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99.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诗经·小雅·鹤鸣》
译文:别处山上的石头,可以雕琢玉器。
解词:他山:别的山。攻:此处可解为雕琢。
解析:此诗句的用意是以借喻的手法,劝谏国君发现并大胆选用良才。任何时代都会有许多贤才,生活在不同的环境、位置和处境之中。一些才能出众,显赫于众,且与当权者过从甚密的人,受到重用,这通常是比较容易做到且在情理之中。而一些时隐时现,或者长期隐居于山野之中,甚至曾服务于敌对者的贤人,当权者则想不到或不易发现,或不一定愿意委以重任。而这类当权者,严格地说,只能说是一个庸人。一个具有远见卓识的杰出当权者,必能慧眼识英才。只要是出众的能人,不论在何地何方,不论付出何种代价,都应该招贤纳士,予以重用,共建伟业。刘备三顾茅庐,请出了诸葛亮,共创蜀汉的帝业,就是一个经典的先例。
此外,此诗句也含有要善于借鉴、运用外来的先进科学技术、先进方法和优秀的文化成果,以及应吸收他人成熟的经验等之意。
此诗句被誉为哲理诗之祖。
诗经·小雅·鹤鸣(第二节)
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鱼在于渚,乐彼之园,爰有树檀。其下维榖,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500.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楚辞·卜居》
译文:尺比寸长,但寸的用处有时也有超过尺的时候,东西再多,也有不足的时候,有智慧的人,有时也会有不明白的时候。
解词:卜居:篇名。是向占卜者卜求居世自处的方法。本诗不是屈原所作,而是后人假托屈原思想所写成,作者不详。
解析:《卜居》一诗是后人创作的一首歌颂屈原顽强斗志和不信天命的批判精神的散文诗。此两句,除了表现了屈原不信卜筮的现实精神之外,深入剖析,还可悟出其中所包含着的辩证因素,即任何事物都不是完美不变的。如尺固然比寸长,但在特定的情况下,寸的短却可起到尺所起不到的作用。原本所拥有的物品再多,也可能有缺乏的时候,智者无论多么聪慧、精明,也会有判断错误和失误的时候。所以,任何人和物,都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由此应学会善于取他人之长,补自己之所短。这样,才能不断进步,不断完善。
卜居(节选)
詹尹乃释策而谢曰:“夫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数有所不逮,神有所不通。用君之心,行君之意;龟策诚不能知此事。”
501.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北朝民歌《敕勒歌》
译文:蓝蓝的天空下是一片一望无际的莽莽草原,风吹草低,隐没在草里的牛羊时隐时现。
解词:见:同“现”。
解析:“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是写景句。读来面前立时就展现出一幅壮阔而呈动态、立体状的草原美景图:蓝蓝的天空、丰茂的草原、肥壮的牛羊……那出自天然的淳朴之美、那莽原的粗犷雄放、那牛羊成群的富足,短短的十三个字,就尽收眼底。实在令人叹为观止,美不胜收。这在历代描写塞外草原的诗歌中,堪称绝美之笔,誉它为千古绝唱,也不为过。
景中都蕴涵着深情。品读佳句,犹如身临其境,心胸豁然开朗。那美景如画的大草原多么让人爱恋啊!
敕勒歌
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502.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唐·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译文:江边什么人最初见到月亮?江上的月亮哪年最初照到过人?人生代代地相传下来没有穷尽,大江和明月年年都是相似的。
解词:春江花月夜:是乐府《清商曲·吴声歌曲》旧题。诗题相传是陈后主所作。
解析:《春江花月夜》是诗人张若虚一生仅留下的两首诗之一。但仅凭此诗,作者就在诗坛上蜚声千年。
这是抒写游子思妇的情诗,但由于在前半部分以春江、花林、明月为背景,描绘一幅美妙绝伦的月夜美景,构成了启发读者探寻其中包含深意的艺术境界,所以特点突出,十分引人注目。
尤其是所列四句,可谓美不胜收,令人赞赏不已。
当江潮涌起,置身于江水月影交相辉映的春日初夜的美景中,作者进一步感受到了江月亘古相伴而江边之人却代代变更,这种有限的生命个体和无限的宇宙整体的关系,从而引出了对宇宙奥秘和人生哲理的深入思索。确实,宇宙是永恒不变的,而人生却像白驹过隙一般的短暂,这是自然发展规律。正因为如此,人们就要格外地珍惜宝贵的时光,使有限的生命,发出最大限度的光和热,争取在短促的人生轨迹中,留下一些光彩。
503.寄语洛城风日道,明年春色倍还人。——唐·杜审言《春日京中有怀》
译文:对着洛阳城绮丽的春光深情寄语:明年的春色倍加艳美,将等待你去观赏。
解析:诗人怀着满腔热情对如画的春景予以赞赏,感染力很强。春是四季之端,春季到来,草木竞秀,百花盛开,一派盎然之气,充盈于天地之间。所以,人人都爱春光,人人也难舍春景的离去。而诗人更加强调的是“明年春色倍还人”,也就是说,对当前的春景不要过于眷恋,明年的春景一定会更加明媚、光彩。句中字字都生发着春的勃勃生机。体会着春的美、春的活力之时,就会联想到当今日新月异的新时代,和永远勃发、永含生机的春季一样,也在不断发展,日日进步,一年更比一年好。
链接:2009年3月13日上午,十一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举行记者招待会。温家宝总理与记者见面,并回答记者提问时说:“我希望这次记者会能开成一个提振信心和传播信心的会。这应该是每位记者的良知和责任,也是人们的期望。莫道今年春将尽,‘明年春色倍还人’。我期待着明年中国和世界都会变得更好。谢谢大家。”温总理在此处引用此诗句,表明了对中国和世界的形势发展会越来越好的殷切期望和坚定信心。
春日京中有怀
今年游寓独游秦,愁思看春不当春。
上林苑里花徒发,细柳营前叶漫新。
公子南桥应尽兴,将军西第几留宾。
寄语洛城风日道,明年春色倍还人。
504.草不谢荣于春风,木不怨落于秋天。——唐·李白《日出入行》
译文:青草不需要感谢春天使自己茂盛生长,树木也不要埋怨秋天使自己的叶子凋零。
解析:李白在此诗句中,从草木在不同季节的繁荣和凋谢的自然现象中,看到了“万物兴歇皆自然”的规律,表现了朴素的唯物观点。生长在古代社会的人,由于受时代和观念的局限,对大自然的认识,一般是唯心的。认为是天上有神,大地的一切以及人类的生存,都由神在主宰。而李白虽然生活于一千多年以前,却如此清醒而准确地认识到了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自然规律,确为难能可贵。
从草、木的繁荣和凋落,无须感谢春和怨恨秋的表述上,再深入体会一下,就会认识到此诗句的更深含义,即人是不能违背自然规律的,只有认识它、顺应它、才能与其融为一体。
日出入行(节选)
日出东方隈,似从地底来。
历天又入海,六龙所舍安在哉?
其始与终古不息,人非元气,安得与之久徘徊?
草不谢荣于春风,木不怨落于秋天。
谁挥鞭策驱四运,万物兴歇皆自然。
505.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唐·杜甫《曲江二首》
译文:因喝酒所欠下的钱到处都有,人活到七十,从古到今十分稀少。
解词:曲江:又名曲江池。故址在今西安城南五公里处。是著名的游览胜地。行处:到处。
解析:此是杜甫忧国忧民、心怀积郁、借酒浇愁时所抒发出来的激愤、感伤之情。“人生七十古来稀”流传至今,有时,还缩称为“古稀之年”,以表示人已进入老年阶段。当代的老年人对“古稀之年”之说,随着时代的发展,有了新的认识。即:其一,要对从生到死的自然法则,有唯物的认识,坦然对待必然到来的衰老。其二,应该看到,现在人到七十,已不再稀少。这是因为古代人由于受自然环境和生活条件的限制,活到七十岁的人是少数。(据历史记载,杜甫生活的时代,人的平均生存年龄只有28岁)而当代人因为科学的发达,自然环境的改善,生活水平的提高,寿命已大大提高。人到七十,绝不再是稀少的了(近来统计,我国平均生存年龄71.8岁。其中上海79.66岁,北京79.06岁)。所以,要对生命充满希望和期待。要注重养生之道,以延年益寿。其三,对于生命的存在要有质的认识:要充分使用生命,积极推动生命的进程。在有生之年有意义、有乐趣地度过每一天。
心境年轻,有活力,人就不会感到老。
506.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唐·杜甫《春夜喜雨》
译文:好雨知道适应时节而降,正逢仲春季节,植物就在雨水的滋润下萌芽生长。细雨随着微风在夜间悄然飘落,无声地滋润着万物。
解析:诗句集中地表现了春雨、春风滋润万物生长,催动百花盛开的作用。在四季之中,春的生命力是最强的。春季到来,到处都充满着生机盎然、蓬勃昂扬之气。而春的催生作用,并非以暴烈的形式体现,而是与和风细雨相融合,细而且深、透、久地表现着她特有的魅力。鉴于春的这种独有的特点,我们也可以把她催生万物的力量,转化为潜移默化的精神力量,运用到催人成长,塑造灵魂,孕育美德,指点迷津等方面。而春的独有特点,也可体现在情感的产生和加深方面,如男女恋情,初识之时的“电闪雷鸣”,只是爱的开始。只有到了“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境地,爱才可能向真实靠近。个中酣酽的意蕴,非一语可言尽。
春夜喜雨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507.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唐·杜甫《江汉》
译文:古时一直很看重老马,但不必要求它去跑很远的路。
解词:存:存在。此处可引申为看重、尊重。老马:春秋时,齐国大臣管仲随齐桓公讨伐孤竹国,在回国的途中迷路。他用老马引路,得以顺利回国。后世遂有“老马识途”之说。杜甫在诗中用了此句,在于以老马自喻,说明自己虽已年迈,但自信还很有为。
解析:此诗句首先肯定了老马虽已衰老,但仍有识途这样为壮马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又指出它已经体力不足,无法像壮马那样长途驰骋了。为此,就应当多发挥其独有的识途作用,而不应使其勉强长途奔驰。读此诗句可使读者悟出这样的哲理:任何人都有其长处和短处、任何事物都有利与弊、优与劣。一个智者必定能根据这一规律,扬长避短、取其优而舍其劣,恰当运用,从而在成就事业上,取得最佳效果。
正因为此诗句突出了哲理诗化的特点,所以成了世代传颂的名句。
江汉
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508.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唐·杜甫《登高》
译文:万木落叶随风纷纷飘落,一望无际的长江之水滚滚而来。
解析:此句是诗人所写的登高远望的实景:山高风急,猿猴哀鸣,渚青沙白,飞鸟盘旋,落叶飘落,江河奔流。一派壮阔、凄清的深秋景色。其中,深含着诗人忧国念家、艰难愁苦的沉郁情怀。
落叶飘去,江水奔来,既是景象,又显出自然界的一种规律。由此也可以联想到,社会发展也是同样有规律可循的。即陈旧的事物必然日渐衰落,新生事物必将日渐成长、壮大。这是不以人的主观意愿为转移的。
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509.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唐·杜甫《赠花卿》
译文:这样美妙无比的曲子只有在天上的神殿上才能听到,人世间能听到几次呢?
