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做一件幸福的事
7974600000034

第34章 发表课的魅力

2010年寒假后开学的第一天,按惯例我走进了三年级语文课堂,一上午听了四节课,四位语文老师认真地上了开学第一课,但教学内容各不相同。走出教室,我和一起听课的教学干部朱老师交流:“你说,开学第一节课到底该讲什么?回想我们成年时的学习,开学第一节课老师都会告诉我们本学期的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重点和难点,让我们对一个学期的学习做到心中有数。我们人大附小如何通过上好新学期开学的第一课,培养孩子终身学习的能力呢?让三年级组搞项研究吧,新学期第一课到底该讲什么?”朱老师听后非常赞同,于是,教学干部带领老师们开展了开学第一课——“目录教学”的探索研究。

作为小学课程,“目录教学”对于老师们来讲是个新名词,但是我的提议激发了老师们的创造热情。老师们利用课后及下班时间,全组一起分析研究,明确目标,各抒己见,献计献策,你一言我一语,构建课堂框架,精心设计教学细节。经过几轮研讨后,老师们开始试讲。尽管探索的内容是全新的,既要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为孩子的终生学习奠基,又要给孩子们自主发展的空间,张扬学生的个性等,这有一定的难度,但试讲中暴露的问题,都在教研组老师的共同努力下得到了解决。这么宝贵的研究成果,在全校做个展示吧。于是,决定请查老师来上这节课,看到查老师的表情,我问:“是不是心里有点紧张?”查老师坦言:“很多年没在二百多位老师面前上公开课了,有点忐忑。”我随口说出:“给你找个伴,既然是全组研究的,那就全组老师一起上吧,尝试一下怎么样?”大家眼前一亮:全组老师同上一节课,真是个新鲜事。说变就变,教学干部与三年级组老师重新分工,全组九位语文教师齐上阵,诞生了人大附小有史以来第一节精彩的“发表课”。

老师们兴奋了!原来课堂可以这样创造!教学可以这样精彩!课后,老师们纷纷给我发来短信,感谢学校给予的平台,感恩团队研究中的成长,感叹教育生涯中的奇迹!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教育科研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

研究课后我提议:哪个组还想上这样的课,向教学研究中心报名,团队共同探索,一起成长。各年级语文组老师听后都摩拳擦掌、跃跃欲试。不比赛、不评奖的发表课,令老师们的研究热情空前高涨,大家常常研究到很晚还不离校。

一个月后,多学科融合的发表课——《可爱的小豆豆》诞生了!在同一个主题下,科学、数学、语文、体育、美术教师与学生进行了各具学科特点的互动交流。语文、数学教师落实国家课程,分别指导学生撰写小豆子观察日记,运用统计图表示豆子生长情况;科学教师落实地方课程,为学生讲解豆子的构造;美术、体育教师落实校本课程,启发学生进行小豆子畅想或带领学生做起了“小豆豆快长大”的课中韵律操……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可爱的小豆豆》进一步点燃了老师们的激情和智慧。创意无穷的数学、英语、艺术、科学、体育等学科发表课陆续诞生。《有趣的对联》、《“毽”构七彩课堂》、《梨园新芽》、《小故事,大学问》……它们凝聚着集体的智慧,浸透着每一个团队全体成员的心血,充满着老师们排除万难的士气,开辟出一片更为广阔的创造天地!参与发表课的每一个附小人用自己的行动践行着“处处是创造天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的人生真谛。大家一起创造着附小教师一幅幅幸福感人的画面!

发表课像一朵盛开在人大附小七彩课程百花园中的奇葩,使学生受到多学科文化的浸染,在学生心中埋下多角度思考问题的种子,成就了我们的教师,成就了孩子的多元成长。

2011年12月,在北京市三级课程研讨会上,我们展示了《可爱的小豆豆》一课,引起了强烈的反响。这种课型传播开来后,有专家问我们,为什么叫发表课?我想的是:全组教师共同研究、共同展示、共同来表达他们研究的成果,这就是“发表”的意思吧。于是,逐渐演变成为现在各校都在研究的学科间整合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