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孩子不一样没有关系。你和丈夫对孩子有不同的教育方式,而孩子恰恰可以从中受益。看到你和丈夫对问题有争论,孩子会学会用不同的观点看问题。
父母双方永远达成统一战线。尽管父母双方对教育孩子有不同的方式是健康有益的,但是不要把双方明显的冲突表现出来。在孩子面前争论如何管教孩子,这只会强迫孩子在父母双方中作出选择。对此,高特曼博士告诉我们:“儿童倾向于将父母婚姻中的争执归咎在自己身上。”对于需要马上解决的问题,比如孩子该睡觉了或者孩子们在打架,夫妻之间尽量事先商量如何解决这些问题。
找到你能够接受的妥协方式。不必等出了问题,夫妻之间再争论不休。有时候,妥协意味着你同意在一些事情上按照当丈夫的方法解决。孩子需要得到信息仅仅是父母双方都支持这样的决定。你和丈夫之间可以把彼此的责任进行区分:妈妈负责监督孩子完成作业,爸爸负责监督孩子吃饭和睡觉的时间。
我们来看看几位国外家长们的做法。
凯特·亚利山大(来自美国俄亥俄州)——让管孩子充满乐趣。
在管孩子让孩子合作一些的时候,为了我们自己不变得怒气冲天,我们想出了一个家庭趣味储蓄罐的办法。办法具体是这样的:如果在管教孩子的时候,孩子很听话,孩子们就可以在罐子里放进去1美分。
如果我们耐心管教孩子的时候,她们不听,那么她们就得把1美分从罐子里拿出来。等罐子装满的时候,孩子们就可以自己选择一次有意思的家庭活动,比如在后院野营,晚上讲鬼故事讲到很晚,或者任何其他她们想要做的事。
朱利耶·哈梅尔(来自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弄清你要对付的是什么问题。
选择孩子让你最头疼的3件事——比如,孩子们打架,跳到家具上,在家里大喊大叫。把你的注意力全部集中在你选的这3件孩子最让你头疼的行为上,先把孩子其他行为(当然,除了那些会让孩子处于危险的行为)放在一边。这样,你就不会再让孩子们觉得你总是唠唠叨叨,而她们对你的管教也就不会再充耳不闻。
艾琳娜·斯尼德(来自美国纽约)——用眼神交流。
我们3岁的儿子总是不好好听我们说话。现在,只要我们想让他做什么,我们会温柔地让小家伙转过脸来,这样他就能看着我们的眼睛。如果孩子集中精力在听你讲话,我们就能向孩子提出问题或者对他进行管教,然后,我们还让他重复我们所说的话。这样,我们就能够知道孩子已经听到我们所说的话。
克利辛·欧驰(来自加拿大)——暂时回避一下。
我快要发作的时候,会让自己暂时回避一下。如果孩子们在屋子里疯跑但不会有危险的话,我会在卫生间待上3到5分钟。独自待一会儿能让我镇静下来。然后,我就能冷静地判断当时的情况,然后决定我需要做些什么。同样,我把自己从混乱的情况下拉出来一会儿,孩子们也能有时间弄清楚是怎么回事,或者让他们平静下来。另外,孩子们对我这么做会很吃惊,这样他们就知道我真的非常伤心。
贝斯·伯恩斯德恩(来自美国加利福尼亚州)——说到做到。
你管教淘气的孩子的时候,你对他们说你要怎么做但没去做的话,孩子们以后就不会认真对待你说的话了。
利萨·尤维尔(来自美国科罗拉多州)——管教孩子之前先想想看。
要向4岁的儿子喊叫的时候,我会停下来先问问我自己:“孩子是不是饿了,累了,要不就是觉得冷或是热得慌?”通常,孩子淘气总会出于某一种原因。你会吃惊地发现,小家伙在吃点零食或睡上一会儿之后就不那么淘气了。
玛利萨·凯普罗茨(来自美国新泽西州)——不断注意孩子。
让我的双胞胎独自待一会儿之前,我会给他们3次机会。现在,只要想想要罚他们独自待一会儿,小家伙就会听话多了。如果我看到孩子们在为争一个玩具打架,我会说:“这是一次。”通常,这样做就会从根本上终止了孩子们的不良行为。
盖·匹欧蒂(来自美国特拉华州)——适当的惩罚,让孩子做更多的家务。
我不会让孩子做额外的家务作为惩罚——这样做会让孩子不喜欢帮家人做家务!但是如果4岁的儿子被剥夺了某种权利作为惩罚,他可以通过做家务弥补过失而重新获得被剥夺的权利。
让孩子自己做选择
一位娶了中国太太的美国先生对我说:“以前,我总觉得中国人比我们聪明,现在我才知道,原来中国父母永远在逼孩子读书,他们的职责是教育出学业最优秀的子女来,甚至连孩子的暑假也不放过。美国父母呢?他们的职责是让孩子真正享受自己的童年,去运动,去交朋友,去野游,去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当然,这样的教育,也免不了使孩子变得放任自流了。”
几个嫁了美国丈夫的中国太太也跟我从另外一个角度抱怨过这个问题:“我老公从不帮助孩子做功课,但是,如果孩子出了错,他也不给孩子正确答案,他会让孩子再想想,他认为,人哪有不犯错误的,不出错,怎么提高?而且,我如果是老师,孩子学校的老师做什么?”
