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记忆深处
7952300000015

第15章 感悟人生 (5)

告别了新奇懵懂而五彩斑斓的大一生活;送走逐渐成熟理智、醉醒参半的大二;我们——大三生,这个相较于大学新鲜人和大四毕业生而言,不那么醒目的群体,真的就是“伤逝”一族么?

大三,这个在大学加工、培养“人才产品”过程中起着承上启下作用的重要阶段,大学生确定人生方向并为之付出努力的关键时期,过级、考证、专业知识积累、社会实践、兼职、备战考研、探究社会……种种问题扑面而来,让你觉得既疲惫又充实。

大三的我们多数出生于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既有着“80后”身上典型的独立、自信、理智,又像“90后”一样个性鲜明、叛逆、有着无边无际的理想和浪漫主义情怀。然而,另一方面,我们又常常觉得自己既不像学长、学姐们那么成熟、理性,又不复学弟、学妹们“一往无前”的热情和勇气。每当遇到人们评论“80后”、“90后”,我们常常自嘲自己是“两不像”。大三的我们,在“夹缝”中尴尬而骄傲着……

大三了,我们已经告别青涩懵懂的新生时期,再也不是对什么都觉得新鲜好奇的孩子,早就过了即使因无知无畏而犯错也总能被包容、被原谅的年纪。校园里的“后辈”越来越多,走在路上会听到越来越多的人叫你“学长”、“学姐”。曾经追逐着“前辈”脚步,虚心请教的身份已被后来人替代,你终于能以一个“过来人”的身份给别人以指点和建议。

大三了,看似离毕业还遥遥无期,但从新学期第一天开始,你便有了大学生涯已过去大半的感慨,有了即将告别校园、步入社会、在职场拼杀的惶恐与不安,有了对周围一切的依恋,有了对“缘分”的思索。大三了,你忽然发现原本看来不够大、不够美的校园越看越顺眼,原本时有抬杠、偶有摩擦的同学、室友越看越可爱,原本一听就想打瞌睡的理论课突然变得很有意思,甚至原本你曾大肆抨击的食堂伙食也渐渐变得美味可口起来。再不会有比“校园”更值得怀念的居所,再不会有比学生时代更纯真的友谊,再不会有比老师更无私的引路者,再不会有比学校食堂更物美价廉的饭馆……四年的大学时光是何其短暂,不经意间回首,才惊觉原来一直被你忽视的、现在所拥有的都是可贵的。

大三了,时间老人好像突然之间加快了行走的步伐,每一天都过得格外地快。课少了,可自由支配的时间多了。QQ聊天、网络游戏、泡沫剧、小说、八卦新闻已不再像前两年那样能勾起你强烈的兴趣,霸占你大半课余时间。你甚至开始觉得它们乏味可陈,会不理解自己当初怎么就在这些事情上浪费了那么多宝贵的时间。你开始发现图书馆还有许多的知识宝藏等着你去开采,自修室的座位还等着你去抢占,专业知识掌握得还太少,参加的集体活动还不够多,人际交往的圈子还有待扩大,甚至班里的部分同学你都还没跟他(她)好好说过几句话……

我们大三了,有时觉得离梦想很近,有时又觉得它很遥远。我们手握着大把可随意支配的时光,有时让自己忙得身心疲惫,有时又闲得像要发霉。我们仍然是羽翼未丰的鸟儿,每月衣食住行大部分还得依赖父母。从个体上看,我们物质或许不算富有,但精神却绝不贫乏。我们早已有了跳出书本、课堂、学校去看社会的自觉,无论是对真与假、善与恶还是美与丑,我们都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观点。不上不下、不大不小的中间位置稍显尴尬,我们已不再稚嫩,但我们似乎又不够成熟;我们渴望成功,我们也会犯错;我们常常会不自觉地总结过去,为曾经的年少轻狂扼腕不已;我们也经常畅想未来,为自己脑中构建的美好蓝图而斗志昂扬。我们曾经迷茫、困惑,也会有彷徨无助的时候,我们会提前感受到一些外在的压力,但因为年轻、因为自信、因为有梦,我们不畏惧挑战、不怕失败并且似乎永远乐观……

我们大三了,美好的大学时光已所剩无几,你是否也和我一样:有很多“已失去”,有很多“未完成”?

