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赵匡胤的登基之路
后唐天成二年(公元927年),洛阳城北的夹马营赵弘殷将军家出生了一个男孩,这个男孩降生时,一股奇香裹着他,香气四溢,经久不散。赵家生了个香孩儿的事,很快就在洛阳城传开了。香孩儿降生后,全身肌肤呈现金色,三天之后才慢慢退去。
香孩儿是世代官宦人家。他的祖籍涿州,曾祖父、祖父都做过官,父亲赵弘殷,为后唐庄宗李存勖的爱将。
香孩儿降生时,赵弘殷正在明宗驾下任从军指挥使,是军队的一个小头目,奉了圣命,要随天雄军节度使石敬瑭出兵打仗,出征之前,得此娇儿,夫妻二人非常高兴。赵弘殷给香孩儿取名为匡胤。
赵匡胤的父亲赵弘殷,自小就骁勇异常,擅长骑马和射箭。在后唐与后梁的争战中屡建奇功,深得后唐庄宗李存勖的信赖。正因为这个原因,在李嗣源杀死李存勖后,赵弘殷受到了排挤。刘知远建后汉时,官拜护圣军都指挥使。后在后周太祖郭威和世宗柴荣手下效力,先后任都指挥使,检校司徒,统率禁兵。
赵匡胤是赵弘殷的次子。由于父亲的缘故,他自幼也爱好骑射,练就了一身好武艺。据说有一次,他飞身跃上一匹没上笼头的烈马。马狂奔,跑上城墙斜道,将从门框顶上迎头撞将下来,观者皆以为他脑袋不保。片刻,只见他徐徐起立,腾身跳上马背,复驰骋如电,人皆异之。
公元947年,赵匡胤20岁。他想到外面的世界创一番属于自己的事业,于是他告别父母和妻子浪迹天涯。他漫游了华北、中原、西北的很多地方,都未能如愿。当时,他父亲过去的一些好友已经相当有权势,赵匡胤去投奔他们时,时常遭遇白眼。其中最好的一位是观阳节度使王彦超,也只给了他10贯钱把他打发了。他最惨的时候,曾经靠在街边设赌局来维持生计。
到了公元949年下半年,赵匡胤流浪到了汉水边上的重镇襄阳,因为没有钱住店,只得栖身在一座古寺庙里,寺庙的住持点拨他说:“汉水以南社会稳定,北方却兵荒马乱,乱世才能出英雄,你何不北上建功立业?”赵匡胤一听,豁然开朗。拿了老和尚赠送他的一大笔重金厚礼,骑上寺里的一匹毛驴,拜别老和尚,就奔北方去了。他在北上的途中遇到了当时正担任后汉枢密使的郭威。郭威是一代雄主,了解民情,留心革弊,有志于扫荡天下,是五代时一个难得的好皇帝。此时正在河北邺都招兵买马,于是身强力壮精通武艺的赵匡胤就投到了郭威的旗下,当了一名普通士兵。
当兵后的第二年(公元950年),郭威发动兵变,建立了后周。赵匡胤也因军功被提拔为禁军东西班行首,相当于宫廷卫队队长。这期间,赵匡胤得到了郭威义子柴荣的赏识,被要过去做其部属。公元954年,郭威病死,由义子郭荣(本姓柴)继位,史称周世宗。周世宗也是位英明之主,原想在前十年中完成统一大业,所以连年出战,不求休息。
当时,北汉趁后周新丧,发兵攻打后周。赵匡胤随柴荣出兵迎敌。两军在高平(今山西晋城东北)发生激战。这场战争对赵匡胤影响巨大。当时北汉军队占据上风,后周的两员大将见势不好便临阵脱逃,导致整个部队阵脚大乱,极为危急。赵匡胤临危不乱,带领所部骑兵直冲敌阵。北汉军队经受不住这种拼命的打法,一败而不可收拾。后周军居然反败为胜。
战后,赵匡胤被周世宗破格提拔为殿前都虞侯,世宗委派他负责整顿军队、组建殿前司诸军。赵匡胤平日为人质朴豪爽,江湖义气很重,慷慨大方,因此结交了一大批朋友。赵匡胤任命节度推官(掌勘刑狱)赵普为书记官,又重用了杨光义、石守信、王审琦、高怀德等一大批知兵善战的武将,并与他们结为“义社十兄弟”,从而在后周军队中形成了极大的潜在势力。
公元959年春天,周世宗柴荣罢免殿前都点检(禁军统帅)张永德的职务,改任他为宰相。以赵匡胤代张永德任殿前都点检。
后周显德六年(公元959年)6月19日,世宗驾崩,宰相范质受顾命扶助柴荣7岁的幼子柴宗训继立,是为恭帝,由符皇后垂帘听政。柴宗训年幼不知国事,符皇后20多岁,也没有治理国家的经验。一时人心惶惶,后周出现了“主少国疑”的不稳定局势。汴梁城“点检作天子”的谣言被传得纷纷扬扬。随后半年,赵匡胤借口整顿军队,撤换了一批将领。这样,在不动声色之中,一个由殿前都点检、归德军节度使赵匡胤与禁军高级将领石守信、王审琦等人组成的军事集团形成了,一场针对后周皇室的军事政变计划也在紧锣密鼓的酝酿成熟了。
