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经典古诗文800句新解
7981800000008

第8章 修炼心志

266.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唐·李白《独坐敬亭山》

译文:鸟儿们高飞远去,寂寥的天空还有一片孤云,却也不愿停留。剩下的只有我和敬亭山了,我们对着相看互不厌倦。

解词:敬亭山:在今安徽宣城。

解析:李白这首诗具有独特而耐人寻味的意境。“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显出敬亭山中一片静谧的氛围。诗人在此独坐,看似静默,实则心泉涌动,思绪万端,抚今追昔,感慨万千。“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以拟人手法,将静谧独思推向了天人合一的意境。世间的喧扰、不平,自己的怀才不遇、压抑孤寂,在与青山神交之中,都化为白云随风飘去,而心中所充盈着的,则是别有一番天地的恬静、旷达、洒脱、轻松。

在生活中,常常会遇有烦恼和忧愁,每当此时,不妨找一个僻静的地方,练练坐功,逐渐进入一种独有的坐功境界。凝神冥想、剖析思考、自我观照。从乱麻中理出头绪,从迷乱中得以清醒。从而一身轻快,满怀信心地回到现实中去。

这是一种十分必要的修身养性的功夫。

267.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唐·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译文:原野上长着许多繁盛的野草,一年之中,冬枯春盛,周而复始。野地的大火烧毁了地上的草,但春风吹来时,野草又很快地长出来了。

解析:这是白居易所写的一首送别诗。诗中以萋萋芳草为背景,抒写了送别朋友的离情别意,也写了原野上的小草的盎然生机,十分传神而别具一格。尤其是“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一句,流传至今已然成为千古绝唱。何以如此?盖因诗中野草所表现出来的顽强的生命力,不仅跃然纸上,而且刻在了读者的心中。原野上的小草,无人培植,无人浇灌,春荣秋枯,自生自长。它不怕大雨滂沱,不怕干旱地裂。即使被烈火凌虐,待到春风吹来,却又迅速复苏,以铺天盖地之势,覆盖在广阔的原野之中。小小的青草,是何等的顽强不屈,何等的坚忍不拔,何等的百折不挠!

人在成长的经历中,经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磨难或打击,如何应对,是否也应与小草一般,做一个强者?其实,人的生命在形成之中,就具有强者的基因。如果再能于艰难困苦之中,勇于摸爬滚打,失败一百次,再做一百零一次的冲击。如此,就会百炼成钢,就会成为一个强者。

修身养性

强者周身激荡着生命的最强音。强者胸中涌动着火山般的激情。强者必定是一个成功者。强者必定是一个幸福的人。

赋得古原草送别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268.如将不尽,与古为新。——唐·司空图《诗品·纤秾》

译文:即使未达到纤秾之美,但只要力追古人,创造新的独特风格,就是创新。

解词:纤秾:指细腻、艳丽、优美。

解析:《诗品·纤秾》是司空图的诗论。其意是表示,如要写出优美无比的诗篇,就必须投入大自然的怀抱,与自然融为一体,领略其内在精髓,加以表现、出新。“如将不尽,与古为新”,意在继承传统,不断创新。关键词是“为新”。文学要继承、创新,其他方面,诸如繁荣经济、工农业建设、促进文化教育事业的提高,乃至全社会的发展,都需要大力的创新。

在继承古代优良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创新,是新一代的历史重任。

链接:2008年3月18日上午,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后的记者招待会上,温家宝总理接受记者采访时引用司空图的话“如将不尽,与古为新”来表达自己对于不断创新、解放思想的重视。

269.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宋·苏轼《定风波》

译文:不要听那雨点滴打树叶的声音,何不大声吟唱诗歌漫步前行。别看我拄着竹杖穿着草鞋走着,但却要比骑马舒服多了。有什么可怕的?

解词:吟啸:大声吟唱。芒鞋:草鞋。

解析:苏轼曾因揭露新法弊端而被捕入狱,虽免了一死,但还是被贬到黄州。此后,生活困窘,处境艰难。而他依然不改素有的豁达性格。《定风波》一词,虽是写自然景象,但可即景生情。风雨可理解为苏轼所处的宦途波折,从而折射出了他的特有性格。“莫听穿林打叶声”是写他在路途中,遇到了风雨,但他却未去避雨,而是“何妨吟啸且徐行”即一路吟唱,徐徐前行。并轻松地表示:“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生动地显示出一种泰然自若、豪情满怀的气魄。

在人生道路上,难免会遇到各种挫折、坎坷、甚而危难,从而一时处于逆境之中,但不论多么艰难困苦,都要心存希望、活力和自信。要胸怀旷达,豪爽超脱。要有坚强的意志。面对困难,要有履险如夷的勇气;面对流言蜚语,要不畏不怕。只要这样坚持下去,就会为自己打开一条柳暗花明的通衢大道,就会把生命的价值发挥到极致,从而流光溢彩,璀璨夺目。

定风波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270.尽日寻春不见春,芒鞋踏破陇头云。归来笑拈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宋·某尼《悟道诗》

译文:整天都去寻找春天,却见不到春天,穿着草鞋踏遍了群山的重重云雾。等回到自家来,在院子里把梅花摘下来含笑闻一闻,才知道春天早已经来了。

解词:芒鞋:用芒草编织的鞋。陇头:山头。

解析:这是一首禅诗。作者以寻春,而在自家却发现春已早日到来作喻,深含着禅机:道不远人,自行即佛。即与其各处寻觅,不如内心苦苦修炼,以求大彻大悟。

佛学的禅机之中,也可寻出或者化解出为我所用的哲理。梅花的芳香,盎然的春意,如果视为所要追寻的理想的精神境界,那么,何处去寻,何以实现?内心的修炼与自省、感知、彻悟十分重要而不可或缺。也就是说,精神世界的丰满、纯净,靠的是内功。“春在枝头已十分”,能够拥有这种生命最旺盛、最富有朝气的青春之气,真正的功夫在于内心的不断除尘、求新、变革。勃勃春意在心头。

271.纵横正有凌云笔,俯仰随人亦可怜。——金·元好问《论诗(其一)》

译文:要写出挥洒自如的作品,就须有高出常人的认知、视野及笔法,模仿他人、人云亦云是可悲的。

解词:纵横:奔放自如,奔驰无阻。凌云:直上云霄。俯仰:低头和抬头,可作“一切受人支配”解。

解析:此诗句是为了表明如何才能提高写作水平。作者认为要写出气势磅礴的好作品,必须“纵横正有凌云笔”,即应有高瞻远瞩的博大胸怀和远见卓识,应具备高于他人的大手笔。而如果“俯仰随人”,即自己毫无创意,只一味模仿他人,人云亦云,亦步亦趋,是绝对写不出好作品的。“亦可怜”表现了作者对持这种写作态度的人的鄙弃。

写作如此,创业也是如此。生活于当今这个充满求新、开拓的时代,不可平平庸庸、目光短浅,墨守成规、裹足不前。必须有高屋建瓴的气魄和纵横驰骋的勇气,积极参与竞争,渴求独特创新、坚信必能成功。如此坚持下去,必能成就大业,成为一个出色的革新家。

论诗(其一)

窘步相仍死不前,唱酬无复见前贤。

纵横正有凌云笔,俯仰随人亦可怜。

272.炼成腹内丹,泼煞心头火。——元·卢挚《沉醉东风·对酒》

译文:修身养性练就宽广胸怀,冷静地消除心头的怒火。

解词:腹内丹:长期注重修养,腹内炼出了仙丹。比喻涵养很高。泼煞:泼去。

解析:卢挚的仕途顺畅,长期为官,但对社会现实中的各类丑恶现象,却十分不满,愤慨。他生性豁达,常常醉酒抒怀。“练就腹内丹,泼煞心头火”就是他酒后所抒发的注重修身养性,保持旷放通达的胸怀,以求超凡脱俗的强烈意愿。

修身养性是每一个人走向成熟的过程中必须具备的精神功力。就是说人要不断修炼,不断自省、自悟,从而在待人处世方面,表现出胸怀宽广、宠辱不惊、积极乐观、随遇而安的精神特质来,这样就必能步入精神上的自由世界,成为一个事业有成,且生活轻松愉快的人。

沉醉东风·对酒

对酒问人生几何,被无情日月消磨。炼成腹内丹,泼煞心头火。葫芦提醉中闲过。万里云山入浩歌,一任旁人笑我。

273.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清·郑燮《竹石》

译文:(竹子)紧紧地咬住青山毫不放松,它原本就扎根在破碎岩石的缝隙当中。经历了千百万次的磨炼和击打,反而更加坚韧,任你刮来的是东西风还是南北风!(我也毫不畏惧。)

解析:郑燮号板桥,是清代著名的艺术家,素有诗、书、画“三绝”的美称,尤其擅长画竹。此首《竹石》流传广泛,为世人所称道。诗人抓准了竹子坚忍不拔,顽强生长的特点,予以热烈赞颂。

诗中写的是竹石,实则是写人。写竹子的坚劲,实则是赞扬人的坚韧劲拔。为了使自己的生命具有意义和价值,为了承受历史和时代所赋予的责任和义务,人就应当是个强者。

强者能咬着牙在艰难困苦中挣脱羁绊,竭力冲击。强者能经风雨攀高峰,立于绝顶之上;强者能咽下苦难,把痛苦作为一种秘密,深埋于心中,用微笑面对一切。在强者面前,没有走不通的路,没有越不过去的河。强者的成功永无止境。

