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中国历代名诗赏读
7976200000368

第368章 有美堂暴雨①——苏轼

题解

这首诗是苏轼登上吴山最高处,遥对海门,俯看钱塘江流,有声有色地描写了突然而来的暴风雨的壮观景象。

原文

游人脚底一声雷,满座顽云拨不开②。

天外黑风吹海立,浙东飞雨过江来③。

十分潋艳金樽凸,千杖敲铿羯鼓催④。

唤起谪仙泉洒面,倒倾鲛室泻琼瑰⑤。

注释

①有美堂:在杭州吴山的最高处,遥对海门,建于宋仁宗嘉祐年间。②顽云:拟人化。形容云顽皮不听话。这两句写山顶所见暴雨欲来前的景象。③浙东:杭州在浙江(钱塘江)西边,故云。这句用唐殷尧藩(喜雨)“浙东飞雨过江来”成句。④金樽凸:华美酒杯中,斟满之酒高过杯口。羯鼓:羯族传入的一种用两杖打击的乐器,盛行于唐开元、天宝年间。敲铿:击鼓声。⑤谪仙:指李白。泉洒面:唐玄宗召李白赋诗,李白已在醉中,玄宗命人用水洒其面让他清醒。这里作者隐以李白自况。鲛室:即鲛人之室,这里指海。鲛人,神话传说中居于海底的怪人。琼瑰:美玉,比喻杰出的诗文。

赏读

诗的首联直接把暴风雨的声势展现出来,写出了暴风雨将至的景色。“脚底一声雷”,那声音可想而知,该是多么迅烈。由声势便可想知它的雨势。“顽云”,浓密的云,有拨而不去的拟人化色彩。

次联绘色,写暴雨突来,风起海涌之壮观。风本无色无形的东西,何为黑色,这于前句“顽云拨不开”有直接联系。“黑风”是暴雨前裹挟浓去而来之风。第三句是从杜甫《朝献太清宫赋》“九天之云下垂,四海之水皆立”句化出。古人把钱塘江称为浙江。浙东是钱塘江以东地区,杭州在钱塘江西部。这句中连用三个动词“飞”、“过”、“来”,生动展示出大雨自远而近,横跨大江,呼啸奔来的壮观奇景。

这首诗题为《有美堂暴雨》直到第四句才写了雨的飞来。前三句都是在写云雷天风,显现其倾天泼海之势,雨未下,而其势已见。

诗的五六两句,状形、绘声,写实、写意兼用,表现诗人站在吴山高处对暴雨的独特感受。在诗人俯看之中,偌大的西湖,仿佛只是天地间的一只酒杯。这是一种夸张写法,气魄之雄奇不亚于李贺的“一泓海水杯中泻”(《梦中天》)。羯鼓是一种西域乐器,苏轼用羯鼓之急状雨点之骤密,铿锵澎湃之声,如万鼓齐奏。

末联写诗人的奇想。在急雨中,由上联的“金樽凸”意象联想到李白的故事。忽发奇想:该不是天帝欲造新词,便倾水洒面,以唤起“谪仙人”李白,于是这珍珠琼玉般仙泉洒落人间,即化作这满天的大雨了。全诗便在这奇想中戛然而止。

苏轼在这首诗中,充分发挥自己的全部感受能力,任凭想象力驰骋于大自然的奇观中。这创作态度,这笔法,恰如写生画家即兴挥毫,临摹自然实景。苏轼正是通过这种纯粹客观式的画面,使人们领略到大自然的壮丽雄奇的景色。在具体写法上,诗人紧紧扣住疾雷,迅风暴雨的特点进行刻画,使全诗的节奏和气势也如自然风暴般急促,来如惊雷,陡然而至,令人应接不暇,去如飘风,悠然而逝,使人心有余悸。他的用词之瑰丽,想象之奇特,充分显示出苏轼写景诗的卓异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