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相互之间的理解与宽容,才会使我们的政策越来越合理。
团队精神:胜则举杯相庆,败则拼死相救
胜则举杯相庆,败则拼死相救的市场工作原则,几年来感召了多少英雄儿女一批一批地上前线。商场如战场,却比战场更加残酷与艰苦,苦难的历程又抚育、成长了多少市场营销干部。没有他们一滴汗、一滴泪的奋斗,就不会有今天月销售额突破12万线的好成绩。几年的时光一晃就过去了,华为从一个小公司逐渐变为一个有实力的公司,更有机会向市场提供良好的服务,售后服务的成本也在降低。在当前市场外患内乱,不正当的竞争几乎把国内厂家逼到临近破产的状况下,我们一定要坚持提升技术的先进性,不时提高产品质量的可靠性,建立及时良好的售后服务体系。在当前产品良莠不齐的情况下,我们承受了较大的价格压力,但我们真诚为用户服务的心一定会感动上帝,一定会让上帝理解物有所值,逐步缓解我们的困难。我们一定能生存下去,为中华民族的通信产业,发出光和热。历史给了我们巨大的压力、危机,也给了我们难得的机遇。处在民族通信工业生死存亡的关头,我们要竭尽全力,在公平竞争中生存发展,决不退步、低头。
马克思在100多年前就告诉我们一条真理,我们要深刻去理解它。“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也没有神仙皇帝,中国要富强,必须靠自己”。我们从事的事业,是为了祖国的利益、人民的利益、民族的利益。相信我们的事业一定会胜利,一定能胜利。
如果我们的营销人员都具有国际业务水平,并都具有高度的责任心,我们的生产人员个个都是认真负责,我们的行政服务人员个个都是兢兢业业,都把客户价值观当作自己的价值观,我们即使有困难也是暂时的。公司要长久生存下去,就要不断提升核心竞争力,就要不断地面对公司的问题。并认真地解决公司的问题,问题解决了,公司还能不前进吗?比如我们现在的产品,技术先进性没问题,但使用稳定性有问题,必须认真解决。扩大市场有两个方面,一是扩大老产品在市场上的份额,以及进入新的区域;二是培育新产品在老市场的成长。扩张市场是要付出生命的代价的,只有人人努力工作,消磨了青春,公司才有希望。公司前程如何,客观环境自然是一个因素,但更重要的还是我们的内部主观努力,能不能不断批判自我,超越自我。
今年年底,我们将提出一个口号,就是在窄带通信领域要做到世界领先。怎么做到?要虚心、认真学习国外主要竞争对手的优点,并时时看到和改正自己的缺点。华为要活下去就要学习,开放合作,不能关起门来赶超世界。我们所有的拳头产品都是在开放合作中研制出来的。封闭心态的人无法进步,应下岗培训。
——摘自《胜利祝酒词》
任正非曾着重表扬过一名叫作毛生江的华为员工。他认为毛生江在经历了艰难的挫折和打击后并没有一蹶不振,而是释放出了自己全部的能量,取得了非凡的成就,值得全体华为人学习。
毛生江进华为公司后做产品开发,不久便担任了华为拳头产品08机的开发项目经理,参加了第一台08机的开发。1994年,华为市场部集体大辞职,华为干部能上能下、打造职业管理队伍和制度化让贤的序幕被拉开。辞职意味着可能降职、降薪、地位更换,意味着离开自己熟悉的岗位从头做起,从头学起,也意味着将有被淘汰出局的可能,那是一种脱胎换骨般的新生阵痛。
经过短暂的阵痛后,毛生江别妻离子,全身心投入了山东市场的开拓上。山东是华为的传统市场,市场容量及潜力都十分可观。然而,由于通信市场的竞争日趋残酷,特别是个别厂家使用非常规手段进行低价倾销,华为在山东市场上的推进缓慢。如何变被动为主动,将团队塑造成一个进退有形、富有战斗力的集体?如何营造出团结进取的组织氛围?毛生江一到山东代表处便在脑子里筹划这些紧要的事。他知道:一个强有力的团队必然能克服眼前的重重困难。于是他通过多次召开民主生活会,引导大家开展自我批评,改进不足,又针对具体项目,进行项目分析会和定期的工作例会,并按需组织培训,坚持不懈地推行新员工思想导师制。
山东一线员工在毛生江的带领下,面对一个又一个困难,承受着一次又一次被磨砺的痛苦。1999年,山东代表处实现市场格局均衡化,取得了骄人的业绩:销售目标比1998年增长50%,总销售额达93亿元,回款接近90%。2000年1月18日,毛生江被任命为公司执行副总裁。
危难中,企业要看到光明和希望,要有必胜的信心和豪情,只有这样,才能“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争取胜利”。这种必胜的精神,与其说是一种信念,不如说是一种狼性、一种不畏强敌的自信!
