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探索神秘的宇宙
7969300000017

第17章 太阳和太阳系(2)

目前“旅行者号”和“先驱者号”探测船已经飞越了冥王星轨道,成为离地球最远的探测器。为了达到这一目标,科学家花费了十几年的时间,其间还不断利用大行星的引力加速(称为“引力跳板”技术)。而且从一开始,它们就是用最强大的化学火箭(“土星号”)发射的。

下面的方法是科学家想到的飞越太阳系到达其他恒星的方法。其中有一些现在就可以实现,而另一些也许永远只能停留在设想阶段。

利用核能的核动力火箭

20世纪50年代,随着和平利用原子能的呼声日益高涨,原子火箭发动机应运而生。法国人设计了以水为工作物质的原子能火箭,它靠核反应堆产生的热量将水汽化,高速喷射出的水蒸气能使星际飞船逐渐加速。火箭要喷出5000吨的水才能在50年内把飞船送往最近的恒星——比邻星(距地球4.22光年)。

一般化学火箭的结构质量占总质量的6%~10%,有效载荷仅占1%;而原子能火箭的结构质量占总质量的12%~15%,但有效载荷可占总质量的5%~8%。以氘为燃料的核聚变火箭,排气速度可达15000千米/秒,足以在几十年内把宇宙飞船送到别的恒星。

聚变比裂变放出更大的能量。在一个核聚变推进系统中理论上每千克燃料能够产生100万亿焦耳能量——比普通化学火箭的能量密度高1000万倍。核聚变反应将产生大量高能粒子。用电磁场约束这些粒子,使之向指定方向喷射,飞船就可以高速前进了。为安全起见,核飞船至少应在近地轨道组装。为利用月球上丰富的氦资源,月球也是理想的组装发射地。此外也可以在拉格朗日点(此点处的物体在绕地球运转的同时保持与月球相对距离不变)处进行组装,原材料从月球上用电磁推进系统发送。

用光驱动的光帆

中国古代的纸鸢无法和现在的超音速飞机同日而语,今人设想的喷射式推进系统也不能和未来实际的星际飞船相提并论。但相对于核动力火箭来说,以下几种进入太空的方法更有可能在未来的星际飞行中使用。

15世纪地理大发现时期,西欧的水手们扬帆远航,驶向传说中的大陆。未来的星际航行恐怕还要借助“帆”这种古老的工具,只不过驱动“太空帆”的不是气流而是光。早在12世纪20年代,物理学家就已证明电磁波对实物具有压力效应。1984年,科学家提出,实现长期太空飞行的最佳方法是向一个大型薄帆发射大功率激光。这种帆被称为“光帆”。它采用圆盘状布局,直径达3.6千米,帆面材料为纯铝,无任何支撑结构,其最大飞行速度可达到光速的1/10。

在搭载1吨的有效载荷时,飞抵半人马座的a星仅需40年或更少的时间。以这个速度,太空船可以在两天内从太阳飞到冥王星,但要是飞越另一个太阳系并对其进行考察,这速度显然太低了。

为了进行详细的考察,可以采用“加速—减速”的飞行方案。这时光帆直径取100千米,使用功率为7.2伊1012瓦的激光器向它发射激光。在减速阶段,将有一个类似减速伞的小型光帆被释放出来,它把大部分激光向飞船的前进方向反射,以达到制动的目的。

虽然对技术和经济要求较高,但较其他形式的星际飞船而言,光帆是在技术和经济上最容易实现的方案。根据估算,在使用金属铍作为帆面材料时,飞到半人马座a星的总费用为66.3亿美元,这只相当于阿波罗计划投资的1/4。

虫洞——空间桥梁

不少科幻影片(如《星球大战》)中都有这样的镜头:随着船长一声令下,结构复杂的引擎开始工作,接着宇宙飞船便消失于群星中,几乎就在同时,它完好地出现在遥远的目的地……现代物理学证明,这看似荒诞的场景是可以发生的。

现代物理学(时空场共振理论)认为,时间是能量在时空中高频振荡的结果,宇宙间各时空点的性质取决于该点电磁场的结构特性。

该理论认为宇宙中各时空点有其确定的能量流动特性,它可以用一组谐波来描述。若用人工方法产生一定的谐波结构,使它与远距离某时空点的谐波结构特性相同,则两者就会产生共振,形成一个时空隧道,飞行器可以循着这个时空隧道在瞬间到达宇宙的另一位置。

实施这一方案的关键是飞船必须能产生适当的能量形态,以满足选定时空点的谐波结构特性。通过“虫洞”的星际航行。

还有一种名为“虫洞”的奇异天体,它是连接空间两点的时空短程线。科学家认为,通过“虫洞”可以实现物质的瞬间转移。用这种方法进行的星际航行可以完全不考虑相对论效应。遗憾的是这种理论上应该存在的“空间桥梁”

至今还没有发现。

无疑,无论哪种方法离现实都有一定的距离,但它们在技术上并不是不可行的。无论困难多大,人类探索未知领域的天性不会改变。可以设想,人类最终迈出太阳系篮,飞向星际的日子不会太远了。