以强者为榜样,就能成为强者。

274.须知极乐神仙境,修炼多从苦处来。——清·袁枚《箴言诗者》

译文:要知道神仙般的极乐境地,是长期在艰难困苦之中修炼得到的。

解析:《箴言诗者》是一首论如何写诗的理性诗作,但“须知极乐神仙境,修炼多从苦处来”两句,除了表明好的诗文,必须是经过深思精研,仔细推敲,反复修改才能写出的原意之外,再细究下去,对各种成就的取得,也含着普遍的意义。“极乐神仙境”可理解为极佳的环境,或者也可扩展理解为研制、创新出来的各种上好的成品,都是为人们所喜爱、所需要的,但绝不会自然而来。必须花大功夫、精心研制、艰苦创造。

没有苦,就得不到甜。

箴作诗者

倚马休夸速藻佳,相如终竟压邹枚。

物须见少方为贵,诗到能迟转是才。

清角声高非易奏,优昙花好不轻开。

须知极乐神仙境,修炼多从苦处来。

邹枚:指邹阳和枚皋。西汉辞赋家。清角:古代五音之一。

275.德无常师,主善为师。——《尚书·商书》

译文:道德修养是没有固定老师指导的,凡是品德高尚,一心为善的人都是老师。

解词:主善:遵循善行的人。

解析:此文句虽只有短短的八个字,但却十分明确而深刻地表明了两个重要的观点,其一,每个人都应要求自己成为一个品德高尚的人。为达到这个目标就必须坚持修身,不断学习;其二在学习过程中,不必有专门的老师,凡是善良,品行好的人,都应视为自己的老师。凡是有人做出了品德高尚的事情都应该学习,持有十分谦逊的态度,不断加强思想修养,日趋成熟,自然就会成为品德高尚的人。

276.任贤勿贰,去邪勿疑。——《尚书·虞书》

译文:任用德才兼备之人,要坚定不移,排除奸俊小人绝不犹豫迟疑。

解词:贰:不专心。

解析:作为决策者,如果在认识上明确了必须选用贤才之后,接着就应坚定信念,绝不动摇地任人唯贤。首先,一定要做到用人不疑。当经过长期考察所确认了的贤才,就坚决而大胆地委以重任。其间无论有何混淆视听的非议,都不要动摇、疑虑。其二是要坚决去邪。奸佞小人,居心叵测者,无论采用何种伎俩粉饰自己,无论使用何种手段阿谀奉承,终会掩盖不住他们的真面目,一旦暴露,坚决排除、摒弃,绝不留情。

要做到“任贤勿贰,去邪勿疑”的决策者,必须不懈地坚持修炼心志。

277.无稽之言勿听,毋询之谋勿庸。——《尚书·周书》

译文:毫无根据的话不要听信,没有经过查询、考察的计谋不要采纳运用。

解词:无稽:没有根据。毋:不要。庸:用。

解析:无稽之谈随处可以听到,因为在生活中,总有一些闲得无聊、俗不可耐之人,在众人面前飞短流长,热衷于挑拨是非,制造事端,传播绯闻奇谈,混淆视听。如果听其流言蜚语,岂不是自寻烦恼,自害其身?所以,一定要铭记“无稽之言勿听”的忠告,不受任何无谓的干扰。

一个负有重任的决策者,必须加强修养,广开言路,听取各种意见,以求制订的计划周密、完备。但是,对于各方所提供的建议、设想、策略等,必须下大功夫深入基层,多方考察、实践,取得可信根据,方可作出取舍决定。万不可随听随信,轻率行事。一定要铭记“毋询之谋勿庸”的忠告。

278.与人不求备,检身若不及。——《尚书·商书》

译文:对别人不要求全责备,过于苛刻,检查自己不可降低要求。

解词:求备:求全责备。备:完备。

解析:此句的要义在于修身养性。注重修养的人,在如何待人,如何对己这两方面,应当做到“与人不求备,检身若不及”。即对待他人,必心怀诚意,宽厚相处。而对自己则处处严求,不放过任何过错。这样坚持做下去,不仅自己会不断提高进步,而且,还能够营造一个和谐的人际氛围,于己于人均大大有益。

279.言者无罪,闻者足戒。——《毛诗序》

译文:说出意见的人没有罪过,听到的人一定要引以为戒。

解析:在日常工作和交往之中,对人对事有什么看法和意见,只要是出于善意,就应言无不尽,这在客观上是没有过错的。而更重要的是听者,不论他人的意见是否完全恰当,自己都应虚心听取。完全对的,当然要欣然接受;不太全面和正确的,也不要拒绝接受,作为借鉴,也是有益的。即使完全不正确,也不要怪罪他人,应以“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的宽容态度相对待。如果这样坚持下去,则无论是工作或待人处世,都是大有裨益的。

链接:2008年1月24日,温家宝总理在中南海主持召开座谈会,征求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负责人和无党派人士对《政府工作报告(征求意见稿)》的意见。在座谈会上,温总理鼓励参加座谈的代表畅所欲言时说:“我们的方针还是那几句话: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言者无罪,闻者足戒’。召开这样的会议,我觉得非常好,实际上是政府开启了一扇从善之门,从善如流。”温总理在座谈会上引用这句话,表达了希望与会者畅所欲言,充分发表意见和虚心听取意见的诚意。

280.人谁无过?过而改之,善莫大焉。——《左传·宣公二年》

译文:人谁能没有过错?有了过错能及时改正,就是很大的进步。

解析:这是劝诫世人知错改错的箴言警句,对于人的成熟和进步具有积极意义。世界上从来不存在十全十美的人,不断在做事的人,难免出错。一个人的成长是在不断地发现过错,不断改正过错,提高修养的过程中体现出来的。所以,发现了自身的不足,绝不是坏事,而是进步的起点,新的开始。越是无情、准确、勇敢地解剖自己存在的缺点、错误,并与之彻底决裂,前进的步伐就越快。

明明是错的却顽固坚持错误,这种人不只是固执,而是愚蠢。

281.慎始而敬终,终以不困。——《左传·襄公二十五年》

译文:谨慎地开始,慎重地终结,始终都不会遇到困难。

解析:此句的深刻含义,可用四个字概括,即“善始善终”。表现了对待事业、工作及完成所承担的任务时,所应有的正确态度。显示出了一种秉公、敬业、认真、负责、踏实的可贵精神和思想修炼的真功。这种精神是成就事业重要而不可缺少的因素,是成功的保证。所以,不论在何种岗位,从事何种职业、承担何种责任的人,都需要具备。尤其是担当重任的官员,更要首先具备。“慎始而敬终”的具体体现,是在承担任务时,满怀信心、全力以赴、兢兢业业、严密慎重。既要争取有个崭新的开始,又要有个圆满的结果,善始善终。

“慎始而敬终”的精神,要代代相传,世世继承。

282.白圭所玷,尚可磨也,斯言之玷,不可为也。——《论语·先进》

译文:白玉上有了斑点,还可以磨去,而所说过的话如果随意违背,这种事是不能做的。

解词:圭(guī):白玉。玷(diàn):白玉上的斑点,可作“污点、缺点、过失”解。斯:这、此。

解析:“白圭所玷,尚可磨也”,是和后一句作比,起衬托作用的。“斯言之玷,不可为也”是本句的要点。意在强调自已说出来的话(含许诺、誓言等)必须兑现,不可更改、否认、违背。这个说法是十分正确的,因为任何人说话、做事都是负有责任的,应言出必行,而不可失言于人。“君子一言,驷马难追”、“一言九鼎”之说,也在于强调必须言而有信。这是从古至今所应遵循的一种道德规范。

言而有信,是自觉养性的体现,也是一份责任,而且是一种尊重——既是尊重他人,也是尊重自己。

283.修己而不责人,则免于难。——《左传·闵公二年》

译文:修养自身而不去责难他人,就可避免灾难。

解析:这是古人修身养性的一种表现。“修己”即强调个人的克己、自律。如此坚持下去,必能提高素养,逐步完善自身。而“而不责人”则提示世人,在修己过程之中,不要分心去考虑别人的是非功过,更不去责难、攻击他人,二者兼备,就可避免许多麻烦。而“不责人”这种提示在特定的环境中,诸如人际关系矛盾复杂,竞争激烈等情况下,有可能起到保护自己,以避免一些棘手的难题,或免去一些灾祸的作用。从这个角度去考虑,“不责人”是具有一定积极、防范作用的。但是,在通常情况之下,如一味强调“不责人”,则会产生偏颇,因为和人相处,应该常有思想交流,遇有矛盾之时,应抱有诚意,积极化解。如果发现他人有过错或不足之处时,也应善意提出一些批评、帮助。不能一味当老好人、和事佬。

284.凡有血气,皆有争心,故利不可强,思义为愈。——《左传·昭公十年》

译文:凡是有血性的人,都有争强好胜之心,所以利益不可强取,只有符合道义,才能在竞争之中超过对手。

解词:血气:血性、气盛。思义:想着道义。愈:通“逾”。超过、胜过。

解析:“凡有血气,皆有争心”指出了人常有的心态。争强好胜之中,含有努力上进、争取优秀、力求好上加好的积极因素。如果把握得当,会成为不断前进的推动力量。但是,如果这种心态不能适度把握,则会发展、演变成不顾一切地压倒别人,争权夺利,个人独得权势、利益的不当行为。那么,如何把握适度呢?这就需“利不可强求”,就应“思义”。也就是说,应加强品德修养,不可强求私利,应以道义规范自己。

