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美国,想说爱你不容易:我在美利坚的那些日子
7947200000013

第13章 糗事一箩筐

我至今记得我们几个好朋友刚来美国时,因为不懂美国的国情或是英语不灵光闹出的笑话,收集起来那真是糗事一箩筐,笑话很多很多,我只是将能够称为经典的写出来以飨大家。

那天在上课,老师跟大家说:Tomorrow no school。我的同桌是个小男生,他问老师:为什么明天不上学?老师说:明天是纪念马丁· 路德金的日子,放假。这位小男生悄声问我:纪念谁?我看他手中有份英文报纸,上面有个黑人的头像,就对他说:就是纪念这个人,黑人民权领袖马丁· 路德金。那位小男生困惑地看着我说:Come on,he is Michael Jordan!拜托你啦,这是迈克·乔丹!小男生一着急声音很大,全班都听见了,哄堂大笑,羞得我满脸通红,不知说什么才好!老师也跟着大笑一番,一看我那样,替我解围,说:看起来是有些相像哈!这下子没人不识我了,着实弄得我几天抬不起头来。

第一次跟着老美朋友去看赛马,新鲜得很,在室外喝酒聊天晒着暖阳真是舒服到家了,突然,一阵音乐响起,老美朋友听到了,停止聊天的话题,站起来,右手放在左胸口上,很严肃很庄重的样子,我一时没明白,不知道他在搞什么,还笑人家。后来明白了那音乐是人家美国的国歌,很为自己的无知而羞愧,也感觉美国人那种爱国的心情是发自内心的,没有人要求,也没有人喊起立,在这样一个赛马的环境,大家正休闲地喝着酒聊着天呢,听到国歌,就自发地起立,右手放在左胸上,做出对自己祖国的虔诚的敬重,让我这个外国人很受教育。

刚来美国时,起码有一年的时间没有吃上饺子,这对山东人来讲很是个事情。也不知道中国超市是否有卖的,都还没分清东西南北的时候。我们那个时候刚刚落脚洛杉矶,锅碗瓢盆什么都没有,更别说是擀面杖了。但是很想吃顿饺子的念想一直很强烈,就像是湖南人少了辣,四川人少了麻一样不得劲。我的山东同乡燕姿说:咱自己包饺子试试。我也附和同意。

事前查了字典,面粉是Flour,听起来和花儿flower发音一样。我们去了附近的一家老美超市,看图认字一样找到了“flour”;想着吃饺子一定要有醋,就开始找醋,但不知道醋的英文名字怎么说,就来回徘徊地找,还是找不到,或许人家就没有我们吃的那种黑醋,只有米醋或白醋。后来,尝试着跟老美问问吧:很酸的酱料。老美仔细地听,也是不得要领,一脸困惑。到底没找到黑醋。算了吧,没有醋就没有醋,有饺子也凑合,别那么讲究了。

我和艳姿忙活着弄好了饺子馅儿,韭菜肉的三鲜馅儿。我在擀皮儿,边擀皮儿边说:怎么老美这面粉这么散散的呢,手感怪怪的。燕姿也说:真是有些怪,手感像是玉米面,皮儿都捏不起来。俩人心中不解,继续包完饺子。

我们准备好了啤酒配饺子。

等到饺子一出锅,我们两个都傻眼了——饺子个个像是胖胖的小白猪,泡泡着,发得很大。尝了一个,更是怪味道,怎样也咽不下去。实在是吃不下,丢下那一堆的饺子,出去找了一家中餐馆,点了饺子过过瘾。

我和燕姿边吃饺子边琢磨这是怎么回事儿?为什么我们包出的饺子是那个德行?难道是中美面粉不同?还是我们买错了面粉?

吃完饭,回家后,开始查看面粉袋子,看后两个人大笑,原来是买成了做面包用的面粉,里面已经添加了发酵粉,怪不得,哈哈哈!燕姿抱怨我说:我还以为你英文很好,那么相信你!真是浪费了那么好的三鲜馅儿!