公元960年的正月初一,后周的君臣正在庆贺新年,这时从河北镇、定州传来了紧急边报,说北汉和辽国的军队联合南下,声势浩大。后周执政大臣、宰相范质和王溥等人一时惊慌失措,不辨真假,匆忙派遣赵匡胤统率大军北上抵御。以殿前副点检兼镇宁军节度使慕容延钊率前军先行,统主力军队离开汴梁。当天傍晚,两路大军即会师于开封东北20千米处的陈桥驿(今河南封丘陈桥镇),兵变计划开始。
部队宿营后,赵匡胤的亲信石守信、王审琦等人将事先准备好一件皇帝登基的黄袍,强行披在赵匡胤身上。
于是,赵匡胤整军返回京城开封。守备都城的禁军将领、侍卫亲军马步军副都指挥使韩通得知情况有变,仓促间想率兵抵抗,但还没有来得及召集军队,就被军校王彦升杀死。“陈桥兵变”的将士兵不血刃就控制了后周的都城开封。
至此时,后周宰相范质等人这才知道仓促遣将是上了赵匡胤的大当,但已无可奈何,只得率百官听命,翰林学士陶谷拿出一篇事先准备好的禅位诏书,宣布周恭帝退位。赵匡胤遂正式登皇帝位,轻易地夺敢了后周政权,改封恭帝柴宗训为郑王。
当年,赵匡胤33岁,改国号为“宋”,改用建隆年号,定都开封。历史上习惯把赵匡胤建立的赵宋王朝称作北宋,赵匡胤死后被尊为宋太祖。
第二节 杯酒释兵权真相
晚唐以来,社会上流传着一句极具诱惑力的话:“天子者,兵强马壮者为之,宁有种乎?”即只要能拉起山头,谁都可以做天子。因此,“兵骄而逐帅,帅强而叛上”的现象在五代时期司空见惯。
针对这种君弱臣强的情况,赵匡胤登基后,始终忧心忡忡。建隆二年(公元961年)秋,他微服来到赵普府第,与赵普密谈。他询问赵普:“自唐末以来,帝王换了七姓,城头旌旗频换,乱离不已,民不聊生。朕要使国家长久,应该怎么办?”赵普认为,领兵将领和地方各镇守节度使们权力过重是主要原因,应该削夺他们的兵权,控制他们的钱粮,收缴他们的精兵。赵匡胤不以为然,他认为那都是老生常谈,而现在,他对这些人恩重如山,绝对不会再有乱子。
赵普不客气地反诘道:“世宗皇帝待你不也是恩重如山吗?即使他们没有非分之想,你敢保证他们的部下没有贪图富贵之人?万一也把黄袍加于其身,箭在弦上,那时,他们想不反也不成了……”这番话犹如当头棒喝,令赵匡胤惊怵不已。
赵匡胤不等赵普把话说完,连忙说:“你不必再说下去了,我知道该怎么办了。”
宋太祖首先下令罢免了山南东道节度使慕容延钊、成德军节度使韩令坤等人统领禁军的兵权。此后,不再设统领禁军的殿前都点检一职。开始收回权力,这只是一个信号。但对于禁军重要将领石守信等有拥立之功的重臣则心有所忌惮,猝然罢免怕引起反弹。
一个月后,皇太后杜氏驾崩,国丧完毕,赵匡胤第一次上朝,又恰逢重阳节,他便以答谢的名义在宫中设宴,款待石守信、王审琦、高怀德、张令锋、赵彦徽等手握兵权的重臣。这些人都是与赵匡胤结义的兄弟,熟不拘礼,因此最初宴会气氛热烈。但酒过三巡之后,赵匡胤却连连叹息,众人询问其故,赵匡胤屏退左右侍者,说:“没有诸位兄弟相助,朕不会登上皇帝宝座。但你们哪里知道,做皇帝也有很大难处,还不如做个节度使自在快活。不瞒各位说,朕未做皇帝前是寝食俱安,可做了皇帝之后,却未尝一夕安枕。”
石守信等人不解,小心翼翼地忙问原委。赵匡胤道,是因为得了皇位以后才寝食难安。他进一步阐述说:“我知道你们对我都忠心耿耿,我也视你们为同胞兄弟。只怕你们的部下将士当中有贪图富贵之人,有朝一日也把黄袍加在你们身上,你们就是不想当皇帝恐怕也身不由己了。诸位不会忘记吧?朕与世宗皇帝也亲如兄弟,可那么一天,你们把黄袍加在了朕的身上,朕不就登基称帝了吗?”
石守信等人一听,吓得魂飞魄散,齐齐趴在地上磕头不已,哀求皇上指引一条活路。
于是,赵匡胤明明白白地对大家说:“人生在世,就像白驹过隙那样短促。人们追求富贵,不过是想多享点乐、让子孙也过上好日子罢了,此外还有什么追求呢?既然如此,尔等何不急流勇退,荣归故里,或到富庶的地方做个一官半职,多置些良田美宅,自己享用也留给儿孙。日日有美酒盈樽、夜夜有美人在怀,过神仙般的清闲日子。朕还可以与大家结为亲家,以保证你们的富贵。这样,我们君臣之间也两安了,大家各得其所,和美安乐,岂不更好?!”