285.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左传·襄公十一年》

译文:处于安全的境况之下,应当想到有可能出现的危难。如果想到了这个可能,就是有准备了。事先有了防备,就可以避免灾祸。

解析:“居安思危”表现了一种忧患意识。具有忧患意识,且具有缜密、周全的思考水平和成熟的超前认识能力,这对于决策者处置各种纷繁复杂的事态,把握大局,稳定形势,预防祸患,都是十分重要而不可或缺的。

要注意在实践中练就这种能力和本领。

“居安思危”、“有备无患”现已演变为成语,被广泛运用。

链接:2005年3月5日下午,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期间,温家宝总理来到人民大会堂甘肃厅,与甘肃代表团的代表们一起审议政府工作报告。会场上,温总理在听取代表们的发言后,说:“我们国家大,许多问题解决起来难度也大。形势好了,要更加谨慎、更加清醒、更加努力。更要有忧患意识,‘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闭幕会后的记者招待会上,温总理在开场白中再次引用了这句话。温总理引用《左传》这句话,表现了他深刻的忧患意识,他谆谆告诫代表们要对困难有充分的认识,要迎难而上,振兴国家。

286.得时无怠,时不再来。——《国语·越语》

译文:得到的机遇不可懈怠,机遇一旦错过,就不会再来。

解词:时:时机、机会。怠:松懈、轻慢。

解析:机遇能给人带来幸运,带来命运的升华。所以,人人都希望得到机遇的青睐。但是,机遇来去匆匆、飘忽不定、不易把握。由此,我们需对机遇保持高度的敏感,并加强自身在学识、品格的长期修炼,积蓄条件,捕捉机遇。一旦机遇光临,就应万般珍惜,紧紧把握,毫不懈怠。如此,你就必定会借助于宝贵的机遇,大大地提升一步,从而走进成功的大门。在珍惜机遇的同时,你还需牢记“时不再来”的告诫。

此句已演变为成语“机不可失,时不再来”。

287.不知而不疑,异于己而不非者,公于求善也。——《战国策·赵策》

译文:对于自己不了解的事,不随便怀疑,和自己不相同的看法,不轻易反对,这才是出以公心,求实、求善的好态度。

解词:不非:不表示反对。

解析:“不知而不疑”、“异于己而不非”这是求实而大度,修养达到了高境界的表现。如果能以这种态度,待人接物,必然会营造出一派融洽、和谐的氛围,有利于共事和人际交往。而这种高境界的修养,必须经过不懈努力,长期磨炼、提高才能具备。所以修身养性是每个人都需要注重,并坚持不断实践的。

288.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师。——《战国策·赵策》

译文:不忘以前做事的经验教训,以后做事就可有所借鉴了。

解词:师:榜样、借鉴。

解析:此句寓意深刻,耐人寻味。前人、前事所留下的经验与教训,对后人都是很宝贵的精神财富,应当积极汲取。成功的事,必然积累着丰富的经验,经验中蕴涵着远见卓识和智慧才能,犹如一座宝藏,可供后人学习、汲取。前人、前事由于不顺、失败,也留有教训,而教训也同样是一种可贵的精神财富。因为,在受挫、失误、磨难、不幸之中,会促使甚或逼迫失败的人,逐步加深对经历过的种种失误的思考和分析,从而归结出重新起步的宝贵教训。这种透彻的认识和醒悟,定会在思想上产生一次质的飞跃,也必会向前大大地跨进一步。

愿此至理名言,能铭记在我们的心中。

289.行百里者,半九十。——《战国策·秦策》

译文:行程一百里,走了九十里才算是走了一半。

解析:一百里的路程,已走完了九十里,眼看就要达到目的地了,这剩下的短短十里路,在一般人看来,就是轻而易举的事了。可是,深思一下,事实却并非如此。因为,在目的就要达到之际,往往也正是最艰巨、最困难、最关键的时刻,如果此时不自觉地产生了懈怠、放松或盲目乐观情绪,就可能造成功亏一篑、功败垂成的后果。所以,“行百里者,半九十”所包含的深刻喻义就是在于提示、告诫世人,越是在接近成功之时,就越要奋力拼搏,越要加倍努力,不能有丝毫放松。充分重视并积极克服所有的困难,持之以恒,坚持到底,直到完全获得成功和胜利。

链接:2005年3月14日上午,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闭幕后,温家宝总理应大会新闻发言人的邀请,与采访大会的中外记者见面并回答记者的提问。在谈到宏观调控时,温总理说:“我想明确告诉大家,摆在政府面前的第一位任务,是通过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继续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行百里者,半九十’绝不能半途而废。当然我们要更加注重区别对待、有保有压,注重采用市场机制和经济手段的调节。”温总理在此引用这句话在于强调我国的改革和发展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过程,不能有丝毫的懈怠与放松。形势越好越不能掉以轻心。

290.吾日三省吾身。——《论语·学而》

译文:我每天都要多次进行自我反省。

解词:三:多次。省(xǐng):检查自己的思想行为。

解析:此句是说人要不断地自省、自悟、自责,以不断除掉心灵上的灰尘和污垢。

修身养性是人的一生必修的课题。而早在两千多年之前,孔夫子就这样明确而坚定地提了出来,确为难能可贵。每个人的成长和成熟,都是在不断完善自我的过程中体现出来的。而完善自我,就是时时自我透析、反躬自省,从而发现自身存有的瑕疵,寻找出有碍于正确行为的障碍,将自己的弱点、缺点、错误一一裸露,彻底决裂。一个人如果一生都能坚持如此“三省吾身”,就必然不断地有长足的进步;就必然活得有光彩、有意义,活得充实、高尚、纯净;就必然能无愧于社会,无愧于他人,无愧于自身。

愿人人都能日日三省自身。

291.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论语·季氏》

译文:君子有三个戒忌:少年时,血气尚不稳定,要戒女色;壮年时,血气旺盛刚烈,要戒争强好斗;老年时,血气已衰,要戒贪得无厌。

解词:血气:精力、心力。

解析:孔子根据自己的人生体验,对不同年龄、经历、阶段的人分别提出了不同的告诫,十分中肯、深刻。数千年来,广泛流传,成为了慎戒的名言,具有深远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人的一生大致可分三个阶段:青少年、壮年、老年。不同的人生阶段,有不同的特点、不同的长处和弱点。青少年阶段,朝气蓬勃、积极向上,乐于接受新鲜事物,但认知能力差,幼稚而易冲动,且不稳定。为此,孔子告诫要“戒之在色”。壮年阶段,体力、精力都处于最旺盛的时期,在立业的过程之中,已不断有所成就,生活相对稳定。但这一阶段的人生竞争,是最激烈的。好中求好,优中求优,由此难免会彼此之间争强好斗,争名争利,无休无止,互相伤害。为此,孔子告诫壮年人务必要“戒之在斗”。老年阶段,体力、精力都逐渐衰退。参透了人生真谛的智慧老人,必定懂得如何去有意义、有兴味地颐养天年。可现实中,却有一些老年人由于智能不济,思维有碍,在认识上出现了误差。他们对钱财、享乐等方面产生了病态般的追求,贪心妄想,从而把自己推向精神痛苦之中。为此,孔子告诫老年人务必要“戒之在得”。孔子的告诫切中要害,句句在理。

292.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论语·述而》

译文:要有志于闻道,以高尚的德行作为行为根据,以仁义为依归,畅游于六艺之中,饱学技艺。

解词:艺:指礼、乐、射、御、书、数六艺。是古代成年男子所应具备的六项技能。

解析:孔子在此段话里,以儒家造就人才的理念为有抱负的人,指出了一条为实现自己的理想,所应走的一条规范道路。这条成长道路,演化到当代,可以作如下表述:即首先要立志。志当存高远,有了远大的志向,就确立了奋斗的目标,就产生了前进的动力,从而无往而不达。为了能持久地保持志向的稳定性,就要把志向植根于认识真理、追求真理的沃土里。在实现自己的奋斗目标的过程中,应固守道德操守,并以此为规范和依据,不断加强品德修养,修炼美好的德行。此外,要好学求知,尽多尽快地掌握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博古通今,运用自如。

朝着这个方向坚持走下去,必能成为一个符合时代要求的人才。

293.既来之,则安之。——《论语·季氏》

译文:(事情)既然发生了,就从容对待。

解析:“既来之,则安之”表现出一种求实、自信、超脱的心态。是孔子对如何正确处事的提示。生活中充满着矛盾、困难甚或是磨难。企望诸事顺意,一生平安,是不大可能的。所以,应当练就自己能正视现实的理性;应当练就自己面对复杂矛盾的沉着;应当练就持久的积极心态。如:在创业刚刚起步时,诸多困难一一出现,就应首先正视、接受,然后再千方百计地想出应对方法,逐个解决、排除。再如:大病突然来临,就应首先接受,不作回避的假想,然后积极配合医生,积极乐观地治疗。有了这样求实、积极的态度,面对困难,就会是一个无坚不摧的勇者。

294.小不忍,则乱大谋。——《论语·卫灵公》

译文:小事不能忍耐,就会坏了大事。

解析:“小不忍,则乱大谋”这是一个关乎思想修养的话题。“小不忍”是指一些胸无城府,遇事不沉着、不冷静的人的表现。这种人在自己受到了一些小误会或小委屈,及工作上的小差错时,就毫不容忍地大发肝火,过分发作,不顾影响、不计后果,做出了极端出格之事。其结果就因小失大,乱了“大谋”,不堪收拾。

开阔胸怀、大处着眼、修炼心志,就可有效调整。

295.岁寒,然后知松柏而后凋也。——《论语·子罕》

译文:只有经过了严寒的冬季,才能知道松树、柏树是最后才凋零的。

解析:在所有的树木之中,松树和柏树四季常青,最能耐寒,具有顽强的生命力。这是其十分鲜明的特质。而此特质最能在严寒季节来临,百花凋谢时,得以充分显现。正因为松柏具有强大的抗寒力,所以,孔子高度赞扬了松柏的耐寒。而孔子赞扬松柏,实则要激励人们要像松柏一样,经风雨,耐严寒,历经艰苦生活的磨炼、砥砺,顶住各种困难,千锤百炼,造就坚强不屈的意志。

刚强的性格是磨炼出来的,在狂风暴雨中挺起自己的脊梁!

