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中国轿车风云1953-2010
7975300000015

第15章 “八五”规划与中国轿车

北戴河会议决定大力促进中国轿车工业发展,建设一汽、二汽、上汽和北汽、天汽、广汽“三大三小”共六个轿车生产基地。如何落实这个决定,成为中国现代轿车工业发展的关键。此时,中国汽车工业正面临国内经济调整和管理体制结构发生重大变化的历史转折期。由于年事已高,为中国汽车工业做出卓绝贡献的饶斌已经退出中国汽车工业领导岗位并于1987年7月底病逝,饶斌的离去,是中国汽车工业难以弥补的一大损失。

随着改革的深化,中央决定,一汽、二汽两大骨干汽车企业实行计划单列而独立面向市场,中汽公司也改为以协调服务为主的中国汽车工业联合会,中国汽车企业头上的枷锁打开了。由于轿车销售的巨大利润,中国各地上百家汽车制造厂和各地“诸侯”们为利益所驱动,一个个跃跃欲试,都想在新的轿车发展中分得一杯羹,无论中央怎样三令五申不许随意上轿车项目,但大大小小的轿车项目仍不断浮出水面。有的边申报,边开工;有的先斩后奏,开工后再申报;有的将项目化整为零,糊弄国家主管部门,有的干脆绕过国家主管部门,以别的名义进口零部件组装;有的干脆不声不响,“只干不说”。中国轿车发展刚起步就面临乱局。面对混乱复杂的局面,谁来落实中央指示,把握方向,控制乱局,指挥协调,成为中国汽车工业下一步发展的关键。

邹家华,中国革命先驱邹韬奋之子,1926年10月出生,上海市人。1945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44年在淮南参加新四军,1948年赴苏联莫斯科包曼高等工业学院机械制造系学习。回国后,在沈阳第二机床厂(中捷人民友谊厂)先后担任工艺师、副主任工程师、副总工程师、副厂长兼总工程师、代厂长、厂长。1964年任第一机械工业部机床研究所所长兼党委书记,“文革”中受到残酷迫害,1973年起先后担任国务院国防工业办公室副主任、党组副书记、国防科工委副主任、党委副书记。1985年任兵器工业部部长、党组书记,是中国少有的专家型领导者。1986年,邹家华受命出任国家机械工业委员会主任、党组书记,1988年任国务委员兼机械电子工业部部长、党组书记,1989年任国务委员兼国家计划委员会主任、党组书记。

国家计委是国务院最重要的综合部门,承担着国民经济建设发展全盘规划的制定与实施。国家计委的职能中有一项是:

提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规模,规划重大项目和生产力布局;安排国家财政性建设资金,指导和监督国外贷款建设资金的使用,指导和监督政策性贷款的使用方向;引导民间资金用于固定资产投资的方向;研究提出利用外资和境外投资的战略、总量平衡和结构优化的目标和政策;安排国家拨款的建设项目和重大建设项目、重大外资项目、境外资源开发类和大额用汇投资项目。

改革开放之初,国民经济基础薄弱,资金紧缺,全国各地无论是地方政府还是各大企业集团都希望自己的发展速度更快一点,都想方设法加快自己的发展步伐,争资源,争资金,争项目,计委成为全国各地和各大企业集团“跑部进京”的第一目标。中国汽车工业公司改为中国汽车工业联合会后,包括“三大三小”在内的汽车企业从发展计划到资金和物资的调配供应全部由国家计委统筹安排,一汽、二汽等汽车企业与外商合资谈判的全过程都要向国家计委汇报并得到国家计委的同意才能实施,从某种意义上讲,国家计委承担起了指挥协调中国汽车工业发展的重任。

20世纪80年代中期起,国家正处于深化改革的转型时期,由于过分追求不切实际的高速度,中国国民经济发展比例失调,大上大下,大起大落,由此造成市场疲软、经济效益低下、流通不畅,国家预算内亏损大幅上升,亏损面一度高达20%,国民经济出现严重的通货膨胀。为扭转不利的经济形势,国家不得不开展治理整顿,大规模压缩投资,很多企业“关、停、并、转”,国民经济出现暂时性的“抑制性平衡”。国家就是在这种困难的局面下决定大力发展投资巨大的轿车工业。

中国国民经济最大的特点是国民经济发展以五年为一个阶段,从宏观上对国民经济实行总量控制,确保重点,平衡发展。1986年,正是“七五”计划第一年,国民经济发展总盘子中能拿来发展轿车工业的资金不过区区二三十亿,离实际需要相差巨大。尽管北戴河会议作出发展轿车的决策,但由于经济困难,仍然有很多人认为中国汽车工业尤其是轿车工业发展应该暂缓一步,先把能源、交通、原材料等基础工业发展起来后再发展轿车。

邹家华为人谦逊温和,但意志坚定,柔中有刚。面对中国汽车工业发展的急需和无米之炊的困局,他处变不惊,刚柔相济,指挥有方。邹家华认为,汽车工业尤其是轿车工业是投资、技术、劳动密集型产业,产业关联度高,集现代工业之大成,对国民经济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拉动效应,发展轿车工业有利于产业结构调整,有利于提高基础工业能力,有利于国民经济发展。虽然当时国民经济处于过热后调整的不利局面,但他顶住压力,力挺轿车工业,提出:“我国轿车工业发展的方针是沿着技术集约化、组织集团化的方向发展,走高起点、大批量、专业化的道路。集中财力、物力和技术力量统一规划,合理分工,按照经济规模,采取技术引进、合资办厂等不同模式,建立独立自主的轿车工业体系,零部件工业和相关工业同步发展,加速实现引进技术的国产化。”

