仁宗就传下命令,让梳头的女官以下共30人尽快携带私人物品从内东门出宫,事情办好之后,马上回奏。
当时已是吃饭时间,皇后为了不耽误仁宗吃饭,亲自去督办这件事。直到接到回奏,仁宗才开始吃饭。其间,皇后始终不敢问原因,直到饭后喝茶,皇后才小心翼翼地问:“梳头的女官是皇上平日最为恩幸宠爱的人,为何第一个就把她裁减出宫?”仁宗说:“这人劝我不要接受谏官的建议,怎能把她留在身边?”后来,皇后时常以此事告诫宫中的嫔妃宫女,让她们不要乱说话,更不要干预政事,不然就像梳头的女官那样,为皇帝所不容。
宋代的国策是皇帝与士大夫治天下,皇权也要受到士大夫的监督和制约。换言之,宋仁宗耳边的枕头风再盛,他也无法仅凭个人意志为所欲为。而这种监督体制,又在一定程度上使得皇帝对于自我有着更为清醒的认识。这也就是宋仁宗能够拒吹枕头风的原因所在。
第七节 宋仁宗送字引发的血案
宋仁宗赵祯是宋朝的第四位皇帝,他做了皇帝后,虽勤于政事,却没有放弃自己以前的业余爱好——绘画,处理完政事后,依然喜欢拿起画笔画上几笔。赵祯最喜欢画的是马,闲暇的时候,他总是不断地画马。当时,许多大臣和太监纷纷收藏他画的马,期待以后能增值。赵祯的老师也向赵祯求一张马图,赵祯笑着说:“我怎么能给老师一匹马呢?我给老师写几个字吧。”说完,就写了“寅亮天地弼予一人”八个大字给了老师。别的大臣知道了这件事,纷纷向赵祯的老师道贺。
赵祯的身边有一个太监名叫周怀政,赵祯做太子时,曾经开玩笑地喊周怀政为“哥哥”。周怀政觉得自己跟赵祯的关系非常铁,那一天,他听说赵祯给老师写了几个字作为赏赐,为显示自己在赵祯面前非常吃得开,周怀政也请赵祯给他写几个字。赵祯笑了笑,说:“我给你画一匹马,行吗?”周怀政忙说:“我想要您写的几个字!”赵祯皱了皱眉头,拿起笔给周怀政写了“周家哥哥斩斩”几个大字。周怀政看了,大为惊慌,可是,转念一想,觉得这是赵祯在和自己开玩笑。他想,自己跟赵祯的关系这么好,赵祯不会斩杀自己的。于是,周怀政收好了“周家哥哥斩斩”这几个字。
不料,赵祯写的“周家哥哥斩斩”后来真的把周怀政推上了断头台。周怀政为了个人私欲,竟然要谋杀宰相,阴谋败露后,周怀政被捉,被定为死罪。在监斩台上,监斩官宣读了当初赵祯写的“周家哥哥斩斩”,然后对周怀政说:“你身为太监,自恃侍候太子有功,竟然敢和国家大臣争着炫耀自己,其实,这几个字早就说明了你必被斩杀,你却执迷不悟,真是死有余辜!”周怀政惨笑着说:“我当初若是要一匹画的马就好了,我好糊涂呀!”