296.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论语·卫灵公》

译文:人如果没有长远的打算和对可能会出现问题的考虑,就可能有马上要到来的忧患。

解析:“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是告诫人们做事一定要有长远的考虑和谋划,即首先必须要给所要做的事,设定一个明确的目标。然后,为达到所设定的目标,需要制订一个分步骤的计划。与此同时,要周密地考虑到在完成计划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什么问题和困难,如何解决和克服等。在这样长远而周密的考虑之后,一步一步地推进事情的进展,必然会成功。这就是“远虑”。否则,目光短浅,胸无城府,必然举步维艰,难题丛生。这就是“近忧”。

胸怀大志,高屋建瓴,才能有“远虑”,才能防止“近忧”。

297.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论语·微子》

译文:过去的事已经无法规劝而使之改变了,但还未到来的事,是可以把握住的。

解词:谏:规劝。

解析:“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的重点在“来者犹可追”。往事已成过去,不可能再现。如果过去曾有过失败和错误,万不可沉迷在痛苦、追悔之中,而意志消沉,灰心丧气。重要的是从中吸取教训,以失败为戒,开阔胸怀,坚定信心,把握现在,追寻时机,创造成功的未来。

成功是属于现在和未来的,而现在和未来是属于自己的。

298.木受绳则直,人受谏则圣。——《孔子家语·子路初见》

译文:木料经过墨线画线,就能够取直,人接受别人的规劝就能成为圣贤的人。

解词:绳:木工用来取直的工具。

解析:“木受绳则直”是说木料必须用墨线画线才能取直,木料不取直就不能成材使用。此句是用来作比,印证人应当经常听取他人的规劝和意见,才能日趋成熟、品格完备。因此“人受谏则圣”是主句。全面认识自我,主要在于自省,但是,无论主观上如何注重审视自身的优劣,总会有所局限。因为,个人的表现是多方面、多层次、多角度的,有些方面,尽管个人十分谨慎,但也不一定能觉察到,或者发现不了。常言道旁观者清。周围熟悉的人对自己的观察和认识,要比自己全面而清楚,所以,每个人都需要他人的指正、帮助。这是前进道路上所必不可少的客观助力,对此,应心悦诚服地听取、接纳。

299.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孟子·尽心上》

译文:困窘时独自修身养性,显达时就同时为天下人造福。

解词:达:显达。

解析:孟子在此句中表达了他的人生准则,即在自己失意时,就闭门自我修身养性,绝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一身清白,一身正气。在处于显达地位时,就献身天下、报效国家、造福于民。孟子的这种高风亮节,数千年来,深刻地影响了无数的读书人,成为了共同遵循的座右铭及共同追求的人格理想。

300.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老子·德经》

译文:最正直的人表面上却显得委屈迁就,最灵巧的人表面上却显得有些笨拙,最善辩的人表面上却显得有些木讷。

解析:一个成熟、深沉有修养的人,他的内在特性和日常表现不一定相一致,再者,他在处理大事和小事的态度上也不一定相同。正如老子所言“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再进一步认识,可以说,“大直”、“大巧”、“大辩”是实质,而“若屈”、“若拙”、“若讷”是表象。这就是说,观察和深入、准确地判断一个人和一个事物,不能只注意表面和局部现象,要透过现象看实质,尤其要注意在大是大非的关键时刻的表现和事物所蕴涵着的特质。这样,对人、对事的认识,就能得出正确结论。

此句意义含蓄,很值得深思。

301.大丈夫居其厚,不居其薄;居其实,不居其华。——《老子·德经》

译文:大丈夫立身敦厚,不居于浅薄;居于朴实,不居于浮华。

解析:老子的这段名言主要表述的是修身养性。而且明确倡导为人要“居其厚”、“居其实”,而不应“居其薄”、“居其华”。这是十分正确而必要的。来到这个世界上,每一个人都不可避免地要在社会上立足、生存、发展;都不可避免地要面对群体,为人处世。为了能适应社会,有所作为,都要为自己的人生之路建造一个坚实的根底和基点。这个根底和基点的内核,就应是实实在在、本本分分、敦厚纯真、质朴无华。这就是本质性的美德,是几千年以来所浓缩了的精神美,是做人的本分,是立身之根。一个人如果一生都能保持这种美德,必能成为一个有造就、有作为、有尊严、令人敬佩和信赖的人。

302.委之以财而观其仁,告知以危而观其节。——《庄子·列御寇》

译文:把财物托付给他以观察他是否清廉,把处于危难的情况告知他以观察他是否能坚守节操。

解析:“委之以财”和“告知以危”是考察一个人的品行的试金石。因为,金钱财物是最具有诱惑力的,如果能近利不贪,清正廉洁,就必定是一个品德高尚、可以信赖的人。处于危急的情况,是关系到一个人的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如果能临危不惧,把生死置于度外,就必定是一个坚强勇敢的英雄。反之,则必定是一个不堪重用、毫无德性之人。

每一个有志向、有抱负的人,都要经得住“财”和“危”这两个试金石的考验。

303.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庄子·逍遥游》

译文:整个世间都赞誉他也不因此感到奋勉,整个世间都诋毁他也不因此沮丧。

解词:劝:勉励。沮:沮丧、灰心。

解析:此句意在赞扬具有高度修养的有识之士,面对赞扬或诋毁从容镇静、宠辱不惊的态度。能够保持这个态度是十分不易的,必须胸中怀有大目标且不断努力奋进;必须心无旁骛、洒脱自信。如果坚持这样做下去,个人的利害、宠辱都会视为身外之物,从而进入超然世外的精神境界之中。

这需要付出毕生的努力,但很值得、很需要。

304.哀莫大于心死,而人死亦次之。——《庄子·田子方》

译文:最大的悲哀莫过于心如死灰、精神崩溃,相比之下,人的生命结束倒是次要的了。

解析:庄子认为人的精神世界是最重要的。所以他断言“哀莫大于心死”。这是十分精辟的见解,很值得深入思考并领会。人的生活需求各种各类,而其中最不可缺少的,最可宝贵的是精神追求、精神需要和精神财富。也就是说,人只要在内心深处树立了一个坚实的精神支柱,就有了方向、有了动力,就能振作奋进、就会有所建树。由此,就会使自己的生活充实丰富,有兴味、有意义。如果没有精神追求,头脑空洞、心灰意冷、麻木不仁、心如死水,就失去了人生的根本意义。这是人最大的悲哀。这种悲哀要大于生命的结束,因为一个无所作为的人,其肉体的消失,对他人对社会毫无影响,而精神伟大的人,其业绩、其贡献,可流传百世,千古不朽。

305.弃世则无累,无累则正平。——《庄子·达生》

译文:舍弃了世俗就不会劳累,不受世俗之累就心正气平。

解析:庄子此话所谈,用现代语言表述,就是希望人们应具有高尚的思想境界。“弃世则不累”中的“世”是指世俗而言。世俗是沽名钓誉、图谋私利、蝇营狗苟、低级趣味等的总称。一个人如果深陷其中,必然疲惫痛苦、不堪重负。所以必须和世俗彻底决裂,高瞻远瞩、胸怀大志、旷达开朗,专心致志地做有意义而又有兴趣的事,乐此不疲、神清气正。这正是我们所应追求的,而且也可以从中得到轻松愉快、幸福充实的生活。

306.见善,修然必以自存也;见不善,愀然必以自省也。——《荀子·修身》

译文:见到了行善的事,一定要严格地检查自己是否做得到;见到了不善的事,一定要忧惧地反省自己,是否曾经做过。

解词:修然:整饬的样子,可作“严格”解。愀(qiǎo)然:忧惧的样子。

解析:荀子的这段话,是有关修身养性的典型教诲。突出地强调了一个人如要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必须练就内省的功夫,要常常自觉地作自我反省。见到善人做善事,就应反躬自问,并主动、自觉地多做善事;见到恶人行恶,就自觉地抵制、远离,严格要求自己绝不与之为伍。这样坚持做下去,必能提高思想修养,成为一个心地善良、品德优良、境界高尚的人。荀子时代的人应遵循此教诲,力争成为正人君子。此后的任何时代,都应崇尚真善美,杜绝假恶丑。

