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中国轿车风云1953-2010
7975300000038

第38章 北京吉普横空出世

中国汽车工业尤其是中国轿车工业最大的特点就是具有极强的政治色彩,从一汽建设时毛泽东亲自到苏联谈判定下第一汽车项目,到中共中央下文“三年建成一汽”,毛泽东亲自为一汽奠基题词,政治是主导中国汽车工业发展的主线。展现中国人自豪精神的红旗轿车从三面红旗的标识到使用对象的确定,更凸显了鲜明的政治内涵。改革开放后起步的中国轿车工业也得益于邓小平“轿车可以合资”才一语定乾坤。1987年8月中央北戴河会议做出发展中国轿车工业的决定,才出现中国轿车工业万马奔腾的大好局面。今天中央反复强调,自主知识产权是轿车发展的根本。建国以来的汽车发展历史证明,政治始终主导轿车工业发展,这就是具有鲜明特色的中国轿车工业。

政治与轿车的关联实际上是伟人与轿车的关联,北京的老汽车人对此有更深的记忆和体会。

1966年10月18日,蓝天如碧,艳阳如虹。北京天安门广场人山人海,红旗招展,歌声嘹亮,广场上的扩音器里高唱着“大海航行靠舵手”的歌声。绵延50华里的东西长安街两侧坐满了150万来自全国各地的红卫兵,他们兴奋地唱着歌,喊着口号,今天是他们最幸福的日子,中共中央主席毛泽东将要在这里检阅来自全国各地的红卫兵小将。红卫兵的前面,一队队解放军手挽手组成了一道警戒线,工作人员乘着摩托来回巡视。中午时分,广播喇叭里响起东方红的乐曲,几十辆草绿色的军用吉普排成长长的车队鱼贯而来。11辆摩托车组成箭形在前面开道,18辆崭新的吉普每3辆一组成品字形紧跟其后,叶剑英、汪东兴与毛泽东乘坐同一辆吉普位于车队的最前面,身材魁梧的毛泽东身穿绿军装,站在敞篷的吉普车上,右手高高举起,向着马路两侧的红卫兵招手,人群顿时沸腾了,毛主席万岁的口号声响彻云霄。

这一次检阅成为多少红卫兵终身难忘的记忆,这次检阅也成为北汽人终身难忘的日子。这次毛泽东乘坐的吉普车,就是由他们试制的“北京212”军用吉普。从此,北京吉普一炮打响。与红旗轿车一样,北京吉普永远地刻在中国人的记忆中。

今天的“80后”、“90后”已经不知道北京吉普为何物了,但他们的父辈谁都知道,北京吉普是20世纪70至80年代县级及以下干部的标准“座驾”。社会上广为流传“听见吉普响,来的是官长,官儿也不大,顶多是县长”的民谚。北京吉普本来是作为军用指挥车研制的,由于中国轿车始终供不应求,问世以后阴差阳错,竟取代轿车成了县级官员的座驾,这不能不说是历史的误会。这个误会很沉重,北汽人是这个误会的始作俑者。

要说北京吉普,首先要了解它的来历。

北京吉普是我国研制的第一代军用指挥车。我军初创时,没有政权,没有后方生产基地,所有的装备只有从敌人手里夺过来,这就决定了当时包括汽车在内的我军装备杂、乱、少、旧的特点。我军军车装备的历史起源于抗日战争时期的1937年年底,在国共合作的前提下,中央军委将国内外友人赠送和自购的十几辆汽车组建了我军第1支汽车运输队。1945年抗日战争结束时,全军陆续缴获各型军车400余辆。解放战争时期,我军从蒋军手中缴获了大量的军车,缴获最多的一次是鲁南战役,华东野战军一举全歼蒋军第1快速纵队,缴获汽车470辆,并以此为基础组成华东野战军特种兵纵队。解放战争4年中,我军共缴获蒋军各种汽车2.2万辆。这个时期军车的特点是“万国牌”。

