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中国治水史诗(上)
7953600000107

第107章 长江卷(40)

绍兴二十九年【1159年】,监察御史任古督浚平江水道,从常熟东栅至雉浦入丁泾。开福山塘自丁泾口至高墅桥,北注长江。是年,知平江府陈正同报经户部奏准禁止围垦湖田,并立界碑,约束人户。

隆兴二年【1164年】七月,平江大水,浸城郭,坏庐舍,淹圩田,决堤岸。人操舟行市累数月。八月,知平江沈度,役夫浚浒浦、白茆、崔浦、黄泗、茜泾、下张、七鸦、川涉、杨林、掘浦等常昆十浦,用工300余万。

乾道五年【1169年】,增置平江撩湖军民,确定太湖管辖范围,不许人户佃种茭菱等阻水易淤的水生植物,以畅河流。

淳熙元年【1174年】,提举浙西常平薛元鼎督开茜泾、七鸦、下张等浦及运河。是年,平江府知府韩彦左与浒浦驻军戚世明,组织军民开浚浒浦港。淳熙二年,立庸田司于平江,专责苏州的水利工程。是年,平江知府陈岘开浒浦,浚塘筑堤,植柳一万株。淳熙十三年,常平提举罗点,以淀山湖泄水诸道为戚里豪强侵占为田,宣泄不畅,民田积水,上疏开浚,从之。民闻欢跃,不等告谕,各带粮合伙先行开挖。积水骤退,复为良田。

嘉定十年【1217年】,知平江府赵彦肃疏锦帆泾,纵横四出,以达运河,建桥55座,开河1190丈,计工3万,费钱3000余缗。

至元二十四年【1287年】,苏州水灾。宣慰使朱清喻上户循娄江故道开浚,导水由刘家港入海,并通海运。

大德二年【1298年】,置浙西都水监庸田使司于平江路,专主水利。大德十年,行都水少监任仁发役夫大浚吴淞江下游段。

至大元年【1308年】,江浙行省督治田围之岸,岸分五等,高止七尺五寸,低止三尺,以水与田相等,地分高下为差。此为苏州修圩堤有统一防洪高程的开始。

天历二年【1329年】,吴江知州孙伯恭以巨石大修吴江塘路,并相其地势,凿水窦百余个,以通太湖泄水,翌年塘成,长四十余里。后于至正六年至七年【1346年至1347年】又续建加固,表名至正石塘,由张天英撰《至正石塘记》。至正二十四年,张士诚据吴为王,起兵、民夫十万,命左丞吕珍督浚白茆港,堑其地为港,长亘90里,广36丈。

封建后期农田水利建设多由地方自办,兴修普遍,而著名的大型工程则较少。成绩突出的是江南地区的水利。随着东南地区的进一步开发,海塘因而大规模兴修。这一时期,是古代农田水利技术的总结时期,水利专著大量出现。除《农书》、《农政全书》、《授时通考》等外,就农田水利而言,出版了许多流域范围的水利书。如归有光的《三吴水利录》、王太岳的《经渠志》和康基田的《河渠纪闻》等。

太湖地区经过历史上长期的开发及经营,逐渐成为天下富庶之地。明代,经济比前代更为发达。明初建都南京,经济上直接依赖太湖地区。永乐以后迁都北京,仍然靠南方运去大批漕粮。据明代《万历会典》统计,成化八年【1472年】定全国漕运总数为400万石,其中江浙地区漕粮就近200万石。又如明天顺时全国税粮总数为2656万石,其中苏、松、常、镇、杭、嘉、湖七府税粮为586万石。在七府中,漕粮和税粮又以苏、松二府为最多。由于太湖地区经济地位重要,所以明代对太湖水利的治理,也颇重视。

