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记忆深处
7952300000027

第27章 校庆抒怀 (2)

“肩负时代重任,胸情青春信念”——既是叙事,又是抒情:金秋季节,全国各地优秀学子如众水之归海,纷纷踏上赴湖南科技学院求学的征程,伴随着他们飞扬的豪情与浪漫的憧憬的,是父老乡亲的殷殷嘱托……

“群英荟萃在潇湘,校园永远是春天”——既是写实,又是赞美:来自五湖四海的精英聚首一堂,相见恨晚;一代名师与优秀学子开始了可遇而不可求的师生之缘。整个校园沉浸在一片惺惺相惜的热烈气氛之中……其情、其景正如《祈祷》所言:“世上少了夏秋冬。”于是,“校园永远是春天”顺势而出,水到渠成。

“德才兼备,自强不息”——是“校训”。跨进校门的新生,不能不接触“校训”。“校训”是千锤百炼的名言,这在客观上为后面两句的写作带来了困难:首先,从内容上说,它必须对校训有呼应与发展;其次,从“份量”上说,不能显得太“轻”,以免“压不住”而产生“失衡”。

“学无止境,气有浩然。”——语出清代刘开的《问说》。其原文为:“理无专在,而学无止境也,然则问可少耶”?但其基本内涵早就贯穿于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中。例如孔子曾在不同场合多次强调:“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而“气有浩然”则出于孟子的名句:“吾善养浩然之气。”“学无止境”与“气有浩然”语出名家,气势恢弘,一句说“才”,一句说“德”,构成一副对仗工整、音韵和谐的对联,对校训的内涵作了很好的阐发。

“无论潮起潮落、千回百转,潇湘总是奔流在发展的前沿”——是对湖南科院历程的回顾,也是对她未来发展的展望。“潮起潮落”、“千回百转”涵盖了学院七十年两迁其址、四易其名的潜行与腾飞、坎坷与辉煌。

潇湘是河流名,人们可以由她联想起在三湘大地上蜿蜒如带的潇水与湘江;潇湘是文化名,人们可以由她联想起湖湘文化及无数优美的传说与梦幻般的诗词;潇湘是湖南科技学院的代名,但又不仅如此,她是一个意象,是一个文化符号,既形象又抽象,其内涵远远超出了一所大学的院墙。

根深才能叶茂,源远必定流长。无论是新生还是在校园中耕耘数十年的老教师,都会从校史的回顾中,得到献身于学院未来繁荣与昌盛的信心与力量。

第二段立足点是日常教学与毕业。

“舜德薪火相传,柳学流长源远”——说的是潇湘的文化底蕴。舜帝是五帝之一,舜德是中华民族文化最早的源头之一;柳宗元是唐宋散文的领袖之一,他的《永州八记》把中国古代的山水游记推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舜德与柳学是我校得天独厚的人文底蕴,而“源长流远”与“薪火相传”,也强调了我校在全国这方面研究不可动摇的正统地位。

“地灵人杰育英才,潇湘为我展新颜”——承上句展示我校特色办学等方面的丰硕成果及巨大的社会影响力。

“科教创新,敢为人先”——是对我校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实施多轮教学改革、屡获国家大奖的辉煌的回顾,更是对我校正在实施的质量工程,摒弃传统模式,使教育从以知识为本,一举跃升至以人为本层次的广阔前景的期许。

“春华秋实,饮水思源”——承接照应两段歌词的开头。优质的生源经过创新教育之后,已经成为民族复兴大业的优秀人才。由于他们“德才兼备”,当然懂得感恩图报,还种子于大地。

“无论海角天涯、星移斗转,潇湘总是我们永恒的眷恋”——是对“春华秋实”句的强调与升华。“海角天涯”是从空间角度说的,“星移斗转”是从时间角度说的。“眷恋”这个词的包容量很大,大凡母子间、朋友间、情人间、亲人间的牵挂……都可以包容在内,能恰当地表达出学子对母校的千种情恩、万般思念。而这恰恰是一首校歌不可或缺的内容,也是可以预期的流行句与记忆点。

挥毫当得潇湘助,饱蘸激情赋壮曲。

校歌歌词的创作,是2010年11月始,迄今已逾9月。其孕育、成型、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实非笔墨所能形容。

校党委书记佘国华教授出身中文“科班”,又有校歌创作的成功实践。他从一开始就为歌词创作提出了“应包含办学特点、地域文化与校训”的“三要素”原则与“好唱、好记、好听”的“三好原则”,并确定了“潇湘”这个创作核心,是校歌歌词当之无愧的总设计师。

校长邓楠博士、正校级督导谷明光教授、副校长宋宏福教授、校党委统宣部部长潘剑锋教授等领导,对歌词的创作给予了高度地关注与及时地指导。全校各部、系领导曾两次聆听演唱,并提出了宝贵的意见。

校图书馆馆长杨金砖教授是写有两本诗集的著名诗人,对歌词的创作堪称“本色当行”。每当歌词创作濒临“山穷水尽”之际,他总能以自己的奇思妙想,使之“柳暗花明”。

短短的十六句歌词,却集“三千宠爱在一身”,署名“群力”,原是名至实归。

(作者系湖南科技学院中国语言文学系教师,湖南科技学院校歌歌词作者)