解词:花卿:指花敬定。唐代一武将,是成都尹崔光远的部将。
解析:此诗句表现了对乐曲之美的无比赞赏。把十分美妙动听的乐曲,说成是世间难有的天之仙乐。这就把音乐之美写到了极致。在从中领略到了音乐之美的最高境界之时,也可联想到音乐之外的各类艺术的惊人之美,乃至科技方面的超凡创造。而且,在社会发展的诸方面中,努力争取做到尽善尽美,也正是需要追求和奋斗的目标。
赠花卿
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
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
510.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唐·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译文:真好像春风一夜间就吹了过来,千万棵梨树都盛开着白白的梨花。
解析:这是写边塞雪景的名句,壮美而奇丽。尤其令人叫绝的是,诗人以独特而奇绝的想象力,以春风拟寒风,以梨花比雪花,从而,展现了一幅把天寒地冻的胡地雪景,变成了梨花竞放、春意盎然的南国美景的绚丽图画。何等传神!何等新颖!岑参这两句诗,堪称咏雪之最。
阅读此诗句,不妨发挥一下想象力,赋予此诗句以新的诠释和意义。如:一些长期困扰着大众的民生问题,政府一旦出台了彻底解决此问题的政策,并付诸实现之后,随即出现了群众欢欣鼓舞、喜笑颜开的场面。再如:由于遇到一些困难、问题、干扰等,长期找不到解决的办法而深陷于苦恼、重压之中时,经过苦苦思索、钻研,不间断地反复探索、试验,终于茅塞顿开、大彻大悟,或者碰到了意想不到的契机或机遇,从而获得了解决的办法。为此一身轻快,满心欢畅,随之感到周围的一切都十分美好等。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节选)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著。
511.庭树不知人去尽,春来还发旧时花。——唐·岑参《山房春事二首(其二)》
译文:庭院中的树不知原来住在此处的人已经离去,春季到来仍然像原来一样开满着鲜花。
解析:这首诗是吊古之作。是写西汉梁孝王刘武时所建的梁园(故址在今河南省商丘县东)由盛到衰的景象。梁园初建时,一到春季就繁花似锦、百鸟鸣啭、车马喧闹,游人如织。此后,逐渐衰败,以至到了“梁园日暮乱飞鸦,极目萧条三两家”的境地。可“庭树不知人去尽,春来还发旧时花”却别开生面,在荒凉的梁园里,描绘出了艳丽而勃勃生机的春意。这从作者的写法来看,是一种吊古的反衬,以春景衬萧条,意在更显哀情和伤痛。今天读来,却能悟出其中所包含着的事物发展的自然规律,即不论人世间有何种变化,庭树都会遵循自身的规律,每逢春季到来,必然依旧开出一片繁花。
山房春事二首(其二)
梁园日暮乱飞鸦,极目萧条三两家。
庭树不知人去尽,春来还发旧时花。
512.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唐·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二首之一》
译文:早春时节京城的街道上下了一场小雨,地上松软得像酥油一样,小草嫩芽钻出地面,远看一片青绿,走近却又看不到了。一年中最好的景色是早春,它比满城花红柳绿的艳丽风景好得多啊。
解词:呈:呈送。水部张十八员外:指张籍,是韩愈的朋友。曾任水部员外郎,因在兄弟中排行十八,故称张十八。天街:京城的街道。绝胜:绝对胜过。烟柳:指花红柳绿的艳丽景色。
解析:这是一首写早春景色的绝句。清新自然,生机勃勃。“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是诗中的精妙佳句。春的生命力首先在于绿。在极北地带,屋檐下还可能挂着冰凌的时候,在一阵小雨的滋润下,成片的绿色小草芽儿就冒出了地面,远远望去,青青淡淡。面对着这些小草,人们顿时感受到了春的气息。可当人们怀着欣喜之情,走近细细观察之时,这稀疏、纤细的草芽儿,又变得朦朦胧胧,模糊不清了。诗人如此描写春草,正如绘画高手的一幅水墨画一般,在一片朦胧美之中,显示出早春那特有的钻天透地的生命力。
春可以比拟人。在人的一生之中,青春时代犹如四季之春一般,是最可宝贵的时光,是生命最旺盛、最富有朝气、最能释放能量的时期。青春像一块串在人生金链上的宝石;像一轮喷薄欲出的红日;像熊熊燃烧的火焰。为此,正值青春时代的青年人,都应该无比珍惜这黄金般的时光,胸怀大志,勇于承担时代赋予的责任和义务,努力、奋进、拼搏,使生命光彩夺目,灿烂辉煌。
513.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唐·刘禹锡《竹枝词》
译文:东边出着太阳西边却下起雨来,说是阴天却又放晴了。
解析:这是一首民歌体的情诗。是写一个沉浸在初恋中的少女的微妙复杂的心情。诗核是一个“晴”字。诗中的“晴”字,是个谐音双关语,实际上指的是“情”。即诗中所写的少女,正暗恋着唱歌的男儿,但又摸不透他对自己有无情爱,因而心里既怀有希望,又有些疑虑,思来想去,还是很有信心地觉得小伙子对自己是有情的。
“道是无晴却有晴”至今仍然可用来表达男女之间的爱慕之情。但由于此一诗句的含蓄和精妙,具有十分开阔的想象空间。如朋友之间产生了误会,就要绝交了,但由于某种契机,结果和好如初了。再如,本来预料可能会失败的事,竟然成功了,等等。
竹枝词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踏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514.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唐·刘禹锡《乌衣巷》
译文:过去在大贵族王家和谢家厅堂前飞来转去的小燕子,如今都飞到了普通的老百姓家中了。
解词:乌衣巷:在距朱雀桥不远的一条小街。王谢:指东晋时代身居高位、权势显赫的大贵族王导和谢安。
解析:这是一首写感慨沧海桑田,兴亡变化的怀旧名诗。诗人在“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诗句中,巧妙地抓住燕子这一惯常栖息旧巢的候鸟的特点,以精妙的艺术手法鲜明对比出两个完全不同的环境——昔日鼎盛富贵,车马喧闹,今日寂寥冷落,荒凉凄清的不同景象,借此抒发、咏叹兴衰更迭的历史变迁。
时代的变迁,历史的发展,是亘古不变的自然规律。随着封建王朝逐步的衰败,曾经显赫一时的贵门豪族的日渐没落、消亡是历史的必然。人类社会始终在被自然规律所主宰,所以必定要不断发展、不断进步、不断变化。如今,我们正生活在二十一世纪这一伟大、崭新的时代里。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经济实力的雄厚,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都是前人们绝对不可能想象出来的。所以,历史的变迁,社会的发展,都是生活在人类社会中的每一个人,所必然要经历到的,而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要顺历史潮流而动,随社会发展而不断前进,永不停步。
乌衣巷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515.兴废由人事,山川空地形。——唐·刘禹锡《金陵怀古》
译文:国家兴亡全由人事决定,险要的山川只是一种地貌,并没有为国家的长治久安提供保障。
解析:《金陵怀古》是刘禹锡由和州返回金陵,游览六朝故地,有感而发写成。金陵一带山川地势险要,虽然景物依旧,但人事却已全非。诗人不禁感慨万千。“兴废由人事,山川空地形”是诗人由感慨而深思得出的警语。即国家兴亡是由人的主观能动性决定的。而山川险要,只能是一个客观辅助条件。英明的君主必能兴国,昏庸的君主必然败国。这种社稷之存“在德不在险”的卓越见解,富有深刻的哲理。在治国强国方面,具有恒久的现实意义。
金陵怀古
潮满冶城渚,日斜征虏亭。蔡州新草绿,幕府旧烟青。
兴废由人事,山川空地形。《后庭花》一曲,幽怨不堪听。
516.天将今夜月,一遍洗寰瀛。暑退九霄净,秋澄万景清。——唐·刘禹锡《八月十五夜晚月》
译文:今夜天上升起一轮明月,照耀整个宇宙,好像把人间洗刷了一遍。暑热消退,天空一片洁净,万景澄清,天地一片空明。
解词:寰瀛:指整个世界。九霄:天空的最高处。
解析:诗人写的是八月十五月夜秋景。短短的二十个字,写出了秋天特有的美:天高云淡,秋高气爽,天朗气清。尤其是在皓月当空之际,大地一片银光闪烁,徜徉在这无边明净、安谧的月色之中,可谓是美不胜收。要善于欣赏自然美景。置身于美景之中,可振作精神,舒展胸怀、陶冶性情、养生健体。