在面临困境、危机四伏的紧要关头,企业一定要克服畏敌情绪,拥有必胜的信心,这才是战略决策的关键。一个没有信心的企业是无法在竞争中取胜的,因此,在遇到问题时,企业管理者一定要正确、客观、公正地估量竞争对手的实力,切不可“长别人志气,灭自己威风”,更不能盲目自卑、不战而退,要用必胜的信念为成功杀出一条血路。
不仅仅是企业管理,在短兵相接的战场上,必胜的信念几乎是将领们生命的喉咙,它直接关系到战争的胜败。回顾历史上那些著名的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役,无一不闪烁着将领们智慧的火花和豪迈的战斗激情。斯巴达用300名勇士的鲜血创造了“温泉关战役”以少胜多的奇迹,虽然付出了全军覆没的惨重代价,却为希波战争赢得了宝贵的时间,使得希腊军队唱响了凯旋的赞歌。这样的奇迹,没有信念的支撑是无论如何也创造不出来的。
信念就是有着这样的力量,它能够使处于逆境中的团队发挥出超常能量,从而反败为胜,也能够让企业在看似穷途末路的时候杀出重围,从而走进一片柳暗花明的新天地。
决策不都是对的,需要理解与宽容
一入俄国门,才知道卢布的贬值,花了两万卢布租了两辆手推车,将行李推到大门口,出租车进城一般要40万~50万卢布。在七八年前还是0.8卢布换1美元,现在是5000卢布换一美元。经济转轨给人民带来的困难,真是难以想象。使馆来车接我们,虞处长在车上给我们介绍,俄罗斯人民在这么高的通货膨胀的痛苦中,给了政府很好的理解与支持,仍然彬彬有礼、秩序井然。许多科学家、艺术家,许多高级的知识分子,都一下子变成了穷人,但是他们仍然很乐观。如果我国因为改革失败,我们能否对自己的政府充分地理解,给他们一个纠错的时间。谁也不能保证任何一件事的决策都会是成功的。只有相互之间的理解与宽容,才会使我们的政策越来越合理。
有人说华为公司从一个小公司发展到今天的规模,是糊里糊涂、懵懂地就走过来了,我接受这种说法。这种说法至少减轻了我们高层领导的压力,不要把我们压得太厉害了,我们也不是先知先觉的,我们也犯过许多错误,包括泡沫化。但是事实上,我们走过了10年,每一次我们看见、预见的困难,和我们解决的措施都刚好和时代的发展同步、同拍,所以我们取得了成功,发展到了今天。
研发要广开言路,要从高层着手。错误不算什么,谁能不犯错误,没有人是一贯正确的,有错误的人经过改正以后还是可以提起来的,不要把人看成完人。目标才是重要的,大家不要有那么多自尊心,不要太看重面子。在华为犯错最多的是我,我也是在错误中站起来的。我没有头脑发热过,没有决策失误过?天知道。不过大家是为维护领导人的威信,给点面子罢了,我自己心知肚明。
——摘自《北国之春》
在入世和国内日益高涨的反垄断的双重压力下,中国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加快了电信改革的步伐。经过一系列调整,中国电信市场上形成了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电信、中国吉通(以国际互联网的接入服务为主)、中国网通(以数据宽带网络业务为主)、中国卫星(以卫星通信业务为主)和中国铁通共同角逐的格局。电信市场的分拆带来了不稳定因素,各省的电信网络建设都停滞了下来,“组织调整”“企业内部建设”“分拆业务”成为各电信部门的关键词。因此在1999年,华为自创业以来首次年增长率没有超过50%,任正非感觉到了“寒意”。正如任正非所提醒的,从全球来看,2000年纳斯达克指数一年下跌56%,第一次互联网泡沫破碎。思科、爱立信、摩托罗拉等电信设备巨头,纷纷告别了持续增长的状态。而包括朗讯和北电在内的巨头,都陷入亏损泥沼。在那年冬天,朗讯裁了一半以上的员工,北电裁了三分之二的员工。
以2000年4月纳斯达克股灾为导火索的全球电信产业的下滑波及了中国市场,在这一年,华为第一次增长停滞。与此同时,由于策略失准而错失小灵通和CDMA这两块“冬天”里最大的“奶酪”,则是华为没有延续增长神话的主要内部原因。
