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探索神秘的宇宙
7969300000006

第6章 宇宙的秘密(5)

它们的电量相等而极性相反,比如,一个与质子质量相等的粒子,可带的是负电荷,另一个同电子质量相等的粒子,可带的正电荷。1928年,著名的英国青年物理学家狄拉克从理论上提出了带正电荷“电子”的可能性。这种粒子,除电荷同电子相反外,其他都与电子相同。1932年,美国物理学家安德逊经过反复实验,把狄拉克的预言变成了现实。他把一束酌射线变成了一对粒子,其中一个是电子,而另一个是同电子质量相同的粒子,带的就是正电荷。1955年,美国物理学家西格雷等人在高能质子同步加速器中,用人工方法获得了反质子,它的质量同质子相等,却带负电荷。1978年8月,欧洲一些物理学家又成功地分离并储存了300个反质子。1979年,美国新墨西哥州立大学的科学家把一个有60层楼高的巨大氦气球,放到离地面35千米的高空,飞行了8个小时,一共捕获了28个反质子。

从此,人们知道了每种粒子都有与之相对应的反粒子。

于是有人认为,宇宙是由等量的物质和反物质构成的。

那么,宇宙中到底存不存在着反物质呢?又是否存在着一个反物质世界呢?按照对称宇宙学的观点,回答是肯定的。

这一学派认为,我们所看到的全部河外星系(包括银河系在内),原本不过是个庞大而又稀薄的气体云,由等离子体构成,等离子体包括粒子和反粒子。

当气体云在万有引力作用下开始收缩时,粒子和反粒子接触的机会就多了起来便产生了湮灭效应,同时释放出大的能量,收缩的气体云开始不断膨胀。这就是说,等离子气体云的膨胀,是由正、反粒子的湮灭引起的。

按照这种说法推论,在宇宙中的某个神秘的地方,必定存在着反物质世界。如果反物质世界真实存在的话,那么,它只有不与物质会合才能存在。

可物质和反物质怎样才能不会合呢?为什么宇宙中的反物质会这么少呢?我们的疑点很多,想要弄清楚谜底究竟是什么,就必须通过人类不懈的努力去探索和研究,只有这样才能寻找出最终的答案!让我们拭目以待。

宇宙中的“黑马”

1961年,在巴黎天文观测台工作的法国学者雅克·瓦莱发现了一颗运行方向与其他卫星相反的“怪异”

的地球卫星,这颗来历不明的卫星就被命名为“黑色骑士”。

紧接着,世界上的许多天文学家按瓦莱提供的精确数据,也发现了这颗环绕地球逆向旋转的独特卫星。

法国著名学者亚历山大·洛吉尔认为,“黑色骑士”可以用与众不同的方式绕地球运行,表明它具有能够改变重力的巨大影响力,而这只有作为外星来客的UFO(不明飞行物体)才能做到。

他推断这颗被称作“黑色骑士”的奇特卫星可能与UFO有联系。

1983年1~11月,美国发射的一颗红外天文卫星在北部天空执行任务时,在猎户座方向两次发现一个神秘莫测的天体。两次观测这个天体时隔6个月,这表明它在空中有相当稳定的轨道。

根据前苏联的卫星和地面站的跟踪显示,这颗卫星体积异常巨大,具有钻石般美丽的外形,而且外围有强磁场保护;内部装有十分先进的探测仪器。它似乎有能力扫描和分析地球上每一样东西,包括所有生物在内。它同时还装有强大的发报设备,可将搜集到的资料传送到遥远的外空中去。真是一个高深莫测的“家伙”!

1989年,在瑞士日内瓦召开的一次记者招待会上,苏联的宇航专家莫斯·耶诺华博士向媒体公开了此事。他强调说:“这颗卫星是1989年底出现在我们地球轨道上的。经过仔细地分析核实表明,它肯定不是来自我们这个地球的。”

他郑重表示,苏联将会“出动火箭去调查,希望能把事情查个水落石出。”

此事被披露后,至今世界上已有200多位科学家表示愿意协助美苏去研究这颗可能是来自外太空某一个星球的人造天体。法国天文学家佐治·米拉博士说:“显而易见,这颗卫星‘长途跋涉爷才来到地球,它的设计也是这样,虽然只是初步估算,但我敢说它制成后至少有5万年之久!”

运行在地球轨道上的不仅有完好的外来人造卫星,而且有爆炸后存留的外星太空船残骸,前苏联科学家在20世纪60年代初期,首次发现一个离地球达2000千米的特殊太空残骸。经多年刻苦研究后,他们才确信那是由于内部爆炸而变成10块碎片的外星太空船的残骸,并向报界宣布了这个消息,引起了世界上的极大关注。

莫斯科大学的著名天体物理学家玻希克教授说,他们使用精密的电脑追踪这10片残骸的轨道,发现它们原先是一个整体,据推算它们最早是在同一天——1955年12月18日——从一个相同的地点分离出来的,显然这是一次强烈的爆炸导致的。