1988年,政府机构改革进一步深化,国家经委机电局与国家计委机电司合并,原国家经委机电局副局长徐秉金带领机电局7名工作人员合并到国家计委。国家计委将新合进来的机电工业管理职能重新整合成立工业经济综合二司负责国民经济汽车机电和轻纺工业。王曾进和张仁琪先后担任司长,徐秉金任副司长,分管全国机电和汽车工业。为适应汽车产业发展的形势,在徐秉金提议下,工业综合二司又专门成立了由徐秉金分管的汽车处。汽车处共4个人,梁喜闻、陈斌、陈建国、李刚,首任处长梁喜闻。从成立的那天起,这个精干短小的组织机构便承担起中国汽车工业发展的规划、组织、协调、管理等重要职能。

1988年8月上旬,国家计委召开会议,讨论二汽轿车合资项目,会上提出,计委应拿出一个对全国汽车工业发展有指导作用的发展战略。23日,时任国务院副总理李鹏在国家计委上报的“二汽轿车合资项目”纪要上批示:

整个小汽车发展战略应由国务院常务会议正式讨论后作出决定。

9月14日,邹家华批示:

建议请计委牵头,召集有关单位按照李鹏同志指示研究提出“小汽车发展战略”报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决定。

10月10日,甘子玉批示:

委内由工业综合二司牵头办理。

根据领导批示,工业综合二司副司长徐秉金牵头组织汽车处深入调研,徐秉金亲自执笔起草了《关于我国轿车工业的发展战略》(以下简称“发展战略”),近一年的时间里,“发展战略”广泛征求意见,几易其稿,经过国家计委办公会数次审查讨论,1988年12月4日,国家计委邀请全国部分省市、国务院有关部门代表对“发展战略”进行了深入讨论,邹家华亲自出席讨论会,并作了重要发言,强调了发展轿车工业对中国机械电子工业以及整个国民经济产生的重要意义。吸收了各方意见和反复修改后,经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通过,1989年年底,这份对中国汽车工业发展有着重要意义的“发展战略”终于正式出台。

“发展战略”开宗明义:

轿车工业是当今世界上唯一零件以万计,产量以千万计,技术密集,关联面广,生产链条长的综合性大生产工业,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有巨大推动作用。积极发展轿车工业,将有力地促进冶金、化工、石油、机械、电子、建材、轻工等相关工业的发展,同时也可促进道路、城市建设和第三产业的发展并有利于产业结构现代化。

“发展战略”对发展轿车工业所需的钢材、汽油、技术装备、道路交通等重要因素作了详尽的分析:

每辆普通轿车耗钢材约一吨,但国产钢材的品种和质量尚无法得到保证。

目前我国原油产量1.3亿吨,加工量0.9亿吨,生产车用汽油0.15亿吨。预计2000年我国原油加工量1.75亿吨,生产汽油0.42亿吨,柴油0.6亿吨。届时国内汽车保有量可达1250万辆,所需汽油0.33亿吨,柴油0.11亿吨。

轿车工业技术装备所需资金约占全部投资的70%左右,除部分大型关键、精密以及测试仪器需进口外,要充分利用我国机电行业和竣工的力量,组织科研攻关,自己试制生产设备。

目前,我国公路路面质量差。混流交通,通过能力低,道路发展压力大。可以通过以车养路的方式增加道路建设资金。

轿车数量的增加将加快城市建设进程,推动大城市的卫星城发展,促进城市的现代化。

“发展战略”对轿车零部件发展提出了明确原则:

1.相对独立并适度超前。

2.外向型发展原则。在国内轿车工业尚未达到经济规模前,必须积极打入国际市场,形成高起点、大批量、专业化的格局。

3.统一规划的原则。要做到标准化、系列化、通用化。各轿车厂不能单独搞自己封闭的零部件生产配套体系。

4.特殊扶持的原则。为保证轿车零部件发展所需资金,设立轿车零部件发展基金,利用每年进口整车和全套散件的调节税以及各地收取的轿车横向配套费作为基金的来源,用于全国集中安排的零部件项目。对零部件外向型企业,给予税收优惠。

冶金、化工、石油、建材、纺织、轻工、机械、电子等行业与轿车工业配套的产品,在数量、品种和质量上都应根据轿车工业的要求同步发展,列入本行业的发展规划和计划。

应该明确引进产品必须国产化,国产化的产品必须达到引进技术的标准。

“发展战略”提出发展轿车工业一定需要国家出台扶持政策:

1.投资政策。中国轿车起步已晚,为保证发展速度,必须保持足够的资金。在投资多元化的基础上,国家应采取投资倾斜政策。

2.关于利用外资和中外合资政策。

3.关于轿车进口替代和出口创汇的优惠政策。

4.实行特殊的金融政策。

5.实行关税保护和优惠关税政策。

6.关于治理开发和人才培养政策。

“发展战略”提出,1989年到2000年的总体战略目标为:

1.销售方向上着眼于国内、国外两个市场,2000年以前,应以满足国内需要为主,兼顾出口。国内需求流向主要是公务、商务、旅游、出租等集团需要,少量进入家庭。

2.生产数量上,1990年以前,除自己生产外,极少量进口部分整车(主要从苏联东欧国家进口);1995年以前,除特殊专向用车外,不再进口整车;2000年以前,基本满足国内需要,不再进口,并少量出口整车,大批量出口轿车零部件。

