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读懂孩子的说明书
7944700000013

第13章 与孩子互相学习 (1)

把完善的教育留给孩子,乃是最佳的遗产。

——司格特

每次4岁的麦考尔与妈妈康尼去超市买东西时,他总是要棒棒糖。康尼说:“不行”。几分钟后,麦考尔又开始要糖,康尼仍然坚持说:“不行”。走到第三个过道时,麦考尔开始耍赖,康尼依旧说:“不行”。麦考尔的小脸胀得通红,他踢着腿,摇晃着购物车,康尼便开始吓唬他再闹下去就扇他的小屁股。可是麦考尔并没怎么样,走到第五个过道时,他已经开始大哭大闹,赖着不肯走了。康尼找了个地方藏起来,麦考尔更是一发不可收拾,连踢带打,商场里的人都看着这情景,康尼没法子,只好屈服,给儿子买了棒棒糖。小麦考尔的故事

康尼教会了孩子三件事。

1、家长的话是没用的,毫无意义,她对孩子要求的反应是不,不!不!!不!!!好吧……这让孩子认为妈妈在说不行时,并不是真的不行。只要一而再,再而三地磨妈妈,妈妈就能答应,并且次次可以要求得到更多的东西。当我的行为让妈妈再也忍受不了时,妈妈就会说“行吧”,就象变魔术一样,一下子“不行”就成了“行”。康尼教会了孩子在错误的方式上努力不懈。

2、康尼教会了孩子耍赖。她并不是故意的,但她却这么做了。她让麦考尔知道大喊大叫是有效的。“如果哭喊的声音足够大。我就能得到棒棒糖,耍赖的‘奖赏’是棒棒糖,耍一次赖可以得到根棒棒糖,得到棒棒糖——我得手啦!”

3、康尼教会孩子她并不会执行她说的话,她吓唬孩子但并没有真的象说的那样打他。她告诉麦考尔安静下来不然就扇他的屁股,但事实上她怎么做的呢?她给他买了只棒棒糖。麦考尔也许会想:“这星期我们走到第7过道时买成了士力架巧克力,上个星期是在走到第8个过道时买成的,我可以做得更好啦!在听到妈妈照常说‘安静下来!不然我就扇你!’是件好事(第一次听她说这话我还会害怕)可是2年前她就在说过这句话,直到今天她也没这么做过,下次等走到第5过道时我就开始闹妈妈,准成!”

麦考尔也教会了康尼几件事儿:儿子教会了妈妈怎样能获得平和与安静,从尴尬的境地中摆脱出来。买棒棒糖,除了棒棒糖能让儿子不哭不闹外,其它的方法都失败了,这事儿以前也有过,渐渐的成了一种方式和习惯。满足孩子的要求是唯一能让他安静下来的方法。

每天,有许多父母就是这样处理与孩子之间的问题的、他们相信满足孩子的需要是阻止其耍赖的唯一的一种方法。事实上,只要有一次你屈服于孩子的大吵大闹,你就会听到孩子一而再,再而三的要求。

在这种情况下,你该怎么做呢?拿康尼的例子来说,我们实施一个让孩子学乖的方案,康尼不是带孩子做长时间的购物,可以开始带儿子去附近的便利店做短时间的购物。在离开家之前,康尼可以对儿子说她希望麦考尔怎么做。母子俩要做什么,要买什么,康尼可以将要买的东西拉个单子拿给儿子看,在单子的底下,康尼可以写上一种给儿子的奖赏,比如一小块蛋糕,或者问孩子想要点什么。在去购物时,让孩子拿着购物单,这样可以给孩子一种购物时的主动权,让他有点事儿做。每购得一种东西就让麦考尔从购物单上把它划掉,如果麦考尔表现得出色,他就可以买一块蛋糕。

“麦考尔,我们一起去买东西,不过在商店里你要听话,可别跟我玩什么花招,你帮我拿着这张购物单。我们每挑好一件东西,你就把它从单子上划掉,如果你听我的话,不玩什么把戏,你就可以得到块蛋糕。我知道你能做到!”

