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中国治水史诗(上)
7953600000134

第134章 长江卷(67)

这是一个永远值得铭记的日子。为了见证这一伟大的时刻,人们早晨就奔到这个过去叫“死路狭冲”的地方,来欢庆韶山渠道胜利建成通水,从大坝左岸的田垄到洋潭冲,从大坝右边的禁山坡到邓家湾,四处彩旗飘舞,万头攒动,欢歌声、鞭炮声,应和着此起彼伏的锣鼓声,汇成了欢乐的海洋。

人们朝思暮盼,热切等待的幸福时刻终于来到了!

“韶山灌区总干渠和北干渠工程,在中央、中南局亲切关怀和中央各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在省委、省人委的直接领导下,在各地区、各部门大力支持下,全体民工、工人、科学技术人员和干部,高举毛泽东思想伟大红旗,经过10个月的艰苦奋战,已经胜利建成。从此,涟河将按照人民的意志,穿山越岭,为我们的生产和生活服务……”10点30分,华国锋总指挥开始主持大会并作报告。

华国锋报告之后,陶铸、王首道都作了重要指示,省长程潜也代表省人委向韶山灌区的建设者们表示祝贺和诚挚慰问。当然,作为省委第一书记的张平化也少不了激情洋溢地上台讲话。在大会上讲话的,还有修建韶山灌区工程的“五好”民工代表。

讲话以后,在乐声和热烈的掌声中,陶铸走到进水闸上剪彩。

此时,闸门启动,清粼粼的涟河水,飞溅着浪花,向渠道流去。

顿时,鞭炮声、鼓掌声、欢呼声响成一片,好似山呼海啸。

有的人跟着渠水跳着,跑着;

有的人将大把鲜花投入水中;

有的人激动得流出了喜悦的眼泪……

人们完全沉浸在欢乐和喜庆之中。

“毛主席的幸福水来了!”

“毛主席的幸福水来了!”

“毛主席的幸福水来了!”

……

“毛主席万岁!万万岁!”

“毛主席万岁!万万岁!”

……

不知是谁最先将这一最能代表当时人们心情的话喊出,随后人们跟着欢呼和叫喊着。这样的声音千万遍在韶山的山谷之间回荡。

然后,陶铸等领导同志视察了引水坝,观看了泄洪、升船等操作表演,随后乘船顺流而下,通过了“先锋关”、“破险关”隧洞和“双江纵横”、“山枣新河”、“南北分流”、“飞涟灌万顷”渡槽;视察了从洋潭到洙津渡的20公里渠道工程。另外,还视察了废土处理。

幸福之水真正让韶山人民得到了幸福。水随人意流,山河换新装。有了水,韶山的山变了,田变了。这块红色的土地变得更壮丽了。

这条清悠悠的渠水呀,滋润着云湖,灌溉着湘中地区七个县、市的百万亩良田,使人们从干旱的威胁中解放了出来。

苦苦期盼的云湖人也终于盼到了这一天!他们看到天河落入了人间,云湖变成了乐园。云湖,从此成为名副其实的云湖,成了人间天河上的一颗闪亮的明珠!

华国锋亲笔录写的这首民歌就是最好的写照:

高山顶上修条河,

河水哗哗笑山坡;

昔日在你脚下走,

今日从你头上过。

35年后的2000年,华国锋老人曾经工作过的湘潭市有关领导前去拜访他时,他还兴致勃勃地回忆了当初的战斗场面,并朗声给他们背诵了

这首工地民歌。华老说:这是韶山一个民工写的,后来这个民工还给他写过信,谈到这首民歌。华老还说,经过30多年的运行验证,韶山灌区的质量是过得硬的,是真正体现了“多快好省”的这个精神的,我们的设计也是合理的,在施工中还采用了先进技术,搞了技术革新,工具改革,比如那几个渡槽的浇筑、吊装,渡槽和渡槽之间的缝合就完全发挥了技术人员和工人们的智慧。最后,华老还谆谆告诫他们,韶山灌区是中央和省里共同筹资兴建的一个大型水利工程,花费了极大的人力、物力,修建这样一个工程是很不容易的,到现在已运行了35年,该维修的一定要维修,要保护好这个于民有利的水利设施。

