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悟出管人用人心法
7999200000051

第51章 洞悉本质,不忘忠臣

管理者一定要具备一双“精明”的眼睛,能够清楚的看到什么样的人才是最公司贡献最大的人,什么样的人才是你最需要的人才,对这些人一定要付出更多的诚意和信任。

春秋时期,鲁国有位名叫鲁婴的少女。鲁婴聪明善良,而且很有远见。

一天晚上,一轮圆月高挂夜空,皎洁的月光倾洒大地,鲁婴和好几个女孩在一起嬉戏玩耍。一阵欢声笑语之后,鲁婴却神情沮丧地坐在一个角落里暗自哭泣。

在这群女孩中,有一个女孩是鲁婴很要好的朋友。她发现鲁婴不见后,立即起身寻找。找到鲁婴后,她轻声问鲁婴为什么哭得如此伤心。

鲁婴抬头看了她一眼,向她倾诉:“今天我听到有人说,卫国的王子崇尚武德,喜好战争。刚才我又想起此事,顿时难以控制自己的感情,怕打扰大家,所以就躲在这儿哭泣。”

鲁婴在说话的时候,大家都围了过来。她们你一言我一语地开始安慰鲁婴:“卫国王子是不是喜好打仗与我们能有什么关系呢?我们不过是普普通通的民女,即使卫鲁两国交战,也不会用得着我们,又有什么好担忧的呢?”

鲁婴见大家没有弄懂自己哭泣的原因,于是向她们解释道:“战争是残酷的,它让我家不得安宁。我清楚地记得几年前的事情。当时,宋国的一位将军战败而归,逃亡的时候从我国经过。他因深深的恐惧而失去了理智,驱马在我家的菜地里转来转去,害得我们家很久都没有菜吃。对于去年发生的事情,我记得更清楚。当时,正处于吴越交战之初,我国国君惧怕越王勾践强大的实力,于是在我国境内搜寻美女进献给越王,从此以后,我再也没有见到过我的姐姐。不久,吴越两军开战,我哥哥在去探视姐姐的路上被杀……”

鲁婴含泪倾诉完家中的不幸后,失声痛哭起来。身旁的这群女孩听了鲁婴的这番哭诉后,心里充满了酸楚。

待情绪稍微缓和后,鲁婴接着说:“如今,一听说卫国的王子非常好战,我不得不感到不安,因为除了我的弟弟外,我的身边再也没有亲人了。如果卫鲁两国开战,很难保证灾难不会再次降临,我怎么能不去担忧呢?”

鲁婴能够从卫国的王子好战联想到灾祸的降临,从这一点就可以看出,她的确是一位有远见的姑娘。或许有人会认为她在杞人忧天,其实则不然。因为她的分析有理有据,而且非常符合实际。

不谋全局者不足以某一域,不谋万世者不足以谋一时。具有前瞻性的人才对一个企业来说是非常重要的,而鲁婴是属于这一类人的。前瞻性的人才分为两类,一类能够提出有远见的建议来促进企业的飞速发展,另一类能够防微杜渐,避免企业出现重大损失。

从前瞻性的人才可以防微杜渐这点来讲,他们是忠臣而不是功臣。

然而,如今一些企业却非常重视能够为企业挽回重大损失的人,而将能够防微杜渐的忠臣抛在一边。因为,在这些企业的领导人看来,能够力挽狂澜的人是最棒的,要想使企业有更好的发展,就应该重用他们。为了表示对他们的重视,企业会给予他们丰厚的奖励。在众多的赞美声中,他们会成为其他员工羡慕的对象。

其实,这种做法是有弊端的。

景差在郑国做相国的时候,因关心百姓疾苦受到了爱戴,并因此扬名天下。其中,他做的两件事情非常突出,得到了广大百姓的赞美。

第一件事情是疏导交通。一次,景差在雨后初晴时外出,途中因交通堵塞而寸步难行。于是,景差派了一个随从前去了解情况。随从回来后告诉他,路的前方到处都是淤泥,再加上人来车往,道路被弄得坑坑洼洼,泥泞不堪,以至于现在车马被陷,人们不得不从车马上下来推车或拉马,于是出现了这种混乱场面。景差知道这些情况后,立即命令随从前去帮忙,他自己随后也从车中下来,指挥人们有序行路。在他的有效疏导下,混乱的局面终于被控制住了。

第二件事情是助人取暖。隆冬的一天,景差外出。正沿着河边前行时,他从车中看见河对岸有一人准备过河。由于河上无桥,此人脱下鞋子,挽起裤角便涉水而来。上岸后,此人两腿颤抖,浑身直打哆嗦。景差见后,立即让随从将此人扶至车上,然后将自己身上的棉衣脱下并盖在他的身上。寒气退后,此人立即叩谢景差。

当景差体恤百姓的事情传到晋国大夫叔向的耳中时,叔向并不认为景差是一个称职的相国。他说:“既然身为相国,就应该了解国内的交通情况,并及时处理一些交通问题。当路面不平整时,就应该预料到会出现交通堵塞的现象,而不是待这种现象发生后去临时疏导;当河上无桥时,就应该预料到冬天人们将无法过河,而不是待百姓赤足涉水冻僵后给他们温暖。”

在某种意义上讲,景差便可以称得上是功臣。因为他能在最关键的时刻为百姓做好事,百姓能够从他的行为上看出他的爱民之心。如果让百姓们来评价,他们肯定会认为景差是一个称职的相国。正所谓眼见为实,耳听为虚。如果景差早些派人把路铺好、把桥架好,百姓因为没有看到景差本人在铺路、架桥,或许就不会谈论起他的爱民之心。于是,很多人愿意做功臣而不愿意做忠臣。因为,忠臣的功劳很大,却常常被人忽视;功臣的功劳同样可以做得很大,但能够做到让所有的人有目共睹。比如,景差第一天发现路况不好,第二天立即派人来修路,人们便知道路是他派人修的。

扁鹊有关医术的观点更能说明这个问题。

一日,魏文王问扁鹊:“你们三兄弟中,谁的医术最高?”