周怀政死后,赵祯有很长一段时间不再画马。
第八节 宋英宗的另一面
宋英宗赵曙是宋真宗之弟商王赵元份的孙子,濮安懿王赵允让的儿子。嘉祐七年(1062年)被立为皇太子,嘉祐八年即帝位。
英宗不是仁宗的亲生儿子,本与皇位无缘。作为北宋第一位以宗子身份继承大统的皇帝,应该说,他很幸运。但不幸的是,他体弱多病,继位之初即大病一场,而不得不由曹太后垂帘,后虽亲政,不久便病故,在位仅5年,这在两宋诸帝中也是鲜见的。
英宗是一位很想有所作为的帝王,但他近乎偏执地恪守孝道,使得他即位之初便与曹太后矛盾重重。亲政不久,更是演出了一场震惊朝野的追赠生父名分的闹剧。等到这场争议得以平息,他的生命也走到了终点,于是,振作国势的改革大业只好留给他的儿子宋神宗去完成。
英宗亲政仅半个月,宰相韩琦等人就向英宗提议请求有关部门讨论英宗生父的名分问题。当时仁宗逝世已有14个月,英宗批示,等满24个月后再说,这显然是英宗为了减少追封的阻力而做出的姿态。治平二年四月九日,韩琦等再次提出这一议题,于是,英宗出诏将议案送至太常礼院,交两制以上官员讨论。由此引发了一场持续18个月的论战,这就是北宋史上有名的“濮议”。
以王珪为首的两制认为,濮安懿王赵允让是仁宗的弟弟,英宗应称其为皇伯,而以韩琦、欧阳修为首的宰执们则认为,英宗应称其为皇考,他们还请求英宗将两种方案都提交百官讨论。英宗和宰执们原以为,大臣中一定会有人迎合他们的意图,谁知情况恰恰相反,百官对此反应极其强烈,大多赞同两制官员的提案。一时间,议论纷纷。就在这时,太后闻讯,亲自起草了诏书,严厉指责韩琦等人,认为不应当称濮王为皇考。英宗预感到形势的发展于己不利,不得不决定暂缓讨论此事,等太后回心转意再说。
这样,经过长时间的争论,英宗和韩琦等人逐渐意识到,要想取得这场论战的胜利,曹太后的态度是关键,只有争取太后改变态度,才能给两制和百官以致命一击。治平三年,中书大臣共同议事于垂拱殿,当时韩琦正在家中祭祀,英宗特意将其诏来商议,当时即议定濮王称皇考,由欧阳修亲笔写了两份诏书,交给了皇上一份。到中午时分,太后派了一名宦官将一份封好的文书送至中书,韩琦、欧阳修等人打开文书,相视而笑。这份文书正是欧阳修起草的诏书,不过是多了太后的签押。曹太后一直与养子英宗不和,这一次竟不顾朝廷礼仪和群臣的反对,尊英宗的生父为皇考,确实令人费解。
不管曹太后的诏书是否出于情愿,却正合英宗的心意,英宗便立刻下诏停止讨论。同时又将宰执们召来,商量如何平息百官的情绪,以稳定时局。英宗采用了欧阳修等人的意见,将吕诲等三名御史贬出京师。英宗同时宣布,濮安懿王称亲,以茔为园,即园立庙。英宗的这项决定,遭到了朝臣的坚决抵制,包括司马光在内的台谏官员全部自请同贬,甚至英宗在濮邸时的幕僚王猎、蔡抗均反对称亲之举,这是英宗万万没想到的。在严厉处分吕诲等人的同时,英宗又不得不拉拢反对派主要人物王珪,许以执政职位,可以说是软硬兼施。为了生父死后的名分,英宗绞尽脑汁,用了各种手段,耗费了18个月的光阴,才最终达到目标,英宗笃孝的品行就以这种奇特的方式体现出来。
英宗虽然多病,行事甚至有些荒唐,但刚即位时,还是表现出了一个有为之君的风范。仁宗暴亡,医官应当负有责任,主要的两名医官便被英宗逐出皇宫,送边远州县编管。不仅如此,英宗也是一个很勤勉的皇帝。当时,辅臣奏事,英宗每每详细询问事情始末,方才裁决,处理政务非常认真。
更重要的是,英宗继续任用仁宗时的改革派重臣韩琦、欧阳修、富弼等人,面对积弱积贫的国势,力图进行一些改革。英宗广泛招揽人才。韩琦、欧阳修等人举荐了20人以应馆阁之职,英宗令均予召试。他还对以前旧的选任体制进行大胆的改革。