任何人都不可能是全才,领导干部也不可能什么都懂、什么都会,但如果没有自己的专攻、特长,仅仅靠什么都是略知皮毛的“样样通”“万金油”,是难以立住脚的。生命之舟只有载满知识,才不会左右摇晃、翻沉搁浅。而学识也有阶段性、时效性,需要及时补充、更新,因此,要强化终生学习意识,既要知识化,又要专业化,做学习型干部。对所从事的工作钻进去,研究透;对所管理的领域,力争干得比一般人出色,做个“行家里手”,自然会“服众”。
爱华公司的董事长兼总经理小林村子是位杰出的电器方面的专家,公司在他的领导下日益发展成为日本首屈一指的国际大公司。有一次,在召开董事会时,小林村子进行自我检讨,他说:“所有处于高层的人,不论性别、年龄,都有一个致命的错误,那就是在错误面前不敢站出来勇敢面对,而是遮遮掩掩,生怕所犯的错误给他的身份抹黑。其实谁不曾犯过错误呢?重要的不是已犯下的错误,而是对错误的正确面对,以及深刻的反思,以获得更多的经验教训,避免以后再出现类似的错误。勇敢地面对错误、承认错误并及时加以改正,这才是作为一个领导人稳重、成熟、坚强、公平的表现。”
小林村子的这段话,充分说明作为一名高层领导,应该时刻进行自我反省,及时发现自己的过错并毫不掩饰地勇敢承认,并设法努力改正。领导者,应该坚持绩效精神,敢于面向结果,这是卓有成效的管理者的基本素质。领导者,应该时刻提醒自己,明确自己的责任,并为自己的过失承担责任。责任代表着一个人的品质和态度,领导者敢于承认自己的过失,既是对自身的反省,也是对员工提高责任意识的暗示。
成为成功领导者的关键在于替下属承担相应的责任,这是领导者能成为领导者的重要前提。作为领导者,你当然要授权你的下属去做那些具体的事情,怎样去做是完全由他们自己决定的,但最后负责的只能是你,不管你的下属工作得好还是坏,这全由你承担,这就是作为一个领导者的义务和责任。领导者既然负全部的责任,领导者犯错就应该及时纠正,勇敢承认错误,有错能及时改正,这才是明智之举。
盈利很重要,做好产品和服务更重要
华为公司追求什么?现在社会上最流行的一句话是追求企业的最大利润率,而华为公司的追求是相反的,华为公司不需要利润最大化,只将利润保持在一个较合理的尺度。那么我们追求什么呢?我们依靠点点滴滴、锲而不舍的艰苦追求,成为世界级领先企业,来为我们的顾客提供服务。也许大家觉得可笑,小小的华为公司竟提出这样狂的口号,特别在前几年。但正因为这种目标导向,才使我们从昨天走到了今天。
我们若不树立一个企业发展的目标和导向,就建立不起客户对我们的信赖,也建立不起员工的远大奋斗目标和脚踏实地的精神。因为对于电子网络产品大家担心的是将来能否升级、将来有无新技术的发展、本次投资会不会在技术进步中被淘汰。华为公司若不想消亡,就一定要有世界领先的概念。华为的追求是在电子信息领域实现顾客的梦想,并依靠点点滴滴、锲而不舍的艰苦追求,使我们成为世界级领先企业。
——摘自《华为的红旗到底能打多久》
传统的经济学理论把人类行为抽象为经济人的行为,并将之作为经济分析的前提。经济人追求的是“利益最大化”的目标,企业主关心的是从企业中尽可能多地拿走他“应得的份额”,企业员工追求的是通过出卖劳力获取最多的工资或薪金。在这种假设前提下,无论是企业主还是企业员工关心的都是自身的直接物质利益,而这只有通过企业利润目标的实现才能得到满足,因此,追求最大利润即成了企业第一目标。但随着经济学理论的发展,企业经营目标开始由追求最大利润向获取适度利润转变。但是,迄今为止,相当一部分企业还是以传统经济学理论为指导,追求利润最大化。尤其是在当代中国,大多数企业还在为生存而奋斗,利润是企业存在的基础,是企业家不得不面对的现实,追求利润最大化是一种对现实的妥协。