明时太湖下游排洪干流吴淞江淤塞严重,为了减少吴淞江的排泄负担,明代在上游修建工程,减少太湖的来水。明初建都南京,苏浙漕粮要逆长江而上,为了避免江涛之险,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疏浚胥溪运河,在今天的东坝处建了一座石闸,名为广通镇闸。又开凿了溧水县胭脂岗,通过胭脂河把石臼湖与秦淮河连接起来。苏浙漕运由太湖经荆溪、胥溪,过广通镇闸,到固城、石臼二湖,东北入胭脂河,下秦淮河,直达南京。永乐十九年,迁都北京,江浙漕舟改由京口渡江北上,胥溪运河遂失去其重要地位。当时太湖下游水患严重,苏州人吴相五引宋单锷议上奏,认为筑坝可减轻苏松地区水患。单锷的意见当时被采纳,于是废闸为坝,称为上坝或东坝。设官吏看守,每年派溧阳、溧水民夫各四十人看守。自此宣、歙之水很少进入太湖。但坝犹低薄,水易漏泄,船只还能越坝而过。正统六年【1441年】长江水泛涨,坝大决,苏、常一带遭受水灾。巡抚周忱召集民工重新修筑,并订定坝规,规定极严,如有走漏水,淹没苏松田禾的,坝官吏处斩,民夫充军十二年。

明代太湖水利由朝廷派官员主持较大的治理工程的有十多人。成绩比较显著的有永乐初夏原吉、正统间周忱、天顺初崔恭、弘治间徐贯、正德嘉靖间李充嗣、隆庆时海瑞、万历初林应训等人。

明洪武元年【1368年】,敕工部遣官修筑苏南海塘,南起嘉定县界,北至刘家港。洪武九年,开浚刘家港、白茆塘及邻近昆承湖南诸泾、至和塘等淤浅处,并置长洲、常熟、昆山三县吐纳湖海水堰坝。

永乐元年【1403年】,苏松水患,工部尚书夏原吉奉命治水。夏弃吴淞江下游易淤段不治,而浚吴淞江南北诸浦,导水入浏河入海。史称“制淞入浏”。夏又于淀山湖、泖湖众水汇集之处,开范家浜,上接大黄浦,导水向东出海。这条水道,百余年后,逐渐被冲大淘深,成为太湖排水主干黄浦江。夏原吉又督浚白茆、福山、耿泾等入江港浦,导昆承、阳澄诸湖以及东北地区涝水入长江。

天顺二年【1458年】,巡抚崔薛檄苏州知府姚堂、松江通判洪景德和有关知县等大浚吴淞江,自苏州夏驾口,经上海白鹤江、嘉定卡家渡至庄家泾出旧长,长万余丈,底宽四丈。此为夏原吉治水五十余年后的第一次复治吴淞江。

成化八年【1472年】,置苏松水利浙江佥事,专治苏松水利。是年,兴筑海塘自宝山北至刘家港两千丈,为浙西海塘延筑至苏境之始。是年,吴县知县雍泰修复穹窿山废堰,为苏州历史上最大的山塘。

弘治六年【1493年】,苏州府水利通判应能主持浚治府城内河,又浚枫塘、虎丘山塘。

嘉靖二年【1523年】,工部郎中林文沛檄太仓州及昆山、吴县、吴江三县大兴水利。开浚杨林塘,泄阳澄湖水入海。开南大虞浦,泄阳澄湖水入娄江。开光福胥江,泄太湖水入娄江。开太湖南诸娄港,导天目、嘉兴诸水归太湖。常熟县开市河、梅李塘、福山港,导水入扬子江。

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常熟知县耿桔组织民工浚三丈浦、奚浦、盐铁塘等干河,水流畅通。并以治水经验和体会,撰成《常熟水利全书》。

崇祯八年【1635年】至十年,巡抚都御史张国维主持修葺吴江石塘全坍、半坍及续建共四千丈,并疏导长桥桥下出湖河流,重修至和塘长洲东境45里石塘。

这些大的治水活动,花费帑银常达几万、十几万、二十多万两,投入人工很可观。频繁的治理,反映了太湖治水的不易。

治水必须与治田相结合,这是太湖地区长期以来治水的经验。明代比较重视圩田水利的治理。圩区水利以地方为主,以民办为主,治理活动频繁。在朝廷派员主持治水时,一般也督责各府县兴修圩区水利。据武同举《江苏水利全书》统计,明代兴修太湖水利工程大小有一千多次,主要为塘浦圩区的浚河、筑圩、建闸工程。这些事迹在各地方志中记载很多。

在唐、五代时,太湖地区圩里已经设有圩长,每一两年圩长率其圩之人修筑堤防,浚治浦港,使低田之堤常固,旱田之浦港常通流。明代除设有圩长外,每一行政区又设塘长,管理该区水利。