众人一听,纷纷叩头,说:“臣等出生入死,冲锋陷阵,到了今天的地位,已经很知足了。我们早就想舒舒服服地过好后半生,享受刀头饮血挣来的生活,只是苦于没有机会。现在陛下为我们如此周详考虑,就像再生父母一样,没齿难忘!”
第二天上朝,这些功臣们都以身体有病为由,各自递上一份奏章,请求辞去兵权,告老还乡,言辞都十分地恳切。赵匡胤假意挽留了一下,便改命这些将领为地方节度使,都不再担任禁军统帅职务,又增加节钺仪仗,把俸禄提高到丞相之上。赵匡胤并且把自己的一个妹妹、三个女儿也嫁给了其中的一些功臣。
过了一段时间,地方节度使奉命进京朝见,赵匡胤故伎重演,又以同样的方法举行宴会,解除了这些握有兵权的节度使们的职务,其优待条例一仍其旧。
从当时的情况看,赵匡胤这种选择无疑是最好的一种。因为大唐盛世就是从“安史之乱”戛然而止的,并从此走向衰落。而“安史之乱”就是由拥兵自重的节度使挑起的祸端。
因为赵普献策有功,所以在公元962年10月被封为枢密使(地位仅次于宰相的官职)。有一次,赵匡胤在回顾了五代十国的军阀混战之后,不禁感慨万千,他对赵普说:“选择一批文官到地方任职,哪怕他们全部变成贪官污吏,都比一个武将所带来的祸害要小。”
可见他对武将们是何等的畏惧。
第三节 强干弱枝的军事建制
杯酒释兵权之后,禁军与藩镇的兵权都集中到了赵匡胤手里,赵匡胤便开始改组军事机构,运用强干弱枝的军事建制,建立新的军事制度。
北宋初年,禁军由官职较低的殿前都指挥使、侍卫马军都指挥使、侍卫步军都指挥使分别统领,形成三衙,不再由一人统领三军。三衙只有带兵权,没有调兵权,调兵大权归枢密院;枢密院虽可以调兵,但没有带兵权,只有皇帝才授予两院执掌全部兵权的权力。遇有战事,或者临时命将,或皇帝御驾亲征。战事结束,兵归宿卫,将还本职。
在兵力部署上,赵匡胤把全国的军队分为禁兵、厢兵、乡兵和藩兵四种。把重兵、精兵布防在京师,削弱地方兵力,使地方部队无法抗衡京师兵力。他自检阅禁军,从地方军队挑选出健壮骁勇的,编成禁军,由皇帝直接控制;这样,各地精锐统统集中于京师,组成了强大的禁军队伍。各地行政长官也由朝廷委派。禁兵是皇帝的卫士,赵匡胤又命轮流外出戍守,名义上是“习勤苦、均劳逸”,以免禁兵日久骄惰,实际上是为了达到“兵元常帅,帅无常师”,从而无法联合叛变朝廷的目的;厢兵是各州的守军,只供官府役使,从不练习武艺,乡兵是从农民中抽来的壮丁,名义上是地方守军,却没有一点战斗力;藩兵是招募来守卫边防的,但大多是空名额,乡兵、藩兵既不常有,也不训练,都是有名无实的。
全国军队的布防上,赵匡胤也是精心考虑过的。当时,宋朝全国有兵士22万,其中10万多被驻扎在京师,其余10万分驻各地。这样,京师的兵力可以控制各地,防止某地发生兵变;而各地的兵力总和又同京师相等,防止了京师驻军的骚乱。在京师布兵也是这样,京城内有亲卫诸兵,城外是“诸营列峙相望”,城内的兵和城外的兵力又基本相等,也形成互相牵制之势。
“杯酒释兵权”使武职官员成了虚设,名义上是节度防御使,实际上什么事也不管,只是依照品级领俸禄。实际管理军政事务的官员,是由朝廷临时差遣。因为是临时差遣,像走马灯一样转来转去,他们不肯也不可能安下心来办几件实事。
当时的宋朝在地方上实行州、县两级制,州长官称知州,过去多由武官担任。公元963年,赵匡胤改元乾德,任命文臣担任知州。这个官职制度改革的执行不仅换掉了有实权的武将,也逐渐使后周时期的不少官员失去实职。
即便有文臣代替武将来执掌一州政务,宋太祖仍不十分放心。他任命的知州,前面往往加上“权知”二字,“权知”就是临时,以堵塞地方官员专权的野心,遏制地方势力的抬头。
赵匡胤将军权、行政权、司法权、财政权牢牢控制,彻底根除了藩镇割据武夫乱政的历史状况。
宋太祖的做法后来一直为其后辈沿用,所以宋朝300年的历史中从不曾发生大的内乱和地方割据,但这样一来,兵不知将,将不知兵,能调动军队的不能直接带兵,能直接带兵的又不能调动军队,削弱了部队的作战能力。也埋下了宋朝对外军事上软弱的祸患。最后的局面就是“兵无制,用无节,国家无法度,一切苟且而已”。武备如此松散,以至宋朝在与辽、金、西夏的战争中,连连败北。每一次战争的结局几乎都是以宋王朝求和、输币、甚至乞降而告终。