解放后,国防建设需要大量军车,但当时我国没有汽车制造能力,面对帝国主义经济封锁和军事包围,我军的军车只有依靠从国外主要是从苏联购买。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10月志愿军出国作战,共有汽车1300余辆(3个汽车团700多辆,4个军各100余辆),仅第一个星期就被敌机打坏217辆。从志愿军1950年10月19日夜出国到12月底的72天中,国内给志愿军补充汽车12486辆,损失6646辆,送回国内修理438辆,受损率达60%以上。到1953年朝鲜停战,共拨给志愿军汽车21728辆,其中损失7729台,上交修理8436辆,所剩不足一半。

朝鲜战争开始时,苏联答应在1950年12月15日以前为志愿军提供3000辆汽车,但难解燃眉之急。11月5日,周恩来与扎哈罗夫会谈时,催促苏联务必于11月内将中国所购第一批汽车运到。周恩来说:“现时汽车第一,坦克、大炮都可以放在汽车后”运来。11月17日,周恩来又致电斯大林称,由于敌机轰炸,“车辆不足”,“粮食和冬季服装不能及时运到,部队正在忍饥挨饿”,而中国能够紧急动员的车辆只有200辆。周恩来恳请斯大林下令先借用苏军旅顺基地的500辆旧汽车。斯大林当天便回复,立即在满洲里站向中方交付新车,11月20日移交140辆,11月25~26日移交355辆。此后,苏联的汽车源源不断地运送到朝鲜前线,仅1950年即达5000辆,1951年中方又提出购买12000辆。到战争结束时,全军拥有各种汽车71000余辆,这其中包括运输车、指挥车,以及随60个步兵师、10个坦克团装备和炮兵、工兵、防化兵、防空军、公安军、海军、空军购买苏联装备时配置的特种车(牵引、工程修理、加油、消防清洗、通信、移动发电等专用车辆)。在中国能够自产汽车之前,军车的来源主要是购自苏联。

自1951年起,国家每年进口1万多辆汽车。到1957年年底,全军的汽车装备总数已达9.2万余辆。其中苏式汽车5.5万余辆,占70%以上;西方各国汽车2.2万余辆,占25%;东欧各国家汽车近3000辆,占3%左右。

作为军队的装备,无论是国家安全还是军队正规化建设,中国都不可能依靠从国外进口汽车来维持国防所需。国际、国内形势都刻不容缓地要求我国必需具有自行制造军用汽车的能力。1956年7月13日,第一汽车厂建成投产,从此结束了中国不能生产汽车的历史。一汽建成后,立即着手研制军用汽车。1958年5月23日,第一辆仿制嘎斯系列越野车下线,1959年即开始为军队批量生产2.5?吨级CA30越野汽车。载重车有了,但作为军队指挥、通信用的0.5吨级的轻型军用越野车的生产还是空白。当时部队装备的除了从苏联进口的约4000辆嘎斯69外,大部分是战后遗留下的美军吉普。

1961年中旬,总参、国防科委、一机部联名写报告呈报国务院副总理李富春,报告建议:以北京汽车制造厂为基地,生产军用轻型越野车。接到三部委联名报告后,国务院责成一机部组织专家对方案进行论证。1960年12月30日,一机部汽车局召开了由总参谋部和总后勤部等七个部门参加的专题会议,要求尽快组织试制我军迫切需要的轻型越野指挥车,并要求这种轻型越野车具备牵引轻型火炮、防化和装载无线电通讯设备等功能。根据部颁标准,该车型定为BJ210型。设计原则以北京汽车厂生产的“东方红”轿车为基础,动力与传动系统与“东方红”通用,车身、分动箱、前桥等重新设计。会议对轻型越野车提出210、210A、210B、210C、210D五种不同参数的方案。经反复筛选,最终确定采用BJ210C型。1961年6月,北汽试制出BJ210C样车。

为了解决BJ210C的批量生产问题,一机部和军方商量,决定对北京地区的汽车零部件企业进行调整组合。1962年起,一机部指定由长春汽车工厂设计处处长陈祖涛负责这项工作。当时,北京市内有好几家与汽车生产相关的企业,朝阳区有北京汽车厂、北京齿轮厂、北京内燃机厂、北京旅行车厂和北京轴承厂,以当时的生产规模而言,这些都是在全国排名靠前的企业,只要稍加调整、改造就可以基本构成汽车几大总成的生产基地。在讨论BJ210C的生产布局方案时,陈祖涛提出充分利用北京现有的生产能力,在重新整合的基础上,建设一个新的具有较强生产能力的汽车综合企业,他称之为“汽车一条街”方案。经时任国家计委主任的李富春和国家经委主任的薄一波批准组织实施。