但是,任正非不这样认为,他明确提出华为公司不需要利润最大化,只要将利润保持在一个较合理的尺度即可。华为追求的是依靠点点滴滴、锲而不舍的艰苦努力,成为世界级领先企业。如果说,追求利润最大化的企业过于看重眼前利益,那么,追求成为世界级领先企业,看重的则是长远发展。所谓“企业的社会责任”,是指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除了为股东追求利润外,也应该考虑相关利益人,即影响和受影响于企业行为的各方利益。在20世纪20年代,随着资本的不断扩张,出现了一系列社会矛盾,诸如贫富分化、社会穷困,特别是劳工待遇和劳资冲突等问题日益被重视,于是“企业的社会责任”被提出。
追求利润是每个企业都不能忽视的目标,但企业不能一味强调利润,领导者管理企业必然要平衡各种需要和目标,利润只是其中一个比较重要的目标,企业为了战略需要、长远发展,不会把利润作为唯一目标。过度强调利润,就会使管理者重视短期利益,为了今天的利润,不惜牺牲明天的生存。一个不择手段的企业很难建立信誉、一个只重视眼前利益的管理者也很难取得大的成就。所以管理学家德鲁克把一味强调赢利看成是管理中最愚蠢、最糟糕的办法。
当一般的生意人被问及什么是企业时,他们的答案通常是企业是营利的组织,一般的经济学家也会这样回答。然而,这个答案是非常片面的。利润和获利率并不是不重要,实际上获利率不是企业及商业活动的全部意义,只能算是一个重要的因素。利润也不是所有企业从事活动与决策时的唯一动机,而是检验企业效能的指标。
不以利润为唯一目标,就避免了企业为了追求利润而失去绝佳的商业机会。阿里巴巴的创始人马云觉得一个伟大的公司当然也需要赚钱,但是光会赚钱的公司不是伟大的企业。阿里巴巴最重要的原则之一,就是永远不把赚钱作为唯一目标。他觉得伟大的公司首先能为社会创造真正的财富和价值,可以持续不断地改变这个社会。
很多企业家在刚开始创业的时候,就把为众人服务作为企业的目标。譬如比尔·盖茨,他在创业之初就已经把“让千万人都用得上电脑软件”作为目标;譬如山姆·沃尔顿,他发誓要建立一种既便利又廉价的商业形态,沃尔玛帮他实现了这一理想;再如马云,他刚开始创业的使命就是“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当然,光有使命是不行的,必须产生财富,这样,自身创造的价值才可以得到人们的认可。
做企业,既不能指望偶然的机遇,也不能完全靠利润来支撑,新企业只有多考虑未来的长远发展,才能逐渐做大做强。
谁说一大批中国土博士不能成为世界英才?
士气在什么时候应该好?如果士气在市场大发展、红红火火的时候才好,在艰难困苦时就不好,那么谁来完成从艰难困苦到大发展的准备?我个人的看法是,越在最艰难、最困苦的时候,越能磨炼人的意志,越能检验人的道德与良知,越能锻炼人和提高人的技能,也越是我们的队伍建设最重要的时候。检验一个公司或部门是否具备良好的企业文化与组织氛围,不是在企业一帆风顺的时候,而是在遇到困难和挫折的时候,古人讲患难知人心,就是这个道理。
我们在市场上还存在非常多的困难,但可喜的是我们的研究队伍一天一天成熟起来。世界许多著名公司看到他们这么年轻就已进入了当代信息科学的前沿,十年之后不好估量,谁能说一大批中国土博士不能成为世界英才?今年我们的研究、中试经费将达到4亿人民币,无论是装备还是规模都从土枪土炮时代开始上升。我们组建一年的中试系统已经开始走上正轨,一批“宽频带、高振幅”的工程专家正在成长,我们推出的新产品,已不像过去那样需要去救火,而且在工艺研究水平、容差设计水平方面,已开始接近国际水平。我们的生产系统正逐步实现全面质量管理,产品的可靠度已大大提高,有力地支援了前方,而且1997年、1998年还超大规模地投资生产设备的改造。小米加步枪时代培养出来的一大批干部已走上了现代管理岗位。我们的管理系统尽管还很薄弱,但采购系统、财务系统、计划审计、行政、服务系统都有较大幅度的进步,管理工程正在推进管理与国际接轨。公司一片新气象,支撑系统基础工作的不断做实,会给前方有力的支持。我们正在贯彻公司的基本法,它将牵引我们从企业家管理走向职业阶层管理。一系列的子基本法将会在明后年产生,具体地指导我们的工作。相信我们一定会顺利度过转型的三年,建成一个内耗小,又充满活力的公司。如果实现内耗小,活力大,那么我们就有非常强大的竞争实力。如果我们的管理改革,真能在10年内全面与国际接轨,这种潜力的巨大是令人鼓舞的。碳元素平行排列,可以构成石墨,非常松软;而若三角形排列,则可以构成金刚石,异常坚硬。为了建成这样一种人才和资源的配置结构,我们需要更多的富于自我牺牲精神的干部,他们的实践是我们的榜样,他们言行所产生的榜样力量是无穷的。他们的精神像火凤凰一样永放光芒。