我对康尼解释在她与儿子一起购物时,一定不要吝惜对孩子的鼓励:“孩子,你按照单子上所例的做得很好,谢谢!”,“麦考尔,你等得很有耐心,谢谢!”,“非常感谢你的帮助,宝贝!”经过两个星期几次反复的练习,这个方案终于成功了!

在康尼与儿子麦考尔都熟悉了购物规则后,他们又以同样的方式去超市购物。最初仍然以快速,少量购物为主,这是从便利店转到超市的过渡期。逐渐地,康尼可以延长购物的时间,麦考尔学会了合作,康尼也知道了该怎做。

有个孩子不听话的例子。布莱德是个十二岁的男孩子,好动而且充满好奇心。绝大多数的时间里,孩子的表现还是不错的,但一天里能有那么一、二次,布莱德会变得有些手舞足蹈,叮叮当当地,大喊大叫。他的爸爸里查德,开始还能平静地让儿子安静点。布莱德照常全然不理会爸爸的劝告。下一轮时,里查德提高了嗓门:“安静点,不然就滚到你的卧室里去!”“好吧,爸爸”布莱德嘴里回答着,实质上并没有安静下来。最后,里查德生气了,开始吼起来:你再不老实会儿!我就出去拿鞭子!”这下,布莱德老实了,而且连续几个小时不再闹了。

让我们来看看里查德与儿子彼此之间学到了些什么?布莱德也许会说:“爸爸第一次叫我做什么时,我可以不必理睬他,第二次提高嗓门叫我时也没必要跟他那么认真,直到他说拿鞭子时,那才要当心哩,爸爸这回可是认真的!”

里查德或许认为儿子是个不听话的孩子,这想法只是对了一部分,其实另一部分问题也出在做为父亲他的身上;如果里查德承认这一点,对问题的分析就会变得开阔得多。“我从儿子那看到我的喊唬并不起作用,气愤和鞭才有结果。心平气和与和颜悦色不行嘛!我必须做些其他的事情,改变我处理问题的方式,怎么能不提到鞭子就让儿子变乖呢?”

里查德至此已经有了较深刻的认识,他意识到儿子不听话的原因有一部分要归结到是当父亲的他做的不好,许多父母不愿承认这一点。许多父母不能面对他们自己也错了的思想,事实上,在绝大多数情况下,你与孩子的行为都需要改正。

在这个例子中,我们还可以受到这样的启发:在你采用惩罚的手段来处理孩子的错误行为后,得到的将是一种恶性循环。理查德几次吓唬儿子布莱德,布莱德并没有听从,直到里查德怒气冲冲,并拿出了鞭子,布莱德才安静下来,可就那么一会功夫!迟早迟晚布莱德还会再闹的,这期间可能是一、二个小时以后,可能是第二天。

总之,孩子还会犯错,为什么呢?因为布莱德提高了嗓门→里查德就吓唬起儿子来,可儿子并没有听话→里查德变得怒气冲冲→循环周而复始。

里查德需要坚持不懈,他应该在第一次让儿子安静下来时就贯彻始终。他需要对儿子的漠视采取些措施,比如拿走音响或取消其它的优惠方式。

下面是一个父母与孩子合作的例子。

哈默恩夫人与11岁的简之间有个协议。简每学习30分钟或读一个小时的书,她就可以看半个小时的电视。两个人把这个签议写了下来,哈默思夫人从此不需要与简再唠唠叨叨或与她争论,简很清楚她能看电视的条件。母女二人从这份协议中得到了什么呢?他们学会了合作,哈默恩夫人找到了让简安心学习的方法,简找到了可以看电视的办法。

这种方式中的协议又叫合同,孩子从中了解到父母对他的希望以及自己的期望。书面合同对教授孩子承担责任是种非常有用的工具,特别是对青少年来讲,在第七章中你可以更多地了解到有关合同的实质性问题。

上述的各种例子表明父母与孩子之间应该互相学习,怎样才能做到这一点呢?在三个例子中,学习的原则是一样的。因为不断的努力总有回报。我们做一切事情都会得到一种回报,获得我们的所需。让我们再回顾一下每个例子中行为与回报的关系。

