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中国治水史诗(上)
7953600000114

第114章 长江卷(47)

洪水砥砺了民族的意志,洪水也升华了民族精神。在峰口浪尖,在洪水激流中,有着鲜明时代特色的时代精神在凝聚、在闪光。

抗洪抢险中有一支特殊的队伍,这就是10多万人组成的水利科技人员队伍,他们中有截流专家、防渗专家、预报专家、勘测专家、土木专家。在他们的科学指导下,一处处险情得到及时发现和排除,一次次科学调度水库拦洪错峰得到准确实施。

长江干流九江段的一处防洪墙崩塌发生决口后,水利部专家组和其他水利专家从各自不同地方连夜奔赴九江决口现场,与当地水利技术人员一道立即进行现场查勘。

参加过葛洲坝工程截流、三峡工程截流的国家防总江西安徽段专家组组长、长江委设计院副院长杨光煦观察到,洪水从溃口处汹涌而入,落差高达4米。由于河床地质条件差,没有机械化作业的条件。他指挥在50米的溃口处沉下一艘长75米、载重1650吨的铁驳船,铁驳船的前方再沉8条船,以此为基础迅速筑起一道半圆形围堰,以减缓洪水的流速与流量,然后解放军某部抢险队用杨光煦提出的“框架结构土石组合坝技术”,在约60米长的决口处架起一排排钢管木架并填充数千吨石料封堵决口。经过连续两天两夜抢护,实现决口封堵成功,从而创造了大型江河在超历史洪水下堵口截流成功的世界奇迹。

这时,堵口的缝隙中还有江水不断渗出,来自黄河小浪底建管局的水利专家吴熹提出实施工程闭气,将大量黏性土填入围堰内,从而解决了渗水问题,保证了江堤的安全。

8月9日下午,朱镕基总理亲临九江溃口现场,紧紧握住杨光煦的手说:专家技术人员在这次堵口抢险中发挥了高超的技术,立了功!

江西省委书记舒惠国发现杨光煦疲惫至极,感冒咳嗽,又专门请来医生;省长舒圣佑让秘书打电话“命令”正在赶写堵口技术方案已两昼夜未眠的杨光煦一定要睡觉。

最让杨感动的是8月17日那天,当巡堤回来的他回到驻地餐厅时,一盒漂亮的祝寿蛋糕正等着他,省委书记亲自为他揭开了盒盖,这位老专家在紧张抗洪的间隙度过了他的花甲之日。

千里大堤溃决。但是,5天之后,长江的这道大伤口便给缝合起来,谁是那个“技术高超”的“神医”?

科学功不可没。

不仅是技术的运用,还有每一个步骤、每一项技术的科学安排和实施。

首先是沉船,使水势迅速得到缓解;然后是在决口外侧筑起半月形围堰,把决口围在堰内,以减少洪水流量,降低落差;然后是北京军区某集团军首创的一项封堵新技术--钢木土石组合坝。然后是在组合坝的搭建同时,支撑坝体的后戗工程立即跟上,防止组合坝的钢木架在水流的冲击下变形而导致整个组合坝的倒塌。

国家防总的14名专家连夜讨论后戗工程的实施方案,会议从夜里12点一直开到凌晨4时,最终制定了组合坝与后戗堤同时进行的方案。

后来的实践证明,这套方案是完全正确的。

此后,又在堵口水利专家组的指导下,进行了第三道防线和填塘固基的后续工程,使堵口工程锦上添花,更臻于完善和坚固。

国家水利部江河处的刘玉忠处长认为:整个堵口工作的每一个步骤、每一项科学技术都是在科学的指导下有条不紊地进行,直至堵口的最后胜利。这些都将在中国的堵口史上写上重重的一笔。

江西省、地、县三级气象部门,则被人们钦佩地称作是在天空装上了“暴雨窃听器”。他们全面开通了气象计算机广域网络,气象卫星通信系统、气象雷达、卫星遥感等现代化设备投入运行,形成了“卫星、雷达、探空、地面”4个层次立体探测,把住了风云变幻的脉搏。6、7月份的两次持续半个月的强降雨过程,江西省各级气象台站共准确无误地发布短期短时暴雨、大暴雨预报和警报数百次,各地提前做好应对准备,避免了重大灾害性损失。