链接:2005年9月5日,“21世纪论坛”开幕式在全国政协礼堂举行。温家宝总理出席论坛开幕式并发表了题为《走科学发展道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演讲。温总理说:“九月的北京,‘暑退九霄净,秋澄万景清’。在这美好的时节,‘21世纪论坛’2005年会议隆重举行。我谨代表中国政府,并以我个人的名义,对会议的召开表示热烈的祝贺!向各位来宾表示诚挚的欢迎!”温总理在对会议的召开致贺词时,引用了刘禹锡的诗句,意在说明会议召开的时间很适宜,也预示着会议一定会取得圆满的成功。
八月十五夜晚月
天将今夜月,一遍洗寰瀛。暑退九霄净,秋澄万景清。
星辰让光彩,风露发晶英。能变人间世,翛然是玉京。
517.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唐·元稹《离思之四》
译文:曾经看到过大海的人,对其他的水就难以说是水了;除了巫山上的云,别处的云就算不上是云了。
解词:“沧海”句出自《孟子·尽心上》:“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巫山:在今四川奉节县东部。巫山有朝云峰,下临长江,云蒸霞蔚,十分壮观。据战国宋玉的《高唐赋》中说,巫山有神女,“旦为朝云,暮为行雨”。意为巫山之云是神女所化,别处的云,无法相比。
解析:这两句是诗人为悼念亡妻韦从而写。元稹夫妻之间情感笃厚,无比恩爱。可是妻子却因重病离他而去。这使元稹万分悲痛,长期陷于哀伤之中。“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是诗人借此表明他们夫妻犹如沧海之水和巫山之云,至美至深。以此怀念相亲相爱的亡妻。
诗人用沧海之水和巫山之云,来表示感人至深的夫妻情感,是因为此水此云无与伦比。而如果就无与伦比这个意义作进一步的思考和联系,此诗句还可用来表达赞美创造力极强,做出特殊贡献的贤才和各种超乎寻常、惊人的创新成果和发明。也可用来激励人们积极向上、求新求美,以成为卓越的顶尖人才等。
离思之四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518.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唐代·杜牧《山行》
译文:因为喜爱傍晚的枫林晚景,于是不由得停下车来观赏,为什么这样喜爱枫林呢?因为经霜的枫叶,比二月的花还要红艳。
解析:这是一首描写晚秋景色的绝句名篇。此诗最为读者所称道的是对枫叶的精妙描写。诗中写花,大都写春季之花。因为春季是四季之端,百花盛开,姹紫嫣红。而一想到秋季,则常有萧瑟、冷落之感。杜牧的“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却凝聚笔力,浓墨重彩地描写了秋景,描写了枫叶的奇美:深秋季节,满山枫叶,艳红一片,流丹异彩,一派热烈昂扬,生机勃勃的景象。
杜牧笔下的枫叶,何以比春花更红?只缘它在经过了风霜的浸染和时间的沉淀之后,比起春花,更显成熟、凝重,更富于生命力。
人也应在生活中,主动接受各种磨炼。也只有经过艰难困苦的考验和磨砺,人才能成熟,才能成功,才能具有完美的人生。
山行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看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519.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唐·李商隐《无题》
译文:自己身上虽然没有像彩凤那样的双翅,可任意飞翔去会恋人,但彼此的心却像灵异的犀牛角一样息息相通。
解词:灵犀:灵异的犀牛角。犀牛角在古代被视为灵异之物,角的中间有一条贯通上下的白线,用来沟通心灵。
解析:这是表达一对恋人相离相思,相爱相知的真挚情感的名句。诗句中用“彩凤”、“灵犀”这样新奇而贴切的比喻,把一对恋人虽身隔两地,却心灵相通,把分离的苦恼和心心相印的欣慰,矛盾而奇妙地结合在一起。
“心有灵犀一点通”还可用来表示亲人、友人,以及事业上的合作者之间的相知、默契和共识。
无题
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
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
520.桐花万里丹山路,雏凤清于老凤声。——唐·李商隐《韩冬郎即席为诗相送》
译文:遥远的丹山路上美丽的桐花覆盖遍野,幼凤清脆圆润的鸣叫声,比老凤低沉苍老的叫声,要悦耳动听得多。
解词:韩冬郎:李商隐故交韩瞻的儿子。他少时绝顶聪明,十岁时就能在送别的宴席上即兴赋诗。雏凤:幼凤。雏:幼小的(多指鸟类)。
解析:此诗句运用了美丽而奇巧的比喻,表现出诗人对少年奇才韩冬郎的热情赞赏。他把韩瞻和韩冬郎父子比作一老一小的凤凰。随之他又联想到传说中的凤凰,大多生活在葱茏的丹山上,并喜欢栖息在梧桐树上。在满山遍开着美丽的梧桐花这样令人神往的山景中,传出了雏凤清脆悦耳的鸣叫声,盖过了老凤的低缓沉闷的叫声。诗人把他的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见地,寓于这般的诗情画意之中。韩冬郎的聪颖和俊拔,及诗人对后辈的真切情感及期望,都跃然纸上。正由于此诗句包含着如此美妙而富有哲理的意蕴,所以被广泛传颂至今,经久不衰。
在人生的全部历程中,青年段是生命中最旺盛、最富有朝气的时期。青年拥有希望,拥有明天,拥有未来。所以,看重青年,相信青年,期待青年,是悟透了人生道路的自然发展规律的真知灼见。
韩冬郎即席为诗相送
十岁裁诗走马成,冷灰残烛动离情。
桐花万里丹山路,雏凤清于老凤声。
521.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唐·李商隐《乐游原》
译文:傍晚的斜阳无限美好,只是已经到了黄昏时分,就要落下了。
解词:乐游原:在长安城东南,为登高胜地。
解析:《乐游原》一诗,是诗人傍晚因心中不爽,借登高望远以排解忧烦。待登上乐游原,放眼望去,只见一轮斜阳金黄灿烂,把大地装扮得绝美秀丽,令人惊叹、陶醉。面对如此美不胜收的晚景,诗人不由感慨万千,遂生出一种迟暮之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即晚照虽美,但已瞬息即逝了。由此表露出他对美景的深深留恋和对岁月流逝的无奈和惋惜。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可类比人生。青年人宛如一轮喷薄而出的红日,一派盎然蓬勃之气,充盈于天宇之间,而老年人却如夕阳光照大地,一片黄金世界,灿烂辉煌。历经了漫长人生之路的历练,能深刻体味、总结生命经验的智慧老人,是一本耐看的百科全书。当然,“近黄昏”是任何人都难以规避的客观存在。但是,如果能深刻洞察、并接受生命的自然法则——生和死都是生命中最本质的东西。从而以超然鸟瞰的视角和乐观、豁达的胸怀去对待必然的归宿,就会以积极现实、充满自信的态度去安排晚年生活,而不会感伤、消沉。
叶剑英老元帅的《八十书怀》中的“老夫喜作黄昏颂,满目青山夕照明”,生动地展示了智慧老人的大彻大悟和豪情壮志,读来顿觉荡气回肠,备受鼓舞激励。
乐游原
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522.苦恨年年压金线,为他人作嫁衣裳。——唐·秦韬玉《贫女》
译文:年年辛苦不停地压线刺绣,都是忙着在为别人做出嫁的衣裳。想起来心里就很悲苦。
解词:压金线:用金线刺绣。压:用手指按住,指一种刺绣手法。
解析:此诗句格调较低沉,感情也压抑。诗人写的是贫女的穷困和悲苦,而字里行间却流露出饱读诗书、超凡脱俗的寒士怀才不遇,举荐无门的苦闷和哀怨。尤其是“为他人作嫁衣裳”一句,可以使读者形象地联想到那些终年为上司献策捉刀,自己却久屈下僚、不得重用的读书人的不平境遇。
“为他人作嫁衣裳”一句,现已发展、演变为一个常用成语。意思是白白地替他人做事、忙碌,无奈而很不值得,也无必要。
523.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唐·刘希夷《代悲白头翁》
译文:每年花开花落都是相同的,而每年来到人间和离开人间的人却都不相同。
解析:《代悲白头翁》一诗是一首拟古乐府。从女子写到老翁,咏叹青春易逝,人生苦短,富贵无常。其中“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是广为流传的名句。“花相似”,“人不同”鲜明而形象的对比,十分精当。表现出对花卉盛衰有时,人生青春不再,时光无情流失的慨叹。诗句流露出一种无力把握生命的无奈和感伤。
人的生命确实短暂,这是由自然规律所决定的。正因为人生苦短,才应当无比珍惜时间,使有限的时间,体现出最大的价值。以此种观念体会“岁岁年年人不同”,就会生发出一股活力和朝气,积极乐观地去对待生活,热爱生命,贡献出自己全部的光和热。
代悲白头翁(节选)
洛阳城东桃李花,飞来飞去落谁家?