——摘自《任正非在来自市场前线汇报会上的讲话》
在自家的地盘上,华为要做的是画地为牢,以守为攻,把已有的收益市场封闭起来,让敌人针插不进,水泼不进。守的策略主要是:主动发现并弥补市场缝隙;主动否定自己以提高用户满意度,阻止新竞争者进入;利用产品组合优势封杀对手的进攻机会;主动让利降价,不在价格上给对手以可乘之机;同时在客户关系和服务上主动防守。目的只有一个:不断将收益市场中的地位转化为销售额,同时将收益市场的势能辐射到全国。
在对手的地盘,华为摇身一变,变为猛烈进攻型,千方百计发动价格战,用一切手段打击对手的利润和销售目标,阻挠其市场进展,逐步挤占空间,最后取而代之。1999年华为进入四川时,上海贝尔在四川的市场份额是90%。刚开始,华为绝口不提销售,主动将自己的接入网免费给客户使用,借此在四川各当地网都布上了点,而当时对手忽略了华为的这个小动作。随后,华为又将接入网的新增点抢了过来,逐渐把点连成了面。网上运行的华为设备数量有了突破性进展后,华为又伺机将接入网的优势顺理成章地延伸到了交换机,最后将华为的交换机变成和上海贝尔交换机并存的第二种制式,跻身主流机型。
日本是一个经济强国,但日本经济发展有一个致命的软肋:能源。日本的能源完全依赖进口,在20世纪70年代,中东石油输出国实行石油禁运,日本遭受重大损失。1973年至1974年间,日本通货膨胀率竟然高达25%,经济出现大幅度下滑。
在这场灾难中,日本很多企业停产或破产,企业员工无所事事,很多人不得不暂时回家。那时,日本基本上全部实行的是终身雇佣制,回家等于休假或待岗。
但是,回到家的员工根本没有心思待在家里,他们陆续回到企业,清理车间,剪除杂草,或者干点儿别的事情,不管干什么,都比在家里闲着踏实。而且,他们并不是受他人指派才这么干的,而是自发的,不是为了赚钱,纯粹是出于对企业的忠诚和热爱,他们认为企业出现困难,自己有义务尽力帮助企业。有一位工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他回到家时,妻子训了他一顿:“公司遇到如此大的困难,你怎能安心待在家里呢?”
在经过经济危机后,这些曾与企业共患难的员工大部分都成了企业日后发展的主力军,得到了充分的信赖。日本之所以能够成为一个经济强国,之所以能够拥有索尼、松下、本田这些国际知名的大企业,和他们这种与公司共命运的主人翁精神是分不开的。对于每一名员工来说,他和企业都是水手与船的关系。在公司这条船上,每个人都肩负着排除任何潜在危险的责任。原因显而易见,行驶在惊涛骇浪中的船是那么的渺小,小事故都可能酿成灾难。一旦他们赖以生存的船只发生危险,那么船上的每个人都难逃灭顶之灾。同样,在公司中,每个人的岗位都是至关重要的,任何一个地方出了疏漏,都可能导致整个企业的“沉船”。作为公司船上的一员,每一名员工都应该努力对自己的工作认真地负起责任,不疏忽每一个可能在工作中出现的错误。
公司的发展要跟得上时代的要求,不然就会被市场大潮所吞没。同样,个人的进步也要跟得上公司发展的步伐,否则,就会跟不上公司前进的节奏,这样,就面临着离开公司之船的命运。因此,在公司这艘船上,员工应当抱着为自己的未来而工作的态度,将工作看成自己事业的一个契机,和公司一起成长,共生共赢,这样才能和公司一起驶向成功的彼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