307.自知者,不怨人;知命者,不怨天。怨人者穷,怨天者无志。——《荀子·荣辱》

译文:对自己有清醒认识的人,不会埋怨别人;能把握自己命运的人,不埋怨上天。埋怨别人的人会身陷困窘,埋怨上天的人没有志向。

解析:荀子这段名言提示我们,要“自知”和“知命”,要“不怨人”、“不怨天”。也就是说,要清醒地认识自己,要自信地把握自己的命运。在遇有困难和挫折的时候,要凭自己的意志和勇气去克服并战胜,而绝不要自认无能、怨天尤人。社会从来都是复杂的,不可能会有不经过艰苦努力、奋力拼搏就十全十美的事,也不可能在任何时候或环境里,待人处世都顺顺当当,没有麻烦。如果脱离现实一味地去追求主观臆造的完美,在得不到时,就埋怨社会、埋怨他人,就必然会一事无成,使自己陷于无尽的烦恼之中。

自知、知命是自强自信的表现;怨人、怨天是一种软弱无能的表现。

308.小信成则大信立。——《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译文:小的信用如果能够遵守,大的信用才可以建立起来。

解析:“信”,就是信用,是诚信,是说话算话,是兑现承诺,是对人、对事负责。“信”的内核是实,是诚,是自信。所以,凡是有信用的人,必能事业成功、必能受众人信赖、必能具有鼓动力和号召力。为此,守信是一种美德、是道德的力量,是为人处世的基本立足点。

“小信成则大信立”,表述了小信与大信的辩证关系。守信不是与生俱来的。需要长期的努力,由小至大,逐步积累。开始,如果能在小事上注重守信,就是一个良好的开端,就为将来的大信打造了好的基础。久而久之,就一定会建立起良性循环的守信关系。有了这个良性关系,事业必定能蓬勃发展。

诚信是人人都不可或缺的。

309.智术之士,必远见而明察,不明察不能烛私;能法之士,必强毅而劲直,不劲直不能矫奸。——《韩非子·孤愤》

译文:明智多谋的人,必定具有远见和明察力,不明察就不能洞晓私弊;推行法治的人,必定刚直果敢,不刚直果敢就不能惩办犯罪行为。

解词:烛:名词用于动词。可作“照见”解。矫奸:惩办犯法行为。

解析:这段名言综述了“智术之士”、“能法之士”所应有的行为规范,为世人树立了一个具有远见卓识、明察秋毫、懂法执法、刚直不阿的理想楷模。其中,尤其需要注意的是,在“能法之士,必强毅而劲直,不劲直不能矫奸”一句中,十分鲜明地体现出韩非子的法制观念。法律是社会安定、政权健全、国家兴盛的保证。而在两千多年之前,法制、法规尚不完备的时期,韩非子就如此深刻地认识到执法的重要性,实在难能可贵并具有深远的意义。

韩非子不愧是个世代相传的法家大师。

310.节欲之道,万物不害。——《管子·内业》

译文:能克制私欲,世上万物都不会使你受到伤害。

解析:“欲”是一种私念,是一种非分之想。人一旦被私欲,诸如物欲、财欲、色欲等所裹挟,就会像恶魔缠身一般,心中充满邪恶。致使其利令智昏、不顾一切地去干坑蒙拐骗、伤天害理的坏事,从而毁掉了自己。所以。管子所提出来的“节欲”,可谓千古常存的至理名言。尤其是一个“节”字,可谓重于千钧。

一定要远离私欲,因为它很可怕、很危险。

311.三军可夺气,将军可夺心。——《孙子兵法·军争篇》

译文:军队的士气可被瓦解,将军的雄心可被挫伤。

解析:三军的“气”可夺,将军的“心”可夺,正是为了表明“气”、“心”,万不可夺,万不可失。为要取得战争的胜利,武器装备和士兵的数量,战术的制定,不可谓不重要,但胜败的决定作用在于气、在于心。作战是如此,其他方面无不如此。产生士气和雄心的前提和基石是正义性。战争的正义性体现在反侵略和保家卫国的目的上;事业的正义性体现在国强民富的宗旨上。正义在胸,就气贯长虹,就力量无穷,就无坚不摧,就无往不胜。

无论是军事战场上的将军和士兵,无论是生产战线上的指挥和下属,都要有雄心、士气充盈于胸,都要满怀壮志和必胜信念,去夺取胜利!

312.静若处子,动如脱兔。——《孙子兵法》

译文:(军队)在休整时,就要安安静静,像深闺中的不苟言笑的小女子一样;一打起仗来,就要像飞跑的兔子一样,快速出击。

解词:处子:未婚的女孩。

解析:军营中的训练,就要如此严格要求,以培养兵士们的素养。此种要求,也可推而广之,用来练就在不同环境中,以不同的适当方式去适应不同的环境。如:在校学生既要能静,又要好动。学习时,就要“静若处子”,以思索、体味、记忆、吸收所学的知识。体育活动时,就要“动如脱兔”,翻滚跳跃,快速奔跑,以锻炼身体,强壮体魄。

要自觉地培养自己能静、能动的性格,大有好处。

313.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礼记·大学》

译文:如果每天都能让自己更新,那就天天新,再天天新。

解词:苟:如果。

解析:此句的精髓就是一个“新”字。人在一天天地成长,事物在时时更新,时代在不断前进,社会在飞速发展。一切都处于日新月异的变化之中。所以,“新”是社会发展中不可更改的规律。没有新,没有变,人和世界都将不复存在。为此,就应“日日新”、“又日新”。绝不可因循守旧,故步自封。

迎接每一个新的一天!

314.修身践言,谓之善行,行修言道,礼之质。——《礼记·曲礼》

译文:努力提高自身的品德修养,兑现诺言,就是好的品性。行为端正,言语合乎道学,就体现出了礼的实质。

解析:此段名言体现了《礼记》修身做人的准则。“修身践言”意在提倡修身养性、言行一致。“行修言道”意在磨炼品行、遵循道学和礼义。这样努力地坚持下去,就必然能成为一个符合儒家要求的正人君子。时代发展到了今天,可从此句中汲取的积极意义是:从严要求自身,自觉加强道德修养,形成良好的行为品格,以达到内心世界的纯洁和崇高。

315.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礼记·中庸》

译文:别人一次能做好的事情,我(一次不行)只要肯做一百次,就必定能做好;别人十次能做好的事情,我(十次不行)只要肯做一千次,就必定能做好。(注:“人一之,我十之;人十之,我百之”是“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的化用。)

解析:“己百之”、“己千之”是强调说明,只要有恒心、能坚持,无论多难做成的事,都必定能做成。事实确确如此。人的能力、智力各有不同,但这不是成功的决定因素。成功的关键在于有必胜信心,在于肯下苦功夫,在于有毅力。“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就充分证明了这个朴素的道理。

努力再努力、坚持再坚持,必定会是个成功者。

链接:2005年3月5日下午三时许,温家宝总理在听取了参加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的甘肃代表们的发言后,针对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当年工作的任务,告诉大家,完成这些任务,要靠大家的奋斗。随后,温总理说:“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要靠全国人民的长期艰苦奋斗。西部地区的广大干部群众更要以‘人一之,我十之;人十之,我百之’的苦干精神,依靠自己的双手改变面貌。”温总理化用《中庸》这句话是告诫代表们一定要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肯下苦功夫,坚持不懈,以惊人的毅力做好应做好的工作。

316.君子必慎其独也。——《礼记·大学》

译文:君子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一定要谨慎自己的行为。

解析:“君子必慎其独也”就是流传千年的“慎独”。这是古代先哲们所提倡的一种修养方法。其内涵就是自觉、自律、自重。这是品德修养中十分重要的一个方面。一个人在处于公众场合之下,因为会有人察觉,所以一般都会比较注重自持、自律。而在独处时,由于无人察觉、监督,如无自重之心,则可能做出一些越轨之事。而在独处之时,最能考验一个人的真伪和虚实。一个真正品德端正的人,在独处时,就要格外的自律,这才能显示出自己的境界。

“君子必慎其独也”要作为谆谆告诫,牢记于心。

317.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礼记·中庸》

译文:君子要常常告诫自己,对不是亲耳所闻,亲眼目睹的事,一定要抱着很审慎、警觉的态度。

解词:恐惧:在此可作“警觉”解。

解析:此句的要点是强调凡事必须注重亲身体验——亲眼所见、亲耳所听。不具有这样的第一手的实践体验,对任何事物,都不可作出判断和结论,更不可道听途说、主观臆断、随意决断。

这种充满着唯物色彩的观念出于两千多年以前,确为难得,而且时至今日,仍然具有指导意义。

注重实地观察、注重深入实践,是任何时代都应具有的作风和态度。

318.在上位不陵下,在下位不援上。——《礼记·中庸》

译文:官位高的人不欺侮下级,下级不攀附上级。

解词:陵:同“凌”。欺侮。援:以手牵引。可作“攀附”解。

解析:文中所言,是一种待人的态度,是为官的准则,更是做人的准则,也是道德品质优良的表现。对待周围的人,不论其地位、权力、财力如何,都应以诚相待,一视同仁。现实生活中,常见的那些对上阿谀奉迎,对下藐视冷漠者,着实反映出他们品质的恶劣。人生在世不论为官为民,心灵一旦被世俗的私欲所裹挟,灵魂就变得丑恶了,人也就毫无价值了,进而也就坠入到痛苦的深渊里去了。这太可悲了!