不仅如此,英宗还非常重视书籍的编写和整理。治平元年,司马光写成了一部《历年图》进呈给英宗,英宗对此大加赞赏。治平三年,司马光依据《史记》,参以他书写成《通志》八卷,大约即是后来的《资治通鉴》的前八卷。英宗对此予以充分肯定,鼓励司马光继续编写下去,等书成之后再颁赐新书名。英宗的批示,为司马光编写《资治通鉴》的宏伟事业提供了坚实的后盾。司马光为了报答英宗的知遇之恩,在此后漫长的19年里,将全部精力都投进了《资治通鉴》的编纂上。应该说,史学巨著《资治通鉴》的最后编成也有英宗的一份功劳。
英宗虽然有一定的政治才能,却因病英年早逝,享年36岁,空有一番抱负无从施展。
第九节 宋孝宗登基内幕
宋孝宗赵昚,生于1127年,是南宋第二任皇帝。他不是宋高宗赵构的亲子,而是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的次子赵德芳的六世孙,初名伯琮,后赐名玮,字元永。他能当上皇帝,除了宋高宗自身的生理问题和自身血统外,他本人在一次处理宋高宗赵构送给他十个美女问题上的出色表现也是一个关键原因。
南宋建炎二年(1129年)年底,金国左副元帅宗维攻陷徐州,驱军南下,扼守在淮阳的韩世忠的军队一触即溃,败走盐城,金兵长驱直进,一路杀到扬州附近的天长军。二月初三清晨,宋高宗赵构在梦中被内侍推醒,跳上一匹战马向外出逃。当时因为受到了惊吓,赵构就此失去了生育能力。而他唯一的独子元懿太子已死,加上太宗系的后人在“靖康之变”后基本被金国一网打尽。最主要的是,出使金国的使臣回来后说,金太宗长得酷似宋太祖,传说太祖要回来夺皇位。赵构于是就说,太祖大公无私,自己有儿子却将皇位传给弟弟,朕准备将皇位传给太祖的后人。
当时太祖的后人有上千人,宋高宗赵构就用心地挑选,最后挑出一胖一瘦两个孩子。那个瘦点的孩子就是赵昚。赵构开始并不喜欢赵昚,而是中意胖小孩。按说赵昚的皇帝梦也就到此结束了,可偏偏突然来了一只猫,赵昚没动,胖孩子却伸脚去踢猫,动作极其粗鲁。这件事让高宗赵构对胖孩子的好感全无,就把赵昚留了下来。赵昚被养在宫中将尽20年,却一直未被确定太子的名份。主要有三个原因。
其一,高宗赵构还抱有幻想,想自己争取再生个儿子出来,但毫无结果,久而久之才死了心。
其二,秦桧的强烈反对。主要是赵昚比较厌恶秦桧的屈辱求和。而秦桧也顾忌赵昚能力太强,自然就产生了矛盾。赵昚的生父病故,秦桧于是上奏要求赵昚守制三年,是想借机免去他的皇储身份。但赵构不为秦桧所动,守孝期满,赵昚就继续回宫。后来,秦桧病重,是赵昚及时得到消息后通知了赵构,赵构亲自去相府探视,粉碎了秦桧和他的爪牙准备让秦桧儿子当宰相的企图。
其三,高宗赵构的生母韦太后不喜欢赵昚,而喜欢另一个养育在宫中的赵琢。赵构思前想后,终于使出了最后一招,给两位准继承人每人送去10名绝色美女,而且都是处女。过了一阵子,赵构把20个美人召回,认真检查了一遍,发现给赵琢的那10个都不是处女,而给赵昚的那10个都是完壁。于是,宋高宗赵构最终确立了赵昚的皇太子地位。
就在赵昚被定为皇储两年之后,金海陵南侵,宋高宗又准备下海逃命。赵昚上疏要求自己率兵迎敌,毫无退缩之意。事先不知情的史浩知道后大惊,担心犯了大忌,赶快让皇太子上疏谢罪,并要求随皇帝一起出征。金兵退走后,赵构决定禅位给赵昚,自己退居太上皇。时年36岁的孝宗即位后,给岳飞平反,又将秦桧时期制造的冤假错案全部予以昭雪。他重用主战派,重新拜张浚为相。并且整顿吏治,重用主战派,积极备战,颇有当年宋太祖的尚武之风。