洛阳女儿惜颜色,行逢落花长叹息。
今日落花颜色改,明年花开复谁在?
已见松柏摧为薪,更闻桑田变成海。
古人无复洛城东,今人还对落花风。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524.黄金无足色,白璧有微瑕。——唐·戴复古《寄兴》
译文:黄金从没有十足的成色,洁白的玉器上也会有小小的斑点。
解词:足色:指金银中所含的纯金、纯银的量十足。微瑕:指玉器上有小的斑点。
解析:黄金和白璧都是价值昂贵的贵重珍宝,自古以来,凡拥有此类珍宝者,必被他人视为富有者,而拥有者也必百般珍贵,秘藏于家。诗人写出“黄金无足色,白璧有微瑕”的诗句,在于说明如此贵重的珍宝,也是有缺陷的,即黄金不是足色的,白璧上也有斑点。这对人们有一个启示,即:任何美好的事物,任何优秀的人物,都不可能是完美无缺的。所以,对事对人,既要充分肯定其美好、优秀之处,又不要求全责备,苛刻要求。
寄兴
黄金无足色,白璧有微瑕。求人不求备,妾原老君家。
525.天若无雪霜,青松不如草。地若无山川,何人重平道。——唐·唐备《无题二首之一》
译文:天如果不降霜雪,青松长得就不如青草高。地上如没有大山长河,就无人看重平坦大道。
解析:此诗句写了日常生活中所常见的两种情况,即青松需有寒冬的环境,才能得以成长;平坦大道需有高山和大河的衬托,才显出其很重要。这充分说明了世界万物之间,都是相互比较和相互依托而存在的。从而进一步启发人们,在认识和处理各种错综复杂的事物时,一定要分清事物之间的关系。凡其间属相互依存,不可分隔者,一定要注意维系和协调,使其相互并存,顺利发展。凡其间属相抵相左者,一定要注意分隔、排除,使其排除干扰,齐头并进。
无题二首(之一)
天若无雪霜,青松不如草。地若无山川,何人重平道。
一日天无风,四溟波尽息。人心风不吹,波浪高百尺。
526.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宋·王观《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
译文:要是到江南赶上了春天,千万要和春天同住。
解析:王观这首《卜算子》是为送别友人鲍浩然而写。友人回浙东正值大好的春季,而回去是友人极为高兴而期盼的事——要与久别的亲人团聚。所以,引出了“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的佳句。一年之计在于春,春天到来,万物复苏,草木竞秀,繁花似锦,生机盎然。由此,春可以和一切美好的事物紧密相连,成为一体。“千万和春住”实际上是要使事业、生活、环境、心情等处处都充满着春的活力,春的朝气,春的勃发,春的明媚。
卜算子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
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527.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宋·叶绍翁《游园不值》
译文:满园的春色大门是关不住的,一枝红红的杏花伸出了大墙之外。
解词:值:面对,遇到。不值,即指来访主人,却未见到。
解析:叶绍翁这首绝句,是写春游访友不遇,但却从一枝红杏出墙,感受到了早春特有景色的美。诗人写出来的春色,奇妙无比,读来顿感一股春风扑面而来,禁不住拍案叫绝。“红杏”能“出墙来”是因为“春色”是“关不住”的。这就生动地显现出春色洋溢着生命的活力,是任何外界的障碍都无法禁闭、阻挡的。
在人生的全部历程中,青春期就如同春季一样,是最富有朝气、生命力最旺盛的时期。为此,在体味此诗所包含的美感和深邃理趣和意境时,更要懂得珍惜青春的可贵,并全力发挥出青春的全部光和热。
游园不值
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另:“红杏出墙”现有人用来表明已婚女子的婚外恋情。此意产生的缘由,无从考查。但与诗的原意无关。
528.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宋·晏殊《浣溪沙》
译文:暮春已到,百花凋零这是无可更改的事,可好像曾经见过的燕子又飞了回来。
解词:似曾相识:好像曾经认识。
解析:此词句是对春光不再,时光流逝的喟叹。看似有些伤感,怅惘。但细细品味,却又能体会出词人的感受中蕴含着一股充满活力的深情。固然,花的凋落,春的消失,时光的流逝,都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但是,在这些令人怅惋的景象中,也还可以看到令人兴奋和欣慰的生命活力的再现,即燕子归来。也就是说,在暮春时节,所看到的,不只是无可奈何的残花败柳,而是还有像是去年曾经见过的燕子翩翩归来。凋落中蕴涵着新生,消失中预示着重现。春天走了,来年还会再来;百花凋谢了,来年还会盛开。前人离去了,后人必将长大;夕阳西下了,来日必将东升。世界总是在新老交替中不断前进的。
浣溪沙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529.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宋·宋祁《玉楼春》
译文:绿杨垂柳笼罩着如烟雾气,四周弥漫着拂晓的轻寒。红艳的杏花绽放枝头,像火焰似地喧闹。漂浮无定的人生常怀痛苦而欢乐极少,怎么肯为爱惜金钱财富而轻视愉快的生活?
解词:闹:热闹、浓盛。浮生:漂浮不定,短暂的人生。肯:是“岂肯”的压缩形式。意为怎么肯。
解析:《玉楼春》是宋祁所写的一首著名的春游词。“绿杨烟外晓轻寒,红杏枝头春意闹”一句,极写春意的浓烈和盎然生气。一个“闹”字,把烂漫的春光描绘得活灵活现,呼之欲出。生动地表现出作者对春景的赞美和热爱。“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则写出在他观赏了如画的初春景象,流连沉醉之时,不禁想到自己身居要职,官务缠身,很难享有这样的快乐,遂浮想联翩,发出深切的感慨。确实,权势的拥有,金钱的富足,并不能给人带来真正的幸福和快乐,相反,它却以极强烈的诱惑性,不断刺激着一些人不择手段地追求更多的金钱财富,被难以满足的欲念紧紧拷牢不能自拔,从而精神上陷于深深的痛苦之中。不被权势所诱惑,不滋生攫取金钱的欲念,踏踏实实做好自己的应做的一份工作,有闲暇的时间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在平实、普通的生活中享受人生的乐趣。
玉楼春
东城渐觉风光好,縠皱波纹迎客棹。
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
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
530.浓绿万枝红一点,动人春色不须多。——宋·王安石《石榴花》
译文:在万枝绿叶中露出一支红花,动人的春景不须花红柳绿去点缀。
解析:此诗句以简洁明快的手法,抓住了石榴花独有的特点,写出了它独特的韵味美。写花的美,通常是采用浓妆重抹的手法,诸如姹紫嫣红、百花盛开之类。但“浓绿万枝红一点”中的一点红,在一片浓绿的衬比下,则更显其艳红而娇媚,自有一番动人之处。所以,诗人紧接着点出“动人春色不须多”,从而体现出一种含着美学意念的独特欣赏视角。
写景如此,观察人和事也可采用这种衬比的方法。如对人的观察和评判,纵观其全面状态,不一定很优秀、出众,但他却在某一方面有惊人、独特、突出的优势和贡献,这样,他就如浓绿万枝中的一点红一般,尽显出他独有的奇才来。
531.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宋·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
译文:在太阳的照射下,湖水波光荡漾,景色艳丽,雨中的山影朦胧缥缈,奇幻秀美。想把西湖比作西施,不论浅淡的修饰或浓妆重抹,都显出恰到好处的美。
解词:潋滟:水波荡漾,波光闪耀的样子。空濛:云雾迷茫的样子。西子:指古代越国著名的美女西施。
解析:这是一首脍炙人口、千古流传的西湖山水诗。诗中极写西湖的绝美:在阳光下,湖水碧波荡漾,光彩焕发,很美;在细雨中,山影朦胧缥缈,也美。接着诗人突发奇想,别开生面,以古代四大美女之首的西施“淡妆浓抹总相宜”,来比拟西湖,新颖传神,更具美的神韵。