319.言顾行,行顾言。——《礼记·中庸》

译文:说话时,要考虑到所说的能否做到,行动时要考虑到所说的要力求明白。

解析:此言所要强调的是求实精神。说出来的话(含预定的目标,计划、方案等)事先定要缜密思索、考虑。务必具有科学性、可行性。这样才可把事做好,取得成功。不可草率、盲目,过急。待到行动时,还要随时把话说清楚,交代明白,以免误事。

看起来这似乎不是什么大事,但却显示出一种严谨、求实的作风,不可忽略。

320.时止则止,时行则行,动静不失其时,其道光明。——《易经·下经·艮》

译文:在应当停止时就停止,在应当行动时就行动,行动和停止都不失去最好的时机,这样就前途光明。

解词:时:适时。道:前途。

解析:此名句的要义是把握好时机。时机对成就事业十分重要。时机成熟时,顺时而动,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好效果;时机不对,却逆时而动,就会事倍功半,甚至归于失败。所以必须把握好时机,“时止则止,时行则行”。如果“动静不失其时”则“其道光明”。

这个功夫,不会自然生成,必须在实践中反复揣摩、求证。只要注重实践不停地探索,必能奏效。

321.言行,君子之枢机。枢机之发,荣辱之主也。——《易经·系辞上》

译文:言语和行为,是君子立身处世的关键。言行一旦表现了出来,就成了衡量人身荣辱最主要的根据。

解词:枢机:关键。

解析:此名言的主旨在于告诫世人必须检点自己的言语和行为,因为这是评判一个人的优劣好差的主要依据。确实,人的精神境界和品德情操,都是通过自己的行为和语言表现出来的。有什么思想,就有什么行动和言语。乐于助人者,遇到经济困难者,就必然会解囊相助;图谋私利者,在有利可图时,必然会不顾一切地拼命捞取。前者正确,后者错误,是非泾渭分明。

重视言行、规范言行。

322.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易经·乾》

译文:自然界运行刚劲有力,君子也应努力向上,自强不息。

解词:健:刚劲。

解析:此言在于鼓励人们不断进取,自强不息。文中难能可贵而富有深刻意义的是把“天行健”和“君子以自强不息”紧密联系起来。“天行健”是自然界的规律,也就是说,自然界在周而复始而刚劲有力地不停运转,人们也应规律性地不懈努力,奋进向上。如此自然地联系起来,人们的上进就是必然而不容置疑的了。这就显示出来强劲的推动力,从而使人们备受鼓舞,进而奋力向前。

成语“自强不息”源于此。

链接:2006年4月6日,正在新西兰访问的温家宝总理会见当地华人华侨代表时,语重心长地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我们中华民族自古就有自强不息、团结包容、吃苦耐劳、勤奋努力的高尚品质,不仅能够在自己的国家创业,还能够在世界各地努力奋斗,创造丰硕的成果。”温总理在此处引用《易经》这句话,自豪地赞扬了中华民族所具有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令人深深为此而感到骄傲。

323.时进则进,时退则退,动静不失其时。——《易传》

译文:应当行动时,就行动,应当后退时就后退,动和静要紧紧把握好时机。

解词:《易传》:是解说《易经》的论文集。时:时机。

解析:此句的要点是行动与否,关键在于准确把握好时机。“时机”,就是具有时间性的条件。当时机对某个预想的举措有利时,就应果断施行,反之则立即停止。因此,把握时机的能力非常重要。而能力的具备,必须在实践中磨炼。其中,尤其要锻炼观察、判断社会发展趋势的敏锐力,善于准确识别其中的积极、消极的诸种不同条件,以把握好制定政策的有利条件,因时而动,从而收到良好效果。

这是一个艰苦的努力过程,需要信心和恒心。

链接:2010年3月14日上午,温家宝总理在人民大会堂与采访会议的中外记者见面,并回答记者的提问时说:“我们必须密切关注今年国内外经济形势的走向,因时而动,就是说:‘时进则进,时退则退,动静不失其时。’这需要十分谨慎和灵活。”温总理引用这句话是为了强调行事要把好时机。要随着形势的变化而变化,进一步增强政策的针对性和灵活性。

324.欲胜人者必先自胜,欲论人者必先自论,欲知人者必先自知。——《吕氏春秋·季春纪·先己》

译文:要想战胜对手必须先战胜自己,想要评论他人必须先正确评论自己,想了解他人必须先了解自己。

解析:此名言的要旨是正确对待自己。正确对待自己包括“自胜”、“自论”、“自知”。“自胜”就是战胜自己。即和自身存在的弱点、不足、偏见,诸如刚愎自用、好高骛远、自暴自弃、自以为是等抗争,以求尽快克服。“自论”和“自知”就是客观、准确、清醒地了解、认识、评价自己,不虚夸、不自负、不自卑等。做到上述种种,是十分不易的。必须自强自信、坚持不懈。而如果做到了正确认识和对待自己,人的精神境界就必然会大大地提升,从而成为一个自觉、自为的佼佼者。

要自胜、自论、自知。

325.不丑不能,不恶不知。——《吕氏春秋·孟夏纪·用众》

译文:不要因为自己有所不能而感到不好;不要因为自己有所不知而感到不愉快。

解词:不丑:感到不好。丑:不好。恶:讨厌,不喜欢。

解析:个人的能力和知识面是有局限的。不可能十全十美。尤其是年轻人,由于年龄小,阅历浅,更存有许多不足。在实践中,当自己感到能力不够,知识欠缺时,就应当加倍努力、不断奋进、快速提高。万不可自卑自轻,止步不前。所以,“不丑不能”、“不恶不知”之中,满含着激励因素。不为自己能力差,知识少而感到羞耻、苦恼,正是展现了自己有决心通过努力去改变现状的信心和勇气。有了这种勇气和信心,必然会大大提升自己的能力和学识。

知己不足,是为了前进,为了提高。这种积极因素要始终存于心中。

326.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成其深。——秦·李斯《谏逐客书》

译文:泰山不拒绝微小的泥土,所以才能成为雄伟高大的大山;江河大海不舍弃细小的水流,所以才能成为浩瀚无边的大江深海。

解词:让:避开。择:挑选。可作“舍弃”解。

解析:此段名言以“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成其深”为喻,说明任何成就和业绩,都是一点一滴地积累而成。从而精辟地显示出一种具有深刻启发意义的哲理。体会、汲取了这个发人深省的哲理,人就会增长智慧,胸怀博大,自觉而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地走自己的路。由短而长、由近而远,逐步发展、扩大,从而成就宏伟的事业。

不要轻视、放弃任何如土壤、细流一般,具有基础性的小事,重视由小至大的积累,必能助你成功!

327.反听之谓聪,内视之谓明,自胜之谓强。——汉·司马迁《史记·商君列传》

译文:听到批评,能自我反省的,是聪明;能主动检查自己的,是明智;能自觉克服缺点的,是强者。

解词:反听:外听他人意见。内视:自我反省。自胜:自我克制。

解析:此段名言涉及的是思想修养,提倡“反听”、“内视”、“自胜”。这六个字,虽然出自两千多年的司马迁之手,但时至今日,仍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一个人如要不断提升自己,就必须加强自我修养,这是毋庸置疑的。而加强修养,首先要会“反听”。要把自己摆在低处,要虚怀若谷,多多听取他人的批评。旁观者清,他人看自己,要比自己清楚得多。别人的批评非但不是对自己的损害,反而是一副治病的良药。再者是“内视”。能够自省、自悟、自责比“反听”更必要。别人指出和自己悟出在实质上是不相同的。这是因为,自己悟出是自觉、自发的。其产生的力量,经久而坚实,它支撑着你的全身心。最后是“自胜”,这也是绝不可缺少的。这是因为自胜就是行动。就是要改正他人所提出的缺点和自己悟出的不足。没有行动,什么都是空的。不断修养,不断前进。做一个自觉的人。

328.当断不断,反受其乱。——汉·司马迁《史记·齐悼惠王世家》

译文:应当作决断的时候却不作出决断,反而会给自己招来灾祸。

解析:此句的要点在于要练就当机立断的胆识和果敢。这样才能不断取得成功。在生活当中,常常会遇到需要取舍和选择的事,或者不能两全其美的事。此时必须迅速做出决断,不可犹豫不决、摇摆不定。如何解决此种难题,只有头脑清醒、统观全局、权衡利弊、当机立断。这样才能把握时机,立于不败之地。缺乏此种果断的魄力,其后果必然是“反受其害”。

只要重视这方面的磨炼,必能当断就断。

329.满而不损则溢,盈而不持则倾。——汉·司马迁《史记·礼书》

译文:水满了如果不减少一些就会流出来,器皿装满了物品如果不扶持一下,就会倾倒在地。

解析:此句的关键词是“满”和“盈”。意思是凡事都要留有余地、有所节制、有所限度。不可“溢”和“倾”。尤其是认识自己和对待自己,更要如此。人的进步和提高是无止境的;人的优点和成绩也是有限度的;人从来都不可能十全十美。所以,当做出一些成绩,受到肯定和赞扬时,绝不可得意忘形、扬扬自得,自认为没有任何人能比得上自己。一旦滋生了这种情绪,危险因素就会由潜伏到迅速发展了。此时,如果仍置若罔闻,不加警惕,则必然会产生恶果。