第十节 宋孝宗的逆子
宋孝宗赵昚虽然是宋高宗赵构的养子,但他继位后,始终把赵构当成亲生父亲孝顺,把吴太后当成亲生母亲供养,小事同父母商量,大事听父亲决断,有时哪怕是赵构的一些无理要求,他也想方设法予以满足。然而,就是这样一位孝顺的皇帝,却教育出了一个很不孝顺的儿子和一个骄横蛮悍的儿媳妇。
宋孝宗赵昚的儿子宋光宗赵惇当太子前后,表现得勤奋好学,谦恭有礼,宋孝宗情绪好时,他也喜形于色;宋孝宗情绪不好时,他也愁容满面,还经常在诗中称颂宋孝宗的功绩,这些让赵昚非常满意。但赵惇即位后,便露出了原形。开始,他也一度效仿孝宗侍奉高宗的先例,每个月四次向父亲请安,偶尔还陪宴饮、游玩,但没过多久,他就忍受不了这种“做作”,托词回避了。赵昚是个极重感情的人,儿子连正常礼节都不履行了,心中十分郁闷。
有一次,赵惇率大臣和嫔妃们游览聚景园,却没有邀请在重华宫的赵昚,大臣们急忙上奏章说孝宗当皇帝时,每次出游都会恭请高宗同行,而如今光宗独享美景,很不合孝道。赵惇接到奏章后,非常恼怒,恰好此时父亲赵昚安排人赐一玉杯过来,赵惇余怒未息,接过后掉在地上打碎了。这件事恰好又被父亲赵昚知道了,让他更加不快。
到后来,赵惇甚至一年多不去见父亲,这种行为,在当时简直大逆不道。于是,朝野上下、宫廷内外以及市井里巷,对皇帝的不孝之举议论纷纷,近百人上疏要求皇帝履行做儿子的义务,而赵惇不为所动,依然我行我素,这让父亲赵昚的心都碎了。
有一天,赵昚登临潮露台,看见偏僻小巷里有一些小孩子争闹,一个孩子争吵不赢,想找救星,脱口连喊:“赵皇帝来,赵皇帝来。”赵昚一听,不禁自言自语道:“我喊他尚且不到,你喊,简直是白费力气!”悲愤之情,溢于言表。
赵昚的儿媳李凤娘作为皇后,本该是后宫的表率,但她却独霸后宫,竟到了十分残忍的地步。赵惇即位后,曾经宠爱过一位侍姬黄氏,并把她晋升为贵妃,李凤娘担心她威胁自己的地位,便趁赵惇到郊外祭祀天地之机,派人谋杀了黄贵妃,然后报告说黄贵妃“暴病而亡”。
有一天,赵惇洗手时,见端着洗脸盆的宫女双手圆润细白,便多看了几眼,不料却被李凤娘看在眼里。几天后,李凤娘派人给赵惇送来一具食盒,赵惇打开一看,里面装的竟然是上次那个端盆宫女的双手,顿时把他吓得个半死。
儿媳李凤娘不仅独霸后宫,还时常无事生非,离间关系。她做太子妃时,就不断在高宗、孝宗、太子之间搬弄是非,弄得祖孙三代相互猜忌,关系紧张。当了皇后以后,她更是肆无忌惮。有一次,赵惇生病了,父亲赵昚从良医那里弄了些好药制成一个药丸,本来想让人送给儿子,但又担心儿媳为难,便想等儿子过来问安时当面给他。太监向李凤娘汇报了此事,李凤娘便派人到太上皇寝宫暗中观察,发现果然有药。于是,她认定太上皇要谋害皇帝,便抱着儿子在皇帝床前数落太上皇赵昚,这让赵惇对父亲赵昚既恨又怕,从此再也不去重华宫看望父亲了。
皇帝立储,按制度当然得太上皇首肯,否则通不过。赵惇和李凤娘想立自己的儿子,但太上皇赵昚鉴于自己的失败经验,犹豫不决。在一次家宴上,李凤娘又向太上皇提出了立儿子嘉王为太子的要求,赵昚当时表示不同意,李凤娘勃然变色,大声质问道:“我是你赵家明媒正娶来的,嘉王又是我亲生儿子,为何不能立为太子?”儿媳这样撒泼、要挟,如同给了以孝著称的赵昚几个耳光,使他蒙受了奇耻大辱。在儿子、儿媳的轮番夹击之下,太上皇赵昚急火攻心,一病不起,不久抑郁而终。父亲赵昚死亡后,儿子赵惇竟连丧礼都不主持、不出席、不服丧,安居深宫,宴饮如故。
第十一节 宋太宗与《推背图》
