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悟出管人用人心法
7999200000061

第61章 凡偶近器,当弃则弃

每一个企业管理者都非常清楚,发展企业靠的是才华横溢的人才,而不是碌碌无为的庸才,这就需要管理者果断的作出觉得“该留则留,该弃则弃”。

赵简子是一个求贤若渴的人,但他常常感慨自己得不到贤士。后来,在一次黄河泛舟的时候,一位船夫为他指点了迷津,使他茅塞顿开。

那次,赵简子站在船头,望着波涛汹涌的黄河水,又发起了感慨:“与贤士相处是多么愉快的事情,而我何时才能够得到贤士呢?”

这位船夫听后,向赵简子施礼后说道:“小人有几句话想跟大人说,不知道能不能帮助大人您解除烦恼。珍珠生在海洋,璞玉生在深山。它们虽然没有脚,却会出现在人们的手中。这是什么原因呢?喜爱的缘故。人们喜爱珍珠玉石,于是不辞辛苦地爬山涉水,结果得到了这些宝物。贤士不仅有脚,而且会主动依附喜爱他们的人。大人您府上之所以没有贤士,是不是因为您不喜欢他们呢?”

赵简子摇了摇头说:“如果我不喜欢贤士,我又怎么会为没有贤士而烦忧呢?再说,我招贤纳才的名声早就传得很远。到如今,我的府上已经有千余门客。我把他们招来后,从来没有忽视过他们。一旦他们对生活有所不满,我都会很快帮他们改善。为了留住他们,我花费了很多心血。难道我的做法不能够证明我对贤士的喜爱吗?”

听了赵简子的解释后,船夫说道:“鸿鹄不仅能够直上云霄,而且可以翱翔千里。它之所以有这样的本领,是因为它有一对健壮的翅膀。不过,鸿鹄除了有一对翅膀外,身上还有密密麻麻的绒毛。绒毛的多少是不会影响鸿鹄的高远之志的,但没有了翅膀,鸿鹄便不能够飞翔。如今,大人府中的门客正如同鸿鹄身上的绒毛,他们不过是一些庸才;大王苦苦找寻的贤士便如同鸿鹄的翅膀,他们才是真正有用的人才。如今,大王的府中庸才多了,那些贤士自然认为大王喜欢庸才而不喜欢贤士,于是他们不愿意前来。”

正如曾国藩所说:“深识之士不愿牛骥同槽。阳鲚得意,而贤者反掉头去矣。”

曾国藩出生在一个大家族,人丁兴旺,子侄甚多。另外,曾国藩出身科举,后又中进士,点翰林,还做过主考官,因此,同年同窗和门生故吏众多。但曾国藩从来没有偏私,始终坚持甄选人才,量才录用,将有才的人放在适当的位置,将没有才能的人遣送回家。

曾国藩驻军安庆的时候,不少湖南同乡前来投靠。其中有一位戚姓同乡行李简单,衣服破旧,沉默寡言,一瞧便知是为生计所迫而投奔军营的穷苦人。曾国藩见到家乡人不免要热情寒暄一番。当曾国藩问起家乡的一些事情和亲友的情况时,此人回答拘谨,从中可以看出他是一个不善言辞的老实人。不过,说到关键处时,他的话语能够切中要害。曾国藩决定先给他一些事情做,考察考察他。

曾国藩有一个固定的习惯,他每次吃饭的时候都要召集幕客们在一起吃,没有人敢违背他制定的这个规矩。一天,戚某吃饭时将饭中的一颗稻粒扔了出去。曾国藩看到后,心中有些不满。饭后,他让幕府支出“应备银”二十两,赠给戚某作为回家的川资。戚某得知后非常不解,无奈之下,只好询问曾国藩的表弟彭杰南,希望彭杰南为自己讲情。彭杰南向曾国藩提起了这件事,曾国藩对他说:“这个老乡不地道,庄稼人在吃饭时将一颗稻粒扔掉,不应该啊。自己又不是出生在豪富之家,从庄稼地里来到军营不过一个多月的时间,难道就变成这个样子?我担心他贪图享乐,吃不了军营的苦,为我带来麻烦。”彭杰南说:“这算不上大的过错,也许他怕人笑话才这样做的,您可以再找些事情给他做,再试试他。”

曾国藩喜欢吃新鲜蔬菜,于是弄了一个菜园,他就让戚某主管菜园。戚某经过上次的事情后变得勤勉自励,每天和佣耕的人一起辛勤劳动,从早到晚都不做片刻的休息。曾国藩通过一年多的暗察,发现他善于和别人通力合作,而且始终不渝,对他的看法改变了,将其召回给予重任。戚某感恩戴德,更加勤勉公事、恪尽职守,最终由一个乡下农夫变成一个官至观察使的人。

曾国藩进京赶考时,盘缠拮据。其五舅变卖家产,为曾国藩凑足盘缠。曾国藩对五舅十分感激,念念不忘他的恩德。在朝为官后,曾国藩每年都要寄回银两接济依然贫困的五舅,报答五舅当年对他的恩德。