第四节 统一南方
赵匡胤建立宋朝后,全国各地的割据势力依然存在。在北方有契丹建立的辽国和他扶持的盘踞在太原的北汉;而南方则分布着南唐、吴越、后蜀、南汉、南平(荆南)等政权。在湖南和泉州等地方,也还有周行逢、留从效的割据。如何统一全国,宋太祖颇费了一番心思,在和赵普商量后,决定首先集中兵力去统一南方。用南方厚雄的财赋,养北方强大的兵力,然后攻取幽燕十六州,北逐契丹,完成统一大业。为此,宋太祖从公元962年开始,分派众将加强对北边和西北各州的防务,对辽国和北汉形成高压态势,使其不敢轻易犯边。西北既已无虑,剩下的就是竭力攻南方了。
宋太祖首先攻打割据湖南的弱小又近宋的周行逢割据势力。公元962年,恰逢周行逢死亡,其子周保权继位。大将张文表野心膨胀,拥兵自立,割据潭州(今湖南省长沙市)。周保权派人向宋朝求援,愿意称臣,宋太祖因此有了出师的借口。
当时在宋朝和湖南之间还隔着一个弱小的荆南政权,就在宋太祖准备用兵南下的时候,割据荆南的高保勖死,其侄继冲继位。宋太祖遂致书继冲,说要借道荆南,到湖南狩猎。这实际上是宋太祖早就制定好的一举削平荆湖的战略方针,只是他在等待时机。高继冲一接来书,惊慌失措,赶快出城十五里迎候。等他和宋将慕容延钊回到荆州城里,宋兵早已充塞街巷。高继冲大惊失色,只得奉州县图表降宋。宋太祖兵不血刃便灭了荆南。其后宋兵又一鼓作气荡平湖南,一举占领潭州,湖南全境被宋太祖收入囊中。
占有荆、湖之后,宋朝从此取得了战略上的优势,它可以西攻后蜀,东迫南唐,向南还可以直取南汉。
公元964年,宋朝截获了后蜀致北汉书信,信里两国约定联合攻宋。宋太祖这下就西讨有理了。在此之前,宋太祖曾秘密派间谍深入蜀地,探听蜀国虚实、绘制山川形势详图,制定了进军路线和作战方略。这年11月,宋太祖点兵6万,分为两路。一路以忠武军节度使王全斌为主,自凤州出兵,一路以宁江军节度使刘光义为主,自归州出兵,大举伐蜀。
后蜀国王孟昶听说宋兵来攻,居然任命家童王昭远为西南行营都统。王昭远20多岁,读了几本兵书,像历史上的赵括一样,夸夸其谈,只会纸上谈兵,结果三战三败。战事仅仅进行了66天,后蜀就灭亡了。
公元970年9月,宋太祖命令大将潘美带领大军征讨南汉。南汉建都广州,占有现在的广东全境和广西东部以及越南北部。因为南汉久无战事,士兵不识旗鼓,人主不知存亡。当潘美一举攻下贺州,进克昭州,乘胜占领桂、连二州时,南汉君主刘玢竟然一点危机意识也没有。潘美又直取韶州。公元971年2月,潘美又攻占英、雄二州,直逼广州城。南汉主大惊,这才慌忙将200多个妃嫔和金银财宝装上几十艘大海船,停泊在珠江口,委派自己最信任的一个大宦官乐范负责把守,预备打不就远走海外。结果,等到兵败之时,刘玢到海边一看,才发现乐范已经带着全体海船早已走得无影无踪了,气得他当时就昏厥过去。万般无奈之下,南汉主刘玢才投降了赵匡胤。
公元974年9月,赵匡胤命令大将曹彬出征江南。其实,南唐自始至终就向宋朝屈服以求自保,每年都要向宋朝贡献大批金银锦绮珍玩。宋朝每次出兵攻灭其他割据政权,南唐后主李煜也都无一例外地遣使贡献犒师。当宋灭了南汉后,李煜大为恐惧,于是向宋朝上表,自动削去南唐国号,称江南国主。企图以对宋朝的奴颜婢膝来换取苟延残喘。赵匡胤在做好了一切准备之后,便发动了毁灭南唐的战争。李煜束手无策,整天在后宫与僧徒道士谈经,求佛保佑。这年11月,宋军攻进金陵,李煜投降,南唐即灭亡。
占据现在浙江、江苏一带的吴越国主钱俶也和南唐一样,竭力向宋朝进贡表示恭顺。吴越对宋朝唯命是从,构不成一点威胁,只想保留一个国王的称号。但这点可怜的要求,在宋太祖死后马上就破灭了。钱俶贺宋太宗即位去开封朝见时,被宋太宗毫不客气地扣留了下来,被迫献出了吴越的全部土地和人民。
至此,南方只剩下了留从效割据的泉、漳等州。留从效死后,部将陈洪进夺取兵权,公元978年4月,他派人向宋朝进贡,并献出了泉、漳二州,江南最后一个割据势力也被消灭了。