韶山灌区工程建设,上至党中央、毛泽东主席,下至广大人民群众,都给予了极大的关心和支持。在工程开工之前和期间,周恩来总理与陈云、李先念、谭震林几位副总理都十分重视,他们商量决定,由国家拨款修建韶山灌区,灌区工程总投资4000万元,周总理根据工程进度先后两次批条拨款共2500万元,省里也自筹了1500万元。

1966年2月中下旬,毛泽东来到长沙,并在这里小住十多天。

张平化、王延春等省领导向毛泽东汇报工作时,谈到韶山灌区工程进展的情况,并请毛主席为灌区题词。

听了张平化的汇报,毛泽东说,修得好,修得快,但还要看工程发挥的效益,粮食要增产,要高产才算!

张平化立即向工地领导人传达了毛泽东的这个重要批示。他们一致认为,这是毛主席鞭策他们一定要把工程质量搞好,早获效益,见效以后毛主席会写的。无疑,在那个年代,这为推进灌区建设和发展农业生产增添了强大的动力。

此时,工程正进入扫尾阶段,174公里的总、北干渠已经成形,几十座大型建筑物也基本建成。广大施工人员和灌区群众请求中央和省里有关领导为灌区工程题词:

陶铸题写“韶山灌区洋潭引水坝”,谭震林题写“飞涟灌万顷”,王首道题写“三湘分流”,张平化题写“英雄关”,华国锋题写“云湖天河”……

但是,横跨在湘潭至韶山公路上的银田寺渡槽,群众取名为“韶山银河”,是中外来宾参观访问韶山的必经之地,谁也不敢在这里动笔挥毫。

几天后,张平化趁毛泽东还没有离开长沙,面请他为“韶山银河”题字。

张平化对毛泽东说,韶山灌区的渠道主体工程已基本完工,想请您为灌区题词。

“现在不写,灵了再写。”毛泽东沉思片刻,说道。

毛泽东的话迅速传遍了工地,传遍了全省,大家欢欣鼓舞,一致认为毛主席这句话“既是高度的关情,又是殷切的期望”,表示一定要高标准做好工程扫尾工作,并创造高产丰收的优异成绩向毛主席再作汇报。

随后,湖南省委为贯彻落实毛泽东的这一指示作了决定,有效地推动了灌区和全省的各项工作。灌区竣工的当年--1966年就收到效益,获得高产。然而,由于“文化大革命”已经开展,毛泽东已无暇顾及,湖南省领导也没有机会再向毛泽东汇报了。

文化大革命的最后一年--1976年,灌区灌溉农田百万亩,达到设计效益,粮食亩产上千斤。灌区代表大会上书向毛主席报喜,并请求主席为灌区题词。此时,离1966年请毛泽东题词已相隔10年之久。

然而,让人们遗憾的是,此时的毛泽东已经病重,不久病故。

1977年11月25日,已担任中共中央主席、国务院总理、中央军委主席的华国锋为灌区题写了“韶山银河”四个大字,悬挂于银田寺渡槽之上。

回到正题。

韶山灌区工程无愧于湖南水利乃至中国水利史的的丰碑,不仅它让人民得到了最大的实惠,还因为它也是人民壮志改山河、人定胜天的好样板。

有人曾经这样计算过,韶山灌区整个工程的土石方量,多达3800万立方米,如果把它筑成一道一米高、一米宽的长堤,那么它的总长度,将比4条湘江连在一起还要长!而灌区建成后的支、干渠道总长,相当于从北京沿铁路线到韶山的路程!