要牢记谦受益、满招损。

330.失之不忧,得之不喜。——汉·刘安《淮南子·论训》

译文:失去了什么不要忧愁,得到了什么也不要欢喜。

解析:丢掉或损失了自己喜欢的东西,就会为此忧愁苦恼,得到了自己喜欢的东西,就会高兴喜悦。这是人之常情。而“失之不忧”所指的意思,是防止过分、过重。失去固然苦恼,但要心胸豁达开朗,善于控制和调整自己的情绪。要理性地认识到,失去的经过努力,还可以再得到。“得之不喜”所指的意思,是得到了自己所喜欢的东西固然高兴,但不要大喜过望,忘乎所以。也要善于掌控情绪,要理性地认识到,过分喜悦冲动,得到的还会失去。总之,要理性地面对得失,防止患得患失。

331.耳闻之不如目见之;目见之不如足践之;足践之不如手辨之。——汉·刘向《说苑·政理》

译文:耳朵听到不如眼睛看到;眼睛看到不如脚踏实地考察;脚踏实地考察不如亲手实践。

解析:此句的精髓是“手辨之”。这表明了实践第一。“耳闻”、“目见”、“足践”,都是观察、了解、分辨事物所不可缺少的环节,但是亲手实践是最重要的。实践出真知。做好一件事,首先要了解情况。而如果不亲自深入实际地去调查研究,准确地把握第一手情况,只凭道听途说,这一步就走错了。再者,事情要开始做了,而自己却不亲自动手实践,只高高在上,指手画脚,其结果必然出差错甚至失败。

实践从来都是第一位的。

332.怒则思理,危不忘义。——汉·刘向《说苑·立节》

译文:愤怒的时候要保持理智,危难的关头不要忘记道义。

解析:此句是对世人的一种十分必要的忠告:“怒则思理”对任何人都是很重要的。人在愤怒、气恼的时候,如果不能尽力用理智来克制自己,情绪就会失控、冲动,从而做出意想不到、不可收拾、危害极大的事,既伤人又害己。所以,在不良情绪难以控制的时候,就要告诫自己:冲动就是魔鬼。要冷静!冷静!

“危不忘义”也同样重要。道义应是人的精神支柱。一个正派而追求真理的人,无论在什么环境里,尤其是处于危机之时,一定要正义在胸、立场坚定、毫不动摇。绝不做委曲求全、卑躬屈膝,甚而出卖、投靠的苟且之事。要挺直腰板、堂堂正正地做人。

一个全面发展的人,既要修身养性,又要磨炼意志。

333.欲影正者端其表,欲下廉者先之身。——汉代·桓宽《盐铁论·疾贪》

译文:要想影子正,就要先将标杆竖直;要想让下属清廉,自己就要先做出表率。

解词:表:古代测日影的标杆。

解析:此句是针对官员、领导者而言。凡居于上位的人,必须身正清廉,以自己的模范行动,成为下属的表率。只有如此,才能成功地带领部属成就业绩。如果表里不一、行为不端,不能以身作则,就必将威望扫地,事业归于失败。“欲影正者端其表”正是以标杆直,才能影子正为喻;“欲下廉者先之身”正是以上行下效的道理,令人信服地告诫居于上位的官员们,要自爱、自强、自制、自律、自重。

此理亘古不变。

334.建大功于天下者,必先修于闺门之内;垂大名于万世者,必先行于纤微之事。——汉·陆贾《新语·慎微》

译文:为天下建立大功的人,必定是先从小的地方和小的方面修炼的;名声流传于千古的人,必定是从小事做起的。

解词:闺门:小的地方和范围。纤微:细小。

解析:此句强调的是,丰功伟绩和名垂千秋都是从小事做起,积累发展而得到的,不可忽略做小事。这个论断是正确的。小事不小,小中有大。大事是小事的积累和质变,小事中孕育着大事。任何具有大志向、大抱负的人,从来都是很认真地去做每一件应当做好的小事。与此相对照,那些热衷于沽名钓誉,争权夺利的人,从来都不屑于做小事,所以他们绝成就不了大事业,其结局必定是一败涂地。

想做大事,必先从小事做起。

335.明者远见于未萌,而知者避免于无形,祸固多藏于隐微,而发于人之所忽者也。——汉·司马相如《上书谏猎》

译文:有远见的人能预见事故的发生,明智的人能在祸患未形成时避开。灾祸多藏匿在隐蔽之处,而发生在人们疏忽大意的时候。

解词:知:同智。

解析:此句的要点在于提示世人,要避开灾祸。除了一些特殊而偶然发生,且避之不及的天灾人祸之外,一般的祸患都是逐渐演化,逐步形成的。尽管十分隐蔽,但总会带有一些迹象。如果能像句中所言的富于远见和洞察力的“明者”、“知者”那样,则完全可以避免。怕的就是对灾祸缺乏警惕性、预见性,不加防范。

为了避免灾祸的发生,必须具有洞察力,加强防范,防患于未然。

336.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晋·陈寿《三国志·蜀书·先主传》

译文:不要因为一件坏事很小,就放任自己去做;不要因为一件善事很小,就不去做。

解析:这个告诫十分深刻而富有启发。坏事很小,却不可为之;好事虽小,却一定为之。因为,一者,好人只应做好事,绝不做坏事;二者,任何事物都是按照一定规律发展变化着的。善与恶可由量的变化,发展为质的差别。即积小恶可为大恶,积小善可为大善。所以,不应以大小为标准来决定自己做事的取与舍,而应以性质为区分。做善事而绝不做恶事,这应是恒定不变的做人原则。

337.不虑前世之失,复循覆车之轨。——南朝·范晔《后汉书·窦武传》

译文:不想着以前的失误,又会再走上翻车的旧路。

解词:前世:上一辈子。此句中可理解为“以前”。

解析:此句的要点是劝诫世人要重视吸取失败的教训。人要做事,就难免要犯错。出错既是坏事,又可变成好事。说它是坏事,是因为有损失;说它是好事,是因为纠正错误之后,不仅不会再犯同样的错误,而且事情可能会办得更好。此外,在纠错的过程中,人也会变得明智、聪颖,同时还能磨炼出胆识和探索精神。这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要知错、认错、改错,不重复犯错。

成语“前车之鉴”即由此衍变而来。

338.疾风知劲草。——南朝·范晔《后汉书·铫期王霸祭遵列传》

大意:只有疾猛的风,才能考验出劲草的韧性。

解析:“疾风知劲草”的要点和深意表现在比喻义之中。劲草用来比喻意志坚定、无比刚强的人。疾风用来比喻和形容他们经历过的艰难困苦。正是由于他们经受了疾风暴雨、激流险滩、险象环生的种种考验,才磨炼出钢铁般的意志,成为了一代强人。时代需要强者,社会需要强者。强者自信、自强,周身激荡着生命的最强音;强者坚毅、果敢,胸中躁动着火山般的激情。

链接:2003年6月30日,温家宝总理来到香港会展中心,在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表扬医护人员及社会各界成功克服“非典”的聚会上,发表了感人至深的演讲。演讲中,温总理用“疾风知劲草,患难见真情”来形容在抗击“非典”的斗争中,港澳台与祖国大陆人民守望相助、和衷共济,世界各地的华人心系祖国,拳拳相报的情景。

339.迷途知返,往哲是与。——南朝·丘迟《与陈伯之书》

译文:迷失了路途而能知道回来,这是先哲们所赞许的。

解词:往哲:古代贤能的哲学家。是与:肯定、赞成。

解析:迷路一般是因为道路不熟而走错了路。可用于比喻,指一些人犯了错误,走错了人生道路。两者情况不同,但只要是走错了路,都应当“迷途知返”。此句的告诫意义就在于此。走错了路,并不可怕。怕的是,明知走错了路,却硬要走下去,越走离目的地越远。尤其是走错了人生之路,如不回头,就会毁掉了自己的一生。先哲们肯定和鼓励迷途知返者的意义,极富于启发性。

迷路的人回来吧!

340.力能胜贫;谨能胜祸。——北朝·贾思勰《齐民要求序》

译文:付出努力能战胜贫困;谨慎行事可避灾祸。

解析:此句言简意赅地指出解决贫困和避免灾祸的有效方法。战胜贫困就要靠“力”。即靠出大力气,靠辛勤劳动。只要坚持不懈,全身心投入,就必定能脱贫致富。消除灾祸就要靠“谨”。即谨慎周密。只要遇到问题不莽撞、不唐突、不盲目,周密观察、细心研究、严谨处理,就可缓和矛盾、化解纠纷、排除灾祸。牢记“力”和“谨”。

341.勿慕贵与富,勿忧贱与贫,自问道何如,贵贱安足云。——唐·白居易《续座右铭》

译文:不要羡慕别人的富贵,不要忧虑自己的贫贱,要问问自己的品行怎样,贵贱哪里用得着这么关注呢?

