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中国治水史诗(上)
7953600000047

第47章 黄淮卷(46)

西安的排污渠有六大排污系统流入渭河里。西安的自来水用量一天为100多万吨,一天的排污量为80多万吨,而西安的三个污水处理厂的污水处理能力为一天50多万吨。就是说,每天都有大约30多万吨的城市污水必须排进渭河流域。渭河在西安的城市段主要是浐河和灞河。浐河是灞河的支流,灞河又是渭河的支流。这样,浐河和灞河水被污染,流到渭河里又会污染了渭河。

浐河和灞河比较起来,浐河的污染更为严重。

数据表明,每年排入浐灞河的生活和工业污水达4500多万吨,其中,浐河3600多万吨,灞河900多万吨。而这些污水,92%来自浐灞生态区区域以外,仅有8%的污水来自区域内。

正如哈佛一位教授所言,治理苏州河除了截污没有其他良方,现在,浐灞生态区要治理浐灞两条河流也除了截污不可能再有其他办法。由于灞河的污染主要来自浐河,那么,首先要对浐河进行截污。这项工程,于2007年F1摩托艇世界锦标赛西安大奖赛举办前夕基本完工。浐灞生态区共铺设了22公里排污管道,由此封堵住了浐河上游流入灞河的27个排污口,浐河上游的水也由劣Ⅴ类变成地表水的三类。我们在F1赛场看到的美丽如画、宽达四百多米的碧波荡漾的河面,就是来自于他们的这项成就……

然而,截下来的污水又会到哪里去呢?

西安市政府一直在加紧建设的第三污水处理厂于2006年底建成,就位于浐河西岸,离未来的桃花潭景区不远处。第三污水处理厂现在完成的是一期工程,每天可处理污水10万吨,完成二期工程就可达到日处理污水20万吨,就浐灞河承载的污水来说,一年大约有3000多万吨污水可以进入污水处理厂。而政府还在加紧建设浐河下游的第五污水处理厂,等到这两个污水处理厂建成并投入使用,浐灞两条河的污染问题基本可以解决……

一个污水处理厂的投资得几个亿,而如果想让西安所有的河流都“洁净”,让西安这座几百万人口的城市产生的生活和工业污水都得到处理,政府得建十个污水处理厂,还不要说维持这些污水处理厂的正常运转政府又得花多少钱!这样的财政负担,政府背不起。西安背不起,其他城市也很难背得起。这还不是问题的全部。用污水处理厂处理污水,充其量能达到三类水的排放标准,但它有色有味,而且会对周围环境造成一定的杀伤力。怎么办?人类面对自己产生的污水,就真的束手无策了?

除了截污,把一部分污水送进污水处理厂处理外,正在做的一个项目叫“浐灞生态区污水资源化示范项目课题研究”,它的内容就是对污水进行“深度处理”。通过人工湿地和自然湿地,对污水进行“生物化处理”,而且可以形成大片的湿地景观,恢复和修复受损的河流湿地。在浐灞生态区范围内,这样的湿地项目大约有三个,雁鸣湖千亩湖泊湿地、灞河入渭口万亩湿地和广运潭动态景观区湿地……

【21】

湿地,被称为“地球之肾”。在世界自然资源保护联盟、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和世界自然基金会共同签署的世界自然保护大纲中,湿地与森林、海洋一起被并称为全球三大生态系统。

湿地具有巨大的环境功能和效益,湿地能有效地排水和成功地防洪。湿地又是地球上生物产量最丰富的系统,一些类似于热带丛林一样的植物生长在这里,并有大量哺乳动物、鸟类、爬行动物、两栖动物和鱼类生存在此。而随着人类环境意识的进步,湿地的其他生态功能和环境价值越来越被人们发现和认识。

比如,将湿地用于水质的改善。

科学试验发现,湿地中大量生存的芦苇能去除有机和无机物,一些污水中的细菌在通过种植的芦苇“过滤”后消失。并且,芦苇及其他高大植物能从水中去除重金属和碳水化合物。从上世纪60—70年代,一些西方实验室开始推广至许多大规模试验,用以处理工业废水、江河水、地面径流和生活污水。