今年,我们大三了……

(作者系湖南科技学院新闻传播系2008级新闻2班学生,该文已刊发于《湖南科技学院报》第278期)

我们生长在风骚年代

杨绍宏

我是从一名中学生的言论里抄袭到形容我们这个时代的这个词的,那时候我在给一个班级的学生义务补习数学,这个科目令很多中学生畏惧并厌恶,有个男孩这样形容数学:“风骚年代里最腹黑的学科。”那时我觉得我发现了一个语言天才,并且忙不迭地把“风骚年代”这个词融入我脑海的文库里,这个词从此替换了我之前常用的“性感时代”、“瘦弱时代”、“青山华年”、“香蕉巴巴流年”这些俗烂且不全面的定义。

“风骚”一词没有明显的感情色彩,在我眼中,它算是中性词吧。

而我,就是一个生长在风骚年代里的青年。

小时候我常常用“美丽”一词来形容我们的生活,因为我所见识到的东西,无论是学校里的小朋友还是老师和家长向我们传输的东西都是欣欣向荣的,还有“鲜血染成”的红领巾和五星红旗……那些年我和我身边的孩子们的视野里,一片伟大、纯洁和繁荣。

这样的视野,伴随了我很多年。

上中学的时候我身边的男孩们开始谈论关于男人和女人的很多事,并时常有“某某已经不是处女”的消息飘荡在耳边,很多时候我并不相信这样的消息,尽管他们描绘得很真实,但我眼中的某某是多么纯洁。那时候我身边的很多人开始相信“有钱就有一切”的论调,而我觉得自己虽然没钱,但似乎也拥有一切。

直到很多年后,我忽而开始无比羡慕年少的我只有干净的视野之时,我恍惚觉得自己做了一个美好的梦,一个梦而已。

我并非在质疑自己眼中那些纯洁事物的属性,只是发现,原来我的视野那么小,比“局部地区”还局部。

2008年汶川地震,我看到网上铺天盖地的关于名人捐款数目的争议,在为自己捐了区区几百元汗颜的同时我感到一种悲凉的意味覆盖全身。其实早在那之前我就知道,在这个时代,我们常常用金钱的多少来衡量个人和法人、团体等帮助他人的诚意,我们常常为一个数字而气愤半天。可是我还是无法想象和概括这种一群处在灾难中的人的水深火热之外的另一群正在打关乎这份水深火热的口水仗的人的水深火热的意义。后来的“诈捐门”等事件更让我明白,在这个风骚的时代,数字做秀是一种让人“强大”、让舆论翻滚的有效手段之一。“艳照门”和“兽兽门”等事件在让我获得视觉惊艳的同时也令我明白,原来,情感和性都可以用来做秀和被做秀的,很多时候我为此佩服封建时代那些为基本生存而付出身体的妓女,我始终觉得,她们对生活付出了艰辛却真诚的代价。现代人的思想哲学里充满嘲弄的意味,我听到时代的梦呓和轰轰烈烈的叫床声——哦,我生长在风骚年代。

我在一所平凡的大学里做着很多沉甸甸的梦,做着关于金钱和美女的梦。我身边有很多衣着光鲜的男女每天笑容满面地谈论很多时尚的话题以显示自己生活充实和经验丰富,却总在网络上先看伤感爱情小说再浏览各种各样的笑话来消磨时光。我和我身边的同学对性感兴趣,我们偶尔在一起看A片并且谈论哪种套比较实惠。很多时候我会和各种各样的人喝酒,然后去舞厅和KTV买一顿狂欢,我们常说自己是快乐的,却总是抱怨时代、抱怨上天的不公平,明明和别人付出一样多,成就却达不到人家的百分之一。我却于很多次放弃美女主动送上的香艳,放弃炒作的契机,放弃一举成名的机会,我常常荒谬地觉得这间接或直接导致了我今天还是个默默无闻的穷学生。我常说自己是个善良的青年,但很多时候我也会怀疑自己是否是这个时代的一个矛盾体。

