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和俞敏洪一起创业
7960400000012

第12章 在不断成长中提升自己

“俞敏洪语录”我认为全世界最难做的一件事情就是自我提升过程,你有多大的气概,你就能做多大的事情,但没有人生下来就有宏大的气概,这里面有一个不断学习的过程。

“俞敏洪创造”当年陈胜吴广在大泽乡起义的时候,曾经留下来了一句震古烁今的话:“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王侯将相,不是天生的。一位创业者也不可能是天生的成功人士,不可能天生就具备领导者的才能。这些才能都是通过后天不断的锻炼,在实践中锤炼,在无数次的失败中修炼成的。

从俞敏洪的成长中,可以清晰地看出他的成长轨迹。

俞敏洪是一个知识分子,有着知识分子的清高,所以,能够成长为新东方的领头羊,自然有着比别人更为艰难的自我提升过程,个中艰辛,非常人所能够想见。

早在俞敏洪为他人打工的时候,他就注意观察这些培训学校的优缺点,观察这些培训学校对学生的态度、管理以及教育理念上的缺陷,可以说,在没有正式创建新东方的时候,俞敏洪心里已经有了一个新东方的雏形。

但是,天下事都是想着易,做起来难。等到真正开始自己事业的时候,俞敏洪才发现创业的困难比自己想象的要多的太多了,远不是一个北大毕业生所能够解决的。原来自己所要面对的只有学生和黑板,自己开始创业,可以说培训学校每一个人的吃喝拉撒睡,甚至教师手中的一个粉笔头等等问题都要自己亲自过问。而这些创业的“学问”他在课上课下从来没有学的。俞敏洪自己坦承:“我不仅仅是一个教书匠了,我马上要面临好多我没有办法解决的问题。比如说,当我们面对这些公务员的时候,我就不知所措。我知道学生心里再想什么,但我很难知道这些公务员心里想什么,以及他们需要我做什么。”

怎么办?只有从头再来,边干边学。

还是从头说起吧。首先来说一下办学执照问题,就够俞敏洪为难的。当时规定,办培训学校必须要有副教授以上的职称才可以,并且要学校出具证明。而俞敏洪当时仅仅是个讲师,要学校出具证明?俞敏洪刚刚从北大辞职,已经没有自己的单位了,又能去哪里开具证明呢?这时教育主管部门给他出了个主意,让他找一个具有副教授以上职称的人挂名,这样就可以给他出具证明。但是俞敏洪婉拒了这个办法。俞敏洪有自己的考虑:如果办学失败了,自然没有什么,一切后果自己一肩都扛起来就可以了,可是万一做大了,到那个时候,学校是算他俞敏洪的呢?还是算这位教授的呢?这些问题不能不考虑。直到今天,俞敏洪都庆幸自己这一步走得非常正确,没有因为这个问题凭空生出很多的麻烦。

可是执照问题怎么解决呢?俞敏洪无奈之下,放下自己的“清高”,厚着脸皮子去找海淀区教育主管部门,每天去陪着人家喝茶、聊天,和人家拉关系,沟通感情。最后死磨硬泡,人家答应给他半年的试用期,但是如果出现任何问题,就要立即取消培训资格。俞敏洪过了第一关。

从一个优秀的教师向一个优秀的商人转变,俞敏洪还要“恶补”很多在课堂上学不到的东西。请警察喝酒也许是现在俞敏洪想起来最为尴尬的事情了。

由于那时的网络不是太普及,在电视上做广告代价比较高,所以大家的宣传手段主要就是粘贴小广告,因此,中关村,尤其是大学周边的电线杆子就成了各家培训学校的争夺对象,常常是“你方唱罢我登场”,刚刚粘好的广告很快就会被竞争对手覆盖,甚至为了争夺一个电线杆的广告位而大打出手。有一次,新东方的业务员就被对手捅了一刀。