解析:白居易此段名句所注重的是:对于一个人而言,最重要的是品德端正。心中应不怀权欲财念,求富求贵。自己处于贫寒之境,也不自感低微、忧虑。只要自觉坚持道德修养,品行高尚,就是精神上最富有、最高贵、最充实的人。也只有自尊自信、自强不息、艰苦奋斗,才能走出光明之路。

“勿慕贵与富”、“勿忧贱与贫”就会一身轻快、精神自由。

342.闻毁勿戚戚,闻誉勿欣欣,自顾行何如,毁誉安足论。——唐·白居易《续座右铭》

译文:听到别人毁谤自己,不要忧愁悲哀,听到别人赞扬自己,也不要欣喜高兴。要看自我认识、评论做得怎么样,他人的毁谤和称赞有什么值得去理会呢?

解析:此句强调的是自我认识清醒,不要被他人所左右。句中提到的“誉”和“毁”多指一些人随意地对自己褒奖几句,或者不负责任地散布一些流言蜚语。这种现象在社会上是常有的。对此,既不喜,也不恼。不予理会,不受影响。由此所得到的教训,只是更加严格自律,加强思想修养,品行端正,无可挑剔。

认准了方向,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

343.非知之难,行之惟难,非行之难,终之斯难。——唐·魏徵《十渐疏》

译文:了解和知道不是很难的,行动才是很难的,行动还不是最难的,把行动坚持到底才是最难的。

解词:惟:只。可作“是”解。斯:此。

解析:此句的中心意思是谈行与知的关系。作者认为“行”比“知”难。这是对的。认识事物,懂得道理是需要花费一些功夫的,可是比起行动,还是容易的。因为动手做事,是实践,是付出,尤其是大事、难事,做起来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需要克服许多难以想象的困难。没有毅力和自信是难以做成的。再者,作者还认为“终之”比“行”更难。这就把知行关系推向了更深一步。行动起来,当然很好。但开始行动到取得圆满结果,是一个漫长而艰苦的过程,没有坚持不懈、奋斗到底的顽强精神,是不会成功的。如此认识行知关系,对攻读学业的青年学生,对投入于生产建设的工作者,都是大有裨益的。

有知、有行,持之以恒,必能成功!

链接:2007年5月4日上午,温家宝总理来到中国人民大学看望学生,在与同学们交谈中引用魏徵的名言“非知之难,行之惟难;非行之难,终之斯难”来鼓励同学们坚持读书学习。

344.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宋·范仲淹《岳阳楼记》

译文:不以景色的美好而高兴,不因自身的境遇不好而悲哀。

解析:“不以物喜”中的“物”,在《岳阳楼记》里,是指登临岳阳楼所看到洞庭湖的壮丽景色。“不以己悲”中的“己”,指的是遭到保守派排挤时的范仲淹本人。登楼观景,面对着浩浩荡荡,气象万千的美好景色,自然会感到心旷神怡。而想到自己正遭受着权臣的重压,又不免心生悲怆之情。这都是十分自然而常见的。而在冷静思索之后,范仲淹道出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自戒之语。其意在于提醒自己,不论在任何情况之下,都要把握好自己的情绪,不要过喜,也不要大悲。一切都理智、平静对待。这一点,有着积极而现实的启迪意义。每当情绪起伏不定,控制不了感情冲动之时,也应以这句话告诫自己。

345.一忍可以支百勇,一静可以制百动。——宋·苏洵《心术》

译文:忍一忍可以抵御住种种鲁莽和冲动;沉着冷静可以克制种种急躁和盲动。

解词:支:支撑、抵御。勇:在句中理解为过分的勇气。勇气过头,就表现为冲动和鲁莽。

解析:此句的精髓是“忍”和“静”。“忍”和“静”是理智、沉着、冷静,是一种高境界的修养。在错综复杂、矛盾尖锐的情势之下,如果控制不住急躁、冲动的情绪,气急败坏地盲动起来,就会激化冲突,从而发生意想不到的混乱,甚而爆发惨剧。此时,只有忍和静,才能“支百勇”、才能“制百动”,化解矛盾,平息事端。

要练就“忍”和“静”的功夫。

346.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宋史·王安石列传》

译文:天象的变化不必畏惧,祖宗的规矩不一定效法,人们的议论不必担心。

解词:恤:顾虑、忧虑。

解析:此句可概括为“三不足”,是王安石的名言。生动地体现了他力排众议、大胆创新的决心和勇气。至今仍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天变不足畏”,指的是对大自然的种种变化,不要盲目地畏惧。对于“天变”,应有科学的认识,对自然灾害,大胆抗争。“祖宗不足法”,指的是对于历史传下来的各种观念、规章,根据革新的需要,扬长避短,不可因循守旧。“人言不足恤”,指的是对于客观舆论,应从利弊两方面进行清醒的分析。善言则接纳;恶语则扬弃。无须心怀忧虑。改革者就应求新、求变、求进步。

链接:2008年3月18日上午,十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后,温家宝总理在人民大会堂会见中外记者并回答记者的提问时说过:“5年前,我曾面对大家立过誓言,‘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今天我还想加上一句话,就是‘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温总理引用王安石的这句话坚定地表示了自己解放思想、锐意改革、勇敢献身的决心,感人至深。

347.凡事只要看其理如何,不要看其人是谁。——宋·陆九渊《语录下》

译文:不论什么事情,只要看它是否符合道理,不要看是谁所做。

解析:此句通俗易懂,明确提出了判断事物对错的标准——对事不对人。这是十分正确的。“凡事只要看其理如何”中的“理”,十分客观,有章可循,有事实可判定,结论根据充足、可信。而如果把事情是何人所为作为判断标准,就会掺有感情因素,主观色彩浓厚,存有偏见,与事实可能有很大出入,由此,结论会是错误而不可信的。故而,“不要看其人是谁”。判断对错,必须对事不对人。

348.人无钢骨,安身不牢。——明·施耐庵《水浒传》

译文:人如果没有钢铁般的骨气,就无法坚定地安身立命。

解析:此句所强调的是人必须要有“钢骨”。钢骨就是豪迈英武的气概、就是坚忍不拔的意志。人有了钢骨,就是有了精神支柱。它支撑着人昂起头、挺着胸,挺拔地站立着。任凭暴风骤雨、飞沙走石狂暴的侵袭,都岿然不动,能经受住任何磨炼和考验。这是一个大写的人。只有如此,才能对国家、社会有所建树、有所贡献;才能坚实、持久地体现出人生的价值。否则,一切都毫无意义。人有钢骨,顶天立地。

349.苦心中常得悦心之趣;得意时须防失意之悲。——明·洪应明《菜根谭》

译文:在心情苦闷时要善于排解,去寻找一些乐趣;处于顺境时要头脑清醒,防止因失败而引起悲伤。

解析:此句的要点是提示人们要善于调整自己的情绪。喜怒哀乐是人之常情,但无论是喜是怒,都不可过分、失控,都需要经常自觉调整。烦恼是一种负面、消极情绪,十分伤人。烦恼袭来时,先冷静承受下来,然后默默思索、分析、认识,以找出症结所在,并寻找解脱之法。经过这样的心路革新,烦恼反而成了清醒和领悟的源泉,此时,你的心情就会别有一番天地,随即雨过天晴、豁然开朗,“苦心中常得悦心之趣”了。“得意时须妨失意之悲”,是告诫人们,在处于顺境时,要常常提醒自己,凡事加强自我防范,谨慎处置,万不可乐而忘忧,导致乐极生悲。

经常能保持平和、稳定的情绪,是一种修养。每个人都要努力磨炼啊!

350.吾生平长进,全在受挫辱之时。务须咬牙励志,蓄其气而长其智,切不然自馁也。——清·曾国藩《曾国藩家书》

译文:我一生有所长进,全都在遭受挫折或受辱的时候。此时,一定要咬住牙关,奋发立志,积蓄正气增长智慧,切不可自暴自弃。

解词:苶(nié)然:精神不振的样子。

解析:作者在此句中以自己的亲身体会,谈在逆境中要励志自强,锻炼提高,成就业绩,深有启迪意义。人的一生,起伏不定,多有艰难曲折,关键在于如何对待。“务须咬牙励志,蓄其气而长其智”十分鲜明地表示,必须勇敢地对待,和困难、挫折坚决斗争。一个“咬”字,生动地表现出坚持、坚持、再坚持的韧劲和刚强。而且,还谆谆告诫受挫者“切不苶然自馁也”。就是说,如果灰心丧气,向困难低了头,就会毁掉了自己。

处于困境中的人们:要挺起胸,顶住压力,朝前走,不回头!

351.做人有四个字最要紧,曰,务实耐久。——清·金缨《格言联璧》

译文:做人有四个字最要紧,就是:务实耐久。

解析:此句通俗易懂,却是富有启迪意义的至理名言。其中用短短的四个字,概括了做人所必须具备的品格:“务实耐久。”“务实”就是必须实实在在:说实话、做实事、做老实人。“实”,看得见,摸得着。国家的兴盛、社会的进步、家庭的和美、个人的幸福,全要靠实,靠干,靠奋斗,才能得到,才能存在。所以,不“务实”,一切都是虚幻的。“耐久”,就是长期存在、持久坚持,不停止,不变更。一个人干一件好事、做一天好人容易。难的是,不停地干好事,永久地做好人。而越难越要做,越要坚持到底。不如此,就什么也做不好了,就什么也做不成了。人一定要耐久地做好事,做好人。

牢记“务实耐久”四个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