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智商一流、持有大学文凭的才子决心"下海"做生意。有朋友建议他炒股票,他豪情冲天,但去办股东卡时,他犹豫道:"炒股有风险啊,等等看。"又有朋友建议他到夜校兼职讲课,他很有兴趣,但快到上课了,他又犹豫了:"讲一堂课才20块钱,没有什么意思。"他很有天分,却一直在犹豫中度过。两三年了,一直没有"下"过海,碌碌无为。一天,这位"犹豫先生"到乡间探亲,路过一片苹果园,望见的都是长势喜人的苹果树。他禁不住感叹道:"上帝赐予了这个主人一块多么肥沃的土地啊!"种树人一听,对他说:"那你就来看看上帝怎样在这里耕耘吧。"
世界上有很多人光说不做,总在犹豫;有不少人只做不说,总在耕耘。成功与收获总是光顾有了成功的方法并且付诸行动的人。过分谨慎和粗心大意一样糟糕。如果你希望别人对你有信心,你就必须用令人信赖的方式表现自己。过度慎重而不敢尝试任何新的事物,对你的成就所造成的伤害,就像不经任何考虑就执行突发的想法一样严重。没游过泳的人站在水边,没跳过伞的人站在机舱门口,都是越想越害怕,人处于不利境地时也是这样。治疗恐惧的办法就是行动,毫不犹豫地去做。再聪明的人,也要有积极的行动。
自我意识真的是自己的吗?
我们不难发现,对任何事情的负面看法是与自我意识有直接关系的。在跟任何人交往的过程中,或者做任何事的过程中,我们都会接受到一些负面的信息,也就是我们对当前这个人、这件事的负面反应。一个眼神、一个微笑、一次低头、一次眨眼等等上百种的表情都是由当前我们经历的事情引发的。所有表情都反应了我们内心的想法。就像一场演讲,听众和演讲者是面对面的,他们任意一方的每一个小动作都透露了他们的内心活动,这是一种潜在的互动过程。事实上,即使没有面对面,也不存在有去无回的互动。就像我们上课听老师讲题的时候,如果你毫无反应,老师会说你没有听懂。换句话说,这次互动没有形成相互的反应,是没有"火花"的。想要成为一个成功的公众人物,无论是演员还是演讲家,都能从观众或听众身上感知这种沟通,从对方的反应获得信息,从而制定自己下一步的计划。这是创造性机制运作的方式之一。比如你在讲话的时候,从对方的反应中获得信息,"这个人语速有点快。"那么你会自然而然地调整自己说话的方式。所以我们说,这种从别人身上获得的信息要想合理的利用,就必须动用我们的创新机制。也就是说,这个过程应该是无意识的,而不是我们主观控制的结果。
不要用别人的看法抑制自己
很多人都在意别人怎么看待自己,这样就会变得过于谨慎,甚至像在取悦别人。如果你对别人或真或假的负面评价反应过大,那么就会过度地抑制自己,不能尽情地施展才华,表现得自己都不满意,形成一个恶性循环。这时你可能会说,没人对我做出不好的评价。但是即使是这样,你自己依然有意识地监视自己的行为,试图为自己每一个动作、表情做出评判,这样也会早就内向、害羞的性格。你非常想给别人留下一个好印象,但是面对别人的时候,却畏首畏尾生怕自己哪一步做的不得体,从而压制自己的想法,不能让自动成功机制顺利运转。最终智能给别人留下十分糟糕的印象。当你想给别人留下一个好印象的时候,就不要刻意地关注自己每一个表情、神态、举止。不要有意识地努力让他们觉得你好,换句话说,不要只是努力向你想象中的那个"好印象"靠拢,也不要努力换位思考,想象别人怎么看待你。只需展示出最真实的自我。我的朋友特蕾西就是这样一个人,她说她第一次进入走进大学时感到难为情,这个来自乡下的姑娘时刻以为自己着装不得体,觉得自己说话有口音,声音可能有点大,甚至走路的姿势都显得很蠢。尤其是迎面走来一群说说笑笑的大学同学时,她深深地感到痛苦,于是避免与人碰面,尽量不打招呼。因为她觉得每个人都在嘲笑她、评论她、挑剔她。她自己都为自己的行为感到可耻,为什么会这样胆怯呢?在高中时她学习过芭蕾舞,她知道自己走路的姿势不仅不笨拙,甚至可能很优雅,但是为什么在高中的时候没有现在的感觉呢?后来特蕾西对我说,她在高中时,从来没想这么多。根本不在意路人怎么看自己,也懒得琢磨自己每个动作是不是得体。那时候她并不介意别人怎么看,只是尽可能地放松自己,不会考虑这些问题。直到有一天,特蕾西收到了一封信,那是来自一位男同学的信。信上说,他从未见过如此优雅但是孤独的女孩,他被这个神秘的女郎被深深地吸引了,他敢保证所有见过特蕾西的男孩都忍不住在心里默默地赞美和欣赏她。特蕾西非常惊讶和开心,由此她知道了自己并不是自己想象的那样,甚至比别的女孩更有魅力。后来她慢慢变得开朗和活泼。我猜她的同学们一定认为她更加优雅了。特蕾西告诉我,她后来每天都提醒自己,就像在家乡一样,每天面对的是自己的父母和熟悉的同学,开心地去和每一个人分享快乐吧。这时候就不会再想别人会怎么看我,在公共场合再也不会变的难为情了。