滚滚洪涛中,知识一次又一次地闪出耀眼的光泽,科学一次又一次地展示其巨大威力。在人与自然的这场恶战中,用科学武装起来的人类战无不胜。

经历过1954年长江大水的长江水利委员会老专家韩承荣深有感触地说,当年抗洪时水文资料只能靠电报传送,洪峰每15分钟报一次,几个人骑自行车跑都跑不赢。后来装了一部“摇把子”军用电话,喉咙都喊哑了。不能说那时候人不拼命干,但国力不如现在啊。

正如韩承荣所深切感受的那样,这次抗洪抢险斗争,从党中央、国务院的宏观决策到每一个重大行动的部署和实施;从汛情预测到查险排除;从危堤抢险到防洪调度,每一步、每一个环节都离不开现代化的设施。计算机广域网络、气象卫星通信系统、水上自动测报系统、卫星遥感、卫星定位观测、水下彩色摄像、堤坝隐患电法探测等现代科学及新材料、新技术的广泛运用,使气象未卜先知,高天风云可测……

这是一场真正意义上的人民战争,30余万子弟兵,800多万干部群众,以及为之服务的交通、通信、医疗服务人员。动员的力量足足上亿人,投入人员之众、物资之多,不仅在中国历史上罕见,在世界抗洪史上也是闻所未闻。经过改革开放20年的发展和积累,中国已具备了打赢这场战争的雄厚实力。日益强大的国力,是支撑这次抗洪的坚强后盾。整个抗洪抢险期间,调运的防汛抢险物资数量之大、渠道之广,超过建国以来的历次抗洪抢险。调运速度之快更是前所未有,各地防总收到电传两个小时就可发运前线所需物资,上午还在车间生产的防汛物资当晚就已运抵大堤上……纵横交错的空中、地上交通网络,快捷及时的通信手段,把前线与大后方紧紧联结在一起。

这是一个惊天地泣鬼神的奇迹。它充分表明的不仅是强大的综合国力,更是华夏民族巨大的凝聚力。

历史的参照系,对比出这场胜利的伟大。

以长江为例:1931、1954、1998年,是上世纪最大的洪灾年。

1931年,长江干堤决口300多处,长江中下游几乎全部受淹,14.5万人死于这场灾难。1954年,长江干堤决口60多处,分流洪水1023亿立方米,江汉平原和岳阳、黄石、九江、安庆、芜湖、武汉市汉阳区受淹,京广铁路中断交通100天。灾后暴发的疫情夺走了3.3万人的生命。

但1998年,长江干堤仅九江一处决口,且5天就被堵上。

“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怕困难,顽强拼搏,坚忍不拔,敢于胜利!”

这被血肉铸就的“抗洪精神”,已经成为华夏民族伟大精神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

还有什么比这更能使我们的国家和民族永立不败之地!

发生在中国土地上的这场威武雄壮气壮山河的斗争所产生的影响和深远意义,将随着时间推移充分显示出来。围绕着这场斗争所焕发的伟大抗洪精神,全国上下所呈现的精神风貌,已经成为现代文明史上的奇观,引起全中国和全世界人民的关注。

“九八抗洪精神”具有鲜明的时代精神,是华夏民族最美好最高贵思想品格的集大成。这是一个由多种精神品格重新构筑的精神共同体,具有不同寻常的高度、广度和力度,大大强化和提升了一个民族的精神品格。达到光辉灿烂的境界。它使人们进一步看到了中国的希望和前途,看到了人类的美好未来。

毫不夸张地说,这场特大自然灾害所造成的威胁以及为了战胜这场特大灾害所进行的殊死搏斗,是当今世界所发生的重大事件之一。事件就是历史,就是舞台。重大事件,特别是发生在一个伟大国家的重大事件,是成就英雄、伟人和时代精神的重要契机。