3.产品发展上,1995年以前,以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和联合开发为主,1995年以后,以引进技术和自主开发并重,2000年以后,以自主开发为主。

4.技术水平上,2000年前后,初步形成具有我国特色的轿车车型体系,质量和成本基本达到九十年代国外同类产品水平,国产化率达到90%左右。

5.资金投放上,要针对我国轿车工业发展最薄弱的环节,给予适度的政策倾斜,逐步完善和确立家里车零部件工业体系和相关工业体系。

这份“发展战略”是中国汽车工业发展史上一份划时代的重要文献,文件依据中国汽车工业的现实和中央的发展要求,从实际出发,为中国轿车工业制定了发展蓝图和具体规划。即使以今天的眼光看,这份“发展战略”也仍然具有生命活力。

根据国务院轿车发展的总体安排,1989年,国家计委工业综合二司对轿车项目所需投资做出测算:

“三大”轿车合资项目总规模为42万辆,固定资产投资约80亿元,其中利用外资约30亿元;

一汽15万辆,其中国家投资30亿元;

二汽15万辆,其中国家投资37亿元;

上海12万辆,其中地方自筹12.85亿元。

国务院作出发展轿车工业的决定时已是“七五”末期,建设三个大型轿车厂所需几十亿投资,“七五”期间已不可能安排,只能在国民经济“八五”规划中来安排了。1990年1月9日,国家计委召开主任办公会议,讨论研究国民经济“八五规划”,发展轿车工业成为会议讨论的重要内容,资金问题是讨论的焦点。此时,中汽总公司也向国家计委提交了《八五期间汽车工业基本建设安排方案》。

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发展现状,1989年,原中汽联撤销,重新恢复为中汽总公司,蔡诗晴任总经理,负责全国汽车工业发展的组织协调和行业管理。新成立不久的中汽总公司从汽车工业行业自身需要考虑,除了要求“八五”期间,一汽、二汽两个轿车厂同时上马外,还要求重型车、轻型车等项目在“八五”期间动工,要求国家在投资上平行安排。中汽总公司的方案基本内容如下:

“八五”期间共安排260个项目,投资140亿元资金,其中专项贷款资金84亿元。260个项目中,限上项目57项,投资74.3亿元。其中整车及总成项目29项,投资58亿元,零部件项目28项,投资16.34亿元。

中汽总公司设想,“八五”期间,中国轿车、轻型车、重型车齐头并进,其中仅轿车工业要形成51.5万辆的生产能力,共建设50个轿车零部件“小型巨人”。中汽总公司希望借助这次中国轿车工业发展使得中国汽车产业能够借助国家政策得到一次全面的跨越式的发展,其想法可以理解。但这个方案与国家的经济实力有着明显的差距。

拿到中汽总公司这个规划,国家计委相关司局倒吸一口凉气。140亿的投资规模远远超出了国家计委80亿的测算,即使国家计委将“八五”期间全国机电、纺织、汽车等项目所有的资金都给中汽总公司都不够。他们认为,中汽总公司的《八五期间汽车工业基本建设安排方案》与中央的要求存在很大差异。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年规划和“八五”计划的建议》中,对国民经济发展有着明确的要求:

必须坚持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发展……必须坚持社会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基本平衡,在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的安排上认真执行量力而行的原则,稳扎稳打,注意防止和克服急于求成的倾向。合理确定和安排国民经济发展的重大比例关系,保持全国财政、信贷、物资、外汇各自的和相互间的基本平衡。

今后十年特别是“八五”期间要立足于现有基础,少搞新建,多搞挖潜,加强技术改造,强化经济管理,为长远的经济发展创造更为良好的条件。

汽车制造工业在整个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应当在全国范围内统筹规划,合理布局,促使其健康发展。

可以清楚地看出,中央对“八五“规划的要求是:“持续稳定协调发展”“坚持社会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基本平衡,在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的安排上认真执行量力而行的原则,稳扎稳打,注意防止和克服急于求成的倾向”,“立足于现有基础,少搞新建,多搞挖潜,加强技术改造”,对汽车制造业更是明确要求,“在全国范围内统筹规划,合理布局,促使其健康发展”。

虽然国家计委工业二司最初为“三大三小”规划了80亿,但这仅仅是主管司局所做的测算,国家“八五”规划的“笼子”里,全国各行各业要上的项目太多,大家都往“笼子”里挤。工业二司副司长徐秉金回忆:

当时国家要上的项目太多,初期预算给机电项目的总数不过30亿。这点钱建一个汽车厂都不够,“三大三小”六个项目还有零部件项目怎么办?我们当时的做法是,对中汽总公司过大的方案拼命压,反过头来,在国家的大“笼子”里,又拼命为汽车项目争取资金。

国家计委与中汽总公司对“八五”期间中国汽车工业发展的分歧点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关于整车厂,二是关于零部件企业建设。

