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读懂孩子的说明书
7944700000001

第1章 成功的父母 (1)

没有时间教育孩子,就意味着没有时间做人。

——苏霍姆林斯基

3岁的卡娜想帮助妈妈摆桌子准备吃午饭。她起一瓶牛奶想往杯子里倒,可妈妈却一把夺过奶瓶责备地说:“咳!孩子,别动,你还小,会把奶洒得满地,让我倒。你来铺桌布吧。”卡娜生气地看了妈妈一眼,转身离开了房间。

安妮的儿子安东妮在他6岁时经常扣错上衣的钮扣。有一天安妮对儿子说:“宝贝,我有个主意。为什么你不想想,如果你从最下面的钮扣开始扣,那会怎么样呢?”儿子安东尼照办了,用一双小手从最下面的那颗扣子扣,当上面不再有“多余”的钮扣时,他高兴得眉开眼笑。

第二天,安妮决定再用这种方法试试帮助孩子解决别的问题。安东尼总爱把自己的衣服挂在带钩的衣架上,可是因为他不把裤子舒展开,而是弄成一团就往上挂,所以往往蹦上好多次,裤子总又掉下来,儿子急得满脸通红,还不让妈妈动手帮忙,似乎偏要让裤子“听他的话”。

安妮在儿子失败几次之后轻声地建议他:“宝贝,要是你抓着裤子的背带抖一抖再往钩上挂,看看会怎样呢?”安东尼想了想拾起掉在地上的裤子,抓着背带使劲地抖了一下,往钩上一挂:裤子挂上了!孩子面带笑容高兴地喊道:“哇!成功了!妈妈,我挂上啦!”

还有一个小故事,一个年仅11岁的少年,把足球踢到一家商店的窗口上,砸碎了玻璃。商店老板找到少年的父母,要求赔偿损失。少年的父母赔了钱之后,却把帐记到儿子头上,他对儿子说:“玻璃窗是你弄破的,你应该负起赔偿的责任。我现在先帮你垫上,你要利用假期的时间打工,把这笔钱还上。”

结果,少年干了整整一个暑假的活,才还清这笔钱,总共15美元。

这个少年就是后来的美国总统里根。当了总统以后,里根还常常提起少年时的这件小事,他说是父母教他学会做个负责任的人,使他一生受益无穷。没有父亲的教诲,他很可能长成另一种人,当不了美国总统。

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处理这件事?

会不会说:不就一块玻璃吗?爸爸妈妈帮你赔。

有这样坚强的后盾,做子女的还有什么好怕的?或者,你会严惩不贷,打骂、不让吃饭……这种管教有时会适得其反。

孩子或许会把惩罚记在心里,或许会化作仇恨——干脆再打几块玻璃,也不是不可能。

如果在你的管教下,孩子再也不犯错误了,那也要看看是迫于压力还是真的明白了道理。孩子做错事,是难免的。尤其是现在的独生子女,可能每天都会做错事。所以这就给我们父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个人认为,家庭教育尤重于学校教育。

如果父母喜欢高声说话,孩子的声音估计低不了;如果父母经常口出脏话,孩子的口头语肯定也不少;如果父母不注意仪表,孩子可能会拖拖拉拉;如果父母处事强硬,孩子也许会比较霸道……

家庭教育是孩子的启蒙教育,孩子从出生到上学,或者到离家求学前,与父母的接触是最亲密最频繁的。孩子的世界观、人生观的形成主要来自父母的言传身教。

作为父母,我们有责任给孩子创造一个健康而又和谐的环境,所以父母的一言一行要慎而又慎。

比较喜欢刘备临终前对儿子说的一句话:“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人生在世,无论年龄大小,无论身份高低,都有一份责任。对待孩子要有耐心、有爱心、有恒心、有责任心。

负起责任,做成功的父母。负起责任,育成功的儿女。我们期盼着什么

我们的孩子总是制造出许多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偶尔的,我们感到很快乐,更多的时候我们感到困惑和泄气,有时我们在处理完这些问题后还觉得忐忑不安和对不起孩子。

我们拥有孩子是我们拥有成功与拥有财富的一种方式。通过他们的成功和取得的成绩,我们来判断自己的成功和取得的成勤。我们拿自己与别的父母进行对比,将我们的孩子与别的孩子进行对比。

你曾看过人们挑选苹果吧?他们在苹果堆里翻来找去,捡那些光滑的;拿到灯光下,检查一下它的反光能力,有时候还要攥一攥看看硬朗的程度。这一切是因为我们总要研究我们的“竞争对手”而尽力让事情完美些。

父母们想要完美的“苹果”,想要会成功的孩子。我们想让他们快乐并且受到良好的评价,我们希望他们能自我感觉良好,希望孩子们学会爱他人尊重他人,我们希望他们行事端正且能自律,我们希望他们独立——而不是到了三十岁仍依靠我们生活。

事实上,天下所有的父母对孩子都有着共同的目标和期望。

父母有了孩子自然会对孩子的未来有美好的期望,这是很自然的事情。但是每一位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内容是不同的。人们最常说的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常见的是:想让孩子上好学校读书,将来考上大学,出国留学,学成后留国外发展,一生有个好的职业,收入丰厚,有自己的房子和汽车……有幸福的一生;等而下之的是::尽量供孩子上学,家长认可砸锅卖铁也愿意供孩子上大学,孩子实在考不上也没有办法;再次一点的是:孩子念完九年一贯制,有点文化能识字、记帐、写信……够用就行了,早点谋生,一辈子不求大富大贵,能有个饭碗、有个一技之长,能平平安安过日子也就可以了;更次的是:根本没考虑过这些问题,抱着活一天混一天的想法,赶着往前走,谁知道这孩子将来能啥样,能好更好,不好也就那么的了……

这些不同的看法摆在家长们的面前,大家自然能分清高低好坏,可是不劳你多说,对后两种人,你即便劝他,他也不一定能听。

我却以为这些期望都太低,我主张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应当更高些,也就是说要向那些最优秀的人物看齐,把孩子培养成杰出的优秀人才:学者、科学家、文学家、艺术家……这样岂不更好?