赵匡胤从公元963年起,前后只用了10多年的时间就消灭了南方各地的割据势力,统一了全国。宋朝完全统一了南方各地,就把主要的兵力转向了北方的北汉和辽朝。从此,宋、辽进入对峙时代。
第五节 赵匡胤与花蕊夫人秘闻
美貌女子容易招惹男人,美貌才女更是男人的最爱,花蕊夫人就是这样一个让男人痴迷的才貌兼有的大美人。
花蕊夫人天生丽质,优雅聪慧,被后蜀主孟昶收入宫中,封为贵妃,号花蕊夫人。除了脸蛋漂亮,花蕊夫人诗也写得漂亮,做贵妃不忘创作,曾写下宫词百首。可惜时运不济,她的国家被大宋国灭了,她和她的夫君一同沦为亡国奴。
对后蜀国的这个绝色佳人,赵匡胤早有所闻,见了之后,才知气质风采远胜传闻。为验证花蕊夫人的诗才,赵匡胤当场要她即兴赋诗一首。花蕊夫人脱口吟道:“君王城上竖降旗,妾在深宫哪得知?十四万人齐解甲,更无一个是男儿!”几句话,不仅把才艺展示得淋漓尽致,还捎带发泄了一腔亡国之恨,对不作为的男人们,语气中不无揶揄和轻蔑。赵匡胤听了尽管不是很舒服——毕竟他也是男同胞中的一分子,但聪明的花蕊夫人只骂蜀国男人,并不针对他,所以赵匡胤还是对眼前这个才貌俱佳的奇女子产生了强烈的好感。
事后赵匡胤一比较,发现后宫中这般优雅的女人还真难找,忍不住就起了想要的念想。可是人家是有夫之妇,而夫君的级别原来和自己也是一样的,强行霸占总有点不够厚道。七天后,孟昶不明不白死去了,赵匡胤名正言顺地把花蕊夫人请进了自己的后宫,末代后蜀贵妃摇身一变成了大宋开国皇帝的妃子。赵匡胤终于如愿以偿。
第六节 赵匡胤谢恩人
相传,赵匡胤没做皇帝时,是个身强力壮、爱耍枪弄棒的小伙子。赵匡胤外出闯世面,有一天傍晚,他行至一个山区小镇,见边上有一个卖熟莜面的摊点,早已饥肠辘辘的他顾不得问价就大吃起来。不一会儿就把18大碗莜面窝窝吃了下去,外加3大碗金针、木耳、蘑菇做的三仙汤,顿感精神倍增,转脸问卖莜面的多少钱。
卖莜面的人回答:“莜面加卤子一大碗3文钱,18大碗是54文,三仙汤每大碗1文钱,总共为57文钱。”当赵匡胤的手伸进口袋时,却拿不出钱来了。卖莜面的人见赵匡胤的窘态,已猜到几分,便豁达地说:“就给一文钱吧。”
这时的赵匡胤羞愧难当,憋了半天才说出一句:“唉,这叫一文钱逼倒英雄汉啊!”拿不出钱,卖莜面的人也没办法,只好说:“这顿饭就算我送你啦。”
赵匡胤做了皇帝以后,每日山珍海味的吃腻了,便想起了当年的莜面窝窝、蘑菇卤以及三仙汤。赵匡胤派了两位心腹大臣去找那卖莜面窝窝的人,说找到后定要把他请进京来,要面谢一顿饱饭之恩。
这两位大臣扮成商人模样出了京城。一个月后,卖熟莜面的饭摊找到过无数,可就是与赵匡胤当年吃莜面的情节相去甚远。又找了一个多月,终于在一个山区小镇见到了一个卖熟莜面的摊点。他们问摊主:“你这莜面食客一顿能吃几碗?”摊主答道:“普通人吃两碗,饭量大的也能吃三碗五碗的。”
大臣又问:“自卖莜面窝窝来,有没有一顿吃过十几碗的?”卖莜面的人答道:“几年前有一位壮士一顿饭吃了我18大碗莜面窝窝,还喝了三大碗三仙汤呢!”大臣接着又问:“那位壮士付了多少钱?”卖莜面的人又答道:“他吃饱喝足之后,连一文钱也掏不出来,还说‘一文钱逼倒英雄汉呢’,真是……”两位大臣一听心中喜道:“这下可总算找到了。”
他们二人每人从衣内掏出了3两碎银子递给卖莜面的人,对他说:“京城有位大财东,最爱吃你制作的莜面窝窝、羊肉蘑菇卤,请你拾掇了这个摊子,跟随我们进京去,在那里一定比你在这儿卖得好,请答应我俩的请求。”
卖莜面的人推辞不过,把摊点上所有家什收了回家,次日早饭后,跟随着他们向京城进发。
到了京城后,两位大臣将做莜面的人领进了金銮殿。做莜面的人急忙跪在御案前,哆哆嗦嗦地说:“小人有罪,小人有罪。”
赵匡胤开言道:“赦你无罪,抬起头来。”
那做莜面的人抬头,赵匡胤一见便高兴地说道:“是恩人到了,快快请起。”说着,走下御案,要搀扶做莜面的人起身,边上的大臣急忙将他搀了起来。
赵匡胤拉住他的手笑盈盈地说:“我就是几年前吃了你18大碗莜面窝窝,还喝了3大碗三仙汤的那个人啊!”做莜面的人仔细一瞧,确认是几年前的那位大肚食客时,才慢慢定下神来。
之后,赵匡胤为报答那一顿饱饭之恩,将做莜面的人委以工部侍郎的职位。
第七节 宋太祖赵匡胤趣事
