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解
本篇选自《列子·汤问》。《列子》相传为战国时郑人列御寇所著。《汉书·艺文志》载《列子》8篇,早已佚失。今本《列子》大约是魏晋时期人们杂采先秦诸子百家书拼凑而成。里面保存了不少古代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其中一些寓言形象鲜明、含义深刻、情节曲折、语言流畅,具有较高的文学意义和思想价值,对我国文学的发展产生了一定影响。
原文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
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译文
太行、王屋两座山,周围有七百里,高有万仞。原来在冀州的南边,黄河的北边。北山有个叫愚公的老人,年纪将近九十岁了,面对大山居住。苦于路途阻塞,出来进去曲折绕远,他就召集全家商量说:“我和你们竭尽全力铲除险峻的大山,直通向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可以吗?”大家纷纷表示赞成。他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你的力量,还不能削平魁父这样的小山丘,能把太行、王屋这两座大山怎么样?况且把山上的土石放到哪里去呢?”大家说:“扔到渤海边上去,扔到隐土的北边去。”于是,他率领子孙中能挑担子的三个人,凿石头、挖土,用箕畚把它们运到渤海边上。邻居姓京城的寡妇有个孤儿,才换牙,蹦蹦跳跳地来帮助他们。一冷一热,换了季节,才往返一趟。
河曲智叟笑着拦住愚公说:“你太不聪明了,凭你这样大的年纪和衰弱的体力,还不能毁坏山上的一根草,能把土和石头怎么样呢?”北山愚公长叹一口气说:“你思想顽固,顽固得没法打通,还不如寡妇和小孩子。即使我死了,还有儿子在哩,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再生儿子,儿子又有儿子,儿子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无穷无尽,但是山不会增高,哪愁平不了呢?”河曲智叟无话可答。
山神听说这件事,怕他没完没了地干下去,就把这件事告诉给天帝。天帝被他们的诚心所感动,吩咐大力神夸娥氏的两个儿子把两座山背走,一座放在朔东,一座放在雍南。从此,冀州的南边,汉水的南边,没有山冈高地阻隔了。
赏读
本文是古代寓言中的名篇。它有比较完整的故事情节,又富有神话色彩。文中通过愚公带领全家移山的故事,生动地反映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同时也阐发了要成就一番事业,必须下定决心、坚持不懈奋斗的道理。毛泽东同志1945年6月11日在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的闭幕词中引用了这则寓言,并赋予它新的意义,号召全党和全国人民要“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
今天,我们正在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并将以崭新的面貌跨入21世纪;这就要求我们继续学习和发扬愚公移山的精神,正视现实,努力奋斗,以大无畏的革命气概和坚强毅力,把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前进,而不能有私毫的松懈。所以,阅读《愚公移山》领会其精神实质,仍有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