关于整车厂,中汽总公司的意见是“三大三小”齐头并进,尤其是正在与德国大众谈判的一汽轿车项目和正在与法国雪铁龙谈判的二汽轿车项目都要同时上。

国家财力有限,整个“八五”期间,国家给机电产业包括汽车在内的投资只有不到30亿,建一个轿车厂也不够。矛盾的焦点集中在一汽、二汽两个轿车合资企业究竟是同时上还是一个先上一个暂缓。手上的钱请一桌客都不够,却有两桌客人要同时入席,怎么办?围绕着这个问题,中汽总公司与国家计委,国家计委内部,甚至国务院领导对此都提出不同看法,李鹏总理召开了两次国务院办公会议都没能协调下来。

为解决难题,国家计委内部长期司、投资司、外资司、工业二司会同机电部、中汽公司、二汽厂领导一起反复商量测算。期间,按照邹家华的指示,徐秉金带领汽车处的陈建国、陈斌等人到二汽驻京办与二汽负责人一笔一笔算账。经过反复计算与调查,写出《关于八五期间我国轿车工业发展的调整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摘要如下:

一汽1988年通过技贸结合引进西德大众公司奥迪100轿车技术,生产纲领年产3万辆中高级轿车,1989年已组装4000辆,国产化水平6.7%,在此基础上再扩大生产未来型高尔夫普及型轿车。

二汽于1989年得到国家批准同法国雪铁龙公司合资生产普及型小轿车,生产纲领15万辆。由于法国政府贷款不落实,至今尚未启动。

上海于1984年经国家批准同西德大众公司合资生产桑塔纳小轿车,生产纲领为年产3万辆,发动机10万台,经国家批准的散件组装轿车8.9万辆,到目前已生产5.2万辆,国产化水平达到28%。

北京于1984年和美国克莱斯勒公司合资生产切诺基吉普车,生产纲领年产2万辆,发动机3万台,1989年组装6000辆,国产化水平达到30%。

广州于1985年经国家批准同法国标致汽车公司合资生产标致504及其变形505.生产纲领为年产1.5万辆,发动机3万台,1989年生产3700辆,国产化水平达到24%。天津汽车公司1989年经国家批准从日本丰田汽车公司所属的大发公司引进技术生产夏利微型轿车。生产纲领为年产3万辆,发动机4万台。1989年生产4600辆,国产化水平达到40%。除了这“三大三小”外,上海每年还可生产上海牌轿车7000辆。综上所述,每年可向国内市场提供轿车资源4.33万台。这与国内最低需求标准10万辆还有相当大的差距。

目前国内轿车市场供需矛盾日益突出,前期进口的20多万辆轿车的更新相继到来,进口的压力越来越大,由于轿车的价格居高不下,在超高利润的刺激下,不少地方都想利用“时间差”酝酿上轿车项目,有蜂拥而上之势。如不加以控制,有可能冲击国家定点轿车厂的建设和生产。

“意见”最后提出:

为了抑制盲目发展趋势,根据当前我国国民经济治理整顿的要求,对原来的轿车发展方针进行适当的调整是必要的……根据我国轿车发展的实际需要,“八五”期间共需投资86.65亿元。这个方案比中汽联提出的“八五”期间发展轿车需要176亿元投资、51.5万辆总规模方案压缩了50%。在86.65亿元的总投资中,基本建设36.7亿元,其中利用外资14.62亿元;技术改造49.95亿元,其中利用外资0.88亿元。鉴于轿车发展中的关键在于零部件,总投资中,用于零部件的投资为45亿元,这在我国汽车工业发展史上是前所未有的。

我们认为,对已确定的“三大三小”轿车项目要区别情况,量力而行,不能齐头并进。“三大三小”中要优先考虑“三大”的发展,“三大”要确保一汽、二汽。一汽、二汽要根据它们的现有条件进行综合分析、比较,确定先后,错开投资高峰,在“八五”期间,集中财力建成一个。根据国家的财力和一汽、二汽现有条件,一汽先起步,“八五”内建成;二汽在“八五”期间做好前期准备,“八五”末期再考虑开工,“九五”期间建成。

这份“意见”具有明显的针对性,分析有理,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对解决问题起到了极大的作用,得到邹家华的高度重视。邹家华批示:

一汽、二汽合资要错开投资高峰,两个汽车厂的建设都要上,但要分步实施,确保重点。

国家计委最终决定:根据国家的财力和一汽、二汽现有条件,“八五”期间,一汽项目先起步,1991年开工,1994年建成;二汽项目“八五”期间做好前期准备,1994年开工,“九五”期间建成。“首先确保一汽三万辆先导工程”,国家计委将这一方案上报国务院。

1990年2月,国务院正式批准一汽15万辆轿车合资项目可行性报告。1991年4月,全国人大七届四次会议通过国家计委起草的国民经济发展“八五计划”纲要,纲要中明确提出:

汽车制造工业在整个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应当在全国范围内统筹规划,合理布局,促使其健康发展。

邹家华大力发展中国轿车工业,“八五”期间汽车工业“重点建设一汽、二汽、上海的轿车合资项目”的设想终于得以实施。

零部件工业尤其是轿车零部件工业的发展是“八五”规划中另一重大难题。

汽车生产主要指轿车和卡车,轿车生产与卡车生产相比,卡车的技术要求相对较低,而轿车的舒适性、安全性较之卡车要高得多,因此,国际汽车行业有一种共识,卡车生产是小学水平,轿车生产属于大学水平。