寻找太阳系的大行星

人们总是对发现新天体持欢迎态度,尤其是发现太阳系的行星。问题是想当太阳系的行星也要符合标准。冥王星不就被开除出九大行星之列了吗?但只要能发现符合条件的星体,就是有二十大行星也不嫌多,何况是十个。据2005年7月30日美国宇航局太空网报道,天文学家在我们所在的太阳系里新发现了一颗星体,它比冥王星还要大,并把它称为第十大行星(天文学中称之为“X星”),这一报道立即在天文界引起广泛争论。这颗新星的大小不是问题,但如何准确地给行星下定义却成了问题。

自从75年前发现了冥王星后,这是首次在我们所处的太阳系中发现如此巨大的星体。美国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的迈克·布朗在29日傍晚宣布发现了这个比冥王星大的星体,巧合的是,仅仅几个小时前另有一个比冥王星稍小的新天体也被发现,这真是让天文学家和媒体目不暇接的一天。

最新发现的天体被临时命名为“2003UB313”,它与太阳的距离是冥王星与太阳距离的3倍,也就是大约97个天文单位(1个天文单位指的是太阳与地球之间的距离。)它也是迄今为止我们所知道的太阳系中最远的星体,是“柯依伯星带”里亮度占第三位的星体。它比冥王星表面的温度低,是一个非常不适合居住的地方。

行星天文学教授布朗说:“这个新星体明显比冥王星要大。”布朗在29日傍晚美国宇航局主持召开的紧急远程电信会议上对记者们说,这个星体呈圆形,最大可能是冥王星的两倍。他估计新发现的这颗星星的直径估计有2100英里(约3379千米),是冥王星的1.5倍。

这个星体与太阳系统的主平面保持着45毅的夹角,大部分其他行星的轨道都在这个主平面里。布朗说,这就是它一直没有被发现的原因,直到现在才有人观察那个地方。一些天文学家认为它是一条柯依伯星带而不是一颗行星,柯依伯星带是海王星以外的冰块星体区,许多天文学家也把冥王星称为一颗柯依伯带星体。

布朗本人过去也曾表示,冥王星太小,而且是在古怪的倾斜的轨道上运行,因此冥王星不够行星的资格。可是今天他有了一个不同的发现。布朗在远程电信会议上说:“冥王星很长时间以来就被称为行星,整个世界对此已经习惯了。对我来说有一个合乎逻辑的延伸,那就是任何比冥王星大而远的星体都是行星。”

布朗还给出了其他的理由。

他说,“2003UB313”看起来表面上覆盖着甲烷冰,这跟冥王星一样,可是其他的大的柯依伯带星体上没有甲烷冰。他说:“新发现的天体在级别上非常像冥王星。”美国宇航局在一份官方声明中称“2003UB313”是太阳系的第十大行星,从而对布朗的观点给予了有力支持和认可。

布朗曾与朋友打赌:在2005年1月1日之前,天文学家肯定将发现比冥王星大的星体。当年1月8日,他们发现了“2003UB313”。布朗说:“我的第一反应是‘哦,就因为多出7天,我输给了那位朋友。爷”布朗研究小组已经向国际天文联盟递交了给这颗新行星命名的建议,但在该组织作出决定之前,他们不会对外界透露为这颗新星取的名字。

而提前宣布新发现事出有因。

这颗新星是天文学家在帕洛马尔天文台用萨穆尔·奥琴望远镜发现的。布朗表示,由于无论是职业观测者还是天文业余爱好者都可以观测到这颗星星,所以它将成为一个非常令人激动的观测星体。布朗说:“在未来6个月里,它都可以看得见,如果是凌晨的话,目前它几乎就是就在我们的头顶上,在鲸鱼座。”布朗透露,他是与吉米尼天文台的查德·特鲁吉洛以及耶鲁大学的戴维·拉比诺维兹于2005年1月8日发现了这个星体。

在此之前,这个研究小组一直希望首先对数据进行进一步的分析,然后再宣布发现了这颗行星,但他们不得不将宣布的时间提前到美国当地时间29日晚上。因为他们的发现已经走漏了风声。布朗解释说:“有黑客潜入我们的网站,他们正准备将这些数据公之于众。”

布朗与特鲁吉洛首次用48英寸的萨穆尔·奥琴望远镜拍到这颗新行星是在2003年10月31日,然而,这个星体距离地球太遥远,直到他们在2005年1月重新对数据进行分析时,才发现这颗星体的运行情况。在过去的7个月里,他们一直在研究这颗行星,希望对它更准确地估算大小和运行情况。

这些科学家通过其亮度和距离推断在太阳系新发现的这颗行星的大小。它的反射情况尚不得而知,这也是科学家估算的直径是冥王星的一到两倍的原因,但估算是以他们掌握的数据为基础。布朗表示:“即使它百分之百地反射到达它那里的光,这颗行星的体积仍然和冥王星一样大,所以我宁愿说它可能是冥王星的1~1.5倍。我们不敢肯定它到底有多大,但我们百分之百地相信,这是迄今为止在太阳系外层空间发现的第一个比冥王星体积大的星体。”