北宋开宝九年,赵光义继承了哥哥赵匡胤的帝位,做了皇帝,是为宋太宗,改年号为太平兴国。宋太宗继位后,励精图治,雄心勃勃,不仅大力推进全国的统一,而且施行多种政策稳定民心,北宋王朝出现了盛世景象。
就在宋太宗勤于政事、发愤图强的时候,忽然传扬出一种扰乱民心的说法,许多人都说唐朝的李淳风写了一本书,名叫《推背图》,说这是一本预言朝代兴衰的传世之作,很多人都风传《推背图》里的预言极其准确。更有人说,《推背图》已经预言大宋王朝到宋太宗这一朝肯定要灭亡。这本来是一种谣传,可是谣传的力量却非常巨大,它来势汹汹,很快就在京城开封传开了,弄得整个开封城里的百姓人心惶惶。
当时开封府尹立刻将这件事上奏给了宋太宗。宋太宗一听,觉得这不是小事,就立刻下了一道圣旨,说国家已将《推背图》列为禁书,谁家藏有这本书,要坚决予以查抄,同时,对于那些故意造谣和故意传谣的人要坚决严惩。
可是,《推背图》在民间已经流传几百年了,民间有这本书的人很多,很难查抄干净,所以,有关部门查抄起来非常困难。
有一天,一位大臣对宋太宗说:“查禁《推背图》的工作已经开展一段时间了,可是,随着查禁工作的深入开展,这本书却越来越多。看来,只是一味地查禁是不行的,需要另想办法。”宋太宗想了想,忽然高兴地说:“当年大禹治水,不禁而疏,效果极佳。关于查禁《推背图》的事情,不妨学学大禹治水,不必多禁,可以重新出版,让百姓随意购买。”于是,宋太宗命人将《推背图》重新修订,删除了其中的很多内容,又增添一些无关痛痒的内容,重新出版并投放市场,让广大百姓随意购买阅读,并在发行《推背图》的广告中写道:“国家新出版的《推背图》才是正版,以前民间流传的《推背图》是盗版,里面的很多内容都是假的。”百姓纷纷购买新出版的《推背图》,看了之后,觉得也没有什么稀奇的内容,于是大家都不再读这本书了。
宋太宗利用欲擒故纵的方法,使得那些说大宋王朝要灭亡的谣言渐渐消失了,大宋王朝又恢复了平静,社会也恢复了稳定。
第十二节 短命皇帝哲宗轶事
宋哲宗赵煦即位时只有10岁,虽然年纪很小,但坐在朝廷上却神情庄重,言谈举止不失帝王风度。
有一次在大殿上,有个太监拿奏折时,不小心把宋哲宗的头巾碰掉了。当时,宋哲宗才剃过头,头巾突然掉下来,头皮显得明光发亮,看起来滑稽可笑。殿上的大臣都忍俊不禁,只好低着头装作没看见。太监也吓得惊慌失措,站在那里不知道如何是好。旁边另一个太监急忙拾起头巾,重新给宋哲宗戴上。宋哲宗始终坐在那里,不发一言,不动声色,好像什么事也没有发生一样。散朝后,宫内总管过来请示如何处理那个太监,宋哲宗这个时候反而微笑着说:“区区小事,不必计较。”对这个无意出错的太监不再进行追究。
后来,辽国派了一名使者来觐见宋哲宗。宰相蔡确考虑到辽人的长相看起来有些特别,而且衣着打扮和汉人也不一样,担心年幼的宋哲宗见到后害怕。于是,蔡确就提前给宋哲宗详细讲解辽人的各种情况,请皇帝见到辽人后不要感觉惊奇,免得失态。宋哲宗听着,毫无表示。蔡确不放心,又反复讲了好几遍。等到蔡确不说话了,宋哲宗这才板着脸问:“这个辽人是不是人?”蔡确当时没有明白皇帝的意思,应声答:“当然是人,是属于其他种族的人。”宋哲宗冷冷地说:“既然是人,有什么可害怕的。”蔡确愣了半天才回过神,知道这个小皇帝不简单,赶紧行礼退了下去。
宋哲宗虽然少有大志,但寿命不长,年仅25岁就病逝了,是北宋寿命最短的皇帝,也是葬在巩义陵区的最后一个北宋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