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中国历代名文赏读
7977300000246

第246章 口技——林嗣环

题解

本文选自张潮编选的一部笔记小说《虞初新志》里的《秋声诗自序》。文章生动逼真地描写了我国民间艺人的奇技,赞美了口技表演者的成就。《聊斋志异》中也有关于口技的描写,本文与之各具千秋。

原文

京中有善口技者。会宾客大宴,于厅事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众宾团坐。少顷,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满堂寂然,无敢哗者。

遥闻深巷中犬吠,便有妇人惊觉欠伸,其夫呓语。既而儿醒,大啼。夫亦醒。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妇拍而呜之。又一大儿醒,絮絮不止。当是时,妇手拍儿声,口中呜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声,夫叱大儿声,一时齐发,众妙毕备。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未几,夫齁声起,妇拍儿亦渐拍渐止。微闻有鼠作作索索,盆器倾侧。妇梦中咳嗽。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两儿齐哭。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凡所应有,无所不有。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明其一处也。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忽然抚尺一下,众响毕绝。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译文

京城中有个善于表演口技的人。正赶上一家摆酒席大请宾客,就在厅堂的东北角,设置八尺宽的围屏。表演口技的人坐在围屏中,只有一张桌子、一把椅子、一把扇子、一块醒木罢了。宾客们围坐在围屏周围。一会儿,只听围屏中拍了一下醒木,全场都静悄悄的,没有敢大声喧哗的。

远远地听到在深巷中有几声狗叫,接着就有位妇人惊醒,打呵欠和伸懒腰,她的丈夫说梦话。不一会儿孩子也醒了。大声地哭。丈夫也醒了。妇人抚摸着孩子,孩子吃着奶还是哭,妇人又轻轻拍打哼着哄他。又一个大些的孩子醒来,唠唠叨叨地讲个不停。在这个时候,妇人用手拍打孩子的声音,嘴里哼着的声音,孩子边吃奶边哭的声音,大孩子刚醒来的声音,丈夫呵斥大孩子的声音,同时发出,各种维妙维肖的摹仿真算是全了。满坐的宾客,没有一个不伸着脖子,斜着眼睛,微微地发笑,默默地赞叹,认为妙极了。

没过多久,丈夫发出了鼻息声,妇人拍哄孩子也逐渐停止。隐约听到老鼠悉悉索索的声音,盆器歪倒了。妇人在梦中咳嗽。宾客们紧张的情绪稍微松弛,稍微正了正身子坐好。

忽然一个人大声呼喊“着火了”,丈夫起来大声呼喊,妇人也起来大声呼喊。两个孩子也一齐哭。一会儿,成百上千的人大声呼喊,千百个孩子大哭,千百条狗狂叫。当中夹杂着希里哗啦房屋倒塌的声音,火烧迸裂的声音,呼呼刮风的声音,千百种的声音一齐响起来;还夹杂着成千上百人求救的声音,和拉拽烧着的房子时共同发出的呼号声,往外抢东西的声音,泼水的声音,一切应该有的声音,没有一样没有的。即使一个人有一百只手,每只手有一百个手指,也不能指出其中的一个方面;即使一个人有一百张嘴,一张嘴里有一百个舌头,也不能说清其中的一处。于是宾客当中没有一个不吓得变了脸色,离开座位,捋起袖子,露出胳膊,两条腿发抖,几乎要抢先跑开。

忽然醒木一拍,各种声音都没有了。撤掉围屏看时,只有一个人、一张桌子、一把椅子、一把扇子、一块醒木罢了。

赏读

善画声擅描摹是作者诗歌的特点,这一特点同样也鲜明地体现在这篇短小的文章上。文章题为“口技”,但作者不仅没有写口技这种艺术的名称、特点起源和发展,而且连那位口技表演者的状貌、衣饰、年龄、性别以至姓名,都没有写。而是通过具体的绘声绘色的描摹,把口技人的表演生动地再现出来,使读者有如身临其境,听了一场精彩的口技。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紧密结合是本文最大的特色。在正面描写中,作者采用丰富多彩的象声词和长短参差的句式,把口技者各种声音表现得惟妙惟肖,真有“大珠小珠落玉盘”之感。而在写口技者表演的全过程中又巧妙地穿插了听众的各种表情,进行侧面烘托渲染,不仅突出了口技者的高超艺术,而且也丰富了文章的波澜。另外,语言的准确凝炼也是不可忽视的特点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