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探索神秘的宇宙
7969300000011

第11章 宇宙中的各种天体(5)

从图像中可以看出恒星表面附近气体的复杂运动,但其中有一些利用现有理论尚不能解释。一些科学家们认为,几十亿年后,太阳在生命走到尽头时会迅速膨胀,把包括地球在内的太阳系内行星“吞噬”掉。届时太阳会剧烈地脉动,像TCAM一样成为一颗变星。在脉动过程中,大量物质将被抛入星际空间,太阳的大部分质量都会损失掉,剩余部分将坍缩成一颗白矮星。在银河系中发现的大量变星表明,脉动和质量抛失是恒星死亡过程中的普遍现象,一些变星每年能够抛出相当于一个地球质量的物质。研究这种质量抛失,可以更好地了解恒星生命终结的过程,其中也包括我们的太阳。

一些科学家认为,虽然目前对恒星演化过程还不是太清楚,但基本可以肯定大约50亿年后,太阳就会成为红巨星。那时,地球上的一切生命将不复存在。届时地面温度将比现在高两三倍,北温带夏季最高温度会接近1000益;而地球上面积巨大的海洋,也将会被蒸发成一片沙漠。预计太阳在红巨星阶段大约停留10亿年,光度将升高到今天的好几十倍;它的体积也将比现在更加硕大,若从地面角度观察,会发现它实际上“布满”整个天空。

这样的“世界末日”固然还非常非常的遥远,但是一些人因为提前几十亿年知道了最后的“大结局”,无法掩饰内心的苦涩。因为这样一来,不仅人类,就连一切的生命形态都显得那样渺小,那么“微不足道”。他们会问:“如果生命的演进注定是一场过眼云烟,那么它还有什么意义呢?”

的确,在人类看来,虽然个体生命的意义在于它的有限,但整体生命的意义似乎应该在于无限。在这个信念的支撑下,很多人认为即便没有了地球,生命也会在另一个星球上延续。人类是不会坐以待毙的!他们极有可能在此之前早已移居到太阳系以外其他适合生存的行星上了。银河系中有1000亿颗发亮的恒星,而每一恒星附近常有好几颗行星,在广袤的宇宙里又至少有1千亿个不同的银河系。从理论上讲,适宜人类生存的星球应不止一颗。1957年开始,人类便着手进行太空探险的尝试了;1995年,天文学家第一次发现太阳系之外的一颗恒星附近存在着行星;到现在,人们一共找到了50多颗太阳系以外的行星。也许其中的某一颗,会是未来人类的家园。

预知太阳能量

太阳是地球万物生长的动力源泉。自人类诞生起,太阳就一直是人心目中光明和温暖的使者。在各个国家、民族的神话故事里,太阳是不可或缺的角色。

中国神话有“后羿射日”“夸父逐日”,古代西方有阿波罗神等。

太阳炽热无比,这主要因为太阳每时每刻都在向外释放出巨大的能量。可以毫不夸大地说,地球上人类迄今为止利用的主要能量,直接或间接地都来自太阳。而在人类有史可查的漫长岁月中,太阳光和热都未见有丝毫的减弱,这既让人高兴,又令人费解:如此巨大而持久的能量是从哪里来的呢?

对此,古往今来的科学家们众说纷纭。首先有“燃烧说”,这是一种最原始也是最朴素的猜测。该观点认为,太阳是通过燃烧内部物质而发出光和热的。

有人设想太阳是一只巨大无比的“煤炉”,靠类似煤炭燃烧发出强光和辐射热量。然而,根据测量,太阳表面温度高达6000益,很难解释由碳和氧发生化学反应生成二氧化碳的“燃烧”,能达到这样高的温度。同时,根据测到的数据,太阳每秒的辐射能量以功率单位瓦计算为3.9伊1026,用普通的燃烧难于维持这个大得惊人的天文数字。再者,如果太阳是靠这种化学能来维持的话,最多不过燃烧几千年,可是至今太阳已经存在了45亿年而不见衰退的迹象。由此可见,“燃烧说”不符合事实。

于是出现“流星说”。有人认为太阳周围有稠密的流星,它们以可观的宇宙速度撞击太阳,这样流星的动能便转变为太阳的热能。然而,果真如此的话,欲维持太阳发出那样巨大的能量,坠落在太阳表面上的流星之多,应该使太阳的质量在近2千年内有显著的增加,这就会影响八大行星的运动;但是从八大行星的运动情况来看,并没有什么显著的变化。况且按照牛顿的万有引力理论,流星不会漂浮在太阳的上空,不会大量落在太阳上,它们是以闭合的轨道绕太阳运行。

关于太阳能的来源,第一个可称得上“理论”的,是天文学家亥姆霍兹于1854年提出的太阳“收缩说”。他认为像太阳那样发出辐射的气团必定会因冷却而收缩。当气团分子在收缩中向太阳中心坠落时,势能转变成动能,再转变为热能以维持太阳所发出的热量。但是计算同样表明,如此太阳的寿命不应超过5千万年,而太阳的实际年龄却是45亿岁。面对事实,连亥姆霍兹自己也对“收缩说”头了。

