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记忆深处
7952300000011

第11章 感悟人生 (1)

让我愧疚的母亲节

魏剑美

自从手机短信普及以来,人们似乎一下子变得多情起来,不仅圣诞节、情人节这些“重大节日”非相互祝福不可,什么感恩节、元宵节、妇女节、劳动节、男性健康日也少不了成为表达情意的一个由头。每年的4月1日,不少人都接到过“愚人节快乐”的祝福吧,不过这还不算最雷人的,“清明节快乐”那才真正让人啼笑皆非。

母亲节当然更是朋友、同事、商业伙伴之间传情达意的一个好契机。每到这天,无数条祝福别人母亲“健康、快乐、幸福”的信息通过短信、微博、电子邮件和QQ留言飞速传播。我自己每年这个时候也收到大量类似的信息,并诚心诚意送出对别人母亲的祝福。直到某一年的母亲节,我躺在沙发上发短信发得两臂发麻,母亲来叫我吃饭,我这才想起即便母亲节这个日子里我其实也什么都没有帮母亲做。其他日子更是如此,每天从早到晚,都是两鬓渐白的老爸老妈在买菜、做菜、拖地板、倒垃圾。有时候带朋友回来吃饭,自己也只顾胡吃海喝、打牌聊天,一顿喧嚣之后,留下满屋子狼藉不堪的残局,自己倒头就睡去了,甚至没顾得上和忙碌不停的父母说上几句话。即便如此,父母也从来没有埋怨过一句,下次我带朋友回来,他们仍然笑呵呵地迎接,然后就开始忙忙碌碌。

母亲是农村妇女,大字认不得几个,她肯定不知道居然还有一个节日叫“母亲节”,更不知道那个小小的手机里就蕴藏着数十上百条对她的祝福——如此一想,我就止不住汗颜:一个连自己的母亲都不关心的人居然有脸面给一个又一个或熟悉或陌生的人送上对他们母亲的问候与祝福?

曾经看过一个古代笑话:一个地主突然大发善心,把债户们招来,宣布免除他们的债务,但要他们表态下辈子怎样报答。债户们都说下辈子给地主做牛做马,唯独一个欠债最多的人说:“老爷,我欠你的太多,做牛做马都没法回报,下辈子只有做你的爹才能报答你了!”当时看这个笑话,大家说这个债户得了恩惠还占人家的便宜,颇有些“劳动人民的智慧”。但现在再来看这个笑话我却笑不出来了,因为我实在想不起还有什么比做人父母更为彻底的报答。尤其是母爱,不仅仅像是一种职责,更像是一个宗教。西谚说:上帝不能无所不在,所以他创造了母亲。

在“孝道”这个概念渐渐淡出人们头脑的今天,我们常常简单而庸俗地理解对于长辈的赡养义务,以为就是每个月给他们钱,逢年过节给他们买点吃的用的。我们甚至连坐下来听他们唠叨五分钟的耐心都早已失去。与此同时,我们却可以耐心而温柔地陪孩子将一个简单的积木游戏玩上一百遍。父母多年的风湿、胃病、关节炎我们可以熟视无睹,孩子偶尔的一声咳嗽却可以让我们高度紧张。我们忘了,多年前我们的父母就是这样溺爱我们的,而且直到今天他们身上仍然有着浓厚的溺爱情结,也正因此,他们可以宽容着我们的疏忽、慵懒和无礼。

只要换位思考一下,我们就会明白老人们期待的其实并不多,也许只是进门时放好的一双鞋,出汗时递过来的一条毛巾,过马路时的一次小心搀扶,出门在外时的一个电话、一句叮嘱,逢年过节时的不算贵重但却贴心贴肺的礼物。这些细微之极的小事,就可以让老人的心灵得到怎样的满足!我们在埋怨老人们啰唆、烦琐、不理解年轻人的时候,我们自己又何尝理解了他们所需不多的期望!我们对配偶、对孩子的百般迁就暂且不说,在单位上我们迁就了多少大会小会的啰唆和烦琐,受到过多少不被理解、毫无公平的对待,在应酬场合我们多少次耐着性子去体谅和照顾他人,而对给予过我们最无私关爱的父母,为什么就不可以更多一些体谅与善待?也许,只要我们每个人拿出对领导、对客户、对帅哥美女那种热情和殷勤的百分之一来对待生养我们的父母,多少原本荒凉、凄冷的父母之心将因此而变得幸福充盈!

那样的话,我们又何须一个“母亲节”或者“父亲节”来提醒亲情!