华裔父母之间总以子女的学习成绩为荣耀。这与美国主流社会的价值理念有差异。美国父母之间谈孩子的学业不多,而体育、课外活动,学科中遇到的老师的趣闻却是孩子妈妈之间言谈的主题。
中国家庭教育出的孩子,很多都有两面性,在父母和老师面前是一个样,背着他们又是一个样。强烈的压抑下,使他们不由自主地要用一种截然不同的方式来宣泄。比如,在上大学前被家里管制惯了,进入大学之后,就像一只出笼的小鸟失控了。有的会大玩特玩,有的一下子没有人安排日常生活,不知如何是好。
中国家庭教育到底缺少什么?尽管我们一再强调中国的基础教育有多么扎实,美国孩子的数理化有多么差劲,但为什么一旦进入美国社会,那些学业优异的华裔孩子,除了从事科研,做个高级打工白领,大多数都碌碌无为呢?其中原因有许多,部分归纳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中国父母对孩子的强化提高不是永久性的,即使初期超逾别人,但是当大家都起步后,前者的优势就消失了。因为被强压后学习到的知识、思维、逻辑和推理,是被动的。
二、中国父母对孩子期望过高,孩子被支配、被指责得太多,会变得脆弱,他们最怕犯错误,最怕失败,所以为了避免错误,反而放弃了提出问题的机会,放弃了在失败中学习的过程。长大后,孩子不仅失去了创造和想象的能力,而且会变得患得患失。
三、中国父母不是爱孩子的真实,而是爱他们希望孩子所要成为的样子。没有给孩子一个想成为自己的空间,而是别人怎么做,孩子也要怎么做的盲从产物。兴趣对于大人和孩子同样重要,想做的事,别人不让做,他也想做;不想做的事,只会事倍功半。
四、尊重孩子,把他看作一个平等的人,与你享受平等的说话权利,批评权利,反抗权利,听话的孩子不一定是好孩子,更不一定会有出息。
不是美国父母好,中国父母差,而是世界变得越来越小,我们的视野越来越广。彼此借鉴,有益无害,美国父母还在向中国父母学习如何管教孩子呢!
所以在我国,我们的一些父母替孩子做了太多的选择,他们想处处保护好孩子,不想让他做出错误的选择,不想看到孩子面对痛苦的结局。这一切是可以理解的,但同时也让孩子失去了许多学习的机会。它会让你的孩子感到自己没有什么能力可以做出决定,似乎没有父母的保护就不知所措,就会疏忽大意。
即使父母考虑孩子的选择,对孩子活动的规定也总需要一些条件:考试过级、又得了双百啦,有些事必须与你要商议:看电视啦、化妆啦、吃快餐啦。给孩子们足够的自主权吧,让他们自己选择:参加体育运动、听音乐、参加学校活动。
只有这样随着孩子的日益成熟,他就愈加会表现出自己的责任感,你甚至可以给予超越孩子生活自主权。比如你想让你的孩子更有责任心,你可以给他更多的优先权:“从小到大,你都是个优秀的孩子,我对你期望很高呀!”
要知道越高的期望需要越大的动力,你可以给他更多的奖金,让他参加更多的活动,这些措施将鼓励他坚持自己负责任的行为并做出绝佳的决定。
更为重要的是这一切给予了孩子一份自信、他们认为你是个公正的父母,他们将十分信任你。以在第25章里你可读到更多的有关这方面内容。
小结
孩子的心是一块土地,播上思想的种子,就会获得行为的收获;播上行为的种子,就能获得习惯的收获;播上习惯的种子,就能获得品德的收获;播上
品德的种子,就能获得命运的收获。因此说,孩子的命运将在母亲的手中。
——斯特娜夫人
管教是让孩子自己去做决定。管教的目的是教孩子与父母进行友好的合作。在孩子的早期教育中就要注重对孩子的合作与负责任的培养。作为父母首先要坚持下去。
不然孩子要么只是一味地任父母操控,要么是被放纵。
管教意味着教孩子们学会自控,如果你想让你的孩子成为一个负责任的人,你就必须教会他学会自控。如果你只是一味地强制性地去控制,孩子则不会在控制中占据主动。他不能培养自控力,进而不能形成自控的习惯。结果便是孩子不听你的管教。
很多研究儿童发展的专家建议父母,在孩子叛逆违抗时,试着跟孩子讲道理,然而,操作起来往往行不通,因为这是一个孩子和父母争夺权柄的阶段,不管孩子和父母在争什么,真正的重点在于:是听你的还是听我的,一旦战争开始,跟孩子讲道理作解释似乎不太奏效。
有些人主张,如果使用得当,体罚应该是一项比较管用的工具,特别是对年幼孩子的教育。只是体罚也有对错之分,要运用适度。做父母的不能因为心情不好,就把自己的怒气和沮丧发泄在孩子身上,也没有权力在外人面前处罚他,或羞辱他。
适当的管教应该不伤到孩子的自尊心。美国的一位对儿童教育素有研究的心理学专家詹姆斯·杜布森博士确立的一些适度管教的原则。对父母的教育很有借鉴意义:
事先设定管教的界限。在孩子违反规定之前就把规定讲清楚,一定要让孩子清楚地知道你的期待和理由。不要因为孩子一时犯错或不小心酿成意外而体罚他。不要因为他昨天忘记做什么事,或不小心打碎了杯子这些事而处罚他,这些行为不是孩子故意违抗。而且体罚对青春期的孩子不再适用。
处罚孩子后,记得张开双臂拥他入怀。孩子被罚后,可能需要被疼爱和肯定,父母此时应该紧紧拥抱他,并且告诉他为什么受罚,以及下次应如何避免挨揍。此时的沟通,更容易建立彼此间的融合。这时如果做父母的赌气,让气冲冲的孩子回房反省,便错失了沟通的良机。
如果你放纵孩子任性,不受管教,往往会形成孩子极端的自我中心的个性。而在爱中管教孩子,注意不伤及孩子的自尊,才能培养性格健全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