这就是自然湿地的功效。它帮了人类很大的忙,不仅可以排水和防洪,而且还能“杀死”人类生活污水和工业污水中的“毒素”,而它最大的好处就是,成本低廉--湿地的运行和维护费用最低。你只需大量种植一些芦苇、芦荻、水白菜之类,它就可以解决水的富营养化问题,并且,不再造成新的污染。这听起来的确很美妙。还有,湿地本身自然景观美丽,具有很高的观赏性,又是水禽的栖息地,还不用我们花巨资去建更多的污水处理厂,可谓一举几得。

然而,自然湿地对污水的净化能力相对有限,因此在上世纪70年代开始西方国家又对不同设计的人工湿地进行试验,人工湿地污水处理系统逐渐在世界各地受到重视并被运用。到目前为止,美国已有800多处人工湿地工程用于处理市政、工业和农业废水。在丹麦、德国、英国等国,至少有200处人工湿地系统在运行,在新西兰也有80多处人工湿地系统投入使用。而在我国,人工湿地也开始在近年得到重视和运用。浐灞生态区“污水资源化示范项目”所要完成的内容,不仅包括自然湿地和人工湿地,而且还包括“中水回用项目”,建一个中水处理厂,作为水资源的环保产业,对水资源进行循环利用,回用的中水,基本可以解决区域内20%的用水量,主要用于景观、绿化、道路喷水、厕所及基础设施建设的用水……

雁鸣湖千亩湖泊湿地也许可以作为一个典型范例。

西安原本没有这个叫“雁鸣湖”的地方,这个地方也原本是浐河边上的一处垃圾场。2002年时任雁塔区委书记的王军面对这片垃圾场动起了脑筋,把他的“绿色风暴”从杜陵原刮到了浐河边。在此之前,当他任雁塔区区长时,他搞了一个“绿色计划”,用3000万元撬动了杜陵原上的万亩生态森林,把一个光秃秃的、垃圾成山的杜陵原变成了绿森森的“世外桃源”,一处西安的旅游度假胜地,当地农民也因此而致富。治完了荒原,他又想治水,在浐河边上的这座垃圾场堆山挖湖。这项工程在2004年下半年基本完成,形成了千亩湖面和堤路防护林带。起名作雁鸣湖、雁翔路、雁环路等等和“雁”字有关系的湖名和地名--皆因雁塔区的“雁”字。雁塔区率先在西安的东南郊形成的“万亩林”和“千亩湖”,据有关官方资料表明,是陕西省于2003年开始启动的“大水大绿”工程的前奏。

任何一个成功的政策肯定都来源于某些先行者的成功的实践。

而成功的政策又必然有其延续性。雁鸣湖从垃圾场到一泓碧绿的湖水,再到千亩湖泊湿地,完成了它的“三级跳”。同雁鸣湖一样,从前由于水环境污染严重,浐河城市段、浐灞河交汇处水质均为劣Ⅴ类,无法满足湿地水生动植物的生长需要,植被群落退化严重,湿地景观支离破碎。而现在,随着桃花潭景区及浐河治理工程、广运潭景区及灞河治理工程、浐灞三角洲治理工程初显成效,这些区域内部分湿地的恢复,在浐灞生态区河滩、三角洲地带已经发现常居湿地水鸟22种,沿浐灞河湿地分布的典型温带湿地植物种类及群落,丰富而多样,婀娜而多姿,秀丽而飘逸,让西安人享受到了都市人从未有过的湿地与滩涂的自然美景……