西湖的美在于它的自然,而自然性就是美的本质属性。精心栽种、繁花似锦的花园,精工设计的楼台亭阁,固然很美,但不事雕琢的一抹夕阳,一缕清风,一片绿地,也自有其美,而且真和纯。人也是如此。脂粉、油彩的修饰、装扮,固然能增添一些姿色,但本色、真实才是美的内核。容貌美只是一种物质状态,而且无法永葆。美的底蕴是人性,美的表现,是一种精神状态。而且持久稳定。
532.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宋·苏轼《题西林壁》
译文:从横面望去,庐山像横空的高岭;从侧面看去,它却成了峭拔的险峰。为什么不能看清庐山的真面目呢?只因为自己处于庐山之中。
解词:西林:西林寺。在今江西庐山。缘:因为。
解析:这首诗首先是写景。庐山位于江西省北部,长江南岸,鄱阳湖之滨。岗峦层叠,云雾缭绕,山色瞬息万变,瑰丽奇迷。诗人分别从横、侧、远、近、高、低等不同角度,看到了庐山的不同的姿态。与一般写景的诗所不同的是,它除了写景之外,还在诗中寓含着深刻的哲理。
不同角度观察事物自然会得出不同的结论,而之所以无法看到庐山的全貌,是因为立足点受到了限制,未能超然于庐山之外,从而道出了“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哲理性。当局者为什么会迷?是因为摆脱不了自我这个圈子,没有其他空间和余地了,自然就迷。不仅迷惑,而且谬误。旁观者为什么会清?是因为他跳出了自我的小圈子,去全面看世界,冷眼看世界,这自然就清。不仅清,而且准确。
一个人若处于某种迷惘、困惑,甚或痛苦、绝望时,也改变一下立足点,跳出事外,统观全局。以一种不同的观点,重新审视、认识一下自己的不利境况,也许就会顿时豁然开朗,从而摆脱掉困扰的束缚,寻找到生活乐趣的信念。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包含着对人生的深刻探索,也为人们在自我认识上,作出了一个美丽的注释。
533.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宋·苏轼《水调歌头》
译文:人有悲痛欢乐,分离和聚合,月亮有阴有晴,有圆有缺,这种状况从古至今难以周全。但愿亲人平安康健,远隔千里共享皎洁明媚的月光。
解词:婵娟:常用来表示姿态美好,多用来形容美女。词中指皎洁的月光。
解析:这是苏轼的代表作,是传诵千古的名句。全词的中心内容是写月亮。吟诵月光,自古至今,屡现于众多诗词家的作品之中,而苏轼吟月的不同凡响之处,在于他观察皓月当空的常见景色时,敏锐而透彻地洞察到了大自然不可改变的规律——“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词中通篇咏月,而实则处处关乎人事。苏轼在月的阴晴圆缺的变化之中,看到了人生的悲欢离合,跌宕起伏,从而进一步体会出生命的必然历程。渗进了浓厚的哲理意味。更难能可贵的是,作者在意识到了人生的不圆满、不完美之后,能够以十分平静的心态去接受悲欢离合的人生际遇,把苦难、伤痛、离别当做生活的必然组成部分去面对。苦难本身并不可怕,关键在于以何种态度对待。达观而不惧,苦难就可以超越,就可以战胜。再者,亲人分离固然令人感伤,但是如果心心相印,也可“千里共婵娟”,远隔千里,共同欣赏一轮圆月。当两个人的目光在同一个月亮上碰撞、交流,从而心和心之间就会产生强烈的感应,两个人的感情就融合在一起了。此外,没有分离的伤感和缺憾,就不能更深地感受团聚的喜悦和可贵。有了这种离别的体会,才能更加珍惜已经拥有的团聚。
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534.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宋·杨万里《小池》
译文:小荷叶刚刚露出尖尖的角,蜻蜓就飞落在上边。
解析:这是一首写初夏荷塘景色的小诗。诗人热爱并善于观察生活,仅仅用了二十八个字,就把初夏荷塘的景色活脱脱地勾画了出来,构思新颖,清新传神,极富生活色彩,并在所写的景色中融入了个人的情感,读来倍感亲切。在欣赏此句所蕴涵的自然美时,不妨把“小荷才露尖尖角”,视为刚刚涌现出来的,并且为大家所热爱的新生事物,而倍加爱护、扶持,使之茁壮成长,发扬光大。
小池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535.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宋·陆游《游山西村》
译文:山一重重水一道道,好像阻挡了去路,可是转过去又是一个绿树成荫,山花烂漫的村庄。
解析:此句首先也是写景的。以“山重水复”来描写山与水的曲折幽深。正是由于曲折幽深,才使游者产生“疑无路”的感觉。而正在疑惑不定的时候,一个“又”字,表示出一种出乎意料的惊奇和喜悦的神态:展现在游者面前的竟然是一个花红柳绿,风景优美的村庄。
在欣赏了句中所描写的美景之后,再深入体会一下诗句,就能感受到写景以外的寓意及诗人积极乐观的博大胸襟。即:在面前无路的时候,一定要坚信,只要执著、努力地坚持走下去,就一定能峰回路转,走出一条康庄大道。
链接:2009年3月13日上午,十一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举行记者会。温家宝总理在回答俄罗斯记者有关金融危机的提问时说:“你对‘机遇’的了解和我们是一致的,我们认为我国经济面临巨大的挑战,也面临着发展机遇。如果真正把握得好,措施得当,而且实施及时、果断、有力,我真希望中国经济能早一天复苏。那时,中国的经济经历一场困难的考验,将会显示出更强大的生命力。有些事情正像你所说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要行动,而不能坐等。”温总理在此引用陆游的诗句,充分表达了他对度过经济危机的坚定信心。他勉励大家越是在艰难的时候,越是要乐观。只要满怀信心,勇往直前,就一定能取得成功。
游山西村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536.山外青山楼外楼。——宋·林升《题临安邸》
译文:青山之外还有青山,楼阁之外还有楼阁。
解析:这是一首讽喻诗。南宋时期,金人已强占了宋朝北方的大片土地,正虎视眈眈觊觎南宋的国土。而南宋小朝廷偏安一隅,全不思如何收复失地,一味朝欢暮乐,过着花天酒地、醉生梦死的腐朽生活。诗人对此深恶痛绝,满怀愤懑,以辛辣的笔触,予以无情地讽刺和痛斥。是一篇充满爱国精神的名篇。
“山外青山楼外楼”一句,可用来表明风景一处比一处美,山外有山,天外有天。再引申一步,还可比喻优秀之上还有优秀,创新之上还有创新。创造发明、攀越高峰、开拓新路是没有止境的。因此,要眼界开阔,不断前进、永不满足。
此句与杜甫的《木皮岭》一诗中的“始知五岳外,别有他山尊”一句,有异曲同工之妙。
题临安邸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吹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537.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宋·辛弃疾《鹧鸪天·代人赋》
译文:城里的桃花、李花十分娇弱,惧怕风吹雨打,而白色的小荠菜花却开满了溪头,大好的春光就在这儿。
解析:辛弃疾另一首《鹧鸪天》中还有“自从一雨花零落,却爱微风草动摇”句。两句意思大致相同,都是写鲜花的娇弱和小草顽强的生命力。“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是把城中的桃花、李花和乡间野生的小荠菜花相对照,表现出精心栽培出来的桃花、李花虽然美丽娇艳,但风雨过后,就枯萎飘落,而野生的荠菜花却不畏风雨的摧残,在溪头茁壮地生长着。“自从一雨花零落,却爱微风草摇动”把雨后凋落的残花和在微风中欢快摇曳的小草相对照,赞扬小草的坚挺和顽强,喜爱之情,渗透其中。
野花和小草不怕风吹雨打,在恶劣的环境中顽强地生根、发芽、生长。野花和小草象征着坚强。而坚强也正是人的生命的支撑点。任何一个人,只要具有了坚强的品格,在生活中,无论遇到什么艰难险阻,无论经受到什么厄运苦难,都能挺得住,都能站起来。强者从来不服输,强者必定是一个成功者。
538.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宋·辛弃疾《清玉案·元夕》
译文:在熙熙攘攘的人群里,我千百遍地寻觅她的踪迹,忽然间回头一看,我要找的那个人却在灯火稀疏、冷落的地方伫立着。
解词:蓦然:猛然、突然。阑珊:稀疏、将近。