宋太祖赵匡胤是一个有趣的皇帝。
一般来说,做皇帝是一件很闷的事情,他们总是一本正经坐在高高的龙椅上,枯燥而又落寞。赵匡胤可能是为数不多的几个例外。
赵匡胤是武将出身,在他的朝廷里是典型的重文轻武,文人们都活得有滋有味。赵匡胤本人也气量宽宏,不以杀戮服人。
“陈桥兵变”之后,赵匡胤带着人马进入皇宫时,看见一个宫妃抱着一个婴儿,就问是谁的孩子。回答说是周世宗的儿子。当时范质、赵普、潘美都跟在一旁,赵匡胤问他们怎么处理。赵普回答说:“斩草要除根,以免后患无穷。”赵匡胤有些为难地说:“我夺了周世宗的位置,再要杀他儿子,实在有些不忍心。”
他的手下以为赵匡胤不过是在惺惺作态,悄悄对赵匡胤说:“要不我们偷偷地给解决了?”赵匡胤还是拒绝了。他把这婴儿送给潘美抚养,以后就没再问起过,潘美也一直没有向赵匡胤提起这个婴儿。这个幸运的婴儿长大成人后,还通过努力考取了功名,在朝廷做官,一直做到刺史。
有一次赵匡胤招待官员吃火锅。其中有一个名叫王著的翰林学士,以前是后周的老部下。这晚喝多了几杯酒,居然当众说了些思念老上级的话。官员们都吓得不得了,都为他捏一把汗。宋太祖却毫不怪罪,命人将他扶出去休息。王著不肯出去,赖在屏风后面大声痛哭。侍从们好不容易才把他扶走。第二天,有人告王著的状,赵匡胤不以为然的说:“他是喝醉了。他一个书生,哭哭老上级,也不会出什么大问题,让他去吧。”
在中国古代,特别是在秦汉时期,丞相是真正的“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比如,拜相时皇帝要向丞相施礼。在朝廷上皇帝与丞相一起接受百官拜叩。皇帝与丞相在街上碰了头,必须互相施礼。如果丞相生了,皇帝必须亲自去相府探视。开会时百官都是站着说话,只有皇帝跟宰相可以坐着发言……赵匡胤对这种现状很不满,打算撤下丞相们坐着的那把板凳。于是,他和丞相们玩了一个小把戏。
这天上朝的时候,赵匡胤对丞相们说:“我头昏眼花,看不清楚你们写的帖子,你们把帖子拿到我面前来吧。”丞相们不知是计,纷纷起身前去,这边早就安排好的内侍乘机把丞相们的凳子搬走了。丞相们回头一看,凳子没了,他们又不好意思找皇帝要,只好就这样站着说话。丞相们从此站起来了,就再也没有机会坐下去了。
皇宫生活枯燥无味,因此许多皇帝都有自己独特的嗜好。赵匡胤也不例外,他喜欢在后园弹麻雀。有一次,他正玩得起劲,一个大臣声称有紧急国事求见,赵匡胤马上接见了他。大臣呈上奏章,赵匡胤一看,不过是很平常的小事,非常生气,责问他为何要说谎。该大臣回答说:“臣以为再小的事也比弹麻雀要紧。”
赵匡胤很生气,他随手捡起了一把斧子,用斧子的柄打落了大臣的两颗牙齿,这个大臣却没有叫痛,只是慢慢俯下身,捡起牙齿放到衣袋里。
赵匡胤怒问道:“你捡起牙齿放好,是不是想回去告我?”
这个大臣回答说:“臣无权告陛下,自有史官会将今天的事记载下来。”
赵匡胤听了句话后,气也就慢慢消了,还命令手下赐赏大臣,以示褒扬。这位大臣是率真可爱的,也是非常幸运的,因为他遇到了一个跟他一样率真可爱的皇帝。
第八节 赵匡胤与老骑兵
宋太祖赵匡胤在后周柴世宗手下当将军时,有一次与敌军展开了厮杀。赵匡胤正杀得兴起,不料他的战马突然中箭而死。赵匡胤跌落马下,敌军的几个战将乘机围了上来。正在这时,赵匡胤手下的一名骑兵飞驰到他面前,跳下马来喊他快上马。情急之中,赵匡胤只匆匆看了那骑兵一眼,便跨上战马,与敌人再度拼杀起来。
战斗结束后,赵匡胤想找到救命恩人,便传令全军,悬赏那名骑兵。但连续几天也没有人来领赏。此事一搁就是十多年,但赵匡胤一直没有忘记那名士兵。
柴世宗死后,赵匡胤在“陈桥兵变”中做了皇帝,更想报答舍身救己的恩人,于是根据自己的记忆,请画师描摹出骑兵的画像,在全国张贴找寻,仍无结果。
几年后的一天,有一个人拿着当年赵匡胤找人的画像来到皇宫前,对门卫说,你就说是这个人要求觐见。门卫层层通报,赵匡胤听说是恩人来了,急忙相见。
虽然已过了十多年,但赵匡胤立刻就认出眼前之人正是当年救自己的骑兵。赵匡胤感叹:我找你许多年了,你怎么现在才来?若不是当年你舍命相救,我哪有今日?