关于湖南科技学院校歌——潇湘之歌的音乐评论

方新佩

校歌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常常是一个学校对内的号召和激励,对外的形象展示和宣言,它反映的既有办学者、教育者的理想、追求、愿望,又有受教育者的感受、追求和成长心声。

两千多年前,孔子创办私学,诗与乐就作为教育的重要内容。弦歌不辍就称为形容校歌生活的一句传统用语。我国自近代新式学校出现以后,就有创作校歌的传统,从著名学校到乡村小学,大多都有自己的校歌。这一传统延续至今。

一首好的校歌,一般都具有自己鲜明的特色,同时反映着时代精神和历史印记,是个性与共性的统一、历史与现实的统一、思想内容与艺术形式的统一,起着明责、励志、抒情、奋进的教育鼓舞作用。我们的湖南科技学院校歌也充分了体现了这几方面的内容。

首先从歌词来看:“肩负时代重托,胸怀青春信念”表现了对主体学生的要求和对他们青春时代应有的坚定信念。“群英荟萃在潇湘”,点出了学校坐落在湖南美丽的潇湘之滨。“舜德薪火相传,柳学流长源远”也描绘出了该地方的文化特色和悠久的历史。“德才兼备,自强不息;学无止境,气有浩然”指出了湖南科技学院的校训。同时还有“锐意进取,敢为人先;春华秋实,饮水思源”这些抒情、奋进的词句。整首歌词语言简练、主题鲜明、内涵深邃。

其次从音乐旋律、曲式结构与创作手法上来进行分析:

整首歌曲旋律铿锵有力,附点式的节奏显得有较强的动力性。音乐起伏跌宕、振奋人心,旋律采用了大小调交替的手法写成,既有小调的优美,又有大调的阳刚之气。同时也给旋律赋予了时代气息。

该歌曲的曲式结构为二段曲式,整个乐曲由两个乐段构成,音乐开始为前奏部分,三连音的节奏,动机出现之后,采用了向上二度模进的作曲手法,此手法具有音乐的推动作用,同时也给出了音乐的速度。乐曲的呈示段是由起承转合的四句加上扩充的两个乐句构成,扩充的两个乐句下方增加了一个声部,增强了和声效果。旋律在F大调上进行,旋律大多数的音在中音区上,是人声演唱的最好音区。对比段开始是男声部进入,音区与呈示段相比较低,第二句换女声部,旋律在小调上进行,有一问一答的感觉。三、四句又回归于大调,落于属音的半终止,五、六句也是扩充句,表现了歌词“潮起潮落、千回百转”的音乐形象。歌曲在以第二段歌词为基础之上有变化重复一遍,但在重复时,音乐采用了二声部单对位的模仿手法,旋律一前一后在不同声部上出现,音乐显得更加起伏跌宕,表现出了歌词中的“锐意进取,敢为人先,潇湘总是我们永恒的眷恋”的音乐形象。

整个歌曲的音乐材料简练、集中,音乐主题完整,音乐形象鲜明,表现了湖南科技学院在党和政府的关怀、领导下,正以崭新的姿态走在时代的最前沿,为国家培养出更多、更好的专业人才。

(作者系湖南科技学院音乐系教师,湖南科技学院校歌曲作者)

图书馆的“变”与“不变”

李湘鸿

1989年9月,我走上梦寐以求的图书馆工作岗位,屈指算来,已有22年了。

当时的图书馆新楼(现在一般都称他为图书馆老馆)建成不过四、五年,五层阅览室、八层书库、全框架结构、大理石地面、豁亮的大钢框窗外带了宽敞的窗台、外墙以时尚的两色细米石材装饰,可以说用上了当时最时尚的设计和最富丽堂皇的装修。一层大厅面南的门,隔了丹桂路与砖木结构的大礼堂相对;面北的门外,就是新建体育场、露天影院和出入学校的主干道。对开的门方便读者从北面的宿舍区和南面的教学区出入,门厅上方赵朴初题的“图书馆”三个鎏金大字,看起来既典雅醒目又庄重、气派。而当时校领导们和教学管理部门的办公室,都还安在旧式的两层筒子楼里。图书馆大楼耸立在学校的中心,成为古城永州最为靓丽的一座地标性建筑。于是,图书馆门前,成了历届学生毕业生合影留恋的首选之地,自然地,图书馆也成了我心中的天堂。

那时,图书馆的藏书不过二十多万册,然而,数量虽少,但质量可高。这里不仅有为数可观的线装古籍,更有煌煌巨著影印本《四库全书》,不说在师专层次,就是在普通本科院校里也属凤毛麟角。那时,学校师生加在一起还未超过两千,但学习气氛十分浓。图书馆天天人流如潮,尤其是上午十点以后和下午四点以后这两个时间段,上完课的师生涌向图书馆,在目录柜前以及各楼层的借还书台前排成长队,形成每天入馆的一道风景,让图书馆员们应接不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