解析:这首词是写在热闹非凡的元宵节之夜,他去寻自己的意中人。寻来寻去,竟在灯火暗淡、游人稀少、十分冷落之处找到了她。词句所包含的含义和情怀隽永深长,耐人寻味,可作多重理解。首先,从词中可以得知,词人所要寻觅的意中人,没有在那火树银花、灯火辉煌、美人如云的场景里,而是回过头去,在远离喧嚣、铅华散尽、冷落僻静的角落里找到了她。这意味着他所爱的人是一个超凡脱俗,宁静淡泊的女子。这也正是词人所苦苦追求的精神境界。再者,“蓦然回首”一句很值得玩味。对此,可作这样的理解:在人生道路上,常常会经历种种挫折和磨难,会遭遇种种痛苦和失败,每当自己在陷于失意和无望之时,就一定要回过头来,去认识、审视、深思、剖析曾经经历过的一切,力求从中找出症结、教训,从而使自己顿悟、清醒,生发出自信、希望、智慧,进而走出一条成功之路。
在前进的道路上,不可忘记常回头看看。
青玉案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娥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539.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宋·朱熹《观书有感》
译文:问一问渠塘里的水为什么这样清澈,那是因为这里的水是有源头的活水。
解析:朱熹是历史上著名的理学家,也常常写诗,他的诗充满着哲理,《观书有感》是在读书时所写,一般情况,读书和渠塘里的水是没有联系的,但为什么联系上了呢?这就显出了理学家所特有的思路和观念。渠塘里的水为什么清澈如明镜一般,没有各种污染?那是因为有源源不断的活水注入,始终处于动态,不停地流淌,永不枯竭。由此,就引发了作者的深入思考,就联系到读书。一个人知识的丰富、才能的提高,智慧的增长,都是由不断地读书而来。不断读书就如同池塘中的活水一般,使头脑得以源源不断地扩展、充实、聪明。
理论要与实践结合才有生命力。无论从事何种工作,除了不断学习之外,必须注重实践。实践就是源头活水。要实践、实践、再实践。只有如此,才能保持与时俱进的思维方式和鲜活的思考能力,才能有效地解决工作中出现和存在的各种纷繁复杂的矛盾和困难,不断开创、拓宽新的业绩。
观书有感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540.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宋·卢梅坡《雪梅》
译文:梅花虽香,但和雪相比,却不如雪白;雪虽洁白,但和梅花相比,却不如梅花芳香。
解词:逊:逊色,不及,不如,有差距。
解析:此诗句既写了梅,又写了雪。红白交辉,色彩鲜美,相映成趣。而更奇巧的是,诗人用了最简练的十个字“逊雪三分白”,“输梅一段香”就把诗的主旨点了出来。为此,此诗句千年留香,广泛流传。
梅花以其独有的俏美、芳香、傲雪的特点,赢得大众的喜爱。白雪洁白无瑕,晶莹剔透,给大自然带来无限生机,且可象征着人的纯洁美好的品行。因此,两者都具有特色鲜明的美,可是相比之下,却又各有不足,即梅不如雪白,雪不如梅香。梅和雪如此,人和事物也如此。也就是说,即使是十分出众的人才,成就卓著的精英,长处固然很多,但也不可能十全十美。新生事物发展迅速,突飞猛进,日新月异,固然可喜,但也不可能完美无缺。充满着辩证哲理的诗句,给人以深刻的的启迪。
雪梅
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阁笔费评章。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541.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宋·苏麟(此诗句由宋人余文豹的《清夜录》所记载)
译文:靠近水面的楼台可先见到月光,朝向太阳的花草树木,能早得到和煦的春风而迅速生长。
解析:此诗句从观赏皎洁的月光的角度,和阳光对花草的繁盛的重要作用这些自然现象来看,作者这样描写,特点鲜明。但作者写此诗句却不是为了写景抒情,而是由于自己得不到提拔,心怀不平,从而借用诗句,以隐喻的方式向上司范仲淹表达自己渴望得到提拔的愿望。但由于“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的描写贴切而富有诗意,所以,此诗句迅速广泛流传,但在理解上却各有所见。笔者认为应按作者的实义去深入体会和理解,即此诗句曲折地揭露一些人由于靠近某些权势人物,或某些有利的人际关系或特有的条件等,优先获得他人得不到的特殊利益或照顾的丑恶现象。此外,也可用来讽刺一些人利用某种特殊权力,或特殊的方便条件,而非法获得不当利益的行为。
由于长期广泛使用,此诗句现已演化为常用成语“近水楼台”。
542.共在人间说天上,不知天上忆人间。——明·边贡《嫦娥》
译文:在人间居住的人们,常说天上如何如何好,十分羡慕,但却不知天上的神仙却常向往着人间呢。
解析:此诗句由嫦娥奔月的故事引起。嫦娥偷吃了长生不老之药,飞升到了月宫。人间众多的人对此都十分羡慕,而嫦娥却因孤单寂寞,常生苦闷烦恼之心,反而追念人间。“共在人间说天上,不知天上忆人间”就由此引发感慨,即传说中的仙境或者自己想象、向往的美好之处,不一定就会比现实所处的熟环境好。“这山看着那山高”,是一种超现实、不求实,肤浅甚而带有虚幻性的想法,是不足取的。
嫦娥
月宫秋冷桂团团,岁岁花开只自攀。
共在人间说天上,不知天上忆人间。
543.青杏儿才黄,小鸭儿成双,雏燕语雕梁。——明·王九思《北越调·寨儿令·夏日即事》
译文:青色的杏刚刚变成了黄色,小鸭子双双成队,小燕子在雕梁上呢喃。
解析:此曲短短的三句,极其形象地描绘出夏日的动人景象。青杏才黄,小鸭成双,雏燕呢喃,活泼、轻松、一股蓬勃昂扬、充满着生命激情之气扑面而来。此等美景,无人不爱,无人不喜。
大自然的美对人的心灵、情操的陶冶,出神入化、奇妙无比。在紧张工作的间隙、在烦闷苦恼之时、在病后休养之际、在尽完天职退休之后,走进大自然,去观花赏景、去爬山越岭、去海边听潮……如此,会得到身心愉悦、精神振奋。拥抱大自然吧!
北越调·寨儿令·夏日即事
豆角儿香,麦索儿长,响嘶啷茧车儿风外扬。青杏儿才黄,小鸭儿成双,雏燕语雕梁。红石榴花满西窗,黄蜀葵叶扫东墙。泥金团扇影,香玉紫砂囊,将佳节遇端阳。
544.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明·杨慎《临江仙》
译文:青山依然巍然屹立,而世人却一个一个地像夕阳下落一样离去。
解析:杨慎此首《临江仙》是咏史之作,就历代的兴亡盛衰,抒发人生感慨。清代初年,毛宗岗父子评论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时,将此词加在卷首,四海流传,深得广大读者喜爱。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蕴涵着深邃的人生哲理,耐人寻味。青山是大自然的象征,巍峨高大,岿然不动。千百年来,历经了时代和历史的变迁,阅尽了人间沧桑。在不老的青山面前,世间的成败更迭就显得微不足道,人就显得十分渺小。面对着长存的大自然和无垠的宇宙,人们所要感受、思考的不应是人生的短暂,个人的渺小,也不应由此伤感消沉,而应感到有幸来到人间的喜悦和幸福;应万般珍惜属于自己的生命和时光。在人生历程中,充分发挥出自身的光和热,从而创造出久存于世界之林的物质和精神财富来,其生命的意义也具有永恒的价值。在生命的流逝中,努力寻找永恒。
临江仙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在,惯看秋月春风。
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545.春满水涨嘉鱼味,海近风多健鹤翎。——明·吴承恩《杨柳青》
译文:盛春时节河水涨满,栖息水底的嘉鱼翻了上来,散发出鱼味,在大海近处常有大风可练硬鹤的翅膀。
解词:嘉鱼:又名卷口鱼。常栖息水底。翎:指鸟的翅膀或尾巴上长而硬的羽毛。
解析:盛春水涨,近海风大,都是比较恶劣的自然条件。一般情况下,这种条件对生物的生长是不利的,但如果以辩证观点去看待,恶劣的自然条件对生物成长或野外作业,还蕴涵着有利因素。如嘉鱼原先只能在水底游动,水涨之后,就可翻到水面,利于捕获;海风力大,鹤只得顶风而飞,可却练硬了它的翅膀,从而加大了飞翔的力量。
人也是如此,艰苦的生活,恶劣的环境,固然会困难重重,但是却可以得到磨炼。经住了艰难困苦考验的人,必定是个强者,必定是个成功者。
546.美酒饮教微醉后,好花看到半开时。——明·李诩《失题》
译文:喝好酒在微有醉意时就适量停下,好花在刚刚吐露芬芳时去欣赏是最佳的时候。