然后是“核燃烧说”。根据光谱分析,早已知道太阳中含有丰富的氢,还有少量的氦。可见,这两种元素一定与太阳能有密切的关系。1911年原子核发现后,人们开始猜测太阳能也是从原子核反应中释放出来的。

已知几个核子(组成原子核的粒子)通过核反应结合在一起,就会放出能量。例如4个氢通过核反应结合成1个氦,便能放出20兆电子伏特以上的能量。按照著名的爱因斯坦质能关系式“E(能量)=m(质量)伊c2(光速)”,4个氢核质量约相当于4000兆电子伏特的能量。而根据太阳的辐射功率,同样可由质能关系估计出太阳每秒减少的质量为4伊106吨,这与太阳总质量2伊1027吨之比为2伊10—21,这就是太阳的“质量亏损率”。两者一比较,便得出太阳寿命估计为几百亿年。于是人们恍然大悟,原来氢就是太阳中的燃料,氦则是它燃烧后的余烬,太阳能来自氢的聚变反应。从太阳光的光谱分析,也证实太阳里确实存在氢气和氦气。

人类对太阳能来源的认识在步步深化,然而,疑团却远未解开。氢弹爆炸是瞬息之间发生的,反应是在顷刻之间完成的,人们至今无法控制聚变反应,使之像裂变反应那样持续进行。要是太阳在进行“氢弹爆炸”,为什么不是所有的氢气一起参加反应?要是所有的氢一起参加反应,反应一次完成,反应之后理应逐渐冷却,但是,研究证明,数百万年来,太阳光的强度没有丝毫减弱。

如果太阳是在进行大规模的有控制的热核反应,那么什么条件使得太阳中的氢能局部地持续地参与聚变反应?有控热核反应正是人们追求的目标,但是至今没有做到。由此看来,太阳能的来源问题,仍是科学家们努力探索的一个谜题。

太阳系中最大的行星

木星是距离太阳第五近的行星,也是太阳系中最大的行星。它的质量是地球的318倍,半径达71400千米,约是地球半径的11倍。它的体积是地球的1316倍,比其他七颗大行星体积的总和还要大,质量是其他七大行星总和的2.5倍。木星距离太阳5.2天文单位,即相距约7.78亿千米。

木星虽然体积庞大,但因距离太阳较远,所以看上去还不如金星明亮。也正因为远离太阳,它的表面温度比地球低很多,“先驱者11号”宇宙飞船测得它表面某处的温度仅为—150益。木星绕太阳公转一圈需要11.86年,几乎每年地球都有机会位于木星和太阳之间。在这样的时间段里,太阳落山时,木星正好升起,我们整夜都能看到它。

木星自转很快,自转一周只需9小时50分30秒。飞快地旋转速度使它的两极方向非常扁平,因此它的外形看起来有点像被压扁的球体。木星外面裹着一层厚达12万千米左右的大气层。木星快速的自转也带动大气层顶端的云层以35400千米/小时的速度旋转,这种高速度产生的离心力把云层拉成线丝,从而使木星云层在赤道上空高高隆起。

木星圆面上有许多带状纹,每条带状纹都与木星的赤道平行。这些带状纹是木星的大气环流。气体中亮的部分叫做“带”,是气体上升的地带;暗的部分叫做“条纹”,是气体下降的区域。

在木星赤道南侧的上空,有一块引人注目的大红斑。这个明显的标志自1665年发现以来,一直没有消失过,只是明暗、形状经常会发生变化。大部分天文学家认为,它可能是一个巨大的气体旋涡。

太阳系中最美丽的行星

在太阳系的八大行星中,土星是公认的最美丽的行星。它的表面呈淡淡的橘黄色,赤道上空有一个发光的环围绕着,好像戴了一顶高贵典雅的帽子。土星绕太阳一圈大约需要29年半才能完成,但自转速度较快,自转周期短,大概只需要10个多小时。由于它自转速度快,产生的离心力大,导致它的外形偏扁。

土星的赤道与其公转轨道有27毅的倾角,与地球的23毅倾角非常相似。当土星公转时,其两个半球交替朝向太阳。这种交替循环形成了土星的四季变化,这与我们地球的四季成因相同。

科学家认为,土星的中心是一个岩石核,外围是一层压缩的冰块,冰块外面裹着由氢和氦等气体构成的大气圈。土星斜着身子绕太阳转动,当它的北极朝向太阳时,那里由于长时间低温而凝结成细小颗粒的氮,被太阳光急剧加热升温,升华成氮气,并一直上升直到抵达低温的云顶,形成光亮的白云,我们称之为“大白斑”。

与地球相比,土星的直径是地球的9.5倍,体积是地球的730倍。土星的核心外面没有像地球那样的幔和壳,只有核外的冰层和与之相连的大气。因此,91它虽然体积很大,但密度却很小。水的密度为1000千克/米3,土星的密度只有水的70%,假如把土星放在水中,它会漂浮在水面上。

土星表面的温度约为—140益,云顶温度为—170益,比木星还低。由于土星表面温度较低,且物质逃逸速度慢,从而使它保留着几十亿年前形成时所拥有的几乎全部的氢和氦。因此,科学家认为,研究土星目前的成分就等于研究太阳系形成初期的原始成分,对于了解太阳内部活动及其演化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