世界顶级的前苏联天体物理研究者克萨耶夫说:“其中两个最大片的残骸直径约有30米,人们可以假定这艘太空船至少长60米,宽30米;从残骸上看,它外面有一定数目的小型圆顶,装设望远镜、碟形无线以供通信之用。此外,它还有舷窗供探视使用,其内部设备非常先进。”这位研究者补充说:“太空船的体积显示出它有好几层,大概有5层。”

另一位前苏联物理学家埃兹赫查也强调说:“我们多年搜集到的所有证据表明,那是因机件故障而爆炸的太空船”。他还说:“在太空船上极有可能还存在着外星乘员的遗骸。”

前苏联科学家的发现已使美国同行产生了非常浓厚的兴趣。美国核物理学家与宇航专家斯丹顿·费德曼说:“如果我们到太空去收集这些残骸,相信我们有能力把它们拼合起来。”

无边神秘的宇宙,给我们带来了太多的猜想,制造了种种的“谜团”。直到科技发达的21世纪来到,我们的科学家依然不知道这5万年前被发射升空的人造卫星究竟是从何而来的,它幕后的主谋又是谁,它来这儿的目的到底又是什么。

旋转中的宇宙

地球一刻不停地自转,使人类生活在昼夜交替的景色之中。宇宙间的物体很少有不旋转的,自转着的地球和所有它的自转着的姊妹行星都绕着自转着的太阳运行,而太阳又和数千亿颗自转着的恒星一道绕着银河中心旋转,组成我们的银河系。银河系的旋涡结构与奶油倒进一杯咖啡里形成的旋涡花样很相似。奶油的分子是由电子、质子和中子这样一些不停地旋转着的粒子组成的。而目前已知的宇宙中最小的和最大的物体;夸克和超星系团,也都在一刻不停地转动着。宇宙在旋转吗?如果它真的在旋转将产生哪些后果呢?

设想在正方形的四角各有一个星系,若忽略星系间的引力相互作用,则它们将随着宇宙的膨胀而相互退行。在单纯膨胀的宇宙模式中,这个正方形仅仅是随着时间变大而已。在较为复杂的情形下,正方形切变为增大的平行四边形。但若宇宙在旋转,则星系将沿着螺线形轨道相互退行。

1982年,法国天文学家保罗·伯奇在研究130多个河外双射电源的观测数据时,发现这些源所在空间磁场矢量的方位角与各相应射电源主轴的方位角之差,在一半天空为正值,而在另一半天空为负值。伯奇认为这是由于这些天体相对于星系际介质作旋转,而旋转轴与宇宙旋转的轴相重合的结果。他还计算出,宇宙旋转的角速度大约为每年2伊10—8角秒!

目前,宇宙学家和粒子物理学家公认的暴胀宇宙模型能够解释宇宙学中长期存在的一些谜:如在宇观尺度上宇宙是均匀的和各向同性的,宇宙的密度接近于使其停止膨胀所需的临界密度,等等。1983年,欧洲核子研究中心的伊里斯和奥立夫从理论上探讨了在早期宇宙中宇宙旋转对暴胀模型的影响。从观测到的2.7K微波背景辐射的均匀性(温度起伏在万分之一)可计算得:今天,宇宙作为一整体,其旋转速度不能大于每年4伊10—11角秒,比上述伯奇的计算结果小3个数量级!至于宇宙为什么转得这样慢,伊里斯和奥立夫统一认为这是宇宙暴胀的自然后果。即使极早期宇宙旋转得很快,经过暴胀阶段它便急剧地减慢。因为,在暴胀阶段宇宙的体积增大了10多倍而其角动量却保持不变,犹如冰上舞蹈家张开双臂时其旋转速度自然减慢的情形一样。

与此同时,英国剑桥天文研究院的费乃伊和韦伯斯特对伯奇处理观测数据的统计分析方法进行了检验。他们发现,伯奇所取射电源样本的延线(主轴)取向和其在天空的位置之间在扭转的意义上没有不对称的明证。他们还认为,伯奇发现的其他不对称性,包括来自这些射电源的射电波的偏振方向的不对称性,可能是由于在对视线方向星际介质的影响做校正时的系统误差所致。

但剑桥大学的统计学家肯德尔和杨对新获得的一些河外射电源的观测数据用他们自己发展的统计分析方法处理,所得结果却表明宇宙旋转现象是存在的。

1984年,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的宓坦霍尔茨及克隆贝尔格对277个河外射电源的数据用适当的统计方法重复伯奇的分析,未获得大尺度各向异性或宇宙旋转的明证。同年,美国苏塞克斯大学的巴罗、索鲁达和波兰天文学家居斯凯维茨利用对2.7K微波背景辐射均匀性的最新测定值,从理论上探讨了对宇宙旋转角度的限值。他们的计算结果是:如果宇宙是开放的,也就是说如果宇宙永远膨胀下去,其旋转不能快于每年约10—9角秒。这一结论立即排除了伯奇效应的任何宇宙旋转的解释,对于其他宇宙模型,限值更为严格。

由此可见,宇宙是否在旋转涉及观测精度,处理数据所用的统计分析方法及宇宙模型等一系列问题,短期内还下不了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