1861年,曾国藩打下安庆后,特地把五舅接到安庆住了一段时间。五舅过世后,其独生儿子前来投奔已任两江总督的曾国藩,曾国藩自然要给予照顾。然而这位表第既没有才学又懒惰散漫,难以成事。不仅如此,他还总爱以总督的表弟自居,显得狂妄傲慢。曾国藩认定这位表弟属不堪造就之才,尽管五舅生前对他有恩,他还是委婉而坚决地劝说其表弟还乡。

企业要想得到好的发展,也应该采取曾国藩的这种做法,一定不要把庸才留在企业中。

相传,春秋时期,齐国有一农民。他酷爱打猎,很想成为猎人。然而,尽管他花费了很多的精力和时间,仍然不能够有大的收获。为此,他开始分析自己失败的原因。最后他发现,与其他猎人相比,他的不足之处在于没有一条好猎狗。为了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猎人,他忍痛割爱,与家人一起干起了农活。后来,他用种田挣得的钱买了一条像样的猎狗。从此,他便能够以打猎为生了。

要砍倒一棵大树,最好的办法是先要有一把好斧头。俗话说得好:磨刀不误砍柴工。要想提高公司效益,必须要有一批人才。否则,仅凭着一批庸才是不能够快速促进公司发展的,并最终导致公司在强烈的社会竞争中被淘汰。因此,把好人才关是非常重要的。

那么,该如何把好人才关呢?最重要的一点是清除公司内部的庸才。庸才不仅指那些在公司中破坏团结的坏分子,还包括一些不求上进、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员工。有句话说得好:一颗老鼠屎,坏了一锅汤。庸才不仅本身不会对提高公司效益有什么帮助,而且会影响周边的员工。如果公司不能够将庸才清除,团队的和谐以及工作激情都会受到影响。但如果清除了庸才,不仅能够对那些有不良企图的员工有警示作用,而且会换得其他员工的内心平衡,不再埋怨干与不干一个样或干好干坏一个样,从而有效促进了团队的和谐,增强了员工的斗志。

因此,清除公司内部的庸才势在必行。不过,在清除庸才的过程中要讲究方法。

公司A是一家大公司,它有好几个部门。该公司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对各个部门经理考核一次,无能者自然会被调职或解职。在一次考核中,销售部门的王经理被调走,一位姓刘的中年人接替了他的位置。该部门的各位下属顿时对这位经理产生了兴趣,想看看他到底有什么能耐。

俗话说:新官上任三把火。然而,刘经理并没有采取任何举动。每天早上,他都面带微笑地来上班,边走边与下属打招呼,然后就径直走进了自己的办公室。除了在开例会的时候简明扼要地向下属分配任务外,他很少和下属待在一起。

很快,一个季度过去了。李经理不再沉默,他以快刀斩乱麻的办事风格将公司中的坏分子扫出门外。其看人之准、行动之快令包括这些被开除的坏分子在内的所有员工都感到惊讶。清除了公司中的坏分子后,其他员工的工作热情高涨。他们相信,跟着这样一位主管做事,是大有奔头的。最终,该部门上下一心,创下了令公司满意的业绩。

在庆功宴上,有一位员工问刘经理:“您刚来的时候,并没有与我们有过多的沟通。那么,您是如何找出公司中的那些坏分子的呢?”这位员工问的问题也是很多员工想知道的。

刘经理没有直接回答这位员工提出的问题,他给员工讲了一个故事:

一位富人买了一幢带有花园的房子,他搬进去的时候,正好是春天。在雨水和阳光的滋润下,花园中充满了绿色。这位富人是一位爱花之人,为了能够使花园中能够有鲜花的美丽和芳香,他拿起了铲子,将所有的绿色植物全部清除,然后播种了一些花籽。不久后的一天,这幢房子原来的户主来拜访富人,想问问他在这里住得舒不舒适。在富人的陪同下,这位户主来到了花园。刚走进花园,他便大吃一惊:“我种下的红牡丹和黑玫瑰怎么不见了?”富人这才明白,自己将花园中的绿色植物全当作杂草了。

讲完这个故事后,刘经理说到:“我可不愿意像那个富人那样,虽然铲除了杂草,但也将名贵的花一并除去了。为此,我静观默察,仔细地打量你们每个人。要知道,一个人的本性是难以掩饰的,最终会随着时间的流逝慢慢暴露出来。当我对所有的员工作了充分了解后,时机已成熟。于是,我便很快将公司中的坏分子铲除了。你们都是我们公司的名贵花朵,真心地感谢你们对我工作的支持,并希望我们能够同心协力,使我们部门呈现百花齐放的景象!”

刘经理的做法不失为明智之举。清除庸才需要时间,不能够急于求成。否则,要么将为公司出力的有用人才残酷扼杀,要么不能够将公司中的庸才清除殆尽。清除庸才,正如同清除稻田中的稗草。起初,稗草与禾稻同在水田中,共同享用肥沃的土壤和养分。之所以如此,是因为稗草的形态与禾稻惊人的相似,农民根本无法识别。到了后来,禾稻抽穗了,沉甸甸的稻粒压弯了它的头,而稗草却高昂着头,比禾稻高出许多。这时候,农民们开始动手了。他们来到田间,轻而易举地将稗草拔除,而且不会误将禾稻拔掉。

用人管人一点通:

企业要想得到好的发展,管理者一定擦亮一双眼睛,将对企业毫无价值的庸才“剔除”企业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