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陆游文集1
7987100000062

第62章 读苏叔党汝州北山杂诗次其韵①(十首录一)

吾幼从父师,所患经不明。

何尝效侯喜,②欲取能诗声?

亦岂刘随州,③五字矜长城?

秋雨短檠夜,④掉头费经营。

区区宇宙间,舍重取所轻!⑤此身倘未死,仁义尚力行。

【注释】

①苏叔党:苏过,字叔党,苏轼幼子,诗人。②侯喜:唐诗人,韩愈《石鼎联句诗》序:“有校书郎侯喜,新有能诗声。”③“亦岂”两句:刘随州:刘长卿,唐诗人,官至随州刺史。长于五言诗,权德舆称为“五言长城”。矜,自负。④檠:灯架。⑤“舍重”句:舍去经学仁义之重而取诗句之轻。

【品评】

诗作于庆元六年(1200),诗人七十六岁,家居山阴。这首诗表现了陆游对文学特别是关于诗歌的态度,对于世人更深入地了解其人生观、价值观大有裨益。

中国传统诗学,以儒家“温柔敦厚”诗教为主流,将文学创作活动纳入到儒学的监控视野之内。儒家诗教,更强调文学经世致用的社会使命和政治职能,反对风花雪月的无寄托之作。后世虽经历“文学自觉时代”的冲击,吟咏个人情性之作渐有抬头,但这个传统一直被大体坚持着,时紧时松、或明或暗,成为检验文学成就和创作价值的试金石。因此,上下五千年,漫漫历史长河中纯然以诗为职业的诗人似乎并不存在,大多是士大夫而身兼诗人的角色。陆游家族世代以儒学传家,陆游本人是胡安国的再传弟子,胡安国作《春秋传》,特别强调抗金收复、强调复仇的意义,在南宋初年很有影响。陆游同历史上曹植、李白等诗人一样,一直持“辞赋小道”而“壮夫不为”的观念,并不只想做诗人,而以力行儒家仁义,实现政治理想高自期许。这种观念,在古希腊柏拉图的《理想国》中似乎可以见到影子。《理想国》中,柏拉图借苏格拉底之口,指出了“一切诗人都只是摹仿者,无论是摹仿德行,或是摹仿他们所写的一切题材,都只有得到影象,并不曾抓住真理”,从而拒绝诗人进入到政治修明的国家里。柏拉图心目中最高的价值是理念,儒家士子以儒家之道为人生最高理想。儒家思想发展到宋明理学阶段,在文学观上更强调“文以载道”,甚至说“作文害道”,片面强调文学的工具作用而忽略了其自身所具有的审美愉悦价值,不能不说走向了极大的偏颇。诗歌自从摆脱了经学婢女的地位以来,已经获得了其独立存在的价值。受宋代弥天漫地的理学思潮影响,陆游也未免看轻文学的独立价值,认为与经学比较而言,此轻彼重,其局限性可见一斑。不仅如此,宋词由于被一般人视为“艳科”、“诗余”,在陆游看来更是不登大雅的末技,在《长短句序》和《花间集跋》中,对自己早年的创作颇有悔意,批评了花间词人的创作乃是出于“无聊”,更见其保守的一面。不过,其大巧运斤的艺术功力和驱驰纵横的浪漫想像,使其在创作中收放自如,从而克服了理论上的缺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