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4.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唐·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译文:独自一人漂泊异乡成为外地的客人,每逢佳节就格外地思念亲人。
解词:九月九日:指重阳节,在这一天有登高的风俗。
解析: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思亲的上佳诗作,千百年来流传广泛,为历代读者所熟知。其中的“独”和两个“异”字写出了诗人离乡背井、孤身在外,举目无亲的孤寂心境。在“思亲”前加个“倍”字,则突出表现了其在不能与家人团聚的佳节里,对故乡对亲人的万般思念之情。亲情是人类与生俱来的共有感情,是扯不断的血肉纽带,是切肤的心灵感应。血浓于水,亲情是世界上最浓、最深、最真的感情。
链接:2004年1月20日上午,温家宝总理在春节团拜会上讲话,在提到台湾时说:“‘每逢佳节倍思亲’。此时此刻,我们更加思念台湾同胞。我们将坚定不移地与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全体中华儿女一道,共同推进祖国的完全统一大业。”温总理引用王维的这句名诗,深切地表达了对台湾同胞的关爱和实现祖国统一大业的热切希望。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感情世界
725.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唐·孟郊《游子吟》
译文:谁说地上的细微小草的心,能报答春天的阳光的温暖呢?
解词:游子:指离家在外或久居外乡的人。诗中指就要远去的儿子。寸草:指细微的小草。三春晖:指春天的阳光。
解析:这是一首流传久远、表现博大母爱的著名诗句。母亲在儿子就要远行的时候,一针一线地为儿子缝制衣裳。针针线线都饱含着母亲的慈爱和骨肉情爱,都渗透着母亲的牵挂和惦念。儿子就要远行了,他把母亲的心也带走了……
母爱是圣洁的,永恒的。正是在母亲博大、深厚、无边的爱的呵护、包容下,孩子才能有一片湛蓝的海,才能有一轮金黄的太阳,才能有一条康庄大道。长大了的孩子,万不可淡忘了母爱,万不可无视母爱,更不能亵渎母爱。亵渎了母爱就是一种罪过,天理不容。
链接:2006年4月3日,温家宝总理在澳大利亚会见在澳工作的华人华侨代表时说:“每一个人都有两个母亲,一个是生我们的母亲,另一个是祖国母亲。”温总理表示,有时出访七八天就开始想念祖国母亲。出来越久的人,越觉得祖国母亲太值得想念了。当时,会场代表用热烈的掌声响应温总理,并和他一起轻轻背诵起《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温总理深情地吟诵这首歌颂母爱的绝唱,生动地表达了祖国母亲和海外儿女不可隔断的骨肉深情。
726.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宋·王安石《泊船瓜洲》
译文:和煦的春风吹绿了江南大地,明月何时照着我返回故乡?
解析:这是千百年来倍受赏读、流传广泛的名诗佳句。句中的一个“绿”字,写活了大地回春、万物复苏、勃勃生机的大好景象。而“明月何时照我还”又真切地表露出作为一个几番挫败,在垂暮之年,又二次拜相入京,再创新政的改革家,面对故土的青山绿水,惆怅而又思乡的无限遐思和感慨。尽管句中满含着各样复杂的情思,但热爱故土、魂牵梦绕的思乡情怀还是诗句的主旋律。人人都有养育自己成长的故乡。故乡不仅会有巍巍的高山、清澈的流水、广袤的原野和清风明月,更有亲人故友,所以,不论已经远走高飞、抑或漂洋过海,故乡都是人们心灵深处永远的情结、永远不落的明月、永远稳固的港湾、永远的精神寄托。
热爱家乡、依恋故土,这种情感纯洁而深厚。
泊船瓜洲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727.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孝经》
译文:孝道是一切品德的根本,各种教育都是以孝道为基础而产生的。
解词:由生:因(此)产生。由:原由。
解析:“孝,德之本也”极写了孝道的重要。“本”是事物的根基。这就是说,一个人只有具有了孝道,其他的品行才能逐步培养和形成。反之,一个不尽孝道的人,必然品质恶劣。“教之所由生也”是从教育角度极写孝道的不可忽略。即一切教育都应在孝的基础上产生并进行。所以把孝道提高到如此高度予以认识,其原由在于孝心是爱心、善心、良心的凝结,尽孝应是每一个人与生俱来的天性与责任。
那些心安理得,不断地在“啃老”的儿女们,是不是该醒悟了?那些为了个人私欲,挖空心思地侵占父母的房产,甚或逼使年迈的父母对簿公堂的忤逆子女们其所作所为是社会道德所不容的!