为了修筑这条人间天河,建设者们在短短的施工期间,劈开了一百多座山岭,填平了90多条峡谷深沟,开凿了9条隧洞,架设了26处高大的渡槽。然而,建设者们只花了短短的10个月时间!靠的是什么呢?我们想,靠的就是人民群众艰苦创业的精神。

韶山灌区工程修建后,灌区从此一扫过去的贫瘠状态,成为湘中地区闻名遐迩的膏腴之地,鱼米之乡。它不仅涉及到农业、群众用水,还涉及到工业,它的水也滴进了矿山的血管,浸进了矿山的心房。

如灌区通水的第一年,韶山就遇到连续三个月的大旱。但是,韶山人民再也不用担心受怕了,因为有了幸福水。就是在这样的大旱之年,他们竟然夺得了大丰收,韶山区五个受益的公社,增产了660多万斤粮食。

再如云湖人经常提到的1934年大旱,只不过50多天没下雨,就赤地千里、饿殍载道,而在修起人间天河后的1972年,一连一百多天大旱无雨,但由于有了天河水,整个韶山灌区,仍旧夺得了亩产九百多斤的大丰收!

多么鲜明的对比啊!

幸福之水流到了现在,流向未来。

2007年。那是湖南的一个大旱之年,是直逼1963年的40年一遇的大旱之年。这年的6月下旬以来,受副热带高压稳定控制,湖南省湘中以南和湘东广大地区一直处于晴热高温天气,降雨量持续偏少,7月份严重偏少,旱情发展迅猛,大部分地区出现了中度干旱,部分地区干旱严重。

湖南各地河水开始干涸,各地稻田开始出现脱水。

湘西告急!湘北告急!湘中告急!湘南告急!

省水利厅的紧急求援电话响个不停!

抗旱工作无疑成了省领导压倒一切的中心工作。

就在这个关键时刻,在这样的大旱之年,韶山灌区尽显风流!

8月12日上午8时,韶山灌区开始放水,水先从水府庙水库引到洋潭引水枢纽,然后进入韶山灌区,进总干渠,入北干渠,经左干渠穿大屯营管理所的大屯营泄洪闸。

上午10时左右,在经过120公里左右的行程后,救命水终于抵达望城。韶山灌区一天就给望城送来50万立方米水,基本缓解了含浦等3个乡镇的村民生活、生产用水。为防止宝贵的水跑掉漏掉,望城县派人将引水干渠沿线的50多个闸门损坏的放水口全部堵死,由统一的放水口放水。

……

这些珍贵的水分别流到受旱区【非专门调水】,有效缓解了当地严重的旱情,更是流进了千万老百姓的心窝子里。

“丘丘稻田郁葱葱,到处听见水流声;大旱之年不见旱,多亏韶山灌区人。”一首百姓自编的小曲表达了宁乡、望城百姓对韶山灌区紧急调水的深深谢意。

8月17日上午,受省委常委、市委书记陈润儿和市委副书记、市长谭仲池委托,市领导余合泉代表市委、市政府来到韶山灌区管理局,对韶山灌区为长沙抗旱工作的支援表示感谢。

韶山灌区汩汩清泉,让面临干涸的塘坝水扬其波,让受益区内广袤的稻田郁郁葱葱。

一个月后的9月23日上午,联合国粮农组织自然资源管理与环境部水土资源司两位官员凯恩·佛兰肯和陈志军,在省水利厅有关负责人陪同下,到韶山灌区考察农业灌溉情况。在仔细询问了韶山灌区的基本情况、灌溉面积统计、用水计量、农业水费收取、粮食产量和销量等情况,并实地考察之后,凯恩·佛兰肯对这一伟大工程表达了由衷的叹服。

两年后的2009年又是个干旱年。10月,由于长时间无有效降水,湖南省95个县市出现干旱,洞庭湖出现历史罕见低水位。即便在随后几天湖南降了一点雨,但强度较小,对缓解旱情作用并不明显。此时,全省约15万平方公里的地区仍维持不同程度的干旱,其中约10万平方公里的地区出现中度干旱,约4万平方公里的地区出现重度以上干旱。重旱区主要分布在湘中的长沙、株洲、湘潭大部,衡阳、邵阳局部以及湘南永州部分地区。