要知道人有什么样的思想就会有什么样的行动,人有了崇高的理想目标,就会朝那个目标努力,反之,如果紧紧抱着最低的想法,他也就无须努力了,这种父母教育出来的孩子,很难考上好大学,孩子的发展自然也会受到限制。

古人说:“欲得其中,必求其上,欲得其上,必求上上。”那些对孩子期望极低的父母,可以说是“欲求其下,必得下下”这不是很糟糕的事情吗?当今,社会上那些没有多少文化、品德低下、行为野蛮、只能为糊口奔走,甚至为不劳而获干出各种坏事的人,不就是由这样过低期望的父母教育出来的结果吗?

有人说,对孩子期望高是好高鹜远,不切实际,并且不少的孩子正因为父母对他的期望过高,反而闹出很多的问题……

这种说法是不对的,孩子教育成不成功是教育的思想方法问题,而不是“期望”问题。所以期望高些总是好事,是必要的,决不是过错。

我国的传统向来以谦虚为美德,好像在人面前总是低着头谦卑些好。美国人教育孩子:“长大要当总统!”孩子犯了毛病,大人就说他:“你长大,不想当总统了?”中国的家长怕没有一个人会说:“孩子,好好努力,长大了去当国家主席、总理……”如果孩子真这么说了,大人一定会斥责他:“不许瞎说!”我们不能让孩子有个更高的理想吗?一个没有崇高理想目标的孩子能有努力奋进的动力吗?

这个问题谈到这里己无须多说,很多家长会重新思考这个问题。愿父母们对孩子的启望更高些,更下功夫把我们的孩子培养得好些再好些!

如果您是一个“望子成龙”的家长,请务必象关心丶期望孩子“成龙”那样下功夫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这是教育孩子的要招。

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曾见到许多家长面对诸多教育家的不同教育理论而无所适从。比如法国的哲学家、教育家爱尔维修说:“儿童获得运动的生命的时刻,就是获得最初教育的时刻。”清代学者孙奇逢也说:“圣功全在蒙养,从来大儒都于童稚时定终身之品。”可是有的人却列举种种理由说早期学习的“危害”。认为万万不可以“摧残儿童”,温和一点儿的人则说“孩子的使命就是游戏”,“游戏是最好的学习”,“应当给孩子一个无忧无虑、快快乐乐的童年……”

有的人认为孩子虽有自主的意识,但是对很多问题缺乏正确的认识和理解,因此,家长必须给于指导和管教,而且要有一定的严格性。《三字经》上就说:“子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可有的人则说:“对孩子不能期望过高,管束太严,应当给孩子以广阔的自由空间,让孩子更自由的发展。”有的人认为,“孩子应当及早定向培养好”,比如钢琴、小提琴、画家、运动员……如果不尽早的“定向培养”则很难取得出类拔翠的效果……

但是,有的人则认为:“早期定向培养”会产生种种弊端,甚至会扼杀孩子的天性……所以,教育孩子还是“顺其自然”的好。

其它对立的理论观点还有很多,那么家长应当何去何从呢?我认为只有不断地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才能很好地解决这类的问题。而且即使是正确的理论,也不能照搬、照办。“刻舟求剑”和“按图索骥”是不行的,只有灵活的运用才能取得最佳的效果。

家长需要提高自身的修养,还因为教育孩子的过程中还将遇到诸多的具体问题,包括孩子向家长提出的各种问题……这也只有家长具有较好的文化修养才能最恰当、最正确的解决好问题。特别是家长的文化素质,决定着您的一言一行、为人处事、生活作风……这对孩子的“身传言教”,做好表率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因此,我们说“提高家长自身的修养,是教育孩子的要招”,是正确的,而且是十分重要的。我们拥有的财富

大多数父母面临着同样的有关孩子们行为的问题,我们变得唠唠叨叨万事都要重复地说上三遍。我们花费了太多的时间去争吵。在不断的抱怨与争吵中我们变得疲倦不堪,在对孩子的大声喝斥和恫吓中,我们自己也变得精疲力竭;那一刻,我们所做的一切都象以一种惩罚,我们有一种罪恶感而变得怒下遏,但好象这又是唯一能奏效的一种方式;我们责备自己,不知道该怎样做才会更好,有时候我们不喜欢我们的孩子是因为他们错误的表现让我们觉得如此的脸上无光和痛苦。

培养品行端正的孩子决非易事。许多父母败下阵来,不是因为他们没有接受过良好的教育,不是因为他们缺少对孩子们的爱,也不是因为他们总将孩子往坏的方面考虑。失败的父母是因为他们没有坚持到底;他们心情浮动,他们对孩子提出警告却未能实施下去;他们言不达意,缺乏耐心;他们只知道在怒气冲冲中惩罚孩子。失败的父母往往是负向行动大于正向行动,批评的太多;有麻烦的父母往往对孩子的发展没有计划,乱糟糟的一团;他们没有意识到,问题的一部分在他们自身,因为他们对问题的处理方式并不正确。

父母处理孩子的问题通常只用两种方式中的一种。有时他们被动地处理问题,在孩子错误的行为前予以屈服,他们觉得力不从心。

你将在本书中了解到放任错误的行为是错上加错,如果你总在怒气中处理问题,那么你将在本书中也能了解到这种解决问题方式的恶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