欧洲、美国等老牌汽车大国发展历程中,汽车首先是坐人,然后才是拉货。中国与这些国家的国情不同,国家经济落后,工业基础差,百姓生活贫穷,国家没有汽车生产能力,汽车全靠购买。解放后,为解决国民经济建设对生产运输工具的需要,在苏联的帮助下,建立起了自己的汽车工业,但只能生产单一的卡车。以后,随着需要,开始逐步发展轿车,但中国的轿车工业是在卡车工业的基础上起步的。本来就散乱差的卡车零部件企业面对技术要求完全不同的轿车零部件,显示出了极大的不适应。当刚刚开始合资的轿车企业拿出零部件要求在国内组织生产时,全国竟然没有几家企业能够生产出符合技术与精度标准要求的产品来,有的即使试制出来,但以现有的加工设备、技术水平和生产能力,也无法实现批量生产。上海桑塔纳零部件国产化的艰难和缓慢,彻底暴露了中国汽车零部件企业的真实水平。要发展中国轿车工业,一定要解决零部件企业发展问题。

在制定汽车产业“八五”规划的同时,邹家华即指示工业二司副司长徐秉金,同步安排汽车零部件产业“八五”规划。国家计委在编制“八五”规划“笼子”时,需要和相关部门协商。为此,国家计委工业二司、长期司、投资司共同与中汽总公司就“八五”期间,全国汽车零部件企业技改方案作了深入的协商。1990年8月15日,工业二司机电一处戴钦吉、李凝就协商情况写出报告:

从中汽总公司“八五”技改方案来看,与国家“八五”规划总思路及重点项目的安排原则脱节,有些项目改造内容不清,改造目的不明。

零部件是“八五”汽车工业规划的重点,中汽总公司的方案重点安排70种关键品种,170个既能国产化配套,又能出口创汇的项目,形成50家“小型巨人”。但在具体安排项目中,安排了28个限上项目,其中国内配套25个,出口项目3个,而限上项目的总投资仅占“八五”拟安排投资的22%,同时限上项目安排的原则标准说不清。有78%的投资共142个项目作为限下项目投资,这样必然造成限下项目投资分散,与国务院领导再三强调零部件企业要“高起点、大批量、专业化”及安排项目一定要考虑经济规模和面向两个市场的原则不符。

我们的意见是,“八五”技术改造规划应按照“控制总量,调整结构,提高效益,整顿秩序”的方针,针对汽车工业存在的问题和国家财力有限的实际情况,提出明确的安排原则。整车项目,应以提高产品质量,扶优治散的原则,重点支持有出口能力、替代进口、节能节汇及引进新机型的消化吸收工作。

零部件项目应在“七五”引进56项技术的基础上,择优选择一批产品具有80年代或90年代国际水平,覆盖面大,有一定经济规模,产品有一定外销比例,企业具有自我开发能力的项目,确保“八五”期间建成。资金要多渠道,集中使用,限上项目应占总投资60%~70%,要避免遍地开花不结果的现象发生。

建议中汽总公司按照家华同志和有关领导对零部件规划发展的知识精神,认真编制好“八五”技改规划。

几天后,邹家华在这份报告上做了重要批示:

我赞成狠抓一下零部件批量生产的技术改造。现在原则都有了,要研究具体意见。

1.有多少资金?包括银行贷款、企业自筹。

2.确定那几个零部件?

3.按这些零部件确定一些工厂。

4.这些工厂的技术改造内容有哪些?要达到什么目标?

5.这些零部件都和谁配套?

6.最后要以质量和价格的竞争力取胜。

7.当然能干多少要看经费的可能。

8.总之要集中力量办成几件事。

9.其他就靠企业自筹自己解决了。

做完这些批示,邹家华意犹未尽,又在报告上补充了几句:

举个例子说,如轿车上所需要的反光镜、雨刷子、门锁。

邹家华长期在基层从事生产管理工作,对企业的想法和生产中的实际情况了如指掌。他的批示具有极强的针对性和指导性。尤其是后来举的三个产品。反光镜、雨刷子和门锁技术含量不高,生产简单,根据中国零部件企业的现状,完全可以作为“高起点、大批量、专业化”的起点,邹家华以后多次对汽车企业说,一辆车上有两个前门和后备箱共3把门锁,50万辆轿车需要多少?再加上零部件市场储备,这是多大的量?科技含量高的产品我们暂时不能生产,我们应该从这些简单产品入手,逐步向科技含量高的零部件发展,就能取得成果。

根据邹家华的指示,徐秉金代表国家计委与中汽总公司再次就“八五”期间汽车工业零部件发展规划进行了协商。虽然双方反复商讨,但未能取得一致意见。1990年8月17日,中汽总公司仍按照自己的意见向国家计委报送了《汽车零部件行业“八五”计划说明》(中汽规字[1990]438号)。

8月25日,这份文件送到邹家华的案头。在这份文件上,邹家华仅作了简短且意味深长的批示:

请工业二司研究。

经过一段时间的认真分析对比后,1991年1月30日,徐秉金给分管领导国家计委副主任郝建秀写了书面研究报告。

建秀同志:

遵照家华同志和您的批示,从去年8月份我们就同中汽公司就“八五”期间汽车零部件规划问题进行了反复协商和研究。中汽总公司很重视,并提出汽车零部件“八五”规划草案。该方案共有400项,总投资为102亿元,其中需要贷款78亿元。我们认为该方案过大,与蔡诗晴同志向家华同志汇报时提出搞几十个小型巨人的想法有较大出入。为此,我们又与中汽总公司交换意见,但中汽总公司仍坚持他们的原方案。这样就很难落实家华同志的“狠抓一下零部件批量生产,集中力量办成几件大事”的指示。为把工作落到实处,我们对中汽总公司方案逐个进行了分析,发现中汽方案的一个主要问题是项目十分分散,没有按照择优布点的原则进行安排,也没有按照每个零部件的需求量和资金承担能力来考虑重点发展的零部件项目。如照此安排很可能造成大家一起上,最后谁也上不去,即使上去了,由于拖了很长的时间,又变成落后了的局面,还得再次引进。举例如下:

散热器安排11个厂点,新增能力230万只/年,约为年需要量的2.4倍;

车桥安排9个厂点,新增能力675万根/年,约为年需要量的3.8倍;

减震器安排10个厂点,新增能力1370万只/年,约为年需要量的5倍;

活塞安排13个厂点,新增能力2175万只/年,约为年需要量的5.5倍;

活塞环安排11个厂点,新增能力20100万片/年,约为年需要量的17倍;

起动机安排16个厂点,新增能力312万台/年,约为年需要量的3.5倍;

发电机安排12个厂点,新增能力227万台/年,约为年需要量的2.6倍。

在我委研究“八五”汽车发展规划中,1995年当年汽车产量初步定为90万辆,其中轿车25万辆,按此规划并考虑留有充分余地,中汽总公司安排的零部件的项目新增能力也大大超过需求,我们认为这样的重复和浪费不能再继续下去了。

为了贯彻家华同志关于零部件项目规划安排的9点具体指示,我们认为每个零部件品种只能确定2~3个厂点,并要考虑零部件本身对车型需要的覆盖面,还要充分利用现有企业能力和竣工企业的优势来统筹考虑编制“八五”计划。目前先确定40~50个零部件项目,作为第一批零部件技改专项启动,并从中再选择几个重中之重的项目在“八五”前3年重点抓,抓出成效来。

郝建秀批示:

拟同意二司的意见。不要将摊子铺得太大,国家又没有投资,反而搞不成。还是突出重点,少而精比较好。

邹家华批示:

总的精神是对的,每一种零部件的点不能铺得太大,而且要尽可能利用现有的能力,最好能在现有的厂点中选择其班子好、质量好、技术好、基础好的厂点,重点予以支持和扶植,当然,实在选不出来也不排除新安排。不要有饭大家吃,结果一个也上不去。此件请光远、诗晴同志阅。

事情过去20多年了,徐秉金回忆此事时仍然情绪激动:

当时国家经济那样困难仍然下决心要克服困难上轿车。我们应该体谅国家困难,制定出实事求是、符合实际情况的规划。中汽总公司的方案就是“钓鱼”,先把盘子做大,然后再来慢慢向国家要钱。这种不顾国家财政现状的“钓鱼”工程造成多少“胡子工程”,浪费了国家大量的钱财,最后很多投资打了水漂,吃亏的是国家。

1991年4月,国民经济发展“八五”计划在全国人大七届四次会议通过,6月,国家计委和中汽总公司联合在广东东莞召开轿车零部件工业座谈会,这是国家计委第一次为轿车零部件发展专门召开的会议。国家计委相关司局、中汽总公司、国家海关总署、国家税务局、工商银行总行、建设银行总行、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国家机电轻纺投资公司,“三大三小”六个轿车厂和部分零部件企业以及各省市的分管领导,行业主管部门都出席了会议。会议的目的是统一思想,统一认识,统一行动,是轿车零部件工业在“八五”期间有一个显著的进步。

会议开得十分热闹,虽然大家各抒己见,也有为了利益问题而争吵,但都认识到:轿车零部件是轿车工业的基础,现在这项工作已经抓晚了,如果再不加快轿车零部件工业的发展,势必打乱国家对轿车工业的整体战略部署,甚至还会影响到本世纪末实现我国汽车工业的发展和规划目标。要实现这一目标,落实“八五”轿车零部件规划必须要实现三个转移:

1.要从发展一般汽车零部件转移到以发展轿车零部件这个中心上来;

2.国产化工作要从试点、试制、小批量供货转移到按主机配套要求,形成一定批量,稳定质量,降低成本,严格供货期的重点上来;

3.从一般的依靠技术进步转移到更有针对性,攻克轿车零部件技术难关和发展高技术领域方面来。

鉴于国内现有的轿车零部件企业规模小、基础差、技术水平低;产品品种少,批量小,专业化水平低,没有技术开发能力;技术改造资金极度缺乏,存在着严重的结构性缺陷,完全不适应“三个转移”的要求。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从改善产业结构和提高企业素质着手。

1991年7月27日,国家计委工业二司副司长徐秉金与中汽总公司副总经理吕福源两人联名向国家计委副主任郝建秀和邹家华写出汇报材料,提出落实“八五”汽车零部件发展的意见:

“八五”期间轿车零部件工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

1.紧紧围绕“三大三小”,重点是“三大”,兼顾其他;

2.布点选点要充分利用现有基础,每种重点关键零部件扶持1~2个点,在规划工作上,将宏观控制和引入竞争机制结合起来;

3.集中力量建设几个具有大批量、高起点、专业化、质量优,具有一定产品开发能力的骨干企业;

4.国家、行业以及各地要采取倾斜政策,给规划内轿车零部件企业予以扶持;

