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红楼花影
7966500000019

第19章 凤仙花弹筝乱落桃花瓣

凤仙花,一个名字听起来艳乍却又极为平常的花,因其花头、翅、尾、足俱翘然如凤状,故又名金凤花。因为它的籽荚只要轻轻一碰就会弹射出籽粒,故名“别碰我”。

凤仙花属凤仙花科一年生草本花卉,产于中国和印度。凤仙花的中文别名很多,有诸如透骨草、金凤花、洒金花、芰芰草、指甲花、染指甲花、急性子、海纳花、假桃花、小桃红(因为重瓣花和碧桃花很像)、指甲草、小点红。据古花谱载,凤仙花200多个品种,不少品种现已失传。

凤仙花种子亦名急性子,茎亦名透骨草,均可入药,有活血化瘀、利尿解毒、通经透骨之功效。鲜草捣烂外敷,可治疮疖肿疼、毒虫咬伤。种子为解毒药,有通经、催产、祛痰、消积块的功效;全草捣汁,外用治跌打损伤。

凤仙花的花瓣捣碎后加大蒜汁等粘稠物,可染指甲,染甲数次以后可以根治灰指甲。凤仙花具有很强的抑制真菌的作用,同时它颜色艳丽,用它来染指甲既能治疗灰指甲、甲沟炎,又是纯天然、对指甲无任何伤害的染色方法。

用凤仙花来染指甲在中国也有很长的历史。唐代李贺的《宫娃歌》写道:“蜡光高悬照纱空,花房夜捣红守宫。象口吹香毾登暖,七星挂城闻漏板。寒入罘罳殿影昏,彩鸾帘额著霜痕。啼蛄吊月钩栏下,屈膝铜铺锁阿甄。梦入家门上沙渚,天河落处长洲路。愿君光明如太阳,放妾骑鱼撇波去。”李贺不经意间看见了邻家女子对烛染指,信笔成诗,是为中国妇女用凤仙花“美甲”的最早记录。

元代杨维桢在《凤仙花》一诗中有“弹筝乱落桃花瓣”的语句,形容染红指甲的女子弹筝时,手指上下翻动,好似桃花瓣落纷纷。

《广群芳谱》卷四十七,“凤仙”条记载:“女人采红花,同白矾捣烂,先以蒜擦指甲,以花缚上,叶包裹,次日红鲜可爱,数月不退。”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凤仙花即透骨草,又名指甲草。五月花开之候,闺阁儿女取而捣之,以染指甲,鲜红透骨,经年乃消。”

古人对于花草也有尊贵卑贱之分,曾因凤仙花生命力顽强,随处可见,并不珍惜,而把她喻为“菊婢”,意为菊花的婢女。但是到了近代,少年毛泽东的一首《咏指甲花》却让指甲花扬眉吐气。

据说是一个夏天,少年毛泽东到外婆家附近的保安寺玩耍,看到寺院四周盛开着色彩斑斓的凤仙花。望着不择土壤、顽强生长、傲暑盛开的指甲花,少年毛泽东不禁萌生出写诗欲望,并联想起古人各得其趣的咏花诗文———陶渊明归隐田园,独爱菊花;周敦颐生性清高,独爱莲花。此时的毛泽东却偏爱枝叶弱小、意志坚强的指甲花。从保安寺归来,毛泽东吟成了一首五言诗《咏指甲花》:“百花皆竞放,指甲独静眠。春季叶始生,炎夏花正鲜。叶小枝又弱,种类多且妍。万草披日出,惟婢傲火天。渊明爱逸菊,敦颐好青莲。我独爱指甲,取其志更坚。”伟人毕竟是伟人,少小时候在花花草草上寄寓的都是不凡的志向,全诗以浅近、明快的语言,描写指甲花的生长特性和笑傲炎夏的坚强性格,结尾点明题旨,寄托了少年毛泽东高尚的理想和情操。在毛泽东的诗词作品中,仅只写到过梅花、菊花(黄花)等不多的花卉,而指甲花这样的普通花卉能够得以留在他的诗作里,指甲花当是有幸的。

《红楼梦》中,大观园里种植着很多的指甲花。第二十七回,“宝玉因不见了黛玉,便知他躲了别处去了,想了一想,索性迟两日,等他的气消一消再去也罢了。因低头看见许多凤仙石榴等各色落花,锦重重的落了一地。”可见大观园里是种着许多凤仙花的。

第三十五回,“大家说着,往前迈步正走,忽见史湘云、平儿、香菱等在山石边掐凤仙花呢,见了他们走来,都迎上来了。”于此可见,采摘凤仙花是大观园里女孩子们常有的事情,采了干什么呢,自然就是染指甲了。

《红楼梦》第五十一回,晴雯伤风生病,宝玉叫大夫悄悄地从后门来诊病,晴雯从幔帐中单伸出手去,那太医见这只手上有两根指甲足有二三寸长,尚有金凤仙花染的通红的痕迹。“正说时,人回大夫来了。宝玉便走过来,避在书架之后。只见两三个后门口的老嬤嬤带了一个大夫进来。这里的丫鬟都回避了,有三四个老嬤嬤放下暖阁上的大红绣幔,晴雯从幔中单伸出手去。那大夫见这只手上有两根指甲,足有三寸长,尚有金凤花染的通红的痕迹,便忙回过头来。有一个老嬤嬤忙拿了一块手帕掩了。”

于此可见,古代的少女和今天的女孩子一样都有用凤仙花染指甲的习惯。但是到了现在,由于现代化妆品的生产,这一风俗习惯业已式微,只不过是女孩子们的游戏而已了。

2011年3月31日写于澡雪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