老骑兵说,他当年救赵匡胤,是因为赵匡胤是军中的主帅,救赵匡胤就是救了全军,救了老骑兵自己。那次战斗之后,老骑兵负伤回到家乡。赵匡胤找人的画像他也见了,并揭下一张,以示纪念。赵匡胤能记得他,他已经满足了,不图回报。
赵匡胤正为老骑兵的胸怀称奇,又见他脸色一变,凝重地说,他今天来朝中觐见,并非为了自己。这两年他的家乡连年大旱,颗粒不收,而地方官吏为了显示政绩,又隐匿灾情不报,致使饿殍遍野,民不聊生,子食父肉,惨不忍睹。他实在坐立不安,决定来找赵匡胤,希望赵匡胤开恩,救济天下百姓。
赵匡胤听完,立即命人筹备赈灾之事,又下令赐给恩人黄金十万两,官位随意挑选。老骑兵却说,如果是为了官位和钱财,他就早来领赏了。他深知自己的才干难当大任,平凡度日最好。如果赵匡胤恩准,把赐予的十万两黄金一并作为赈济灾民的款项,他将感激不尽。
老骑兵随即跪拜在地,赵匡胤连忙唤他平身,见老骑兵如此淡泊名利,情系百姓,既然无心留在朝中为官,就派他押运这批钱粮回去。
老骑兵却再次推辞:赈济之事,体现的是赵匡胤的爱民之心,若他押运,难免让人以为赵匡胤是还他一人之恩,辜负了皇恩。
宋太祖于是取来纸墨,亲笔写了一封信函,递给老骑兵说,如果他遇到难处,只需拿出此信,就能得到任何帮助。老骑兵拜谢后,将信函放入怀中。
多年后,老骑兵享尽天年,安然离世。他的子孙整理遗物时,发现了太祖的亲笔信。这个甘于平淡、始终不用皇家关系谋取功名利禄之人,正是邢悚。
第九节 赵匡胤千里送京娘
年轻的赵匡胤在京城开封任侠使气,好打抱不平,大闹御花园,触怒了汉隐帝,只得亡命天涯。逃难途中,来到太原地面,不期而遇在太原清油观出家的叔父赵景清,暂时居住下来。偶然之中,赵匡胤居然在观中发现一名被关押的年轻俊俏女子。经询问知道,该女子名叫赵京娘,年方17岁。因为随父亲到阳曲县还北岳香愿,路上遇到一群强盗,见京娘长得漂亮,竟然因此放过了她的父亲,将京娘掳掠而去。
两个强盗头目争要娶亲,不肯相让,又恐伤了和气,于是商定将京娘暂时寄托于清油观内。逼着道士要小心看守,等从别处抢个美貌女子,凑成一双,然后同日成亲。那伙强盗去了一月,至今未回。道士们惹不起这伙强盗,只得替他们看管。赵匡胤问明缘由,将姑娘搭救,并毅然决定将赵京娘护送回千里之外的老家蒲州县。
赵匡胤先是手提一根浑铁齐眉棒,一路上将两个强盗一一铲除,永绝后患。一路上赵匡胤与赵京娘以兄妹相称,尽心服侍。
赵京娘对赵匡胤决计送她归家,最初感恩戴德,说赵匡胤是其再生父母。临行之前酒席之上,赵景清叙起侄儿许多英雄了得,京娘欢喜不尽。赵匡胤一路上除去两个强盗之后,京娘与赵匡胤多日相处,感激之情开始转为爱慕之心。接下来,京娘试探,赵匡胤全然不以为怪,离家愈近,最终京娘向其大胆表白。
在京娘试探赵匡胤时,心生一计,在路上说腹痛难忍,几遍要解。要赵匡胤扶她上马,又扶她下马。一上一下,将身偎贴赵匡胤,挽颈勾肩,万般旖旎。夜宿又嫌寒道热,央求赵匡胤减被添衾,软香温玉。但赵匡胤对此全然不以为怪。这种反应其实很不符合常情。赵匡胤其实是个心很细的人,在千里途中,对于一些细节,如前来寻找店小二的人探头探脑等等,都很敏感,他对京娘如此明显的暗示,岂能不清楚?赵匡胤这个时候已经娶妻贺氏,对男女风情之事岂能不知?