解析:此诗句意在强调美酒再好,也不宜过量;鲜花再美,也有凋谢的时候。读此诗句,可把饮酒、赏花作为一种比喻,从哲学角度上进一步去理解并适当把握好“度”。度,在哲学上可理解为:一定事物保持自己质的稳定性的数量界限。在这个界限内,量的增减不会改变事物的质,但如果超过了数量界限,则会引起质变。也就是说,不论待人处世,都要适度,既不要过度,也要避免不足,力求恰到好处。如此,必路路畅通、事业有成、人际和谐。
把握好“度”,难度很大,需不断实践,长期修炼。
547.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清·赵翼《论诗之一》
译文:李白、杜甫的诗篇千百万人相互传诵,到现在已经觉得不新鲜了。各个时代都有各代的人才,他们各以独具特色的诗篇,引导着所处的时代,开一代诗风。
解析:这是一首哲理性很强的诗。作者以发展、创新的观点,论及诗歌创作的发展和演变。他认为被誉为诗仙、诗圣的李白和杜甫,其诗歌虽然万口传诵,但随着时代前进,诗风也应为适应新的时代,出现新的变化。“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表明了作者对诗坛上代代都会人才辈出,必然会有出类拔萃的领军人物引领着诗坛前进,充满着信心。
历史在演变,时代在前进。新生事物必然要代替旧有的事物,这是不可改变的社会发展规律。诗坛如此,世界上各种事物都是如此。为此,有志之士,应不断进取、求变、求新,力争成为新时代的代表人物。
548.世间何物催人老,半是鸡鸣半马蹄。——清·王九龄《题旅店》
译文:人世间什么事催人老得快呢?一半是凌晨鸡叫早早起身,一半是打马飞跑马蹄踏地。
解析:“鸡鸣”、“马蹄”是用来形容人起早贪黑,奔波劳累地在忙于生计,十分辛苦。而在疲于奔命之中,人就会很快地老去。诗人有感于此,遂写下此诗句。
生活在当代,情形就完全不同了。付出劳动,也仍是生活中的首要,但条件却大大不同。如果安排得当,加之充分利用科学设备,就可以既提高劳动效率,科学地利用时间,又不至于过劳伤身。当然,如果杂乱无章,随意浪费时间,照样会无谓劳作,催人早老。
题旅店
晓觉茅檐片月底,依稀乡国梦中迷。
世间何物催人老,半是鸡鸣半马蹄。
549.四海变秋色,一室难为春。——清·龚自珍《杂感》
译文:秋季来临,大地已是一片秋色,一间屋子很难再保持住春天的景象。
解词:四海:泛指全国各地。
解析:诗人写的是自然景象。他强调的是,秋天来了,所有的地方,都必然会呈现出一片秋风瑟瑟的特有景象,一室一地还想留住春景,是不可能的。此诗句深推下去,就会意识到其中蕴涵着理性认知。即: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的发展变化,都受着规律的控制和制约。符合自然规律,生物就会旺盛生长;符合社会规律,时代就会蓬勃发展。任何违反规律的做法,就必会颗粒无收;不在适宜的时机强制行事,就必定遭遇失败。这是不以主观意志为转移的。
550.一发不可牵,牵之动全身。——清·龚自珍《自春徂秋偶有所触(其二)》
译文:一根头发也不可随意扯动,扯动一根头发就会影响全身。
解析:此句从字面上看,只是表明一根头发与全身关系的寻常小事,而实则却是含有值得深入思考的哲理。一发和全身是局部和整体的关系。整体统领局部,局部服从整体。此关系如调整不好,即极小的部分如因处理不当而发生变故,就可影响全局。“千里之堤,溃于蚁穴(蚂蚁洞)”一例,就是一个说服力很强的明证。为此,正确处理好整体与局部的关系,在各个方面都是不容忽视的重要课题。
自春徂秋偶有所触(其二)
黔首本骨肉,大地本比邻。一发不可牵,牵之动全身。
551.纵教踏破江南种,只恐春来茁更多。——近代·王国维《红豆词(其三)》
译文:纵然把南方的红豆树都踩倒了,但只恐怕到了春天,红豆树会更茁壮地长出许多来。
解词:红豆:即红豆树。产于南方广东、广西等地,秋天结豆,色红,又名相思子。
解析:古代常用红豆象征爱情和相思深长。此首《红豆词》也含有以红豆喻情思绵长、恒久之意。但“纵教踏破江南种,只恐春来茁更多”更强调的是红豆树旺盛的生命力。原野上的红豆树,无人专门培植、养护,但生长力却特别强。即使有人故意践踏、待到春天来临,红豆树却又迅速复苏,以更强的生命力茁壮地长了出来,遍地覆盖,棵棵树上,缀满晶莹剔透的红豆。红豆所以用来象征忠贞不渝、天长地久的爱情和相思,就是因为它具有生生不息的活力。
爱情需要如红豆般的持久和鲜活的生命力,人的全方位的成熟和进步更需要旺盛的活力。所以,红豆的特性如果化为人的特质,人就能成为一个强者。社会进步、事业发展、生活提高等,都需要许许多多的强者。
愿你是一个强者。
红豆词(其三)
别浦盈盈水又波,凭栏渺渺思如何?
纵教踏破江南种,只恐春来茁更多。
552.皮之不存,毛将安傅。——《左传·僖公十四年》
译文:皮都没有了,毛还能依附在哪里呢?
解词:安:什么、哪里。傅:通“附”。
解析:皮和毛是本体和支体、根部和生长物的关系。本体和根部是基础,是事物最重要的部分。用皮和毛作比,可以很形象地喻理,说明基础的重要和不可缺失。如要建造起坚固、壮观的高楼大厦,必须打好地基;要想五谷丰登,必须养护出肥沃的土地;要想学有专长,必须打好知识基础,等等。
“皮之不存,毛将安傅”现已演变为成语“皮之不存,毛将焉附”被广泛运用。
553.辅车相依,唇亡齿寒。——《左传·僖公五年》
译文:车轮外的木板,夹着车,相互依存,嘴唇没有了,牙齿露在外面,就会感到寒冷。
解词:辅:车轮外的两条直木,用以增强车辐的承载力。
解析:“辅车相依”和“唇亡齿寒”,虽然一说辅和车的关系,一说唇和齿的关系,但却以比喻的方式,说明了同一个道理,即:两者关系密切、利害相关,一存并存、一损俱损,不可分割。此喻启示颇深。可告诫世人要时时顾及大局,处理好各种关系密切的人和事、不可被个人私利及功利观念所驱动,忘乎所以,随意损害密切相连、不可分割的整体关系。
“唇亡齿寒”作为成语,已被广泛运用。
554.塞水不自其源,必复流;灭祸不自其基,必复乱。——《国语·晋语》
译文:堵塞水流如果不从源头堵住,水必定还要流出来;消除灾祸如果不根除,必定还会产生祸乱。
解词:基:根本。
解析:此句强调解决问题必须从根本入手,即治水治源,除恶务尽。如只治标不治本,或容忍、忽略、迁就,则可能造成前功尽弃,或后患无穷的恶果。其中蕴涵的哲理性,发人深省,对后人具有深刻的启示。
555.物至而反,冬夏是也;致至而危,垒棋是也。——《战国策·秦策》
译文:事物发展到了极限,就会向相反的方向转化,就像冬去夏来一样;事物发展到它的极致,就会有危险,就像摞高的棋子一样。
解词:至:极、最。是:这样。致:极致、最顶点。
解析:此文句的中心意思是说明物极必反,积高必危的道理,这是一个涉及哲学的命题。在几千年之前,先祖们就能意识到这个深奥的理论,实在难能可贵。确实,事物的发展必须遵循其规律,否则,就会发生相反的变化,从而归于失败。我们对这个极富启示意义的至理名言,应记于心。
556.狡兔有三窟,仅得免其死耳。——《战国策·齐策》
译文:狡猾的兔子有三个窝,不过是为了避免死亡而已。
解析:兔子的狡猾之中还含有一些机敏,懂得事先筑三个窝,备一条生路,避免被逮时无路可逃。“狡兔有三窟”给予人们的启示是,在接受一个新而重大复杂的任务或开创新的事业时,要事先缜密思考、谋划,设想各种可能发生的问题和困难、结果,还要准备好退路,以求有备无患,万无一失,立于不败之地。
“狡兔三窟”已演变为成语。
557.见兔而顾犬,未为晚也;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战国策·楚策》
译文:看见了兔子,再去唤狗去追捕,也不算晚;羊丢失了之后,再去补好羊圈,也不算迟。
解词:顾:回头看,此处可作“回头呼唤”。牢:饲养牲畜的栏圈。
解析:为了做事顺利、成功,事先周密考虑,做好充分准备,当然必要,但如果准备不充分,仓促行动或有疏漏,从而导致失误,此时,报以积极态度,尽快采取有效措施,予以补救,把损失减到最低程度,也是应当、必要的。“见兔而顾犬”,“亡羊而补牢”就是运用巧妙的比喻来说明这个道理。这是很有意义的。
“亡羊补牢”现已是常用的成语。
558.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论语·子路》
译文:自身品行端正,以身作则,即使不下命令,不提要求,下属也会自觉去做;自身行为不端,纵然下达命令,提出要求,下属也不会按照要求去做。
解析:品行端正、以身作则、示范行动是一种无声而巨大的推动力量,是有效而深远的影响力。作为一个领导者,或师长、家长,只要坚持正人先正己的原则,以个人的模范行为带动、影响下属、学生、子女,其效果必然突出、显著。
身正是对负有领导责任的领导者的本质要求。愿所有领导者和负有教育职责的教育工作者,都是身教的楷模。
559.不知生,焉知死。——《论语·先进》
译文:搞不清生的意义,又怎么知道什么是死呢?