俞敏洪考虑到学校的安全问题,就想和警察拉拉关系。当时的俞敏洪还没有资格和警察建立“警民共建单位”,他就采用警察办案用的“蹲守”方法,在公安局门口蹲了几天,终于找到了一个熟人,托这位熟人请到了公安局的几位警察朋友,请他们吃饭。

毕竟是秀才遇到兵,从小到大,除了和土地打交道就是和书本打交道的俞敏洪哪经过这个阵势?由于缺乏沟通的技巧,而且自己的“江苏味普通话”也妨碍自己交流,他只得频频敬酒,结果一个人喝了一斤多五粮液,最后把自己喝到了桌子下面,还是这几位警察朋友讲他送回了家。

不过,俞敏洪的酒也没有白喝,这几位警察说就冲俞敏洪喝酒的这股劲,俞敏洪这位朋友他们交定了,以后新东方有什么事就找他们。

办学和职能部门打交道毕竟是两码事,为此俞敏洪曾经苦恼了好长时间,经过后来的多次磨练,他终于“凤凰涅槃”,游刃有余的处理这些事情。否则,他也许只能做讲台上一位优秀的俞敏洪老师,而不能够成为新东方的董事长俞敏洪。

学会和职能部门打交道只是一方面,还有很多很琐碎的事情需要俞敏洪亲自去解决。“比如说,和政府各界领导打交道的问题,公安局、治安、卫生、环卫……这个打交道的过程和办学是两码事,所以,经历了很长时间的痛苦。同时,后勤行政管理又变成一个我自己必须管,管到最后发现自己是没有管后勤行政能力的人,常常是这个教室停电,那个教室资料不够了,等等,自己东奔西跑,穷于应付。”

和这些事情相比,更难的还在后面。想要成为一个成功的商人,俞敏洪要走的路还有很长。后来的新东方越做越大,随着众多精英的加盟,逐渐出现了各种利益纠纷。俞敏洪感到新东方到了一个转型的关键时期。而要新东方实现一个飞跃,重要的是自己的思想、领导能力等要有一个大的提升。俞敏洪无奈地说:“新东方想要做大,我不得不学会当领导。之前我没有领导意识,因为是自己干出来的,常常没有领导意识,假装是领导,实际上不是领导,这是最麻烦的事情。”

意识到了自己在领导能力上的局限性,俞敏洪拿出当年学习英语的劲头,开始大量地阅读有关企业管理的书籍,使自己向大型公司领导的角色转变。经过不断的学习、不断的思考、不断的实践,俞敏洪很快由一个草莽式的创业英雄转变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商业思维的管理者。眼界高了,视野宽阔了,俞敏洪管理公司的方式也发生了转变。他综合大家的意见,确定了新东方的公司章程、董事会结构,大家都按照规矩照章办事,从此以后,新东方有了一个比较完美的公司结构,开始走上了正规。用俞敏洪的话说就是:“由原来梁山聚义式的做事方式,变成按部就班的、层次分明的做事模式,从新东方原先的那种激情和狂欢型的做事模式,变成冷静又有判断力的做事模式。”

俞敏洪回忆起这段往事,深有感触地说:“我过去根本不会去看有关管理结构方面的书,道理很简单,很多中国民营企业就是这样起来的,只有迷茫了才会去学习。现在我脑海中有一整套管理组织结构上的知识,谁教我的?这要是搁在两年前是想都不敢想的。”

新东方发展不止,俞敏洪的学习就不会停止。2006年,新东方决定到美国上市,为自己争取更大的发展空间,俞敏洪又一次面临严峻的考验。俞敏洪是文科出身的,对于各种数字图表自然不十分敏感。他自嘲说“当初我是一个对‘有限责任公司’和‘无限责任公司’丝毫没有概念的人,要将新东方变成一个在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上市的公司,难度相当大。对于我来说,我在数学上连0.5和1/2哪个大、哪个小都分不清楚,现在却要看成千上万的数据、报表,这对于我来说又是一个相当大的挑战。”