728.兄弟虽有小忿,不废懿亲。——《左传·鲁僖公二十四年》
译文:兄弟之间即使有一些小的矛盾和冲突,但却不能以此伤害亲情。
解词:忿:同“愤”。懿亲:至亲。
解析:此句深含告诫之意。指出亲人之间,一定要团结、友善,亲密相处。不可为了一些小的矛盾、摩擦而反目成仇。亲情是最亲近、最深厚的关系。骨肉相连,血浓于水,不可分割。不要为了一点小的冲突而生分,即使产生了激烈、重大的分歧,也应以亲情、大局为重,积极化解,消除矛盾,紧密团结,并肩奋斗。一母兄弟应如此,一祖同胞也应如此。
链接:2010年3月14日上午,温家宝总理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记者招待会上,就台湾《联合报》记者提出的有关商签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等问题说:“两岸正在商签的经济合作框架协议是一个综合性的、具有两岸特色的协议……我知道商签协议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但是正因为我们是兄弟,‘兄弟虽有小忿,不废懿亲’,问题总会可以解决的。”温总理在此处引用《左传》里的这句话,十分形象地表明大陆和台湾之间的骨肉关系。具有这样的兄弟情谊,任何协议都会顺利谈妥,两岸关系必然日渐亲密和谐。此外,还体现了大国领导者的博大胸怀。
729.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战国策·赵策》
译文:父母疼爱自己的孩子,就要为他们做长远的打算。
解析:在所有的爱中,父母对子女的爱,是最深最浓、最纯粹最无私的。但是,父母对子女怎样爱,却是需要认真考虑和对待的。应“为之计深远”。即要从根本上去爱——教育孩子如何树立远大的志向,如何刻苦攻读学业,如何培养良好品德,为人处世,发奋努力成为一个社会需要的人。万勿一味溺爱、娇惯。
730.若使天下兼相爱,爱人者若爱其身,犹有不孝者。——《墨子·兼爱》
译文:假如天下人都能相亲相爱,爱他人就如同爱自己,还能有不孝顺的吗?
解词:兼:同时具有。
解析:本句体现了墨子的兼爱观念,这是墨子思想的核心。这个观念具有积极的意义。兼爱强调的是爱自己也要爱他人,要像爱自己一样去爱他人,即应有博爱之心。做人应有爱心,这是最重要的。一颗爱心,包含着人性中的一切美德——善良、热忱、诚挚、关怀、宽容、无私……这是人类无比宝贵的精神财富,应当世代相传。
“犹有不孝者”此句是为了佐证爱他人应如同爱自身般重要,可却也表现出墨子对爱的不同深度的认识,即:在所有的爱中,孝道是最深层的爱,以强调每个人在施爱时,都必须首先爱自己的父母。
731.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
译文:孝敬我的长辈,进而也孝敬别人的长辈;爱护我的子女,进而也爱护别人的儿女。
解词:老:第一个“老”,是动词。意为尊敬、敬养。第二个“老”是名词,指老人、长辈。幼:第一个“幼”是动词。意为爱护。第二个“幼”是名词。指儿童、子女。
解析:孟子倡导的是一种大爱。孝敬父母是爱心、善心、良心的凝结。抚爱儿女是亲情、责任、天职的体现。这是每一个人一生都理所当然、自始至终应做到的。但孟子认为,仅仅爱自己的父母、儿女是不够的,还应将爱伸延开去——爱所有的老人和儿童,再进而爱世界、爱人间,以达到爱的最高境界。这样,人就会获得最大的精神满足,就会体会到最幸福的感受。
心中要有爱,更要有大爱。
732.孝子之养老也,乐其心,不违其志;乐其耳目,安其寝处。——《礼记·内则》
译文:孝顺的儿女,孝敬父母,要使父母从心里感到快乐,不要违背他们的意愿;要设法使他们赏心悦目,要安排好他们的寝处。
解析:这是一段讲孝道的名句。其特点是具体、亲切,并突出精神方面的赡养。子女的生命是父母给予的,子女的成长过程,融入了父母无尽的心血和辛劳。父母对子女的爱,是圣洁的、永恒的、无边的。长大了的儿女,要一心一意地尽孝道,这是天职,是不容推卸的责任和义务。一个人的品德如何,首先要考察其尽孝不尽孝。孝敬父母,除了保证其衣、食的舒适之外,尤其要注意“乐其心”、“乐其耳目”,从而使父母精神愉悦。当今有一些做子女的,不太注重对父母精神方面的关照。他们简单地认为,只要父母衣食无忧就算尽到了孝心。这种认识是片面的。儿女们要重视父母在精神上的需求,要尽力“不违其志”。再者,父母和儿女之间是两代人,观念上、思路上、行事处世上会不同程度的差异,这些应该通过交流、沟通,达到和谐、统一。
733.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夫夫、妇妇,而家道正。——《易经·下经·家人》