在频繁的圩田水利建设中,圩田治理技术有了较大的进步。如在圩内筑“径滕”和“戗岸”,实行高低分级控制,可以减少洪涝损失。当时圩子面积较小,一般为几百亩、数十亩,为抗御较大的洪涝灾害,一些圩区衽联圩并圩,如万历时耿桔在常熟就推行过。对圩岸的规格、修筑方法、养护管理措施,都作了较严格的规定。圩内河渠、堰闸的布置也能因地制宜。有关浚河的技术工作、组织工作也有了一套办法,从而保证了工程的质量。明代关于圩田水利技术的论述比前代都多。如周忱、姚文灏、史鉴、金藻、吕光洵、何宜、吴诏、耿桔、陈瑚、徐光启等,都曾论及圩田水利。万历三十四年耿桔所著《常熟水利全书》,则对浚河筑圩技术进行了系统的总结。

明代太湖水利活动虽然频繁,但水旱灾害仍然十分严重。首先这与水利工作的复杂难治有关。如浚治吴淞江,明代二百七十六年,大的浚治有十一次,平均二十多年治理一次,但渐浚渐淤,周期缩短,淤积越来越严重。太湖洪水出路问题不能很好地解决,是水旱灾害多的重要原因。其他港浦淤积也相当严重。明代张应武说:“宋人引清障浊之法已不可施于今,每岁所开塘浦还为潮汐之所填淤,三岁而浅,四岁而湮,五岁又复重修,亦无一劳永逸之术。”另一原因是治理没有全面的战略。嘉靖时沈启在《吴江水考》中指出太湖水利的病症为“上不节,中不分,下不利”。往往是遭灾后影响到国家的赋税收了,才会派官员去进行治理。有时工程施行得很急促,达不到应有的成效。再则,明代民修小圩,堤岸单薄,民力分散,不易抗御洪涝,容易遭到破坏,灾害自然经常发生。

当然,政治的腐败,也极大地影响了明代的水利建设。

清代康熙年间修闸,规模宏大,投入资金也巨大。康熙十年【1671年】,巡抚马祐督浚浏河淤道三十里,又于天妃宫建大闸一座。康熙二十年二月,巡抚慕天颜督浚白茆港,自支塘至海口四十三里,又修闸一座。共用民夫百万,费银四万两。直至四月底才竣工。康熙四十七年,总督邵穆布、巡抚于准督浚浏河,起凝碧桥,东至袁家渡,长三十里。又建七鸦口闸于浮桥东玉皇庙前。翌年又浚白茆、福山两港,修白茆旧闸,建福山新闸。共用银3.5万两。

雍正年间投入水利的资金和力度,似也不亚于康熙大帝。雍正五年【1727年】,诏发库银兴修江南水利,命副都统李淑德、江苏巡抚陈时、总河齐苏勒等大臣踏勘太湖及通江汇海河道,檄行浚治。翌年,浚浏河、白茆二港,修理旧闸。又浚徐六泾、福山塘、七浦塘。共发官银十二万余两。雍正八年,总督尹继善檄苏州知府徐永佑修筑吴江塘路和GFBC2塘,建大浦桥,扩建三江桥一孔为三孔。又修至和塘。移址重建浏河天妃闸。雍正十二年春,总督高其倬檄原任苏州知府徐永佑浚杨林塘,自蔡家湾至海口,长四千余丈。

乾隆皇帝统治的六十余年中,对水利的重视和投入,当然也不会逊色于其父亲与祖父。江南水利也有许多大手笔。乾隆十七年【1752年】,江苏巡抚庄有薛檄常熟、太仓等八州县,按酌亩捐,起役浚治浏河、福山入江河港,得旨嘉奖。是年,常熟浚三丈浦,太仓浚浏河。乾隆二十八年,巡抚庄有薛借库银22万两,檄苏松两府各州县大修水利。凡太湖出水诸口、吴淞江、娄江等入海口河道淤浅及河中有碍行洪的芦苇鱼簖,尽数铲除。并加培圩岸,改移闸座。翌年三月工毕。乾隆三十五年九月,巡抚萨载督浚白茆、徐六泾两入江河道。白茆自支塘至滚水坝,长6500余丈。徐六泾自陈荡至田家坝,长5900余丈。两河因滚坝已坍,增筑裹头,以束潮水。十一月竣工,借官银16万两。