麦考尔的行为是一种耍懒,麦考尔获得的回报是棒棒糖并且赢得了母亲的好感——给了他权力与掌握权;康尼呢,做了让步,给儿子买了棒棒糖,她得到的回报是儿子不再哭闹而是成了个安安静静的乘孩子。母子二人都得到了自己想要的东西,那么最初的问题又是什么呢?是做事的方式。小家伙麦考尔通过在公众场合下大哭大叫得到了棒棒糖,而康尼呢,则是通过自己的控制权制服了自己的儿子,要知道小家伙才四岁,如果康尼对一个四岁的孩子要求过多,那无怪乎象在要求一个14岁的孩子。

布莱德的行为是漠视爸爸里查德的要求,因此结果是他给爸爸的只是片刻的安静。而最初,里查德采取的方式只是恐吓却没有实施。一旦他变得怒气冲冲,孩子就知道爸爸要找条鞭子了,儿子立刻安静下来。鞭子起了一定的效果,可是其作用并不能持续多久。儿子并没有真心实意地安静下来,也没有学会应该如何与父母合作,他唯一学到的事儿就是,当父亲准备

拿板子时,他必须要安静点了。如果布莱德与绝大多数孩子一样,那么过不了多久他就又会吵闹起来;父亲呢,又会玩他那套恐吓的把戏,结果是这种恶性循环周而复始。

简的行为是读书,做家庭作业,她已经学会了合作与自控。她得的回报是可以看更多的电视。哈默恩夫人的行为是给予女儿更多的看电视的时间,因为女儿在学习上表现良好。哈默恩夫人学会了与孩子商议并且计划着做事。她得到的回报是:女儿更多、更认真地学习与读书。不论妈妈还是女儿都得到了她们想要的东西。她们做事的方式的建设性远远大于破坏性,产生了积极的正面的效果。如何对孩子错误的行为进行引导

如果你的孩子接二连三地犯错,就意味着他没有学会采取正确的方式获得他的所需,仔细想想你孩子的需求,孩子通过他错误的行为方式是想期望得到什么呢?找出他们的需求不放。别去奖励孩子那些不应被接受的行为,教他重新做过,给予他一次可以得到自己所需的正确的更改机会。如果他想得到关注,那就告诉他怎样以良好的行为去获得。“比尔,我可不管你哭不哭,如果你让我读故事,你别嘤嘤地哭啦,坐到那儿坐几分钟,然后回来礼貌地让我读故事给你听”让孩子知道这是你能接受的行为方式,同时他也能获得自己的所需。

康尼拒绝了对麦考尔大哭大闹要求,教会了儿子怎样以正确的行为方式获得自己的所需。先要帮助妈妈购物,安安静静,有点耐心,然后,你会得到特别的关照,结果大家都很高兴。是母亲掌握了事态,而不是孩子。

引导孩子对错误行为进行补救。

孩子犯了错误后,父母要教导和启发孩子主动地停止和改正自己的错误,引导孩子对错误行为进行补救,在这一引导过程中,让孩子了解到什么是可以做的,什么是不可以做的。从而建立起内心的约束。

1、首先要向孩子讲道理,指出孩子的错误行为,说明由于他的错误行为而破坏了规定,或伤害了别人的感情,强调他必须对错误行为的后果承担责任,进行补救。清晰、明确地将孩子的过错与补救联系起来,使孩子容易接受要他进行补救的建议。要在孩子中提倡坦白承认错误的精神,防止他们采取以下策略:否认错误行为(“我没有做什么错事”);把错误行为合理化(“大家都做了”),为自己错误行为辩解(“是他先开始的”),以推卸自己错误行为的不良后果应负的责任。要把孩子的注意力引导到受害者的困难处境上,看到自己所应负的责任,让孩子做一些事情来挽回。

2、说明什么是孩子应该做的。在采取补救方法的同时,你要费些时间向孩子解释什么是允许他们做的,而不说什么是禁止他们做的。因为许多孩子都有一种逆反心理,你越是禁止的东西,他越是想试试,孩子犯错误有时是出于好奇心,所以你应该避免这种逆反心理现像的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