译文:父亲、儿子、兄长、弟弟、丈夫、妻子,各像各的样子,各尽各的责任,这样,家庭的伦理道德就纳入了正轨。
解词:父父:第一个“父”是名词,指父亲;第二个“父”是动词,意为像做父亲的样子。其他“子”、“兄”等词意思、用法相同。
解析:这是先哲的家训。要使家庭和睦亲密,各家庭成员,必须各负其责、互相尊重,相亲相爱。父母要关心子女,尽教育的责任;子女要尽孝道、赡养父母;兄弟姐妹要亲密互助;夫妇之间要互敬互爱。这样就能达到“家和万事兴”的理想佳境。
734.一尺布,尚可缝;一斗粟,尚可舂。兄弟二人不能相容。——汉·司马迁《史记·淮南衡山列传》
译文:一尺布尚且可以缝用,一斗粮食尚且可以舂食,可兄弟二人却不能相容。
解析:此句是针对汉文帝和其弟淮南王刘安不能相容而言。句中把一尺布,一斗粟和兄弟恩怨联系起来,含义深刻,极富启发意义。一尺布和一斗米数量极少,但却仍值得珍惜,不予丢弃,缝起备用,舂好备食。比起来,兄弟骨肉手足之情,是多么珍贵,多么重要,怎能随意相残?由此进而深思,爱国之情、爱民之情、乡土之情、夫妻之情、朋友之情、一切高尚之情,都要无比珍惜,万万不可亵渎、伤害。
链接:2005年3月14日上午,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闭幕。会后,温家宝总理在记者招待会上回答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记者的提问时说:“……只要有一线希望,我们就会尽最大的努力推进国家的和平统一……中国有句古话:‘一尺布,尚可缝,一斗粟,尚可舂,同胞兄弟何不容?’”温总理在此处引用这句话,在于表明大陆和台湾之间的血肉联系,台湾问题属于内部问题;还表明了中国政府力求和平解决台湾问题,实现国家完全统一的立场和原则。
735.遗子黄金满,不如一经。——汉·班固《汉书·韦贤传》
译文:给子女留下满筐的黄金,不如留下一部经书。
解词:籯(yíng):竹制的箱子或笼子。
解析:人到了老年,就会常常想着身后给子女留下什么遗产,这是人之常情。遗产大体分两种:一是钱,一是德。“遗子黄金满籯,不如一经。”明确表示要多留德,少留钱。这是完全正确的。糊涂的父母,以为自己一生省吃俭用,给后代留下丰厚的钱财家产,就可使他们过上舒服日子。岂不知这实质上是害了子女。只想靠父母过享乐生活的“啃老族”,既不想干事,又不会干事,岂不成了一个无用之人?头脑清楚、富有智慧的父母,懂得留给后代最好、最重要的遗产,应当是“一经”,也就是德。即要把如何做人,如何掌握本领,树立明确的奋斗目标、培养艰苦创业的品德等等精神财富传给后代。这样,子孙们才能成为贤才,才能幸福。
736.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晋·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
译文:只要轻视法规,犯了法,即使是家人亲友,也必须严惩。
解析:法律是为了保证国家和人民的安全,由国家立法机关制定、由国家政权保证执行的行为规则。法律一旦制定和执行,人人都应铁定地遵守,而且,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凡是触犯了法律,不论是何身份、有何关系,都要按法严厉查办,不得有任何例外。所以,“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自古以来,都应是不可更改的原则。一个“亲”字,对执法者,极具警示意义。因为,凡沾了“亲”字,必然有着千丝万缕的感情牵连。这于理、于法都有冲突。这对执法者是个很严峻的考验。
737.百善孝为先。——清·王永彬《围炉夜话》
译文:在众多的善事中,孝顺是第一位的。
解析:此句讲的是孝道。“百善孝为先”是把孝敬父母提到了最重要的位置,这是毫不为过的。父母给予了子女最可宝贵的生命,并倾注全身心的、最无私的爱,抚养子女。长大成人的子女必须要想到如何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如何对父母极尽孝道。孝道就是亲情的显现,而亲情是扯不断的血肉纽带,是切肤的心灵感应,与生俱来,相伴相终。所以,孝道不只是一种必尽的责任,更是一种亲情的天然表露。不尽孝的子女,其行为是一种人性的扭曲,不可容忍!不尽孝的子女则为恶人,遑论谈人品。
“百善孝为先”,要灌注到所有子女的心田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