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个世纪以前,硅谷还只是一个不知名的小地方。虽然那里有着美国西海岸著名的斯坦福大学,但是许多学生毕业后仍然选择去东海岸工作。直到1951年,威廉?肖克利在一间车库里创建了惠普公司。这一事件也成为硅谷向高科技产业中心演变的滥觞。
纵观IT行业尤其是互联网发展的这数十年时光,硅谷在其中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对于任何企业和个人来说,创新永远是成功的唯一动力。人们或许会感到奇怪,自第三次科技革命以来,尤其是最近二十年,没有任何一个行业发展与创新的速度能与互联网相比。对比我们今天所享用的似乎是理所当然的技术成果,放到十年,甚至五年前都是不可想象的。或许正是摩尔定律揭示了IT行业的规律,也充分证实了相比起其他传统的产业,互联网的确是这个时代最好的创业平台,由此,我们也目睹了一个又一个由互联网造就的成功故事和财富神话。
在这些故事中,史蒂夫·乔布斯无疑最令人津津乐道。他独具魅力的个人风格,天才的创新思想,对美学与设计的执着,大起大落的人生经历以及给全世界用户带来的颠覆性体验,都是硅谷创新传奇的典型。
然而很多事情仅仅关注表面是不够的。虽然互联网给人们搭建了优越的创新平台,但在这个没有硝烟的战场上,竞争的残酷同样可想而知。它交织了技术、资本以及多方势力间的博弈,想要真正获得成功,绝不是将别人的经验轻而易举的复制过来那么简单的事。
不过,对于任何一个在互联网世界里生存的公司或个人,创新始终是不可动摇的精神,它将最终决定你是否有资本赢得未来。
2011年10月5日,苹果公司创始人史蒂夫·乔布斯在帕洛奥图的家中与世长辞,享年56岁。在与胰腺癌抗争了八年,苹果新一代iPhone 4S发布仅仅一天之后,乔布斯结束了他富有传奇色彩的一生,然而,他那充满想象与创造力的人生,却正是硅谷强大而不懈的创新精神最好的证明。
世界上或许从未有过这样一家公司,与一个人的命运联系得如此紧密,或者说,一个人就等于一家公司,但是乔布斯和他一手创建的苹果公司却正是如此。不论比尔·盖茨的微软,拉里·佩奇的谷歌,拉里·埃里森的甲骨文还是马克·扎克伯格的Facebook,硅谷的大多数互联网或是IT公司都带有浓厚的工程师文化,领袖的力量固然重要,却并未到不可替代的程度。即使当年比尔?盖茨宣布从微软退休,所带来的影响也很有限——它们都无法与乔布斯和苹果的关系相比,因为极端注重技术与工业设计并重,美学与创新至上的苹果,没有乔布斯天才的大脑指路,是无法获得如今这般成就的。
1972年,乔布斯从加利福尼亚州洛斯阿图斯的Homestead高中毕业,进入俄勒冈州波特兰的里德学院读大学,然而由于养父母无法再负担他的学费,不得不于六个月后退学。因而乔布斯又成了一位中途退学型天才的典型,只不过他并非像盖茨和扎克伯格那样出于自愿,而是迫于无奈。
早在读初中时,乔布斯就在一次同学聚会上与斯蒂夫·沃兹尼亚克(Steve Wozniak)一见如故。当时沃兹尼亚克是学校电子俱乐部的会长,对电子有很大的兴趣,两人一拍即合,也由此奠定了后来苹果公司的基础。
退学后的乔布斯成为雅达利电视游戏机公司的一名职员。借住在沃兹尼亚克的车库里,常常到社区大学旁听书法课等课程。1974年,他前往印度灵修,随后又返回雅达利公司,升职为一名工程师。
出于兴趣,乔布斯和沃兹尼亚克经常在车库里琢磨电脑技术,希望能拥有一台个人电脑。然而在当时所有的计算机都是商用的,体积庞大,价格昂贵,于是两个人产生了自己动手制造PC的念头。
制造个人电脑最必需的是微处理器,但当时的8080芯片零售价要270美元,并且不出售给个人。乔布斯和沃兹只好不断地寻找,最终在1976年度旧金山威斯康星计算机产品展销会上买到了摩托罗拉公司出品的6502芯片,功能与英特尔公司的8080相差无几,但价格只要20美元。
紧接着,两个狂喜的年轻人便回到他们的车库,开始了一项伟大的创新。他们设计了一个电路板,将6502微处理器和接口及其他一些部件安装在上面,通过接口将微处理器与键盘、显示器连接在一起,仅仅几个星期,电脑就装好了。
