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老师就教育大家,知错就改,善莫大焉。可是长大后的自己是否真的做到了这一点。回想一下,一路从孩童到成长,自己做错的事情不是一件两件,而真正敢去面对的,敢去承认的有多少。在犯错的时候自己还知不知道要悔改,还是只是犯错,然后不停地自责,再不问错误发生以后自己该做什么,而是一味地消沉,把自己锁在错误里面,不愿意走出来坦然地承认。
或许真的是这样,年纪越大,自己所顾及的东西就越多,自己的内心就越顽固,越没有勇气去面对自己和自己所犯下的错误。那么小时候呢,小时候的自己为什么会那么淡定地承认呢?难道是自己变了,还是其他的因素或是自己想象的,自己本来就不是个成功的人,注定一生失败呢?
问题的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小时候的自己之所以会勇敢地承认自己的错误,是因为身上还没有那么多所谓的社会压力。这个社会用一种很外在的标准把人们给分为很多等级。成功人士的成功事迹被这社会的价值观念包装得十分完美,人们不再能透过那些标签去发现他们背后的故事,展现在大家眼前的只有那光鲜亮丽的一面。于是,大多数人在看到那光环之后,都会自惭形秽,便认为他们是天生注定的成功者,而自己却没有相似的命运取得成功。随后卑微的心灵就会抹杀掉全部的信心和耐力,慢慢地一点点放弃。这样的想法会让自己每犯一次错误就增加一点心理负担,最后的结果就是再也不愿意面对错误,或是改正错误。因为自己的勇气已经被悲剧的命运论给扭曲了。
廉颇“负荆请罪”的故事大家都听过。老将廉颇不服蔺相如的才能,总是在人前炫耀自己的赫赫战功,结果最后蔺相如用自己的谦逊和智慧让廉颇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于是,老将脱去上衣,背上荆条,来到蔺相如的府上,勇于向他承认错误。最终二者和好,共同辅佐赵国。故事大家都是耳熟能详,就算是孩子也明白的道理,但放在自己身上做起来怎么就那么困难。廉颇贵为一国大将,还能舍下颜面向蔺相如认错,那现实中平凡的自己呢?为什么不能面对自己的错误。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敢于面对自己错误的人才是勇敢的,否则在其他人看来才真的是卑微的小人了。
活在过去中的人们也是同样缺乏勇气去面对自己的错误。被自我粉饰过的过去,怎么看起来都像是一幕美妙的童话剧,自己在其中所扮演的角色和当下的角色差异那么大,过去的美好和现在的残酷,种种的对比都让人感觉无法接受现实。渐渐地,勇气被怀旧的情绪所冲淡,只愿一个人关闭自己,用过去的情境来冲淡消极的情绪,而不是真实地面对现在。
大可不必那么害怕自己犯错,就算是再成功的人士也是一路磕磕绊绊地过来的。只不过他们可以很真诚地对待自己的错误,并以自己的错误来弥补自己的不足,鼓舞自己的士气,敦促自己向前,所以才取得了成功。这个道理要时时提醒自己牢记。勇气是一个人勇敢面对自己内心的一种精神力量,它可以用来改正自己的错误,增强自己的信心,让前进的脚步更加稳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