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是指一个人对父母的孝心、孝敬、孝道,是家庭伦理的基本道德原则,是中华民族崇尚祖辈理念的传承。忠即是对国家要忠心,对别人要忠诚。人们常说,忠孝不能两全,但实际上,忠和孝却常常相提并论,如忠孝节义、忠孝两全、愚忠愚孝等,一个孝敬父母的人,才能对国家、对事业忠心,“忠”和“孝”是人类步入文明社会后最基本的两条道德要求。
一个人只有从小就孝,长大处世才能忠,可以说,孝即是忠,忠即是孝。这就是所谓的移孝作忠,忠孝两相通。在我国,一个人的一举一动,凡是不合乎伦理的,都称之为不孝;合乎伦理,则为孝。
公元前314年(齐宣王六年),齐国大败燕国后,燕国大乱,便求救于秦国。秦国为了打击齐国对外扩张的势头,便答应了燕国的请求。齐国国君齐威王也不甘示弱,派大将章子率军迎战。两军相对扎营后,章子觉得与秦军硬拼难以取胜,即使获胜,也会造成很大伤亡,应以智取为高。于是他就派使者与秦国谈和,双方使者多次礼尚往来。为了打探到秦国的军情,章子还把齐军的徽章和衣服换掉,乘机让齐军伪装成秦军的样子,混入秦营。
情报员向齐宣王报告说:“章子指派我们的军队往秦国去了。”齐宣王没答话。又过了几天,情报员又来报告:“章子领齐军向秦国投降了。”齐宣王还是沉默。第三次时,主管情报的官员来向齐宣王请示说:“章子打了败仗,而且投了降,大王为何不去攻打他呢?”齐宣王说:“章子又不会背叛我,我为什么要去打他?”
不久,情报员又来报:“齐军大胜,秦军大败。”臣子们不解:“大王如何得知章子一定会大胜呢?”齐王答:“章子的母亲因得罪了他的父亲,便被章子的父亲刺死,埋在马栅之下。在我派章子做统帅之时,曾鼓励他说:‘如果你能胜利归来,我一定厚葬你的母亲。’但章子却答:‘我不是没有能力厚葬母亲,是因为母亲得罪了父亲,父亲去世时并没有吩咐说怎样处理这件事。所以,没有得到父亲的遗嘱,我怎能欺骗父母,擅自改葬母亲?这是不孝的行为!’为人子的他不会欺骗自己死去的父亲,难道为人臣子就会欺骗活着的主君吗?”
不错,一个人如果孝敬父母,就必定会忠于他所选择的一切,在当今飞速发展的社会中,企业在用人之时重视的不仅是一个人的能力,更为重视的是个人的品德修为,而品德修为中最为重要的就是其忠诚度的高低。在这个世界上,有能力的人并不少,但忠诚仁孝之人却不多。既有能力又有着仁孝之心的人是每个企业都奢求的理想人选。但两才兼备的人少之甚少,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在选人时又该如何取舍呢?
大多数企业都宁愿信任一个能力稍差但却足够仁孝忠诚的人,而不愿用一个能力非凡,但无视忠诚仁孝、朝秦暮楚的人。仁孝忠诚是企业中最为重视的美德,一个企业的生存需要的是少部分人的能力和智能以及大多数人的忠诚和仁孝。只有所有的人对企业效忠,才得以发挥出团队的力量,才能把才智凝聚在一起,才能推动企业走向辉煌。
一个仁孝忠诚之人对父母而言是个孝子,在企业看来是难得的人才。面对竞争的激烈,面对知识的猛进,唯独孝与忠才能让你立于不败之地,并对自身的发展和社会进步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