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大地苍黄
7952500000002

第2章 蓝印花布

半山烟雨浸丹青,淡抹浓妆总是春。

水挂屋檐流日夜,犹如帘子卷晨昏。

——竹枝词:《廿四节气·雨水》

(雨水。桃始华,仓庚鸣,鹰化为鸠。)

曙色骤然降临。春光骤然降临。

老式天井的屋檐水,叽叽咕咕议论着第一滴雨水落在什么地方

一位小女子发现,山那边仓庚鸟的叫声像玉,明澈而苍凉。

哗,哗——

好清亮的溪水,石头,丝丝草,棉花条子银鱼,碎米虾子咧!

好清亮的脚踩、手擂、水漂声咧!

白云从水底悠悠掠过。

小鸟从水底悠悠飞过。

叶子从水底悠悠飘过。

女子们头系蓝印花布头巾,身着蓝印花布衣衫,咯吱咯吱,咯吱咯吱,扑腾得水花四溅,笑声四溅。一匹匹蓝色印花布,在一双双赤脚下咯吱咯吱响,在一支支木槌下咯吱咯吱响。

跌落石坎坎的激流,便是山溪在欢乐地喘息了。

漂哇,洗咧——

洗哇,漂咧——

怀揣秘密的村姑,几次背过身去——

将蓝头巾掀成一叠明信片,

寄给濡湿地址的远方……

漂哇,洗咧——

洗哇,漂咧——

边漂,边唱。唱虎唱豹唱花唱草唱虫唱鸟。

边洗,边唱。唱古唱今唱山唱水唱哥唱妹。

漂洗得天空几纯净。漂洗得青山几纯净。

漂洗得一张张笑容几纯净。漂洗得一首首谣曲几纯净。

漂漂洗洗着,不知什么时候雨住了,出来太阳花花了。

漂洗过后的蓝印花布,一一晾晒在浅滩的卵石上,场院的晒衣杆上,吊脚楼的木栏杆上。这些地方晾满了晒满了,还是不够用,就往场坪上搭几溜高高的木架。

晾着晒着的蓝印花布,一匹,一匹——

远看是一匹匹飘进云里的布。

近看是一片片飘进布里的云。

半山烟雨。半山丹青。

一颗一颗瞳孔般透明的雨水里,村庄频频出镜……

蓝印花布的布料,采用土纺的纯棉布,俗称“家织布”。染料是生长在山野里的一种可作靛蓝的蓝草。图案出自当地手工艺人雕刻的印版。

穿行在晾着晒着的蓝印花布之间——

仿佛闻得见阳光渗进植物纤维的芳香气息。

仿佛触得到和风吹拂时蓝草摇曳起伏的气息。

仿佛感觉得出“蓝与白”这一主色调的温度和弹性。

甚至觉得眼前这些晾着晒着的蓝印花布,就是一块块晾着晒着的灵动的土地。图案中的花朵、草叶、鸟兽、童子质朴自然,简洁茁壮,如同大地的果实。

让人想起飘荡在蓝蓝天空下的朵朵白云。

让人想起青草地上星星点点的羊群和鲜花。

让人想起飞漱峡谷的瀑布,在宽银幕似的群山间迸珠溅玉。

让人想起一颗一颗繁星,在深邃的苍穹明灭闪烁。

由棉花、蓝草变成蓝印花布,究其实两者之间的物质成分并没有改变。蓝印花布只不过是把土地简化为靛蓝,把大地上的种种事物与色块简化为洁白,在蓝印花布和大地之间,有着本质上的内在联系。

稍加留意,便可闻得到两者之间交替的呼吸。

一位对乡土文化充满虔诚和依恋的作家曾用精致的文字,描述过蓝印花布给予他的独特感受。蓝花布衫晾在老屋前的麻绳上,背景是长的河流和宽的田野,是宋代的石拱桥、明代的戏台和清代的油坊。

湿漉漉的布衫上,有白色的菱角、柳叶和花朵。如同所有前化学时代的产物一样,蓝印花布简洁而明静,温柔而敏感。它的每一根神经都与大地相连,风将它吹拂时能觉察到草木的晃动。沉稳、内敛、温静、亲切的蓝色,宛若山野间的平民,安静地承载所有悲喜。