乾隆年间苏州府所立的一块石碑,今天还能在山塘街边看到它。它确凿记录了一个两百多年前由民间力量促使政府注重环保的事件,非常有意思。当时,山塘一带开设了很多染坊,河水受到了很大的污染。乾隆二年【1737年】,苏州城里108个民间人士联名上书,强烈要求政府关闭污染严重的染坊,并最终取得胜利。苏州府于是发布“永禁虎丘开设染坊污染河道”的文告。文告中还明确划出了禁开染坊的地段。勒石立碑,立于山塘河旁。

嘉庆道光年间,虽然国家开始出现颓势,但治水仍为各级政府主要工作。嘉庆二年【1797年】,巡抚费淳、太仓知州鳌图役夫浚治浏河,起新造桥,至石家塘口,工长万丈,面宽十二丈至十五丈不等。借支库银近八万两。嘉庆二十三年,巡抚陈桂生檄苏松太道候补道唐仲冕督浚吴淞江黄渡至万安桥段,长万余丈,并浚治上源庞山湖等处。借库银近三十万两,由长洲等十六州县各按岁征粮额分两年摊征。

道光四年【1824年】江苏按察使林则徐总办江浙水利,浚治太湖诸出水娄港和庞山湖沙淤,令东注之水通畅无滞。道光七年九月,巡抚陶澍檄署巡道陈銮组织上海、元和、吴江等十县民工分段浚吴淞江下游段,再裁弯取直,工长万余丈。次年二月工竣,计用银三十万两。道光十年,太湖同知刘鸿翔役夫浚治大缺口,长千余丈,及附近支河两千余丈。用银一万五千两,由地方绅士捐款。道光十四年三月,总督陶澍、巡抚林则徐借款13.4万余两,督浚浏河,起吴家坟港至白家石基东止,长八千余丈。又建滚水涵洞石坝一道,至八月完工。所借款项由长洲等十四州县分八年按亩摊缴还。同年三月,官民捐挑白茆港及徐六泾,以工代赈,五月工竣。又建白茆老新闸。共用银十二万两。道光十五年春,太仓知州李正鼎、镇洋知县孔绍显以浏河工程余款近四万两,组织民工挑浚七浦塘沙溪至浮桥段,工长五千余丈,及浚太仓杨林塘和吴江瓜泾港。

大清帝国到了同光年间,已是江河日下,呈现出落日之相。国力衰败,水患似虎如狼。各级政府在水利上的投入,虽然看似不逊前朝,但依然努力,与清政府的苟延残喘相对应。同治五年【1866年】十一月,巡抚郭伯荫役夫督浚浏河浮桥以下段八千丈,又重修浏河天妃闸,翌年正月完工,共用银十七万两,由苏松太十六州县按亩摊征归还。同治七年冬,巡抚西日昌役夫督浚白茆塘,自王家庄至土塘内止,工长六千丈,并移建石闸至苏常石闸之东,翌年正月工竣,又挑南盐铁塘两百余丈,共用银七万两。由常熟、吴县、无锡、江阴等七县分三年按成摊征归还。同治十年,成立了苏城水利局,总办苏属水利工程,由藩臬两司及苏松太道主持其事,嗣委候补道一人。是年苏城水利局动用库存水利经费,大兴水利,浚太湖娄港29处,计万余丈。又浚杨林、七浦入江港浦八千余丈。并以机器船挖浚泖湖、拦路港三十余里、吴淞江下游段七百余丈。人工浚吴淞江下段近万丈。又修吴江震泽水窦百个,等水利工程。修建桥梁五十余座。共用银近三十万两。同治十二年,苏城水利局总办藩司应宝时主持浚治瓜泾分水港,又建瓜泾桥导太湖水注入吴淞江。并立碑记于分水墩上。光绪三年【1877年】春,浚苏州护城河,自渡僧桥至大日晖桥。光绪十六年十一月,巡抚刚毅组织营勇、民夫大浚吴淞江,自四江口至新闸大王庙止,长万余丈。次年三月竣工,共用银十六万余两。光绪二十四年,江苏即补道钱志澄役夫浚浏河,由司道库苏沪两厘局借支银十万两,由苏松太16州分四年摊征归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