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中国历代名文赏读
7977300000039

第39章 庖丁解牛——《庄子》

题解

本文选自《庄子·养生主》。养生主,意即修身养生,颐享天年之关键。文章通过庖丁解牛的自述阐明了一个道理:世上的事物虽然纷繁复杂,但只要反复实践,掌握了它的客观规律,就能取得主动和自由,得心应手,运用自如,迎刃而解。

原文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响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

文惠君曰:“嘻,善哉!技盖至此乎?”

庖丁释刀对曰:“臣之所以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郤,道大窾,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骨乎!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謋然已解,如土委地。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

文惠君曰:“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

译文

有一个名叫丁的厨师给梁惠王宰牛,手所接触的地方,肩所靠着的地方,脚所踩着的地方,膝所顶着的地方,都发出皮骨相离声,刀子刺进去时响声更大,这些声音没有不合乎音律的。它竟然同《桑林》、《经首》两首乐曲伴奏的舞蹈节奏合拍。

梁惠王说:“嘻!好啊!你的技术怎么会高明到这种程度呢?”

庖丁放下刀子回答说:“臣下喜欢探究事物的规律,这已经超过了对于宰牛技术的追求了。当初我刚开始宰牛的时候,(对于牛体的结构还不了解),看见的无一不是整头的牛。三年之后,(见到的是牛的内部肌理筋骨),再也看不见整头的牛了。现在宰牛的时候,臣下只是用精神去接触牛的身体就可以了,而不必用眼睛去观察,就如同感觉器官停止活动了而全凭精神意愿在活动一样。顺着牛体的肌理结构,劈开筋骨间大的空隙,沿着骨节间的空穴使刀,都是依顺着牛体本来的结构。宰牛的刀从来没有碰过经络相连的地方、紧附在骨头上的肌肉和肌肉聚结的地方,更何况股部的大骨呢?技术高明的厨工每年换一把刀,是因为他们用刀子去割肉。技术一般的厨工每月换一把刀,是因为他们用刀子去砍骨头。现在臣下的这把刀已用了十九年了,宰牛数千头,而刀口却像刚从磨刀石上磨出来的一样。牛身上的骨节是有空隙的,可是刀刃却并不厚,用这样薄的刀刃刺入有空隙的骨节,那么在运转刀刃时一定宽绰而有余地了,因此用了十九年而刀刃仍象刚从磨刀石上磨出来一样。虽然如此,可是每当碰上筋骨交错的地方,我一见那里难以下刀,就十分警惧而小心翼翼,目光集中,动作放慢。刀子轻轻地动一下,哗啦一声骨肉就已经分离,象一堆泥土散落在地上了。我提起刀站着,为这一成功而得意地四下环顾,一副悠然自得、心满意足的样子。拭好了刀把它收藏起来。”

梁惠王说:“好啊!我听了庖丁的话,学到了养生之道啊。”

赏读

本篇反映了庄子尽量避开矛盾,在矛盾、是非的空隙中苟全性命的人生哲学。庄子看到了人类社会充满了错综复杂的矛盾,但他不能正视这些矛盾并加以解决。而是让人们回避矛盾,逃避现实,在“尖锋”中求生存,意即本文所讲“以无厚入有间”,顺应自然,以求“保身”、“全生”、“养亲”、“尽年”。这一思想就寄寓在庖丁解牛这一具体现象之中。作为独立的寓言故事,我们还可以从中得到其他启示,比如:事物是有它的客观规律性的,只有象庖丁那样反复实践,才能积累经验,掌握规律和方法,做到“游刃有余。”本文最大的特点在于哲学思维和文学想象的巧妙结合。作者一面举出“技”与“道”、目有“全牛”和目无“全牛”、“官知”与“神欲”、“无原”与“有间”几组相对的哲理性概念,把读者思想引向深入;一面又以“桑林之舞”、“经首之会”的比喻,以“良庖”、“族庖”的对照,以“刀刃若新发于硎”的夸张,以及成功后志得意满的神情描绘,把故事讲得妙趣横生,引人入胜。从而收到了既讲述了动人故事,又阐明了哲学道理,使人大饱眼福、开启心脑的效果。此外本文的语言生动形象,很有表现力。现在,人们口头上常讲的“目无全牛”、“游刃有余”和“踌躇满志”,都是源自本篇的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