【22】

按照规划,灞河上的一期工程总投资约2亿多元人民币,主要包括灞河的堤防工程和新建B号橡胶坝一座。未来西安的一座新城将诞生在浐灞这两条河流之间。

唐长安城的辉煌曾与这两条河流紧密相关,这里是西安的一块福地,那么,西安也许会借此地、借此城、借这两条河流的滋养而腾飞。

此后,B号坝的建设虽说艰苦备尝却也让浐灞的这些建设者倍感骄傲--工程的进展紧张而顺利。然而,计划中的另外一项工程--灞河堤防工程,却迟迟不能开工……原因很简单,把灞河挖得千疮百孔的那些沙厂他们关闭不了。

灞河自古以来盛产优质沙子,沙子又是人们盖房子建高楼大厦必需的建筑材料。当河里的水丰盈的时候,人们取沙不易,河床自然受到保护,而当河水的流量减少,一部分河床祼露了出来,此时就阻挡不住人们伸向它的铁锹和挖掘机,也阻挡不住人们对它无度的、贪婪的和肆无忌惮的取沙和摧残。灞河的情景便是如此。据说,灞河的水面从前宽达一千多米。这个“从前”是什么时候?不知道。也许是周秦汉唐时期,也许是宋元明清时期,但至少在隋唐时期灞河既深且广,流量较大,否则,也就不会有“玄灞”这一说。此外,隋唐时期,灞河上有船通行。唐诗云,“鹤盖动宸眷,龙章送远游。函关疏别道,灞岸引行舟。”说的就是灞河上行船的情形,这首诗的“宸眷”说的是皇帝的妹妹,是皇帝把自己的妹妹送到了灞河的船上,灞河上能行船,也说明灞河的水“深且广”。王公理说的“千余米宽”,却也是有物为凭,这就是残留在灞河岸边的“老堤”。以后灞河水量减少,“瘦身”后的灞河水面变成了400多米宽,老堤废去了,人们又修了新堤。这样,很明显的,在老堤和新堤之间有了一大片河床祼露了出来,这片河床就成了人们挖沙的绝好地点。河水还有枯有盈,当河水枯了的时候,就是新堤以内也阻挡不住人们伸向它的铁锹和挖掘机,灞河河床于是遭到严重破坏,最深处河床下切达6米,灾难开始频仍,最大的灾难发生在1954年和2002年,1954年大洪水灞河边上一个村庄被淹没,2002年6月9日陇海铁路桥被冲毁,附近两三个村庄被大水淹没……

灞河的挖沙运动有一个逐渐演变的过程,七十年代的时候人们是拉着架子车、开着小四轮拉沙运沙,八十年代时人们用卡车、火车拉沙运沙,那个时候,有一条铁路通向灞河边,这是一条运沙的“铁路专用线”,这条专用线大约在九十年代后期被停用,而随后个体的挖沙专业户却又应运而生。整个灞河上游城市段,从西安二环以内的陇海铁路桥到北绕城高速公路约一二十里的河堤内外,排布了有二十多家大大小小的沙厂,这些沙厂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到2005年,十余年间跟“愚公移山”一样,一直挖沙不止……

挖沙的利润丰厚,据说,一个沙厂大约一二十个人,只要不停地挖和不停地运,一天下来利润可达几万元。这些近乎“无本之利”诱惑着人们,挖了河道里的沙,又挖农民地里的沙,原本已经脆弱的堤防受到严重损害,有些地方成了“无堤段”,而蔓延到灞河岸边的挖沙,又破坏了这一区域内的植被。

关闭沙厂,与其说是一项工作任务,不如说是一次战斗,而且是一次相当艰苦卓绝的战斗。灞河堤岸工程所涉及的两个项目部的人,并肩联合作战。这场战斗,确切地说,从这年的三月份战斗到了八月份。

关闭沙场的现场集中了五六百人,随行的还有媒体记者,声势浩大的宣传和连根拔除挖沙的机器设备。重拳出击以后,在浐灞河上喧嚣了二三十年的挖沙的机器轰鸣声终于沉寂了,对河流的伤害也终于被禁止住了。