经过两年多的整合实施,北京初步具备了汽车的小批量生产能力。

1965年,一机部初步确定以北京轴承厂为主生产厂,生产军用BJ210吉普。

BJ210试制出来后交给部队征求意见,部队首长观看并试坐了后认为,BJ210车身偏小,而且只有两个门,上下车不方便,不符合军用指挥车的实战要求。时任副总参谋长的张爱萍上将指示,在BJ210的基础上,重新设计一种车身稍大、四门、双排座、宽畅舒适的军用指挥车,其性能指标不能低于嘎斯69.半年后,BJ211和BJ212两个样车诞生了。在试制BJ212时,正好赶上开全国人代会,各大军区的司令员都来京开会。会议期间,将军们来到北京汽车厂对BJ210、BJ211和BJ212进行综合评定,经过试乘试驾,大家一致认为BJ212各项性能比较突出。根据大家的意见,总参谋长罗瑞卿拍板定案:选用BJ212.

北京210的图纸历经辗转转交给天津,天津又以此组织生产了天津吉普,奠定了天津的汽车生产基础。

1966年年初,总参谋部、总后勤部和国家科委的领导和专家对BJ212进行了全面鉴定。认为BJ212的主要技术指标和性能指标均达到设计要求,动力性、燃油经济性等甚至超过了苏联嘎斯69的水平。

虽然鉴定通过了,样车也试制出来了,但要达到批量生产,还需要做大量的工作。试用部队对试验车也提出了许多具体修改意见。根据部队提出的意见,北汽对BJ212作了许多改进,但部队还是不满意,这样拖来拖去,半年时间过去了。

1966年中旬,“文化大革命”爆发了。就在这时,一件谁也没有想到的事情改变了部队和北汽之间的产品之争。1966年10月18日和11月11日,毛泽东在北京两次乘车检阅红卫兵,乘坐的就是北汽试制的BJ212.检阅完后,形势大变,军方通知北汽:“BJ212定型,一点也不许改动。”

从此,北京吉普横空出世,成为部队的制式装备。谁也没料到,这样一款为部队研制的装备,无意之中,又成为国内地方行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的领导座车。

“文革”后期,为稳定地方的混乱形势,中央决定开展“三支两军”活动,大量的军队干部来到地方参与行政管理和维护稳定的工作。军队的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大都乘坐北京吉普,而地方干部除了省级以上的领导外,地、县一级却罕有座车,军队的北京212有时也为他们所用。方便快捷的北京212由是引起他们的高度兴趣,通过各种关系,北京212开始流向地方,由军用装备变成民用商品。以后更是演变为地方上县团级领导干部的公务用车。地方上通称“北京吉普”。

北京吉普的设计生产纲领为年产5000辆。计划经济时代,北京吉普全靠分配供应,地方计委每年分配给相应的生产指标,根据生产指标配给相应的钢材等原材料计划。生产厂按照计划生产出产品然后交由物资部门统分统配。现在地方需求猛增带来一系列的问题如生产所需的原材料以及扩大产能需要报批等,粥少僧多供不应求。在需求的推动下,全国很多有一定生产条件的地方找到北汽弄到图纸,然后利用自己掌握生产资料的有利条件,自己安排生产计划,自己分配钢材等生产资料让地方企业照着仿制,社会上形成了一股吉普热。有些没有条件的地方干脆弄几辆回来拆开,然后依样画葫芦,敲出车架,找点关系,买点“计划外”的发动机、变速箱等关键配件,组装出“北京吉普”照样满街跑,什么质量、水平统统是扯淡,能跑就行。各色各样的“北京吉普”在中国大地上就这样繁衍生存了近20年,成了大多数地方行政和企事业单位领导干部的主要交通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