解析:怎样去认识生和死,是一个深奥的哲学命题。从孔子提出“不知生,焉知死”后,几千年以来,这个命题始终被人们所关注。从字面上看,孔子似乎只是提出了问题,未作答案。其实,答案已蕴涵句中。即孔子认为,认清生和死,关键在于要懂得什么是生。也就是说,生命的本质在于如何正确认识生的意义和价值。人的生命的开始和结局都一样,但过程却不一样,或者大不一样。其缘由在于对生命的存在有没有质的认识,在于会不会充分发挥生命的价值。贡献了,就能使有限的生命无限延长,意义深远,这就是生。懂得了生,也就会懂得死。人的死是一种自然法则,和生一样,都是生命中的本质。生和死并非相互对立的矛盾体,而是同属于生命之中,是一体的。生命中不仅可以因生而获得意义或丧失意义,也可以因死而获得意义或丧失意义。即所谓“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560.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论语·泰伯》
译文:鸟将要死的时候,它的叫声也会十分哀伤;人将要死的时候,他的话往往含着善意。
解析:鸟的鸣叫,是十分悦耳的,但在死亡就要临近时,也会发出悲鸣之声。鸟只是小小的生灵,但它对人间也有眷恋之情,何况是充满着情感的人呢?鸟只是铺垫,此句主要是为了表现人的恋世之情。“人之将死,其言也善”中的人,指的应当多是活得有愧或有恶行的人,因为具有爱心、善心的人,平时说的也大都是善言,临终留下的话也必然是对后人的嘱咐、要求及期望,具有一贯性。只有不善之人,在生命之火将要熄灭、永远告别人世和亲人,一切都将成为过眼云烟的时刻,才幡然醒悟,良知之火在内心点燃,歉疚之情油然而生,不由得吐露出了善言。这种临终善言,比起他过去的所作所为,还是应当肯定的,因为,他毕竟是清醒了。再者,临终所吐露的善言,对其他活得有愧或有恶行的人,将会具有特殊的警世之意,这也可以说是临终善言的人对社会的一种贡献。
561.听其言,观其行。——《论语·公冶长》
译文:听他说的话,更要观察他的行动。
解析:孔子所言,在于强调“言”与“行”相比,“行”更重要。确实,一个人所说出来的话,无论是应允、许诺、决心,抑或是誓言、豪言壮语,不可否认,其中会含有某些真情实感的表露,但毕竟还只停留在口头上,没有付诸行动。何况,有的言语还很有可能是信口开河,任意夸大、花言巧语,甚至是编造谎言或欺人之谈。对此,决不可盲目听信。所以,无论是对人对事,必须要注重“行”,因为,行动和表现是本质属性,是判断人和事物的准绳和依据,同时,行动也是检验一个人成长、成熟和事业的成果和发展、成功的主要标志。
562.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论语·卫灵公》
译文:工匠要想打造好器物,必须准备好精良的工具。
解析:做事要讲效率,而要达到高效率,首先自身要知识渊博,能力高超,经验丰富。但除了这些自身必须具备的条件外,在客观上还必须有充分的准备。“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就是强调客观上的充分准备。缺乏这种准备,事情就不会做好。工匠打造器物,必须要有精良的工具,做别的事,同样需要准备好工具性质的东西。诸如:飞行员要圆满、顺利地完成飞行任务,必须配备好质量高超的飞机;医生要做好高难度的大手术,必须备好手术所需的各种器具,等等。
做一件事,接受一个任务,主客观应有的条件必须一一具备(尤其是容易被忽略的外在条件),才能成功。
563.良药苦于口而利于病,忠言逆于耳而利于行。——《孔子家语·六本》
译文:好药常常味道很苦,但对治病十分有利;诚恳正直的话听着很不顺耳,但对行事十分有利。
解析:“良药苦于口而利于病”是用来比喻“忠言逆于耳,而利于行”的。比喻十分贴切、恰当。十分形象地说明听取别人的话,不可肤浅地凭直感判定,要理智地认识其要义和实质性。吹捧和奉承的话,表面上听起来,会感到十分顺耳,但却如同是粘着蜜糖的毒物一样,是要害人的。真诚而尖锐的劝告之语,听起来感觉有些刺耳,但却是助人的。这样的告诫,深刻而诚挚。对此,必须要有十分清醒的认识,并牢记于心。
“良药苦于口而利于病”一句。如单独使用,对劝说因药苦而不肯服药,以至于延误治疗的病人,也有积极意义。
孔子家语的这段话,千百年来,流传广泛,说服力很强,效果极好。
564.芝兰生于深林,不以无人而不芳。——《孔子家语·在厄》
译文:芝和兰两种香草都生长在森林的深处,但它们并不因为没人观赏就不散发芬芳的香味。
解析:芝兰的香味芬芳四溢,沁人心脾,用它比喻或象征人的美德,是最恰当的了。所以,“美德如兰”一词,广泛运用。芝兰还有一个更可贵的特点,即“不以无人而不香”,香味是本质的特性,游人观赏也好,无人问津也好,它们的醇香长存。这就如同一个怀抱美好情操的人一般,无论有人发现、得到鼓励也好;无人知晓、无人赞赏也好;接受褒奖、鲜花也好;遭到冷遇,处于失意境地也好,都同样保持美好的情操和人格,一辈子奉献、付出、诚信、善良、质朴。
世界万物之中,应当有一种东西具有永久的价值,应当有一种东西值得永久珍藏,应当有一种东西永久清香四溢,那就是高尚的情怀和人性美。
565.贫则见廉,富则见义。——《墨子·修身》
译文:贫穷时最能看得出一个人是否清廉,富贵时最能看得出一个人是否仁义。
解析:一个人处于贫穷阶段时,最需要的是钱财,因为钱可以立即解贫,改变食不果腹、衣不蔽体的窘境。但此时钱如何获得,是最能真实地考验出贫者是否品德端正的时候。如果靠自己辛勤劳作,逐步富足,值得称道;如果靠各种卑劣手段,捞取不义之财,则会被人所不齿。相反,人在富足的时候,最能考验出是否怀有仁义之心。富人如果怀有爱心、善心,必然会自觉地去扶危济贫、做各种好事、善事。反之,则是一个为富不仁的人。
566.少尝苦曰苦,多尝苦曰甘。——《墨子·非公》
译文:很少尝到苦味的人,觉得苦味越来越苦,而常尝苦味的人,就能品尝出苦中的甜。
解词:甘:甘甜。
解析:此文句强调多多吃苦,完全正确。因为任何成绩、成功、成就都是经过千辛万苦、艰苦奋斗取得的。怕苦怕累,必将一事无成。“多尝苦曰甘”,也就是苦尽甘来。因为,唯有经过苦练、苦干、苦拼,才能取得成果,而一旦取得了成果,苦中自有甘甜。而这种甘甜,也只有吃了苦的人,才能品尝得到。
不怕吃苦,乐于吃苦,坚持吃苦,才能成为一个成功者。而一个成功者心中所存留的,不是苦味,而是甘甜,是幸福。
567.天下从事者,不可无法仪。无法仪而其事能成者,无有也。——《墨子·法仪》
译文:天下不论从事何种职业的,不可以没有法则。没有法则而能做成事情的,从来不曾有过。
解词:法仪:法则、准则。
解析:“天下从事者,不可无法仪”是墨子对立法重要性的断言。“无法仪而其事能成者,无有也”则是从无法可依的危害,反证立法的必要。几千年之前,墨子对法就有如此清醒而深刻的认识,实属难能可贵。而且,经过了世世代代的历史检验,充分地证明立法、执法是社会发展前进必不可少的保证。生活在当今时代,人人都必须加强法制观念。
568.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孟子·离娄下》
译文:人要有所不为,然后才能有所作为。
解析:孟子此言深刻地揭示了“不为”和“有为”两者之间的辩证关系。人在做事之前,不可不假思索地遇事都做,必须有所比较、选择和取舍。比较、选择和取舍时,必须确定一个原则,即凡有损、有害、无效的事,坚决不去做;凡有利、有益、有效的事,全力投入,尽心做好。这样坚持下去,必能有所作为,有所成效,必能有大贡献。
569.是不为也,非不能也。——《孟子·梁惠王》
译文:(计划要做的一件事没有做成)是不想做,而不是做不成。
解析:“不为”和“不能”是对做事表现出的两种不同的态度。在生活中,这类的现象很常见。对此,孟子一针见血地指出,事情做不成的根本原因,是主观上没有做成的决心和信心,从而放弃不做,而不是没有能力和条件做成。孟子尖锐而准确地指出要害所在,是为了鼓励人们坚定信心、知难而进、抢抓机遇、不懈努力,取得成功。决不可有意制造借口,编造托词,推脱责任,一事无成。
在接受重大任务或想做有益的事时,要坚定而响亮地说:“我去做!我能!我行!”
570.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公孙丑下》
译文:有利的天气条件不如有利的地理条件,有利的地理条件不如人心的融合、团结。
解析:这段名言,早就被广大民众所熟知,并广泛运用。天时、地利、人和都是成事所需要的条件,但比较起来,“人和”是最重要而不可缺少的先决条件,且是决定成败的关键因素。这是孟子所特别强调指出的。他的这个论点,是从军事角度提出的,但却适用于各个领域。“人和”,是指人和人之间的和谐、团结,是指人心的力量。人的主观能动性十分强大,人的潜在力量无穷无尽。这种力量只要被充分调动了起来,就能战无不胜、就能排山倒海、就能把贫穷变为富足、就能把梦想变为现实。
在几千年之前,社会条件尚处于很不成熟的情况之下,孟子就能深刻地认识和把握这个真知灼见,确属难能可贵。时代发展到当代,执政者对此应有更深刻的认知,更应自觉地最大限度地促进“人和”,充分地调动人的积极性和超凡力量。
链接:2005年12月6日,温家宝总理在巴黎综合理工大学发表了题为“尊重不同文明,共建和谐社会”的演讲。温总理在演讲中说:“人与人之间的和睦相处是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也是国家稳定的基础。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孟子说过‘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就是说只要人们和睦相处,就什么困难都能克服。”
温总理在此引用孟子的话,在于强调“人和”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