这种不受陌生人或陌生环境影响、完全无视一切未知或无法预料事件的心态,其实有一种说法,叫做"镇定"。镇定是指有意绕开一切因为无法控制的新环境引起的恐惧感。
充分利用自我意象
已故的著名教育家、心理学家和演讲家艾尔伯特·爱德华·韦加姆说他在小时候因为容易害羞和胆怯,非常痛苦。以至于无法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哪怕是最简单的。他想尽办法避免与别人打交道,因为他在对话的过程中甚至不敢与人对视。他一直在于自己的自我意象作斗争,试过很多办法,都没有效果。他开始陷入了痛苦的自我批判。他无论如何也改变不了自己对自己的想法,但是后来他想既然这样,为什么不能改变自己对别人的想法?于是,他开始练习着让自己放松,不再那么在意别人的看法。他意识到此前的害羞和胆怯都是因为自己对别人的看法太过在意、太过敏感,因此他陷入不能清楚地思考,于是不知道自己该怎么与人交谈。他注意到,自己对着镜子的时候可以非常流畅地自言自语,表达情绪。自己独处的时候也非常的清醒和镇定。
于是他不再为改变自己胆怯、害羞的性格而努力,不再跟自己对抗,停止了自我批判。而是集中注意力形成像独处时一样的自我意识,不再考虑别人的看法和评价。这样做并没有使他变得冷漠、自大或者不近人情,相反他回归了真实的自我,将原本的自我展现在公众面前时,他与别人相处得很好,也获得了大家的认同和赞美。想要尽情地施展自己的才华,就要做到不在乎别人对你的看法。因为在抑制个性发展的左右因素中,过分在乎别人的看法是最大的原因。想一下,我们走在路上的时候会对一个你看来举止怪异的人印象特别深刻吗?大多数情况下我想大家都是最多付之一笑,转眼就忘了。既然这样,我们就应该明白,其实别人对我们的看法,并没有我们想象中那么深、那么多。
这不禁使我想起来很久以前发生在我身上的一件小事。那天晚上我去朋友家参加一个聚会,回家的时候,我为聚会上一个人看似不经意的一句话闷闷不乐,不停的思考到底是什么意思。坐在一旁的我的妻子看出我的不愉快,她问我,"亲爱的,你看上去不太高兴,怎么了?"我马上对她连珠炮似的开始倾诉,他当时看着我,眼神似乎不太友善,但是他那句话究竟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这么说呢……终于我的语速减慢了,我的妻子才趁机插话进来,她说,亲爱的,当时他已经喝得烂醉了,他根本没有这么想,可能他都不知道自己在说什么。是不是很多人都有类似的经历,听起来似乎很可笑。但是确实我们都曾经被一个眼神、一句话、一个表情而困扰,然后花几个小时的时间去揣测。事实上,当你在苦思冥想、垂头丧气的时候,说话的人已经忘了这件事--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就像我们不会对一个路人有过多注意一样,我们对于别人来说也是路人而已。
一位著名运动员的回归
不知道大家时候还记得著名的网球运动员珍妮弗·卡普里亚蒂。她曾经在14岁时就已经成为世界网坛的聚焦人物,她成长于广大媒体的聚光灯下,同时也承受着成人比赛的残酷竞争压力。在她职业生涯的第一阶段,她曾经3次闯入大满贯半决赛,还在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上荣获网球项目的奥运金牌。但是,从那个巅峰之后,她的职业生涯随着她的信心一起急剧滑坡。接下来的两年里她都没有参加巡回赛,甚至被外界猜测她完全放弃了网球事业。1994年,她又爆出因吸毒被捕和从商店偷东西的丑闻。
她的挫折和幻灭可以追溯到她赢得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金牌和无数其他荣誉的前一年。当年,她在大满贯半决赛中输给了莫妮卡·西勒斯。但在首次参加的双打比赛中,她还是把握住了机会,赢得了比赛。"除了1992年的奥运会之外,之后我从来没有打得那么好",她说。
经过两年的销声匿迹和潜心蛰伏之后,卡普里亚蒂重返网坛,并参加了各项最高水平的赛事。这一次,她保持着了平和的心态,把原本巨大的压力看的很淡。一位记者在《今日美国》上报道了她的回归:"卡普里亚蒂的复苏似乎有两个关键因素--第一,她已经不在乎别人对她怎么想;第二,她学会了不再相信自己身上还有任何的污点。"
在2001年的澳大利亚网球公开赛的决赛上,塔击败了劲敌马蒂尼·辛吉斯,夺得了自己运动生涯中第一个大满贯锦标赛冠军。
你应该清楚地明白,与你对自己的看法相比,别人对你的看法(无论是真实的,还是被想象力放大了的)跟本不重要!如果你能做到这一点,你就会像这位年轻的网球明星一样,从自己肩膀上卸下千斤的精神重担!
什么成就你的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