(作者系湖南科技学院毕业生,现为湖南师范大学教师,该文已刊于《湖南科技学院报》第286期)

静如秋叶

刘忠华

一位老人,晚上散着步,她的确已经累了,就在校园家属区前草坪的石凳上坐下来。谁知,这一坐,竟然没有坐多久,便往后倒下去,再也没有起来。

发现她倒下去的学生当即一边呼叫周围的人,一边掏出手机拨打120。几分钟后,120赶到,确定老人已经逝世。

老人同她身旁的秋草一样,渐渐枯萎在大地上。

过了两天,丧事办理完毕。老人的丈夫——学校里一位颇受人尊敬的老教授,同他的孩子们商量,将老人的骨灰撒在学校后面的西山上。

一位老人,就这样静静地融入大地。

是的,或许她也曾如春草般茂盛,夏花般绚烂。但是,退休后,她静静地走在校园里,新进的教师根本不太认识她,甚至不知道她姓什么,直到她有一天如一片秋叶飘落……

不管你曾多么风云叱咤,也不管你曾多么细如微尘,当你老了,你都会如一片树叶,从枝头,轻轻飘落。叶的去处,不是根,而是整个大地。

《圣经》里说,我们来自尘土,复归于尘土。

大地,是每一个人最终的归属。

(作者系湖南科技学院图书馆副馆长)

心灵的弧线

袁文华

闷热的酷暑,火车穿梭于荒山野岭间。狭小得像豆腐箱般的车厢内挤满了人。坐在我旁边的是一个中年妇女,带着两个小孩,还有一个十七八岁的女生。他们用柳州方言交流,我偶尔能听懂几句。显然是一家人,中年妇女是母亲。

四个人只买了两张坐票,两个小孩时而坐在母亲腿上,时而坐在姐姐腿上。脚边的天蓝色水桶塞满了冬装,褶皱的硬纸盒也装得鼓鼓的。一支瓶子早已失去了往日的光泽,装满从家里带来的水,却装不下一颗辛酸的心。行李架上搁满了行囊,料想他们几人是要远行吧。

骄阳似火,铁轨两旁的树木也耷拉着脑袋,无精打采。电风扇朝四周有气无力地旋转着,像电吹风似的,风都是热的。列车员一边推着装有午餐的小车,一边叫卖,饭菜香从盒子的缝隙散放出来,令人垂涎三尺。小孩子一看有人卖午餐,争先恐后地摇着母亲的衣角,焦急地要母亲买午餐。中年妇女询问了一下价格,眉头一皱,嘴里小声地嘀咕着,似乎嫌午餐贵了一点,但还是慢慢从口袋里掏出一把零钱,叫了三个饭、两个菜。她把两个菜盛在一个盒子里,从三个饭盒中拨了一点饭放入空出的盒中,夹了少许菜,自己挑了最小的那份,其余的都留给了儿女。与其说是吃饭,不如说纯粹是为了充饥,丝毫不是物质享受。接过饭后,早已饥肠辘辘的孩子狼吞虎咽地吃起来,不懂事地抢菜吃。妇女又把仅有的菜夹给他们,自己几乎在吃白米饭。看着这一切,我热泪盈眶。

夜幕渐渐降临,中年妇女在地板上铺了几张报纸,安排两个孩子睡在地板上。原以为他们会在前面下车,看样子他们将在火车上过夜了。按捺不住内心的好奇,我问他们去哪里。妇女告诉我,她为了生计被迫背井离乡,去远在千里之外的杭州打工,两个小孩子将在那边上学。从柳州去杭州千里迢迢的,他们居然没要一张卧票,累了就伏在桌上打一个小盹,消解一下睡意。

此刻,两个小孩子在“地铺”上嬉戏,他们当然不知道其中的苦楚。妇女见他们吵得慌,命令他们早点睡觉,这才恢复了原先的宁静。不多时,列车员在车厢内销售吃的、玩的,小推车“轰轰”地叫着,两个小孩子拨开毯子,好奇地探出头,环顾四周。一看车子有荧光棒、荧光球,哭着、吵着要母亲买。只是几块钱一件的小玩意,妇女却粗声恶气地训斥了他们一番。两个小孩委屈地大哭起来……

看着这一切,我震惊了,连忙买了两个荧光球送给他们,孩子接过玩具后,不多时就乐得不可开交。妇女脸一红,满脸歉意地说道:“谢谢你,小伙子,真不好意思。这两个捣蛋鬼可淘气了,看见什么就买什么,可是出门在外不容易啊。你也知道的……”我推辞着:“没什么,我看两个小朋友挺可爱的,他们喜欢这些就送给他们。”