华盛顿卡耐基协会的行星形成理论家艾伦·博斯却认为这一发现是天文学上的“一大步”,但博斯表示他压根不会称这个星体是行星。他说,取而代之的说法应该是,像冥王星和2003UB313这样的小星体最好应该被称为“柯依伯行星”。博斯在接受电话采访时说:“称它们是行星对太阳系中其他大的星星是不公平的。”

美国西南研究所的阿兰·斯蒂恩是美国宇航局向冥王星发射探测器的“新地平线”计划主管,他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便预言,像冥王星这样的行星会有1000颗之多。他还通过进行电脑模拟得出结论:像火星一般大的行星可能躲在我们所在的太阳系的一些偏远角落,有些行星甚至可能和地球一般大。

X线照片上形成的冕洞

太阳大气最外面的一层叫做日冕。冕的本意是礼帽,日冕确实像顶硕大无比的帽子,从四面八方把太阳盖得严严实实。

除非用一种专门的仪器,否则,平常是无法对日冕进行观测的,只有在日全食的时候,才有机会看到它数十秒或者数百秒钟。日冕一般分为内冕和外冕两部分,从空间拍摄的日冕照片上,可以看到外冕最远一直延伸出去好几十个太阳半径那么大的距离。

日冕呈现出白里透蓝的颜色,柔和、淡雅,令人喜爱。日冕虽然不亮,但用肉眼观测或者拍下照片来看,各处亮度还比较均匀,没有太明显的差别。

可是,从空间拍下的日冕X线照片上看起来,它却是另外一个模样。其中最引人注意的是,日冕中有着大片不规则的暗黑区域,它们并不很稳定,形状时有变化,有人把它们比喻为是日冕中出现的“洞”,冕洞的名称就是这么来的。说实在的,冕洞这个名字并不恰当,因为它基本上都是长条形的,有时从太阳的南极或者北极,一直伸展到赤道附近,长好几十万千米。从X线的角度来看,说它是“洞”还勉强可以,冕洞里确实是“空洞洞”的,穿过冕洞可以直接看到光球,光球是完全不发射X线的,所以在X线照片上,冕洞表现为暗黑色的一片,看起来像是好端端的一个圆面上,被涂黑了一大片。

猜测太阳的“伴侣”

自从科学家通过先计算后观测的方法发现海王星之后,也想用这种方法去发现太阳的附近有没有新的星球,因为唯有如此,天文学中的一些矛盾现象才可以得到合理的解释。到底有没有?能不能发现呢?

太阳伴星是人们假设出来的一颗红矮星或棕矮星,距离太阳50000~100000个天文单位,并以“复仇女神”的名字来命名。

太阳可能存在伴星的理论最先由RichardA.Muller提出,因为他发现地球上出现大灭绝的时间是有周期性的,他提出每隔约2600万年有一次,去试图解释大灭绝的周期性。

该伴星推断其公转周期为2600万年,在经过奥尔特云带时,干扰了彗星的轨道,使数以百万计的彗星进入内太阳系,从而增加了与地球发生碰撞的机会。

现时,尚未有证据证明太阳存在伴星,也使得地球的周期性大灭绝原因受争论。

Matese和Whitman则指出,周期性大灭绝的原因并不一定是太阳存在伴星,并提出可能是因为太阳系在银河系平面上下摆动,并会摄动奥尔特云,其影响与伴星存在的假设相似,但其上下摆动周期仍有待观测。

在天文学上,一般把围绕一个公共重心互相作环绕运动的两颗恒星称为物理双星;把看起来靠得很近,实际上相距很远、互为独立(不作互相绕转运动)的两颗恒星称为光学双星。光学双星没有什么研究意义。物理双星是唯一能直接求得质量的恒星,是恒星世界中很普遍的现象。一般认为,双星和聚星(三至十多颗恒星组成的恒星系统)占恒星总数的一半多。太阳作为一颗较典型的恒星,它是否也有自己的伴侣——伴星呢?或者说,它是否也属于一种比较特殊的物理双星呢?近几年来,这是科学家非常关心的问题,这个问题是由地球上物种灭绝问题提起来的。

太阳光造成的奇观

同时出现五个太阳

中国有则很古老的神话,叫做“后羿射日”。传说在远古的尧帝当政的时候,天上一下子同时出现了10个太阳!江河枯竭,草木枯死,百姓奄奄一息。

在这种危难的时刻,尧帝命神箭手后羿射下太阳,挽救万民。后羿弯弓搭箭,9个太阳纷纷坠地。不想,落在地上的竟是一只只乌鸦,他们的羽毛四散在空中,随风飞去。后来天上就只剩下一个太阳了。

这只是一个美丽的传说,无需考证真伪,但天空中出现多个“太阳”,却是有人亲眼所见。

1933年8月24日上午9时45分,在我国四川省峨眉山的上空,出现一种奇异的景象,在太阳的左面和右面,各有一个太阳,人们惊奇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