5.通过轿车零部件工业的建设,进一步改善整个汽车零部件工业的产业结构和企业素质。

针对轿车零部件企业散、乱、差的现状,徐秉金和吕福源在汇报材料中提出,实施“八五”汽车零部件规划,一定要做到统一规划,择优布点,分步实施,重点扶持:

不论是中央还是地方,都要将建设项目和建设资金统一纳入国家的规划,在统一规划的基础上,集中力量建成几个大的零部件项目,并以这些企业为龙头,逐步形成若干个专业产品的企业集团。如办一个模具生产联合体,把国内已经形成一定能力的几家汽车模具工厂联合起来,组成全行业的模具生产联合体,同时成立模具设计开发中心,将技术、开发、信息、CAD技术集中在中心。通过这样的组织,可是我国汽车模具的设计制造水平大大提高一步,几年后就可不再购买外国模具,再过几年就可以独立进行车身设计和开发,还可以出口模具。再譬如是否可以在现有汽车集团、军工企业、地方骨干企业中,挑一些条件比较好的零部件企业进行重点培养,发展成为行业服务的骨干零部件厂,比如一汽水箱厂、车轮厂等。

这一设想突出了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体制优势,如果得以实行,中国轿车零部件的几大核心总成如发动机、变速箱、车架、车身、汽车电子、汽车模具等需要大规模投资的项目很有可能会取得突破性进展,也许中国今天的轿车发展会是另外一种格局。遗憾的是,由于多种原因,他们的这一美好设想并未得以实施。

邹家华在他们的报告上批示:

我赞成这个规划,总的原则是三条:厂点少、品种多、批量大。主机厂自制比例应是30%~50%,其余都要搞协作配套。我们的办法就是要重点扶持,每个产品扶持两三个厂。

国内汽车状况不容乐观,国际汽车发展情况如何呢?有比较才有鉴别,1990年6月27~7月14日,徐秉金等人率团考察了世界汽车工业的代表企业——美国通用和日本丰田。面对世界顶级的汽车企业令人眼花缭乱的汽车新技术和新产品,中外汽车工业的差距令代表团在震惊之余也陷入深深的思考。回国后,代表团写出考察报告。摘要如下:

我们在美国通用汽车公司重点考察了技术发展研究中心,S10及S15轻卡生产厂、底特律试车场、西格诺铸造厂、凡嘎特前桥传动轴全自动生产厂、别克奥斯墨比卡迪拉克集团冲压厂以及卡迪拉克分部“里阿太”高级跑车生产厂等企业。在日本丰田汽车公司重点考察了发动机厂、冲压厂、总装厂、技术培训中心、车身厂、电装公司(零部件企业)、丰田博物馆等。通过参观考察,汽车工业的专业化大生产、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的应用、研究与发展,生产企业的现代化管理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1.汽车工业必须走专业化大生产之路

……专业化大生产是美、日汽车工业发展的基础,可以说,没有专业化大生产就没有汽车工业,尤其是零部件工业。

通用公司别克奥斯墨比卡迪拉克集团冲压厂有23条冲压线,17条自动线,46条焊接线,这些装备绝大部分为六七十年代的老设备,通用公司并没有将这些过时的设备放弃,而是增加了由计算机控制的自控设备,使其生产能力大大提高,一个冲压厂向31家企业提供冲压件,年耗钢材21.6万吨。丰田的冲压厂也是一样,宽大的厂房里,67台从300吨到2400吨的冲床分别组成19条生产线,负责提供整个丰田所需的冲压件,年消耗钢材17万吨。通用公司的西格诺铸造厂专业化程度更高,该厂要为6个不同的发动机工厂提供铸件,平均每天生产6个品种的缸体和5个品种的缸盖共1万件缸体、1万件缸盖。

2.高技术领域是汽车工业竞争的焦点

高科技的运用使得汽车工业在技术上始终处于其他行业的先导地位。美国通用和日本丰田为了保证汽车的高速、安全、可靠、舒适、美观、省油、豪华、排放净化,不惜斥巨资研究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通用公司每年投入30多亿美元用于物理、化学、数学、生物、电子、电器、计算机、热能、工程学、工程服务、工程机械、环境保护等方面的研究,内容极为广泛。既有基础理论,又有产品开发,很多先进和尖端的技术如超导、智能化、激光、大规模集成电路和计算机技术都已经在汽车生产和产品上采用。日本丰田公司投入巨资用于高新技术的运用,丰田推出一款大规模应用高新技术的高级轿车“塞尔希尔(Celsior)”用于与德国奔驰公司的奔驰轿车相抗衡,这款产品使得奔驰公司为之震惊。为使产品更具竞争性,丰田公司采用最新的工程经济技术,使汽车总成和零部件均能达到统一的龄期,仅此一项,就能大量节省原材料,降低生产成本,大大提高产品的经济性和竞争力。

3.汽车工业已经进入电子化时代

以大规模集成电路和计算机为代表的微电子技术已广泛用于汽车生产和汽车产品上。通用与丰田从产品的研究开发、模具设计、生产过程控制、质量控制、性能检测、各种安全可靠性试验直至销售订货和市场信息反馈,全都广泛地采用电子技术。生产过程中,大量使用数控机床、机械手、机器人、柔性加工线、加工中心,在汽车产品上广泛采用电子点火、电子启动、电子仪表、发动机电子喷射供油、电子悬挂控制、刹车自动控制、车速控制、“无钥匙锁合系统”、具有记忆的调教装置、综合安全系统、道路识别系统以及各种维修诊断技术。可以看出,未来汽车的竞争,将主要是高技术领域中电子技术的应用。