两个小孩子在地板上开心地玩着,不断来回地滚动着荧光球。黑夜,荧光球发出的光是那样的显眼,在地板上划出转瞬即逝的弧线;妇女像一支画笔,却在我的心灵刻上了难以抹除的弧线。

(作者系湖南科技学院电子工程系2010级电信2班学生)

千字万重情

陈静媛

双亲大人在上:

见字如面,不孝女静媛叩拜。

自女离家赴学,已月余。少时居家以求学,不知思亲者为何物?今隔千山、距万水,方晓挂念之苦也。怀思之感与日而猛增,故书信以聊慰。女处外而未闻,祖父安康否,双亲安康否,弟妹之学业善乎?小女挂之于心。

身体发肤,受于父母。生养怜育之恩,铭感于五内,而不敢忘。虽无曹植之才、石崇之富,然赤子之心存焉,待功成而结草也。今赴外求学,遥望故土,临高以叹。双亲在上,受小女三拜,聆诉心语。

一拜,曰:“养儿不教,父之过。”然今虽大器未成,亦无失德少礼之处。小女无过,实乃吾父之功也。少幼聪慧,慈父之言明理诚信,犹记于心。曾闻言,家徒四壁,唯功名可耀门楣。小女奋发好学,皇天不负苦心之志,一声捷报侧耳传至。亲友告之,无不欣喜,叹嘉儿荣登高榜。父亦甚喜,欣矣!廿载辛酸无覆,纵休学之用巨艰,然父无言。黄土之上,灼日下,衣湿汗水淌。万苦所得,转于小女之手,愧疚至极。古有缇萦救父,奔波迢迢,甘为其受过,免父之苦。小女不孝,已逾桃李,无能为父分忧,然徒增其任,叹兮!虽未相见,料父之双鬓花银几许?得此天下慈父,乃小女之大幸。何日小女归家,奉茶而敬孝。为人女者,今不能,唯叩拜而曰:“愿父安康。”

二拜,曰:“儿行千里者,母忧也。”小女初离家,远赴而求学。慈母数月不见,自是不舍且忧也,小女应如是。幼小自始,悉获慈母照料甚善。衣者,食者,苦心昭昭,且适也。临行叮咛,犹然于耳。冷风起,心骤凉,秋衣拎起独不见慈母。思母之心何甚,慈母应如是?母之头痛顽疾善乎,汤药之属曾废离?忆昨夕,鸡鸣起,灶房光闪,慈母劳作,既而饭菜齐,无母影也。念今朝,晨光现,慈母依伴鸣声而起,无虚言?虽小女远离,然父兄居家,慈母无一日歇矣。思绪万千,心愧不已。古来父善母慈子孝,本为子女行孝,而慈母恐误小女学业,半句杂务未言,己独坐。得此天下良母,乃小女之大幸。何日小女归家,奉茶而敬孝。为人女,今不能,唯叩拜而曰:“愿母安康。”

三拜,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学制四载,非吾所愿,何其长也?恍隔几世乎?身置乡外,心念家中。雏凤渐长,而双亲日衰矣。承膝之欢,恐已无福享,是女不孝。修学之途虽艰,惦念至亲,便无所惧。双亲苦候,思女何日归?女亦无计也。量耳畔烛炮之声响,即为女归时。窃企四载后,已学成而回,双亲定展欢颜。望月怅叹,双亲其任甚苦甚重,何其忍哉?苦读结业之路稍长,亦有尽时,毋负双亲厚寄,致力修学。愿双亲永保安康,则女亦无忧也。团聚合欢之日即至且长矣。

古来君王,必行孝与天下。至尊者善此,而况小女乎?今名未就,功将成,利帛之属寡矣,谨赋诗以闻:

九天深深尤许计,育养情重无可量。

浓恩感怀铭五腑,壮志满腹逐四海。

莫忧搔首愁繁细,为图衣锦会天颜。

承膝恐待迟暮临,共赏春景尽欢愉。

双亲勿扰,小女处外,诸般合意。一舍之内,皆四海友朋,相待似亲如友。师长授课,兢业勤勉;同窗指教,各现文才。异地别乡,风俗所异,亦可随俗。小女自知饱暖,双亲所嘱自当谨记。

望珍重万千,勿念!

不孝女 静媛 字

戊子年九月十八日

(作者系湖南科技学院中国语言文学系2008级汉文3班学生)

远方的梦想

汪任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