其实也不怪我们缺心眼,90年代的中国,还没有丰富到超市里有卖做面包用的掺了发酵粉的面粉,怪就怪我们没仔细看清楚说明书,只看到了“flour”就以为是了。

第一次包饺子,就这样以失败而告终。

又要说到肖玲了,她的笑话最多。那是刚来美国,有一天吃午饭,她跟我说:老美超市的鱼罐头好便宜,一美金四个,包你吃个够。我尝了一下她的午餐便当,那鱼罐头的味道还不错。第二天,她跑来神神经经地问我:你昨天吃了那个鱼罐头,有没有拉肚子?我说没有啊,怎么了?她哈哈大笑,说:搞了半天,我买成了给猫吃的鱼罐头,我女儿告诉我,我才知道,我说嘛,怎么这么便宜!我一听,胃就开始翻腾,顿时就要拉肚子。她还逗我说:你不是说味道还不错的嘛?!我真的被她气也气死了!笑也笑死了!

肖玲打工餐馆的老板是个广东人,国语讲不利落,英文更是不上路,反正是赚中国人的钱,英文懂不懂也不是那么碍事儿。有一天,一个老美来餐馆吃饭,老板点头哈腰地招呼客人,老美客人看到老板的裤子拉链没拉上,就对他说:Your fly is open(你裤子拉锁没拉上)。老板一听“open”以为是在问餐馆开几天,赶忙点头说:yes,yes,open,seven days open!(七天都开门)哈、哈、哈!在座的客人听到老板这么说,个个笑得喷饭!老板一脸困惑不明所以,不知道自己错在哪里?!从此,Seven days open,就成了大家背后取消老板的笑料。

最近,肖玲和老公去了一趟美国东部看女儿,回来后跟我们聊见闻,又说起了老公在东部闹的笑话,说他们是糊里糊涂闯进了华尔街。

我们已经把取笑她老公当成了一项娱乐!这位山东人也是很配合地经常给我们提供笑料,不带急眼的。

圣诞节,肖玲和老公去纽约看女儿,住在女儿家那种酒店式的公寓里,天气冷到天寒地冻,关门闭户开暖气,这对洛杉矶的人来说很不舒服,我们已经习惯了一年四季阳光灿烂的日子,以及前院种花后院种瓜的田园式的休闲舒服的生活。她老公是不管多冷都要往外跑,顺道抽支烟,所以对周边的环境很快就熟悉了。他们住的离哈德逊河很近,也就是在电视上常见的有自由女神像的那条河。一天老公跑回来很兴奋地告诉肖玲:我发现河边有旅游的游艇,估摸着可以到自由女神像那里去,我们去坐坐吧,可能还会去一些别的地方看看。肖玲一听来情绪了:好,这就走!反正是在公寓里待得很闷。已是下午快4点了,他们很快来到河边,肖玲走到卖票窗口去买票,里面的那位女士问她要去哪里?肖玲一愣,还有选择吗?不是旅游船吗?肖玲赶紧解释:我们是第一次来这里,不知道有什么地方,有几种选择呢?那位女士肯定觉得他们很奇怪,要去哪都不知道,就来买票。因为说不清上哪儿,肖玲只好问:那多少钱一张票呢?回答是:有5元的,有7元的。肖玲想7元能坐的久些吧,那就两张7元的吧。

他们上船后发现船里的暖气很足,人也不多,也不知要到哪里,只当观风景吧。船开向自由女神,绕了一下,没有要靠近的意思,就向着纽约方向开去。哦,肖玲好像明白了,这应该是交通船吧,怪不得那女士说了两个地名她都听不懂。不一会儿船就靠岸了。

上岸后左看右看不得要领,这是哪里?天也暗下来了,河边的风也特别大,冷极了。肖玲真的不想往前走了,站在街边低着头缩着脖子,后悔不该听老公的忽悠瞎跑乱撞。这时候她老公抬头看路牌,一边看,一边念:W、A、L、L ……肖玲听到这几个字母一惊,华尔街?她猛地抬头一看,啊!果然是WALL st. 她叫道:我们这是到了华尔街啦。老公一听兴奋了:真的?那我们就往前进!前进华尔街!!他们就这么误打误撞闯进了华尔街。

她老公不怎么懂英文,但就是胆儿大!

他们仰视着这个世界金融中心,她老公直说:你看看,你看看,一不小心就这么闯进了华尔街啦!

我们每个人刚来美国的时候,都有过紧张和惶恐的经历,不管在国内多么用功地学过英文,一下飞机,还是会听不懂讲不出,如入云雾中,感觉很挫败,不知道那么多年的用功都学到哪里去了?!

