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是让自己的精力高度集中于一点并不是件好事。
--戴维德
分心的原因
虽然注意力缺失症具有高度遗传性,但是环境也扮演了十分重要角色。一个人可以从父母那里得到遗传基因,然后再经过生命中各种经历的诱发从而产生分心的各种症状。如果孩子从父母那里遗传了分心的基因,那么玩太多电脑游戏就会增加分心出现的可能性;而具有同样基因的孩子,如果他从来不玩电脑游戏,或许就不会分心。
所有遗传性的行为及情绪特质都会受到环境的影响。如果父母之一有分心,那么孩子有30%的概率会有分心;如果父母都分心,那么孩子得分心的概率就会提高到50%。不过,要提醒大家的是,这表示孩子可能会分心也可能完全不会分心。这就像是抛硬币一样,任何一面出现的概率都是50%,但是即使每次掷到正面的概率都只是50%,你还是可能连着掷到3次正面。在一般家庭中,孩子分心的概率是50%。而在父母都分心的家庭中,孩子得分心的概率会大大增加,因此我们说分心具有家族遗传性。不过,基因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仍然需要进一步的科学研究。
如果你只想了解遗传的因素,我建议你跳到下一小节看一看。如果你想知道更多则请继续阅读下面的内容。
若是家庭中某个孩子分心,那么另一个孩子分心的概率为30%。如果这两个人是成年人,那么这个概率就提高到了40%。这就意味着,会延续到成年阶断的分心比到了青春期就会消失的分心更具遗传性。
如果你回想高中生物课,孟德尔研究豆子和花的遗传特质,发现了显性和隐性基因。记得吗?课本上用四方格里的PP、Pp、pP和pp代表子一代的遗传基因,P代表显性,p代表隐性。
虽然孟德尔的理论很伟大,但是显性和隐性基因不足以解释一个人性格的形成。
比如,从一出生就被不同家庭领养的同卵双胞胎总是会有很多不同的特质。由于他们的基因完全相同,因此,任何的差异都应该是环境造成的。双胞胎共同特质用统计数字显示时,如果是有程度差异的特质,比如身高、体重或智商,就用相关系数(correlationcoefficient)来表示遗传性;如果是二元选择的特质,比如是否有糖尿病、注意力缺失症,就用共病率(concordancerate)来表示。相关系数或共病率越低就表示双胞胎之间越没有相似性,越高就表示越有相似性。同卵双胞胎身高的相关系数是0.9,这表示两个人身高相同的概率非常高。如果是异卵双胞胎,身高的相关系数就降为同卵双胞胎的一半,即0.4~0.5之间。同卵双胞胎的基因百分之百相同,而异卵双胞胎则只有50%的基因相同。因为身高的相关系数也是如此(异卵双胞胎的相关系数是同卵双胞胎的一半),所以我们可以确信基因是决定身高的因素。
在行为科学中,大多数的行为遗传率都在50%~60%之间,比如智商、个性和精神疾病,但是注意力缺失症的遗传率则在70%~80%之间。这表示分心确实会受到基因的影响。
但是我们必须说只是受到基因的"影响"。基因并不是决定性因素,因为环境也会造成影响。据我们所知,基因和环境一起影响了人的个性、脾气、情绪、认知方式以及其他行为。然而,谁的影响比较大呢?刚刚提到的遗传率就是在尝试决定这一点。遗传率可以是0%到100%的任意数,这代表一个特质在全人口中受到遗传影响的比值。
正因为遗传率只是某个时空下、某个人口样本中的基因和环境影响的比率,因此,在人的一生中,遗传率是会改变的。比如,在6岁的孩子当中,他们的宗教信仰有100%的遗传率,但是在18岁的青少年中,却可能只有很低的遗传率了。
经过过去15年的无数研究,得出的注意力缺失症的遗传率平均约为75%。这在行为科学中算是非常高的遗传率了。
因此,无论注意力缺失症是怎么造成的,只靠改变环境是无法治愈的。虽然注意力缺失症具有如此之高的遗传率,但是目前并没有任何遗传标记或测验可以告诉我们它是怎样遗传的。
可能在不久的将来,市场上就会出现有遗传标记的测验。这些测验可以带来新的诊断及治疗取向。我们将可以告诉患者他的基因类型是什么,而不只是看他的表现类型是什么以及有什么症状。
但是,即使这些测验得以上市,也无法准确地指出谁会分心,谁不会分心--因为有些基因并不一定会表现出来。原因包括:第一,造成分心的相关基因有很多;第二,分心症状不一,每个人都不太一样;第三,生活环境和经验会影响基因的表现。因此,就算我们可以指出谁有分心的相关基因,我们也无法预测谁会分心。