扁鹊答道:“在我们三人中,我大哥的医术最为高明,我二哥的医术稍微逊色,而我的医术是最差的。”

文王疑惑,遂问道:“既然你的大哥和二哥医术都在你之上,为什么你却是最为有名的神医呢?”

扁鹊毫不迟疑,微笑作答:“这是因为我们三兄弟的治病方式不一样。我大哥能够在病人发病之前找出病因并将其彻底铲除,在这种情况下,病人不会认为自己有病,更不可能尝到生病的痛苦,于是会认为他可能只懂一些调养身体的小法子,根本不会治病,因此我大哥没有什么名气。我二哥常常在病人发病之初将其治愈,由于发病之初病人的病情较轻,于是周围的人便认为他的本领有限,只能治疗一些常见的小病。而我在给病人治病的时候,病人的病情已经严重恶化。于是,我给病人动了大手术,使他们起死回生。他们尝到了疾病给自己带来的巨大痛苦,而后又被我挽救,自然对我感激不尽。久而久之,我的名声也就越来越大了。”

扁鹊的分析精辟入理,他抓住了病人的心理。其实,预防的好处远远胜过治疗。当然,一个人在发病之初是很难判定自己有病,但至少在感到不适的时候就应该去看病,尽早铲除病因。否则,等到病入膏肓的时候再去看病,不仅花费了巨额的资金,而且有生命不可挽回的危险。企业同样是如此,只要做到了防范于未然,就不会造成巨大的损失,更不会出现亡羊补牢的现象。因此,企业在用人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选择能够为企业创造出效益的人才,而不是执著追求在企业危难中挽救大局的人才。

一位客人去朋友家作客,为了能够陪好客人,主人请了一位能喝酒的邻居来作陪。吃饭的时候,这位客人对主人说:“我刚才在外边的时候,发现你家的烟囱是直立的,烟囱的旁边放置了一堆木柴。为了避免发生火灾,要么将木柴移走,要么将烟囱砌成弯的。”主人听了客人的话,并没有将其放在心上。

后来,这家人的村子附近刮起了大风。带有火花的浓烟在大风的吹动下急蹿至木柴上,一场大火熊熊燃起,他们家的厨房也被烧着了。最后,在众多邻居的帮助下,大火终于被扑灭了。

为了表示对邻居的感激和致谢,主人杀鸡宰羊招待邻居。这时候,那位曾经陪客人吃饭的邻居开口说话了:“其实,最该感谢的人应该是那位客人,而不是我们。如果那天你听了他的话,将烟囱改曲或将木柴移走,就不会发生火灾,也不会在今天摆酒席来招待我们。如果你仍不听从那位客人的建议,火灾仍然有再次发生的可能。”

听了这位邻居的一番话后,主人顿时醒悟了过来。

然而,有些管理者的思想比这家主人的思想还要落后。

一群大雁正在向南方迁徙,它们白天飞翔,晚上休息。为了保证群雁的安全,它们每天在休息前,都会安排一只大雁担任警卫的工作。

一天晚上,大雁们落在了离一个乡村不远处的湖泽边。这里到处都是芦苇,既安全又舒适,是个休息的好地方。它们安排好警卫后,便很快进入了梦乡。守夜的这只大雁丝毫不敢懈怠,它警觉地打量着周围,随时准备叫醒群雁。

夜越来越深,四周异常安静,好像什么危险都没有。守夜的大雁并没有因此而放松警惕,为了保证群雁的绝对安全,它打起了十二分的精神。突然,它看到不远处有火光,于是一边号叫着发出危险信号,一边快速向发出火光的地方飞去并将火扑灭。群雁立即被惊醒,它们静静地观察着周围,并没有发现有什么动静。于是片刻过后,它们又继续睡觉。正当群雁再次进入梦乡的时候,守夜的大雁又看到了火光,它的反应同样如第一次那样激烈。群雁被惊醒后,和上次一样,没有感到危险存在,它们在柔弱的抱怨声中继续睡去。然而,没过多久,火光又出现了。守夜的大雁将火光扑灭返回后,遭到了群雁的攻击,因为群雁第三次被惊醒后同样没有发现危险,它们对守夜者的恶作剧感到愤怒。

凌晨,火光再次亮了起来。此时,群野经过一夜的折腾,睡得更加香甜。这只守夜的大雁看到火花后,既没有急着将其扑灭,也没有唤醒群雁。此时,一张大网快速向它们罩过来。群雁顿时乱成一团,几乎被捉住了一半。

守夜的大雁原本是忠诚的,为了整个雁群的利益,它不敢有丝毫懈怠。然而它的忠诚并没有得到雁群的认可,反而受到了雁群的误解。于是,善于狩猎的人们便利用雁群的误解而动摇或者是误导了守夜大雁的忠诚之心,结果获得了不菲的收获。

如果雁群能够理解守夜大雁的做法,又将是一种什么样的结果呢?可以想象,结果一定会好得多。

用人管人一点通:

管理者在管理的过程中,一定要去细心发现和挖掘团队中的忠臣,不仅不能亏待他们,更不能“虐待”他们。否则,只能让忠臣寒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