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中国历代名诗赏读
7976200000379

第379章 题竹石牧牛(并序)——黄庭坚

题解

宋代的绘画艺术特别繁荣,题画诗也就应运而生,非常发达。本篇就是为苏轼、李伯时合画的竹石牧牛图题咏,不仅渲染了画面内的意象情趣。而且借题发挥,寄寓对政治斗争的理解于“戏咏”之中,构思别致,蕴籍深邃。

原文

子瞻画丛竹怪石,伯时增前坡牧儿骑牛,甚有意态。戏咏①。

野次小峥嵘,幽篁相倚绿②。

阿童三尺棰,御此老觳觫③。

石吾甚爱之,勿遣牛砺角④!

牛砺角尚可,牛斗残我竹。

注释

①伯时:李公麟,字伯时。北宋画家。②野次:野地里。峥嵘:指怪石。幽篁:幽深的竹丛。③阿童:童儿。阿,发语词,棰:竹杖。觳觫:牛恐惧颤抖的样子。这里用以代牛。④砺角:磨角。

赏读

这首诗可分为两个层次。前四句是一个层次,对画进行了一番描绘:郊野上有一块小的怪石头,翠绿的幽竹紧挨着它生长,牧童拿着三尺长的鞭子,驾驭着这老态龙钟的老牛。四句诗文字不多,仅有二十个字,却鲜明地写出了四个事物:石头、幽竹、牧童、老牛。诗人在描绘他们时,注意了外形特征的刻画。“峥嵘”,本来是形容山的高峻,这里拿来形容石头,就把石头的奇形怪状纷显示出来了。“篁”是竹子,前面加一“幽”字,后加一“绿”字,形象鲜明地写出了竹子的神韵、色彩,称牧童为“阿童”,表现他的稚气可爱。点明他手中的鞭子,动作便显而易见了。用“觳觫”代牛,写得更传神,写出了老牛恐惧颤抖的样子,老态龙钟的形象。诗中描写的四个物象,互相配合,组合在一起。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画面。石头与幽竹之间用一“倚”字,不仅写出了它们相依相靠,还反映出一种亲密无间的情趣,牧童和老牛间用一“御”字,表现出牧童悠然自得的神态。

后面四句是诗人看画后发出的感想:我很喜爱这石头,不要让牛在上面磨角,牛磨角也就算了,若牛要是争斗起来,那会残损了我的竹子。这段感想也可分两层,“勿遣牛砺角”是一层,“牛头残我竹”是另一层。它们之间是递进关系。石头和竹子在诗人心目中都代表他所向往的宁静生活,磨损石头和伤残竹子是对宁静生活的破坏。诗人用递进方式表达,是要重点强调,表示痛惜。

诗人在这首诗里,除了表现他对大自然的喜爱和破坏自然美的痛心外,还对烦躁的官场争斗进行了讽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