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毛泽东健康之道
7954100000087

第87章 修身寡欲

《淮南子·原道训》指出:“人生而静,天之性也。”并认为“夫精神气志,静则日充者以壮,躁则日耗者以老”。明代龙遵叙《食色绅言·男女绅言》亦指出:“若人恬,则神安魂清,意安魄宁,精不走失;若人躁竞,则神疲魂浊,意乱魄散,精遂溃耗。”明代万全《养生四要·慎动》也强调:“人身之中,只有此心,便是一身之主,所谓视听言动者,此心也。故心常清静则神安,神安则七神皆安。以此养生则寿,殁世不殆。”说明思想的静躁,与精、气、神的盛衰和人体的寿夭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健康者在思想上必须注意保持清静不躁的状态。

在保持思想清静上,古人主要提出要排除私心杂念,正确对待个人的嗜欲得失。如老子在《道德经》中就主张“少私寡欲”,因为减少私心,降低嗜欲,则减轻了思想上不必要的负担,有利于思想清静。

毛泽东非常赞同“修身以寡欲为要”。

在第一师范读书时,毛泽东就认为:“刚乃立身之本,有嗜欲者不能刚。”“惟安贫者能成事。”“不为浮誉所惑,则所以养其力者厚;不与流欲相竞,则所以制其气者重。”

在物欲和精神上,毛泽东事事处处躬身践履以上的观念,以规范自己的言行。

正是由于毛泽东的好学不倦,善于钻研;由于他的克己极严,言行一致,作

风谦逊和有伟大抱负,他深受同学们的爱戴,在1917年一师的“人物互选”活动中名列前茅。

当时,学校当局设有一种考查学生学业与操行的办法,称作“人物互选”。选举的范围包括三个项目:

(一)德育:敦品(敦廉耻、尚气节、慎交游、摒外诱之类),自治(守秩序、重礼节、慎言笑之类)。

(二)好学(不缺课、勤温习、好参考之类),克己(绝嗜欲、耐劳苦之类)。

(三)俭朴(菲衣食、尚俭约之类),及卫生(长于演讲、论辩、应对之类)及文学、科学、美育等。

选举的办法是在一学期当中,各班学生在各自的教室举行。每人至多可以投三票,每票选举一个人。全校约400余人,最后有34人当选,毛泽东的票数最多。

在一师读书的时候,毛泽东讲话从容,从不慌忙、急躁和疾言厉色,遇有紧急事情也是如此。每当开会时,无论作主席或会员,他都不轻易发言,尤其没有冗长而庞杂的演说。大家在纷纷议论或者争论剧烈的时候,他总是保持沉静,细心倾听;听完了大家的意见之后,他才开口。他在一师读书五年半,没有跟任何人发生过口角之类的冲突。他平易近人,最肯在析疑纠谬上帮助别人。

他主持学友会工作,为同学们办了许多有益的事情,但从不居功,从来不说哪件事是他出的主意或是他做的。

他的同班同学周世钊这样回忆读书时期的毛泽东:“在班上是一个很规矩、很正派、很温雅的人。他走路不蹦跳,说话不粗率,时常正襟危坐,沉默寡言。在做了许多事情之后,他从不炫耀自己。”

他的另一个同学陈赞周则说:“润之气质沉雄,确为我校之奇士,但择友甚严,居恒骛高远而卑流俗,有九天俯视之概。观其所为诗文戛戛独造,言为心声,其修养有素可臻比!”

当他在一师读书的时候,他和他的同学们讨论的最多的问题是“如何使个人及人类的生活向上”。

正如前述,有一次,毛泽东和张昆弟畅谈人生,感慨而道:“西人物质文明之极甚,遂为衣食住三者所拘,徒供肉欲只发达已耳。若人生仅此衣食住三者而已足,是人生太无价值。”衣食住是人类生存的第一前提,但人生不能仅仅满足于此三点,而应有更高的追求。“相约讨论这类问题的人,大概有十五人内外。有遇必讨论,有讨论必及这类问题。讨论的情形至款密,讨论的次数大概在百次以上。”

为了“革新学术,砥砺品行,改良人心风俗”,毛泽东和蔡和森、萧子升、何叔衡曾商议:“一、不虚伪;二、不懒惰;三、不浪费;四、不财博;五、不狎妓。”

后来,他又把做人的原则进一步总结为要做“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自从毛泽东把改造中国与世界作为自己的人生目标,他便把自己融入了这项伟大事业,并达到了忘我的程度。美国记者斯诺通过和毛泽东的交谈发现了这一点,他说:

关于我提出的涉及不同事项的五六组问题,毛谈了十几个晚上,但几乎没有提到他自己和他在所叙述的一些事件中的作用。我开始感到:指望他为我提供这些细节是不可能的了;他显然认为这个人无关紧要的。他和我所遇的其他共产党人一样,往往只谈委员会、组织、军队、决议案、战斗、战术、措施等等,却很少谈到个人的经历。

有一段时间,我以为这种不愿详谈私事,甚至不愿详谈他的同志们的个人功绩,也许是出于谦虚,或者是对我有所顾忌和怀疑,或者是因为知道其中许多人头上悬赏格的缘故。后来我才发现不是由于上述原因,而是因为他们中大多数人实在不记得这些个人琐事。当我开始收集传记材料的时候,我屡次发现,一个共产党人是能够说出他的青少年时代所发生的一切的,但是一旦他成为红军的一员之后,他就把自己抛在一边了;如果你不重复地问他,就不会再听到关于他自己的事情,而只听到关于红军、苏维埃或党的故事。他们能滔滔不绝地谈每次战斗的日期和情况,以及千百个他们来往经过但别人从未听说过的地名,但是这些事件对他们之所以有意义,似乎只是因为他们作为集体而不是作为个人在那里创造了历史,只是因为红军到过那里,而在红军后面,存在一种意识形态的整个有机力量,他们就是在为这种意识形态而战斗。

不仅如此,毛泽东把“寡欲”贯穿了整个人生,他以淡泊物欲,高尚精神作为了一生的健康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