在大学里,有很多人想方设法争夺各种“会”、各种“委”、各种“社”的管理位子,为此也引发了很多不公平的现象,有人用一副悲观的嘴脸来面对自己的失败,用一种戏谑的眼神去嘲弄他人的成功,并且试图以“不公平”的字眼给世间万象下定论。我常常微笑地看这些人和事,并不去指责或赞赏任何人。我习惯以“顺其自然”为开头和结局来开导和引导所有向我倾诉烦恼和讨教方法的人。事实上这些年的很多事让我坚信“顺其自然”是最好的方法论——我说的“顺其自然”是指,在作出最大努力的前提下顺应和适应不定因素的变迁。生长在这个风骚年代,我只想如此——顺其自然。

很多人说社会太残酷、理想太遥远、人生太没着落的时候我也会不经意地恐慌几秒钟,我常常想象如果自己没有生长在这样一个风骚的时代该多好。可是很快又会乐观起来,因为我始终看到更多的还是这个时代的美丽与繁荣。

2006年开始我见过很多优秀的作家和写手以及一些被人津津乐道的成功人士,我从他们身上发现,真正的成功都是一笔一笔写出来的。而同学眼中所谓的不公平于那些追求真正的成功或已经真正成功的人来说,只是一顿质量很差的快餐而已。就像某些求包养的作家一样,试图用身体换取金钱,最终写就粪土——这就是时代快餐的最佳例释。我崇尚那些诚恳的付出和真实的收获。

我从很多朋友那里见识过默默无闻的温暖,他们只有少量的钱物捐赠他人,却从来都竭尽全力且从不声张。他们会在燥热的夏天喝一罐廉价的饮料,悠然自得地行走于城市的大街小巷,会捏着一根即将燃尽的香烟走很远的距离求一份把垃圾扔在垃圾筒的心安理得。我和他们会在一起谈论未来并毫不掩饰对金钱和美女的期盼,我们会互相开玩笑地说干点违法的事获取财富,笑过之后依然满足于现实生活。后来我想,也许我们并不贫穷,又或许是我们虽然贫穷,却于风骚时代里自给自足,如此,便觉无比繁盛。

我不知道风骚年代的某些歪风邪气误导了多少青少年的价值观,炒作、“非主流”、黄色、暴力、网络伤情文学等一系列风骚途径和猥琐产品让一群人走进装满玻璃门的密室里,喋血厮杀薄弱的青春。“猫扑”和“天涯”里一大群大、中学生对性爱、暴力等话题高谈阔论并明确表示自己的渴望,主流文化和传统教育的约束力量逐渐被削弱。很多时候我试图通过文字去引导一群人成长,我希望通过那些关于成长的、带着些许感伤意味却始终指向积极的文字能够让一群正在成长的孩子看到自己身上无比闪光的地方并且发挥和利用。我生长在风骚年代,我没有很多风骚的理想和正义感,我能做的,仅是带着功利目的地付出而已。很多时候我问自己,少年时期的视野是好是坏?没有答案。

有无数社会学家和愤青作家剖析过我们的时代和现实社会,各种各样的论调让我们产生各种各样的错觉,疯癫与绝望一同侵蚀人的灵魂。我曾想找一个夹缝让自己永远躲藏其中,不去遭遇这样的疯癫与绝望。但是我害怕自己饥饿,也舍不得那些精彩和完满的事物就此错过。因此只能硬着头皮去碰触这个时代。所幸的是,我虽然经历过很多充满酸甜苦辣的事,即便心中五味杂陈也从未疯癫和绝望。我想我对这个时代,对生长在这个时代的自己始终充满希望吧。不管这希望是盲目的还是客观的,我都时刻赞赏自己,一直这么去走,这么去迎合我们生存的时代与社会。

之前采访一些留守儿童的过程中,我理解到一种积极的“早熟”的概念,很多孩子在寂寞的环境里担负起沉重的家庭负担,在静夜中默然成长,在无数个青天白日里真诚地哭泣或微笑。他们或许受到很多人的歧视,或许也有很多负面的价值观会影响他们成长,但我们会毫不犹豫地说,他们承载了我们的期待,甚至承载着时代和国家的未来。他们和我一样,生长在风骚年代,因为家庭生活压力和经济负担而承受各种各样的考验。我时常希望他们不要过早地接触这个时代风骚的一面,就在那寂寞的环境中安然成长。这样,他们或许会更笃定地面对很多变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