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

一双素手无人识,民间大美印花蓝。

哦,蓝印花布。蓝印花布。

那是一个美丽而湿润的乡村早晨——

正是青春期漫无际涯淹没山岭的季节。雨个不住的天穹抖下来一卷水意森森的丹青,濡湿了整个视野。

山冈上,白白的雨雾凝而不化。

天底下,白白的炊烟凝而不散。

春水茫茫的水田中间,白鹭鸶站成袖珍小岛,凝而不动。

雨点绛唇一笛风。

远看姐儿一身蓝,

爱死好多后生汉……

山雀子衔来的雨天,总有一些辈辈相传的谣曲,撩拨着村中男女的心思。如同缭绕山腰的乳白色蜃雾,缥缥缈缈,忽远忽近,却总能植入季节深处。

什么时候起,雨便小了。积雨云中透出来一束暖调子。

旋即,阳光几下雨点几下,便以牛背为界,分割得牛背上的牧笛半阴,半阳。肤色青青的老水牛,那红红的瞳仁温柔极了。

村庄浓缩在草叶上的水珠里,又给蓄满阳光的水珠放大至无限。

村口,一群进山去采菌子的女儿家,斜一方蓝头巾,提一篮山

一群进山去采菌子的女儿家,斜一方蓝头巾,提一篮山歌。馋猫般的雷声,舐润着、舐润着唧唧哝哝的一路小调……

歌。馋猫般的雷声,舐润着、舐润着唧唧哝哝的一路小调……

村前的水池边,洗衣棒槌胖如荷藕,作抒情状。

砧声掀动着蓝头巾呵蓝头巾。

女知青进村第一天见到的这个美丽而又湿润的早晨,从此定格为脑海中拂之不去的乡村印象。

女知青在村庄待了五年多时间。

乡居的日子,当夜色像一床旧式蓝印花被,轻轻覆盖着灯花噗噗跳了几下的村庄;拥被而卧,整个夜晚都闻得到阳光的味道,植物的味道,人亲土热的味道。碰上下雨的夜晚了,屋漏的咚的咚,就跟时钟的秒针发出的声响一样,一直走进温软的梦乡。

雕花的滴水床。红漆脱落的木箱子。被广泛用作被褥、枕头、门帘、包袱、桌布、衣裙、头巾、肚兜、手帕等生活用品的蓝印花布。

忽远忽近的犬吠,如同啄木鸟叩击古苍的树林。藏匿在屋脚墙缝的虫子,彻夜用方言低低吟唱。星空的光斑啊。种子的梦话啊。……

女知青恍若回到父母曾经生活过的老家:跟房东大娘家的情形一样,陪伴老祖母一辈子的那口木箱子,箱底也压着一纸旧式婚姻的生庚八字。

不知今夕何夕,是这隔世的气息。

10

天井里盛满屋檐水的木盆子,染房外的大水缸,分别以镜子的名义供村庄的天空随时更换衣裳。

刚刚钻出蛋壳的鸡雏,将一只只的“个”字歪歪斜斜写往湿湿的地上。

为山塘不致漏水,一袭蓑笠的农人扬起木制的夯锤,将塘坝拍得山响。

沉睡了整整一个冬天的种子,在雨水的怂恿下破土而出。

呀呀,村边染房师傅的床底下——长出笋子来了!

11

美丽总是诱人的!

上大学攻读时装设计的日子,村庄的蓝印花布老是在女知青的脑海里晃来晃去。女知青惊叹于民间美学对蓝调子的选择,惊异于蓝调子的蓝印花布所具有的顽强生命力。

她太喜欢蓝印花布这种洗净铅华的简洁、素雅与沉静了。

她太喜欢蓝印花布在用色着色上的含蓄、内敛、柔和与亲切了。

她太喜欢蓝印花布图案在匀称规范中表现出来的自然天真、疏朗空灵、恬淡优雅,富于生命的韵律感以及循环不息的运动感了。

她太喜欢先人把对生活和自然造化的感情融入到蓝印花布,从而摇曳出一片流传千百年的蓝白天地了。

选择一个明媚的日子——

她植下一株棉花苗,植下一株蓝草苗,植下一种美学取向。

旋即以植物的心情,祈求雨水降临。

那么多的春天呵,一下子涌过来了。

12

这天晚上,她做了一个梦。

梦见那只长尾巴鸟儿,从蓝印花布窗帘的图案中跳了出来,居然唤得出她的小名!

13

许多年过去了。

一个夏日的黄昏,天空下着蒙蒙细雨。暮霭中的古城墙,黑屋脊,石板街尽头的青山,穿城而过的河流,整个弥漫着一种蓝调子。

极易使人想起电影《花样年华》的氛围和场景。

极易想起饰演女主角的张曼玉。她那几十款眼花缭乱的旗袍,留给女知青的印象实在是太深太深了。

走在石板街上,女知青倏忽灵感一闪:

如若让一位女子身着蓝印花布旗袍,或是身着蓝印花布衣裙,再拎一把小花伞甚或是油纸伞,在夏日黄昏的小雨中款款走过,既怀旧又时尚,该是何等养眼的一番别样风情啊。

倏忽,许多年前那个美丽又湿润的早晨浮上脑际。

——进山采枞菌的村姑们头上斜一方蓝头巾的画面,浮上脑际。

——水池边砧声掀动着蓝头巾的画面,浮上脑际。

——浮上脑际的,还有夜色如同旧式蓝印花被的乡居岁月。

秋水长天。一个全方位开发蓝印花布产品的构想,在这位时装设计公司董事长的运筹下瓜熟蒂落。当年她下放所在的村庄以及附近乡村,签约成了公司麾下的蓝印花布生产基地。

传统与现代,怀旧与时尚一并纠缠于氤氲于村庄的蓝调子之中。

蓝调子的村庄,睡梦中都弥漫着靛蓝靛蓝的气息……

14

村庄于是成了蓝印花布晾着晒着的世界。

蓝印花布于是成了村庄的一道绚丽风景。以此为题材的一部纪录片,在国际性电视节目评比中得了大奖。

片名:《蓝印花布:村庄的祥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