俗话说:“男追女,隔座山;女追男,隔层纸。”当这层纸后来被京娘捅破之后,赵匡胤最初以二人都姓赵、又结拜为兄妹作为两条拒绝的理由,后来又说不是他不知变通,只是怕天下豪杰笑话。
赵匡胤将京娘安全护送到家,京娘的父母喜出望外。京娘的父母、兄长私下认为赵匡胤与赵京娘二人孤男寡女,路行千里,不可能不发生点什么,遂决意将京娘许配给赵匡胤。酒桌之上,京娘父亲提及此事,赵匡胤深感侮辱,掀翻酒桌,骑马而去。家人对京娘心怀疑忌,为了证明二人清白,更是为了保护赵匡胤的清名,京娘深夜题诗于壁云:“天付红颜不遇时,受人凌辱被人欺。今宵一死酬公子,彼此清名天地知。”遂悬梁自尽。
赵匡胤当上皇帝以后,派人到蒲州寻访京娘的消息,使者抄录回了京娘临死之前的四句诗。太祖看后,甚是感叹,敕封京娘为义贞夫人,并下令在她的家乡为其设立祠庙。
第十节 赵匡胤的神秘之死
宋太祖赵匡胤是一位非常有人情味的开国皇帝,可惜,公元976年,只当了17年的皇帝,就不明不白地死了,死时刚刚50岁。虽说《宋史》对宋太祖的猝死原因做了各种各样的遮掩和粉饰,但仍通过形形色色的破绽证明:赵匡胤是被亲弟弟赵光义谋杀的。
赵匡胤比赵光义大12岁,他们一起参与了“陈桥兵变”,都是赵宋朝廷最重要的奠基人。《宋史·本纪》热情洋溢地赞颂他们兄弟两人如何情深意长、肝胆相照。赵光义病了,赵匡胤亲自到床头去服侍,烧艾草热灸的时候,赵匡胤惟恐烫坏了赵光义,就先在自己身上烧几下——手足深情,令人感喟。
赵匡胤常对身边的近臣夸赞赵光义说:我这位兄弟,降生的时候就和普通人不一样,仔细瞧瞧,他龙行虎步,威风凛凛,将来必定是太平天子。甚至还谦虚地表示:“他的福德是我所不及的。”但令世人狐疑的是,春秋鼎盛、耳聪目明的赵匡胤,竟然在一夜之间暴亡。
官方对此事的记录非常潦草:“癸丑夕,帝崩于万岁殿,年五十。殡于殿西阶……”至于死因,根本就没提。坊间的猜测五花八门:有的说是死于饮酒过度,还有的说是因腹下肿疮发作而病亡……其实,最大的嫌疑犯就是最大的受益人——赵匡胤的政治接班人赵光义。《湘山野录》中记载,赵匡胤死前的晚上,天气极冷,他跟赵光义饮酒,兄弟俩一直喝到深夜。本不该留宿内廷的赵光义却厮守在皇帝身边。
当夜,赵匡胤发出莫名其妙的呼喊声,且传出“烛影斧声”。《烬余录》甚至想出了花蕊夫人与赵光义的奸情。诸多不正常疑点暴露在那个太祖驾崩之夜。赵光义即位后,亲自主持编修《太祖实录》,并三次修改了其中的一些内容。即便这样,他本人还是不太满意。为了一位死去皇帝的“起居注”,至于费这么大劲吗?真是欲盖弥彰,越描越黑。
《太祖实录》还忽然冒出了所谓“金匮预盟”。《宋史》把这份神秘的“金匮预盟”描绘得极为详细:杜太后是个通情达理的女人,病危前,她把赵匡胤和丞相赵普叫到床前,留下了匪夷所思的“遗嘱”。太后认为,赵宋之所以能获取后周的江山,就是因为周世宗任用了一个小孩子当皇帝,如果是一位壮年英武的君主,绝不会出现“陈桥兵变”。为了不让这种惨痛的历史重演,为了维护赵宋的社稷,太后责令赵匡胤必须选择一位“长君”做接班人。赵匡胤痛痛快快地答应了。太后自然非常满意,遂命赵普记录了下来,并把这份政治遗嘱当作“基本国策”珍藏在黄金宝柜里。
倘若果真如此,也算赵光义正大光明。偏偏所谓“金匮预盟”的来历非常暧昧。赵光义登基,不可能无视“金匮预盟”。有趣的是,《太祖实录》第一次编修的时候,居然未对这个重大事件做丝毫记载。《宋史》中的“金匮预盟”,是后来才加进去的。
仔细分析,赵光义的政治骗术漏洞百出。杜太后去世时,赵匡胤只有35岁,身体很好。赵光义刚刚23岁,比哥哥家的儿子大不了几岁。那时,赵匡胤的次子德昭已经11岁,四子德芳也3岁了。问题是,赵匡胤并不是立刻就死,谁知道将来的结果会怎么样呢?也许还能享国十年、二十年……何必火急火燎地安排接班人呢?
即使赵匡胤几年后去世,也不会出现后周柴世宗7岁孤儿断送江山的局面。杜太后是个明白人,绝不可能出此下策。况且,“金匮预盟”是赵光义登基五年后,赵普才密奏。这种解释不能让人信服。
按理说,老皇帝去世,新君一般继续沿用旧有年号,直到第二年才启用新年号。可是,赵光义根本顾不得这些规定,还没等到这一年结束,就换上了自己的年号。他冒天下之大不韪,把仅剩两个月的“开宝九年”改为“太平兴国元年”。
赵光义这种打破常规的险招,已将自己推上了舆论的审判台。他的动机只有一个:抢先为自己“正名”。惟恐皇帝大位被谁抢了。提前改元的做法遭到了史官的公开批评,《宋史·太宗本纪》找到了赵光义的几个污点,将这件事名列第一。
即便确实存在所谓“金匮预盟”,这份文件的核心无非是提供了“兄终弟及”的合法根据。那么,有朝一日赵光义撒手人寰,身后怎么安排,皇帝大位会不会落到自己兄弟身上,或者转而回到赵匡胤的子嗣手里?
为剪除后患,赵光义不惜对至亲骨肉大开杀戒。赵匡胤有四子:长子滕王德秀,次自子燕懿王德昭,三子舒王德林,四子秦康惠王德芳。但是,德秀、德林皆早亡。也就是说,最大的潜在对手是年长的德昭和年幼的德芳。赵光义的兄弟中,唯一的竞争对手就是弟弟秦王赵廷美。赵光义亲自导演,将亲弟弟赵廷美、亲侄子赵德昭、赵德芳一一逼上了绝路。
结果,赵廷美被贬房州,38岁就抑郁而终;赵德昭被逼自杀,年仅30岁;赵德芳像赵匡胤一样,也不明不白的暴病而死,年仅23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