目前的确有几家公司在研发基因筛检测验,他们推出了遗传筛检服务及诊断测验。这些测验最早是针对多动症和抑郁症的,后来持续开发了包括焦虑症、成瘾和肥胖的遗传测验。做这些遗传测验的好处是,我们可以告诉测试者他是否具有潜在的危险基因、要如何改变生活环境以及如何避免疾病发生。对于有分心基因的人,我们建议:环境要构造完整、要有适当的刺激,平时要做运动,以及做其他有益的生活改变。如果经过测试发现孩子具有分心基因,那么家长就可以及早地开始着手降低环境中容易引发分心的因素,比如给孩子合理的膳食搭配、减少糖类及添加物的摄取、增加欧米茄三型脂肪酸的摄取、鼓励孩子进行运动、养成好习惯、培养时间观念、让孩子明白喝酒与吸毒的危险性等等。
除了遗传标记的方法之外,多巴胺系统也可能成为分心生理测验的基础。多巴胺转运体(dopaminetransporter,DAT)负责运送多巴胺。将带有辐射性的分子注入血管中再用脑波扫描,科学家可以追踪分心成人和正常人的DAT。他们发现分心成人的DAT比正常人多出70%。如果此技术得以长远发展,将会成为很有价值的诊断工具。
高浓度的DAT也同时意味着样本容易上瘾。因此,这个测验也可以用来检测容易上瘾的人。以前我们只能用家族史做猜测与判断,通常,会上瘾的人具有上瘾倾向的基因,但是当祖父母及父母都没有症状时,我们就很难判断了。一旦有了这些测验,简单的脑部扫描或基因检测就可以告诉我们家族史无法告诉我们的信息。
我们正在训练孩子发展成分心者吗?我们的社会很可能正在训练我们的孩子变成分心者,因为各种新的环境因素都在刺激和引发分心。讨论分心的时候,我一定要强调,虽然分心有遗传性,但它不一定必然发生。能够传给孩子的只是具有分心倾向的基因,而真正能让分心发生的还是环境因素。现代社会可能正是诱使分心发生的温床。
首先,电子时代,各种电子产品休闲活动和电子办公占据了我们大量的时间。电视、手机、随身听、网络、游戏机、传真、电子邮件逐渐占领了我们的生活,让人与人之间面对面的互动变得越来越少。
1986年,尼尔·波兹曼(NeilPostman)看到了这种潜在危险,并写了一本书叫《娱乐至死》(AmusingOurselvestoDeath)。无论是否患有注意力缺失症,被声光娱乐和电子产品培养大的孩子往往无法跟别人进行长久的对话。简·希利(JaneHealy)写了两本这方面的书,《濒临灭绝的心智》(EndangeredMinds)和《联结失败》(FailuretoConnect)。目前来看,这个趋势还在持续当中,最近的一项研究显示,每天看超过两小时电视的学龄前儿童长大后,分心的概率会比其他孩子多30%。
另一项对此有害的科学就是可能就化学。我们越是懂得如何利用化学添加剂来提高农牧产量,环境污染就越严重,而其影响也就越无法估计。当今社会,我们一直浸润在这么多的化学物质中,空气、衣服、化妆品、清洁剂、药物、食物、水……这些让我们的生活更舒适、更安全。但是随之而来的呢?
这些化学物质和基因一起导致分心的可能性有多大?谁也不知道。
近几十年来,不止分心的人数大幅增加,哮喘病的患者人数也在急速增加,已经从1980年的700多万人发展到今天的2500万人。同时,自闭症,亚斯伯格症的患者数量也在大量地增长。注意力缺失症、哮喘、自闭症和亚斯伯格症迅速增加的原因目前为止还不清楚。现代社会有各种危害健康的东西,比如电子产品的过度刺激和化学物质污染的影响,这两项正是危害最大的。我们能够做的就是少看电视、少玩游戏机和电脑、多花时间和朋友亲人在一起、吃得健康些、多运动以及尽量避开与化学物质的接触。
别人眼中的分心者和他们眼中的自己
其实很多人都对"分心"一词有着误解,觉得分心就是做事不能集中精力,而是三心二意。但事实上"分心"很复杂,并且充满了矛盾。分心会让你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有不同的表现。
分心让人产生的矛盾特质包括:
·精力和体能都比较充备(但有时又会非常懒散)。
·大脑思考非常迅速,容易胡思乱想(但有时又会全神贯注)。
·不擅长制定计划、做事不考虑后果。
·丧失自己的行为准则,容易一时冲动。
·具有较强的创造力。
·比起一般人显得不容易陷入压抑的情绪。
·缺少组织能力(但在某些时候又会有特殊的组织技巧)。
·拖延症(但有时又会非常急迫,觉得非现在不可)。
·有时态度强硬,有时容易妥协。
·记忆力不好(但有时却对一些无用的信息记忆深刻)。
·兴趣强烈(但有时却对吸引人的事物丝毫无感)。