其实,生活在洛杉矶的华人有很多是不会讲英文的,或者说只是粗略地会讲一点,只能应付简单的会话。别以为移民20年,英语理所应当地就很好,真不一定。基本上,凡是拖家带口移民来的,父母的目标都是定在尽快挣钱养家糊口上,没有大把的时间去上学,学语言,顶多在Adult School成人学校混一混就速成了,一辈子讲着半截子英语,这种情形很多。尤其是在华人多到碰头打脸的洛杉矶,有中文报纸,中文电台,还有吃不完的中餐馆,生活起来不懂英文真也不碍事儿,只是别碰上事儿。碰上事儿就很麻烦,翻译不是随手就抓得到的。

也不只是华人,墨西哥人也是如此。洛杉矶不仅是华人的天地,其实更是人家墨西哥的老家。洛杉矶的官方语言不仅是英语,墨西哥人说的西班牙语更是畅通无阻。话说在一百多年前的美墨战争之前,这加州洛杉矶可是人家墨西哥的地盘,实话实说,是美国掠夺了人家的土地。墨裔在洛杉矶超过一半的人口,他们的老一代移民不会说英语很正常。想象一下吧,走到哪儿,满耳朵里都是呱啦呱啦舌头打着嘟噜的西班牙语,周末,墨西哥人聚集的地方最喜欢开Party,到处都响彻着他们老家的欢快的民族音乐,震天响,不听都不行!

有一次在Target商场退东西,长长的排队人群,远远地就看见一对墨西哥家庭的母女:一个五六岁的小女孩,跟在妈妈身边,妈妈呱啦呱啦说一通西班牙语,小姑娘再呱啦呱啦翻译成英语给商场售货员。我在看着这个小姑娘,左转头说英语,右转头又听妈妈说西班牙语,真是很佩服这个才一点点大的小姑娘,才五六岁啊,就承担起了翻译的角色。再看那个妈妈,俯视着女儿,很紧张的样子,很服帖很信赖女儿的表情。那真是一幅难以描述的场景。应是幼小的女儿仰视信赖服帖妈妈的时候,只是因为妈妈不懂英文,就要陪着小心聆听女儿的声音。女儿的心情或许会很骄傲,妈妈的心情呢?但愿又是我多虑了。

我相信语言好在社交场合一定会给人带来自信。

还记得在学校时,有一个年轻的女孩子在我们班,国内来的,刚刚大学毕业,在上托福班,考试成绩还不错,就是发音很奇怪。上课时老师时常纠正她的发音,但收效甚微,她怎么也找不到“R”的发音。看到她也是中国来的,老师对我说:你跟她解释一下。我对她说:你说一下“猪肉”,她说:猪漏;我让她说“牛肉”,她说:牛漏。我问她是哪里人?她说是福建人。怪不得,这么费劲。她涨红着脸问我:我发音有问题吗?我跟她说:所有的“肉”,你都给“漏”了。她无法接受这个事实,争辩说:我们的老师就是这么教我们的啊!她真是没想到,英语学了十几年,竟然倒退到从发音开始。我注意到,很多上海或者附近的移民讲英语,发音也是找不到“R”的发音,都是很偷懒很省事儿地发成了“L”,“room”会发音成“loom”,“road”发成了“load”。这让我想起了声乐老师讲过的一句话:唱歌跑调的人,不是嗓子的问题,是听力的问题。正常的听力,听到跑调会自己找回来,听力有问题的人,听不出跑调,也就一路跑下去了。如此推断,学语言发音有问题的人,也是个听力的问题,听不出有问题,谈何纠正?!

其实,我们不管在国内学过多久的英文,到了英语国家,还是会发现会有很多的瑕疵,像是发音的不准确;词语的应用不灵活;还有就是可能是小孩子都懂得的事情我们一无所知,尤其是在饮食方面。只要是善于纠正自己,就会改变很快,怕就怕,梗着脖子觉得,我已经在国内考过几级几级了,感觉那个考级就能说明一切,这就很麻烦,这就有点“轴”了。多少年过去,你可能还是说着一口别人难以听得懂的夹生的中式英语。

时刻支着耳朵聆听老美的发音,尤其是小孩子的发音,你会发现会有很多的途径让自己的舌头灵活起来。移民们应该记住:No body perfect!没有什么人是完美的,尤其是我们的英文,承认自己不完美,才会成长、进步;如果有人自我认为:I’m perfect!那就是个死硬死硬的棒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