正是抗洪抢险这一伟大的斗争,空前地把一个民族的力量集中起来,把时代精神和国家精锐集中起来,把人们的优异品格集中起来,涌现了一大批顶天立地的英雄,形成了拔山贯日、气壮山河的精神奇观。这是一个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同时集中同时增长同时发挥威力的过程,也是一个相互激发相互转化的过程。在这场气壮山河的伟大斗争面前,人们最美好最强健的思想、感情和品格得以发扬和升华,分散的被集中起来,弱小的被强化起来,潜在的被激发出来,形成了遍及全国的为各族人民所自豪的浩然正气。

“九八抗洪精神”,再次展现了一个民族的伟大奋斗和胜利,是在改革开放的条件下,战胜困难,扫除障碍,大步跨向新世纪的时代精神。高昂的精神状态,不断增长的民族凝聚力,是华夏民族最可宝贵的精神财富。

一切证明:无论有多少困难需要克服,有多少大山需要攀登,有多少对手需要竞争,中华民族的宏图大业终将实现。

人们将永远记住1998。

荷尔德林:人类必将重返故里,重返童真。返回人诗意地栖居的处所。

洪水终于退去了,一场惊心动魄又壮丽辉煌的活剧终于缓缓拉上了帷幕。可是,当我们欢呼胜利、庆祝成功的时候,我们不能不对这场灾难进行理性的自省和思考。当我们为自己和他人不屈不挠战胜洪水的英雄气概所感动时,也应想一想洪水留下的教训。

给水以家园,给万物生灵以家园,人类才会有自己的家园。

给水以活路,给万物生灵以活路,人类才能生存和发展。

最值得关注的是进一步整治长江。这不仅关系到长江流域人民的长治久安,也是国家经济建设中的一个巨大项目。为此,两院组织部分有关院士和院外专家,对有关资料和各方面的意见进行分析研究后,提出了新的战略目标。

在为上述战略目标奋斗的国家进程中,江西迈出了自己坚实的步子。

江西治理鄱阳湖的规划,便是一个令人耳目一新的大手笔!

江西的“母亲湖”鄱阳湖,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造就的一片神灵的水域。

鄱阳湖是江西的发祥地。鄱阳湖养育了一代又一代江西先民,成就了江西繁荣的历史。鄱阳湖区的九江既是全国四大米市之一,又是全国三大茶市之一。鄱阳湖边上的临江、樟树、吴城、河口四大工商业名镇,是“烟火万家,江广百货往来”、“八省通衢”的“天下雄镇”。“无赣不成市”的江右商帮,无不得益于鄱阳湖及其水系浇灌下的农业和工商业文明的繁荣兴盛。鄱阳湖坐拥历史上重要交通要塞。“京杭运河--长江--鄱阳湖--赣江--大庾岭”水上通道构成了维系中华帝国政治统一与经济联系的一条主干道。素称“鱼米之乡”、“赣抚粮仓”的鄱阳湖地区是最重要的中国粮仓之一。江西省是建国以来从未间断过向国家输送商品粮的仅有的两个省份之一,即使是“三年困难”时期江西也向国家输送了大量粮食。

公元936年5月,《岳阳楼记》的作者范仲淹任饶州知州,任上一年多,作为政治家,其远处江湖,与生民共患难;作为文学家,其寄情山水,多有吟咏。立于治下瓢里岛之巅,面对鄱阳湖万顷碧波,浩叹并挥毫题下“小南海”。岛上建于唐代的黄溪庙因之改名为“小南海寺”。

“小南海”是一代文化巨擘对鄱阳湖的概括,是他留给鄱阳湖的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范仲淹后来写《岳阳楼记》,其中涌动的未必没有这里的烟波。

鄱阳湖是中国的第一大淡水湖,上吞五水而下纳长江,大气磅礴以波动日月。在这里操练的兵甲曾令天下鼎立三分;在这里厮杀的豪强曾立大明江山于一统;在这里汹涌的鲜血、浮沉的尸骨和萦绕不去的湘军和太平军的悲歌曾使历史瞠目结舌;在这里驻足和歌吟过的有李白、苏东坡、范仲淹这样中国最优秀的诗人和文章家。这里是云的故乡,水的故乡,生命的故乡,神话、英雄和诗歌的故乡。