4.完善的产后服务体系是争夺市场的重要因素

5.技术发展各具特点

除了雄厚的实力和先进的管理外,通用与丰田在技术发展上还各具特色。

美国通用公司技术中心有将近50%的课题是属于长期产品设计和基础理论研究,这种着眼长远的做法使得通用有着雄厚的技术储备,其产品始终居于全球领先地位。而丰田公司对生产管理和技术应用更为重视。丰田公司在生产阶段普遍采用其独有的“看板生产”,即利用计算机网络管理整个生产过程,动态显示车间具体的生产情况,随时处理生产中发生的问题,此举大大提高了劳动效率和产品质量,使得丰田的产品成本普遍低于国外同类产品而更具竞争力。

6.我国汽车工业与发达国家差距继续拉大

由于高技术和先进管理理念的发展和运用,世界汽车工业发展呈现加速态势。先进的计算机辅助设计和计算机模拟实验,新车型的研制周期大大缩短,以往需要七八年时间才能推出一款新车,现在只要两三年甚至更短的时间就能推出一款新车。零部件的技术进步也是日新月异,如丰田公司的发动机,在材料和加工技术不断改进的情况下,重量减轻了48公斤,而动力增加了25马力。电装公司的汽车发电机在输出功率不变的情况下,重量减轻了1公斤。对比我国的汽车工业尤其是轿车和零部件工业,企业结构上各自为政,生产管理落后,技术陈旧,小作坊式的生产方式。我国的汽车工业与发达国家汽车工业的差距越拉越大。要改变这种不利局面,只有在“八五”期间树立明确的战略目标和发展方针,只有观点突破,才有可能使这个差距不再继续拉大。

……

要想彻底扭转中国汽车工业落后的局面,使汽车工业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逐步缩小与国际汽车工业的差距并争取逐渐赶上,必须提高认识、改变观念,对现有的汽车工业布局做出强有力的调整,使生产厂点相对集中,加强规划统筹安排,强化管理,集中投资,确保重点,这样才能有所作为。

几点建议:

1.强化计划管理和指导。汽车工业是高技术密度、高投入、高度专业化、大生产的工业。我国工业基础较弱,资金不足,要发展现代汽车工业需要强化计划管理和指导,通过中长期发展规划、固定资产投资、技术引进、提高管理水平,引入必要的竞争机制……要采取强有力的手段,排除各种阻力,解决生产厂点严重分散的不利局面。对整车、关键总成和关键零部件必须强调集中计划管理。

2.增加投资,加快结构调整。“八五”和今后10年是我国汽车工业发展的转折点,尤其是轿车和零部件工业的发展,如果国家能适当增加投资强度,确保重点工程进度,支持相关工业的发展,汽车工业内部要坚定不移地在结构调整上狠下工夫,做出成效,对铸造、锻造和冲压等行业要组织和引导走专业化生产的路子。

3.积极走合资的道路。根据我国汽车工业的现状,应该创造条件,积极走合资的路子,特别是技术和资金密集的小轿车更是如此。走合资的道路一方面可以解决资金不足的问题,另一方面可以跨越若干技术发展阶段……引进新技术和先进的企业管理经验,加快人才的培养,缩短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4.加快汽车工业人才的培养。要彻底改变我国汽车工业管理素质低的状况,使我国汽车工业走上良性发展的道路,关键之一是人才。今后10年,要有目的、大规模地培养自己的汽车工业人才,建立起我国汽车工业系统研究、开发、试验的力量……

5.建立严格的的引进技术审查制度。为确保引进技术的系统性和成套性,避免引进技术的随意性,必须建立严格的引进技术审查制度。建议组织一个专家委员会,从是否符合我国汽车工业发展战略和总体部署的角度,对引进的车型、总成和关键零部件技术的先进性、适用性、系统性、继承性、消化吸收的可能性进行科学严格的评审,以帮助国家主管部门进行科学决策。

6.筹建对外合作组织……

7.加强汽车行业管理。目前中汽公司既是一个经济实体,管理一部分企业,又肩负着行业管理职能,任务繁重。为加强行业管理,切实做好汽车工业的统筹规划、计划以及政策的研究,建议在机电工业部增设分管汽车行业管理的机构,会同中汽总公司一起加强这方面的工作。

8.根据我国实际,编制切实可行的汽车及零部件产品发展5年和10年规划。

邹家华在这份报告上批示:

请光远、诗晴同志阅,专业化、大批量、全国统一规划,狠抓零部件都是对的,急需落实。报告中所列的国内外的情况有道理,要和国内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落实。

国内国际轿车工业发展的情况两相比较说明,中国与世界轿车发展水平的差距正在进一步扩大,如不迅速从政策层面采取果断措施,中国轿车发展将面临政策不明、资金缺乏、技术落后、市场混乱、管理无章的极为不利局面。从以后发展的实际情况看,由于复杂的国内、国际政治经济环境,虽然国家早在1985年就做出决定:“将汽车工业作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但一直到1993年,国家对于轿车工业都没有明确的政策导向,对于轿车能否进入家庭都没有做出政策决断,导致轿车工业发展不时出现左右摇摆,很多与汽车产业发展相关的政策也不明朗。直到1994年,国家《汽车产业政策》出台,中国汽车工业才首次有了明确的政策依据和发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