对付“挑战”的唯一方法,就是“不得不学,必须学。”学习的结果,就是这个“连0.5和1/2都分不清哪个大”的新东方校长,成功地将新东方在纽约证券交易所上市,成为了中国第一家在海外上市的教育企业。

作为一个大型企业的掌门人,要学的还远远不止这些。在新东方上市之前,俞敏洪的日常装束通常是T恤牛仔,一副落魄诗人的样子。但是在上市之后,为了树立新东方的公司形象,一向散漫惯了的俞敏洪也穿起了西装履服,一向口若悬河的俞敏洪,在上市之后,言谈举止之中也多了几分老板的慎重和沉稳。

随着新东方有一个只有十几个学员的英语培训学校,成长为一个国内最大的培训学校,业务涵盖基础教育、双语培训等,俞敏洪也由一个清心寡欲的教师成长为一个校长,一个总裁,直到成为一个上市公司的董事长,而这一切,都是由于自我提升的结果。俞敏洪对于自己的提升还是基本满意的:

“我并没有故意设计自己要从老师变成校长、变成管理者。但是下一步的发展要求你做出角色的转变,你也意识到了如果这个角色你转变不好,那你的企业、你手下的人全会被影响……后来好在我还算是慢慢地勉强追上了新东方发展的步伐。”

“创业宝典”有这样一句诗“在黑暗中前行,我看不到前进的方向”,诗人是为了抒发自己的郁闷心情,但是用来描述创业者倒也很妥帖。给别人打工只要做好本职工作就可以,而创业则每一件事情都要自己亲自过问,甚至有些原来自己根本不需要考虑的问题都要来自己来解决,很多还是自己原来根本就不懂不会的问题,从某种意义上说创业真的是“在黑暗中前行”。

那么怎样才能“看到自己前进的方向”呢?只有自己多学习,在学习中提高自己,在成长中磨砺自己。使自己的知识水平、思维习惯、做事方法能够适应创业的需要。创业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成长的过程,不仅公司在成长,而且创业者本身的素质能力也在不断成长。只有在不断的成长中,不断地提升自己,才能够更好的进行发展,使自己的事业做得更好,发展的更快。

“创业实战”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有一句话很有名,就是“摸着石头过河”,这句话为中国改革开放指明了方向。在创业的过程中,同样需要这种“摸着石头过河”的精神。在创业的过程中会遇到很多的问题,这个时候就要我们“摸着石头”,顺利“过河”。

面对创业过程中遇到的纷繁复杂的问题,现实逼迫创业者必须多多学习,多多思考,不断研究新的方式方法、学习沟通技巧、领导艺术和协调手段等知识;在创业实践中把自己锤炼成为眼界宽、思路宽、胸襟宽的人才。

那么,我们应该怎样来“摸着石头过河”呢?

积极主动发现问题

在创业过程中会遇到很多问题,有些是很明显的问题,而有些问题则是一些潜藏的问题。这就要求创业者要积极主动地发现问题,并且积极主动地寻求解决这些问题的办法,这样就能够更好地学习,同时也会使问题的损失降到最低。

多多学习

创业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很多都是创业者根本想不到的,或者不是自己的特长,这就需要多多学习,积极主动地学习。不仅要向书本学习,还要向对手学习,在实践学习,这样,才能够使自己尽快地成长起来,成为这方面的专家。俞敏洪就是在向对手学习的过程中,创造了自己的独特的教学风格,在实践中,将自己培养成为了一个社交高手。

自己多思考

孔子有句话:“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有时候学习得来的东西,终究不能够完全理解,这时候就要自己多多思考,汲取能够为己所用的东西,抛弃那些不适合自己的东西,这样才能够得到真正适合自己的知识和方法,尤其是那些从书本上学习来的知识,如果没有自己的思考,照葫芦画瓢,照搬照用,最终反而会邯郸学步,反而失去了自己原来的面目。

多与实践相结合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再好的理论,再好的方法,如果不能够和实践相结合,最终只能是书本上的死知识,所以,在学习的过程中要不断的和实践相结合,最终才能够成为自己用得上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