·世界观独一无二。
·容易愤怒(但有时表现地特别心软)。
·吸烟、酗酒甚至吸食毒品,或者有其他成瘾的癖好,如赌博、购物、性瘾、暴饮暴食、沉迷网络等(但有时上述这些什么都不愿碰)。
·不必要地担心忧虑(但需要担心时却又觉得没什么大不了)。
·不肯追随潮流,喜欢特立独行、标新立异。
·不喜欢接受别人的帮助(但又是喜欢帮助别人的热心肠)。
·过度大方。
·容易犯同样的错误,不善于总结经验教训。
·容易低估做某项工作或到达某地所需要的时间。
·其他多样化的特质。
正如世界上没有两片同样的叶子,分心者也一样,分心者自身的变化多端让我们在研究他们为何会出现变化时无从下手。不可否认的是,分心的人和普通人的确不一样。虽然他们有交集、有相同的特征,但是差异也往往是十分明显的。古代一位诗人曾经说过:"白天与黑夜没有明显的分界线,但是没人能说白天和黑夜是一样的。"
那么,让我试着用自己的话来谈谈注意力缺失症的问题吧。首先,我对注意力缺失症(ADD)这个名词没什么好感,这大概我也是这个病症的患者吧。我觉得真正有病的人反而是那些整体盯着别人看、揪住每个细节每个程序不放、喜欢挑剔别人的人。我给他们诊断为"注意力过多症"。他们从小就会这一招--一面看上去乖乖地听老师的话,一面背地里到老师那里给不听话的同学打小报告。你难道不喜欢像我这样,宁可注意力不足,也不愿意注意力过多吗?谁想整天盯着每个细节看呢?能够长时间坐在椅子上一动不动的人才可能有精神病吧!总之我觉得没有分心的人简直无聊透顶。是谁搞的发明创造?是谁在推动者人类文明的发展和进步?当然是我们这些分心的人,
虽然我无法改变现实,社会依然鼓励"注意力过多症",但我还是要帮分心的人辩解一下。虽然分心古来有之,但其真正被人们所发现和认知,还是近些年的事情。有人认为分心是不存在的,因为他们觉得自己从没跟分心者接触过。以我五十多年的人生经历和二十几年的从医经验,我认为,分心是的的确确存在的。分心就像其他的心理状态一样真实,但我们毕竟用肉眼看不到它,用显微镜或者X光片也观察不到它,因此我们无法作出精确的判断。
分心,就好像在雨中开车时你明知道雨刷坏了却停不下来。前挡风玻璃已经一片模糊,但是你却慢不下来。你继续开着快车想要一看究竟。你不愿意停下来,你觉得开的越快越好。这就是你的天性。
分心就像是在用信号很差的收音机收听现场转播的球赛。你越是想调清楚声音,反而越是听不清楚。偶尔杂音消失一阵,你能听清楚了,但刚要舒舒服服地专心听下去,噪音又来了,你感到非常不爽。你很生气,想要把这收音机摔在地上。此刻如果正好有人到你跟前问你感觉如何,可能你会对他发脾气。分心可以让你充满活力,大脑的运转如同跑车一样风驰电掣,把普通汽车远远地甩在脑后,只是刹车比较费力。当你心中有了好主意,开始了行动,但是还没等这件事做完,第二个好主意突然出现了,于是你就去做了。这时,第三个好主意又冒了出来。很快,周围就有人说你缺乏组织性、叛逆、太过于冲动等等,总之各种难听的话都有,这真是对你的冤枉,因为你明明是想尽力把每件事做好的。这时你的大脑似乎快要崩溃。你不断地抖腿、哼歌、挠痒痒、伸懒腰--这些在别人眼里都成了做事不专心、没有兴趣的表现,而事实恰好相反,这些小动作都是你为了集中注意力而做的。走路、听歌、身处闹市都会比在安静的房间里呆着更能让你专心致志。比如,我就受不了待在安静的图书馆阅览室里看书,别人认为那是静谧的天堂,对我来说那里如同刑场。一般的人可以规划时间,在一段时间里一次只做一件事。但是分心者的时间表是重叠的,所有的事情都可以同时发生。这有时会让人恐慌。无法选择先做什么后做什么,不知道什么事可以等等再做,所以分心者一直处在向前冲的状态。
分心者的时间观念很简单,他们往往只把时间分成现在和非现在。如果老板对他说,三个月后有个重要会议要举行,需要着手做准备,他会认为这不是现在要做的工作,继而把这事儿忘掉。直到三个月以后,这个会议临近了,他才直到现在着手去做已经迟了。可以想象,愤怒的老板对他说:"如果你能早做准备、把这件事放在心上该多好!你是我们公司最有才华的员工,但除非你好好整理自己,否则不管是在这个岗位上还是去其他的岗位,你都不会取得成功的!"难怪,很多没被诊断出来的分心者都患有抑郁症、焦虑症等心理疾病。因为他们永远不知道自己说错了什么、忘记了什么,或者不明白为何自己总会在错误的时间出现在错误的地方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