关闭沙厂,是一个历史性的转折。

此后的两河河谷间,仍旧不平静。不平静的是日夜的机器轰鸣声和人声鼎沸声,不过,这已经是另外一种声音和脚步声,是建设者们在加紧为这两条历史的河、人文的河,疗治创伤和为它修复和整容。仅仅才过了几个月,到2005年年底,由上海同济大学设计的、体现当今世界最新生态理念的绵延二十多里的灞河东岸生态大堤建成。

这条生态大堤,那是他们在2005年这开局之年的一个重要收获呀!有了这条生态大堤,他们第一个奠基的、被国内外许多专家论证过和极为看好的广运潭项目,从此就可以甩开手脚地干了。这是因为,灞河恰巧在这一带形成了一个“大肚子”,在老堤和新堤之间有着一大片河漫滩,而多年挖沙形成的大大小小数十个深达六七米的沙坑,正好可以借势,形成未来的十多个湖泊,湖泊与湖泊间,还将形成生态湿地景观,整个区域,水面加上建设用地,一共约13.53平方公里的、未来的广运潭生态景区,将形成万亩水域和万亩绿地,可以想象,它将会是一片美丽异常的水乡城区……

【23】

13.53平方公里,是一个什么概念?

西安老城区11.8平方公里,广运潭一个项目就相当于一个西安老城。

未来的广运潭景区采用“一带托三区”的布局,将蜿蜒二十余里的灞河生态大堤与其右岸景观区巧妙地结合起来,使整个景区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其中“一带”指灞河烟柳景观带,“三区”指动态游览景观区、生态湿地景观区、生态度假景观区。整个项目建成后,将形成大小不一、层层相连的数十湖泊,区内河道纵横,水面蜿蜒曲折,为西安新增万亩水域和万亩绿地。整个景观区的功能定位为“西部第一水城”,具有生态功能和旅游功能,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它在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美化城市、科普教育和休闲旅游等方面的生态效应和社会效益,是体现西安城市发展“国际化、市场化、人文化、生态化”理念的核心工程。广运潭景区区域发展目标:其一,将其建设成为中国独具特色的国家级城市湿地公园;其二,将其建设成为西安旅游的又一亮点,具有生态性、历史性、文化性和谐统一的灞上明珠;其三,将其建设成为西安市的生态景观带和经济带,使浐灞生态区成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模式的典范城市……

这段短短不到几百字的描述,实际凝结了许多专家、各路人马的智慧与心血,他们中间有规划专家、经济学家、社会学家、人文学家、历史学家等等等等,是这些聪慧的大脑,这些从浐灞生态区呱呱坠地的那一刻起就被聘为其智囊的智囊人物们紧张思考和论证了一两年的产物。上海同济大学为此规划了一两年,并将他们的心血转化为了对古城西安人民的一份厚礼。

--所有这一切都令人感动……

而在上述那段描述中,也就是未来的广运潭景区,你能看到“万亩水域和万亩绿地”,看到“生态湿地景观区”以及“数十湖泊层层相连”这样一些文字。水域,绿地,湿地,湖泊,为你描绘出了一个自然美景和生态环境美景。但对我来说,更让我眼热心跳的却是这段文字中的“灞河烟柳景观带”和“灞上明珠”。

久违了的灞河烟柳!

久违了的灞上明珠!

像广运潭,像灞河烟柳、灞柳风雪,像古灞桥,像望春楼……只要是“熟读唐诗三百首”的人,就无法不在想象的世界中对它们有着梦幻般美丽的遐思。那仿佛是一种对久逝的远古人类生活的瞻望与景仰--尽管它还不是远古,是公元七世纪至公元九世纪时唐朝人的一种生活情景,距今大约1100年到1300年,在断代史中属于中古,可是我们还是感觉它仿佛十分地遥远,遥远而且陌生,遥远得像是我们在瞭望天堂里的情景……这是因为它对我们来说,像是一个美丽的迷梦,我们不敢相信唐代的长安人,也就是唐代我们的西安人,居然就曾生活在那么美丽的城市中。

它消失得无影无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