然而,当我们置身于韶山灌区的辐射区时,却看得见田间处在幼穗发育期的禾苗因为充足的水分滋养,发育良好。

这里没有干旱,是韶山灌区滋润了这片土地和土地上的万物。

灌区工作人员还向我们介绍:就灌区工程投入产出分析,韶山灌区工程所产生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均达到了世界同类灌区先进水平。灌区原设计的六大效益指标都得以实现和超过:一是提高了灌区粮食生产能力,比如2003年、2007年灌区都遭遇了50年一遇的特大干旱,灌区不仅保障了区内100万亩农田在大旱之年喜获丰收,而且积极向干旱地区供水;二是促进了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农民增收,如灌区农民人均年收入由建灌区前的不足100元增加到了现在的4000多元;三是促进了灌区社会经济的发展,如利用灌区水库和渠道水能资源建成中小型水电站22处,年发电量达到1.4亿度左右;四是改善了灌区生态环境,如灌区132万亩山地已有100万亩绿化成林,渠道绿化面积达100%,形成了乔木、灌木与草相结合的立体绿化格局;五是促进了灌区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和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随着灌区工程标准的逐步提高,灌区渠道水利系数现已提高到49.00%,年可节约水量7427万方。

诚然,这么大的一个灌区所带来的效益不少,但面临的问题也多。灌区工作人员向我们坦言:由于运行时间较长,再加上当时客观条件的制约,工程设施不配套,工程隐患多,干渠渗漏严重,渠系建筑物老化破损程度大。这些问题的存在,使灌区工程安全运行的保证率和工程综合效益大大降低,灌溉面积出现逐年萎缩的趋势。因此,进行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深化灌区改革,夯实灌区发展基础已成为灌区振兴的当务之急。

为了让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项目极大地促进灌区效益的发挥,结合灌区实际,灌区在项目工程规划中以“突出重点、抓住关键、硬【件】软【件】结合、讲求效果”为原则,对危及工程安全运行的险工险段以及严重影响工程效益正常发挥的关键性工程予以彻底改造;采用先进的水管理测控系统,对灌区实施科学管水,通过项目实施和改革促进灌区发展。

1998年以来,灌区列入了全国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项目计划,1998—2005年度韶山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项目总计划投资9300.5万元,其中中央投资4500万元,地方配套4800.5万元……

是呵,韶山灌渠无愧于“银河”的尊称!

在灌区人民心中,它大可与天上的那条银河媲美!

功在当代、利在千秋,这是修建灌区工程的初衷,也远远超越了它的初衷。

走出现实和尘封记忆中的韶山灌区,我们发现:那个传奇,那种精神,早已把滔滔洪波化成涓涓清流,流淌在湘中大地,也流淌在中华民族的精神史诗中。

【谭谈: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湖南省文联主席】

【纪红建:湖南文联】

《洞庭湖,蓝色的问号》

易渡

与水有关的,不管是传说还是现实,都充满着造化的无常和变幻莫测。也许世界上没有哪一片水域,像洞庭一样,在自然和人力的双重合力下,被改变如此之大。洞庭湖,一片难究其源也难预知所往的水域,它最终会变成什么模样?

《汉书·禹贡》,中国最古老的地理著作,记载了11处较大湖泊,却没有洞庭湖的名字;《周礼·职方》,战国时代的地理著作,对洞庭湖也无记载;汉代辞书《尔雅》,载有“十薮”,无洞庭湖名;《汉书·地理志》,不见洞庭湖的记载;《水经》,详记全国的江河水道,惟独没有洞庭湖……

从史载中追溯洞庭湖的源起,连历史学家们都纠缠不清。民间的传说是:神仙洞府,龙王居住的地方。美丽的神话故事“柳毅传书”,用书生柳毅和龙女的爱情,诠释了一个奇幻美妙的俗世梦想。而洞庭湖,就是这个俗世梦想用来寄托和挥洒想象的载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