鄱阳湖碧波千层,浩瀚万顷,水天相连,渺无际涯,养育了代代江湖子民,也留下了无数悲剧和疑案。两千多年间,鄱阳曾因水运的兴旺而繁荣昌盛,又因近代立体交通的普及而日渐边缘化。但恰因此,生态成为鄱阳的最大优势:湖泊数量和面积位列全国前茅,是中国湖泊最多最密集的地方;湖生态堪称全球之冠,是世界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湿地。除湖汊人家,大量湖岛无人居住,毫无工业污染,水质可直接饮用,天然野生的鱼虾极为肥美。

湖上汊汊有人家。到夜晚,远远近近、大大小小的村落里,纷纷亮起灯火,跟满天的星斗互相照应,让你明明白白地入了梦境,分不清是星斗落在了湖里,还是灯火点在了天上。

湖上诸岛,家家开门临水,村民淳朴,古风犹存。近年更因新农村建设而面貌一新。作为曾经的通埠大邑,人烟辐辏,楚骚遗风,扬其善声,给戏曲发展创造了条件。其地方戏,史上曾班社林立,名伶辈出,观者如堵,如醉如痴。至今浮于汤汤碧水藏于森森古樟中的渔村,依旧时有若雨若烟、似有或无的弦索之响,丝丝缕缕的水韵芳馨,令人疑在一个遥遥旧梦。

鄱阳湖每年4至9月份汛期,湖水上涨,最大面积达4600平方公里。这时鄱阳湖一片汪洋,水生生物鱼、虾、螺、蚌及水草大量繁殖。10月至翌年3月为枯水期,水位大降,湖水面积减至500平方公里左右,形成大面积的湖滩、草洲、沼泽湿地、浅水湖泊。水退之后,水草、螺、蚌等便成为候鸟丰盛的食物。因此,在每年秋末冬初,从俄国西伯利亚、蒙古、日本、朝鲜以及中国东北、西北等地,飞来成千上万只候鸟,和原来定居在这里的野鸭、鹭、鸳鸯等一起度过冬天,直到来年暮春逐渐离去。如今,保护区内鸟类已达200多种,上百万只,其中白鹳、黑鹳、大鸨、小天鹅、白琵鹭、鸳鸯、鹈鹕、白额雁等珍稀鸟20多种。目前鄱阳湖的鸟类共有310多种,占中国鸟类总数的1/4,每年约30—70万只候鸟在鄱阳湖越冬,多的时候甚至近百万。鄱阳湖由此成为世界最大的鸟类【特别是珍稀鸟类】保护区。

尤其可喜的是在这里发现了当代世界上最大的白鹤群以及白枕鹤、白头鹤、灰鹤等,总数达4000只以上,1989年发现被中国人神化为“仙鹤”、作为幸福吉祥的象征的白鹤达2600余只,占全世界白鹤总数的百分之九十五。

鄱阳湖因此被称为“白鹤世界”、“珍禽王国”。由于鸟类密集,时常可见“飞时遮尽云和月,落时不见湖边草”的壮观美景,成为中外游客冬季观鸟旅游的最佳天地。

湖上无数岛屿被树和草所掩埋,即便在“大跃进”期间,湖外无数的山剃了光头,这里始终是一团锦绣。这里的一切生灵皆被视为神物。生灵有知,也把这里当做了天国。

夏候鸟白鹭是这一方水面的王者。白鹭飞时,两脚向后伸直,远远超过尾巴,两扇宽大的翅膀缓缓鼓动,从容不迫,气度非凡。郭沫若说白鹭是韵在骨子里的诗,是朴素和高洁的形象化。丽日之下有白鹭翩飞,蓝天便有了心跳的动静;细雨来时水田里站了一只两只白鹭,水田便成了一幅玻璃的画框;山岩上有白鹭群立,山岩便登时有了蓬勃的生气;夕阳里有成行白鹭低飞,更是乡间日子的一种恩惠。

而冬候鸟白鹤则更其壮观。一个又一个从云端钻出的鹤群,长羽临风,翩跹而来;长喙含云,吟哦而来;长跖踏浪,高蹈而来。漫天是惊心动魄的鹤舞和鹤鸣。辽阔明亮的湖面,跃动着千姿百态的鹤影,仙子一样的尊贵,处女一样的纯洁,士大夫一样的优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