见过这台电脑的人都惊讶于它无比伟大的创意,不过他们并不清楚这个东西会带来多大的影响,毕竟他们只是一群技术天才。于是这个时候,乔布斯体现出了他过人的商业天赋:他立刻意识到个人电脑的巨大市场价值,决定将其批量生产。
为了筹集资金,乔布斯卖掉了自己的大众汽车,沃兹·尼亚克也卖掉了他的惠普65型计算机。凑出了作为启动资金的1300美元后,1976年4月1日,乔布斯、沃兹及乔布斯的朋友龙·韦恩(Long Wayne)三人签署了一份合同,决定成立一家电脑公司。
就这样,21岁的乔布斯与26岁的斯蒂夫·沃兹尼亚克在自家的车房里成立了苹果公司,公司的名称来自乔布斯偏爱的苹果,他还一手设计了那个后来全球最令人惊艳的著名商标——一只被人咬了一口的苹果。他们将第一台自制的电脑命名为“苹果I号”,最先开创了个人电脑的时代。
起初苹果电脑卖得并不好,直到保罗·特雷尔(Paul Jay Terrell)独具慧眼地发现了苹果的价值,一口气订购了50台,这也是苹果公司的第一笔生意。
从那以后,苹果电脑一下子名声大振,开始了批量的生产。1977年,乔布斯花费巨资在美国西海岸展览会上展示了自己的苹果电脑2号样机。它一改过去个人电脑沉重粗笨、设计复杂、难以操作的形象,以小巧轻便、操作简便和可以安放在家中使用等鲜明特点,立刻虏获了众人的目光。
1980年,《华尔街日报》用全页广告写道“苹果电脑就是21世纪人类的自行车”,并刊登了乔布斯的巨幅照片。同年12月12日,苹果公司股票公开上市,在不到一个小时内,460万股全被抢购一空,当日以每股29美元收市,瞬间苹果公司高层产生了4名亿万富翁和40名以上的百万富翁。
如同他的前辈,也是偶像的惠普公司联合创始人大卫?帕卡德,乔布斯在一间车库里打造了一个硅谷的传奇,靠的正是他出众的创新精神和独到的商业眼光。
然而初尝胜利果实的乔布斯却忽略了隐藏的危机。他的苹果电脑虽然卓越,但价格过于昂贵,不适合大多数美国家庭,于是IBM趁虚而入,推出了廉价PC,抢占了市场,而比尔·盖茨的微软也偷师乔布斯独创的图形界面操作系统,推出了著名的Windows,占据了操作系统的大半江山。一时间,苹果在最具优势的两大领域败走麦城,董事会将此归咎于乔布斯的决策失误,不得已,乔布斯只得黯然离开苹果,开始了人生的第一次大起伏。
离开苹果的乔布斯创立了next电脑公司,虽然在操作系统方面依然保持领先,但业绩始终乏善可陈。在90年代离开苹果的这段时间里,真正值得称道的反而是皮克斯动画工作室的建立。当时乔布斯和卢卡斯致力于通过电脑技术打造3D动画,皮克斯就是这种构想的产物,最终,它成为了全球动画产业的泰山北斗,在创作与制作方面几乎无人能出其右。
另一方面,失去了乔布斯的苹果则一落千丈,不得已在1996年收购了next公司,乔布斯也得以重返苹果。经历过一番波折,乔布斯再次站到了世界之巅,这一次他对传统的颠覆更甚以往。
在上世纪90年代末到本世纪最初的10年间,事实上苹果总共只发布了3款全新的产品:iPod、iPhone和iPad,但是每一次发布都成为一场彻彻底底的颠覆。正是这3款理念超乎想象,外观美到极致的产品改变了人们对于便携式播放器、智能电话以及电脑的认识。人们藉由苹果的产品第一次意识到,原来MP3可以储藏上万首歌,并且能够通过在线商店购买音乐,由此彻底抛弃了由唱片和CD构成的传统音乐模式;电话原来不仅仅可以用来通讯,更可以变成一台便携式的个人信息处理终端,将办公、音乐、游戏等各种功能集合于一体,并且通过最简单的触控方式轻松实现;而电脑再也不会沉重,可以轻松地随身携带,成为移动生活的一部分。这些都源于乔布斯独到的创新理念。他霸道地认为,公众并不知道自己需要什么,因此要由设计者来引导他们,让他们了解自己的需求。尽管这种观点令许多人不爽,但不幸的是,事实就是如此,乔布斯做到了,因此苹果超越谷歌、微软,甚至超越老牌石油公司埃克森美孚,成为全球市值第一的公司,造就了一大批“果粉”,书写了一个只要有新品推出便会引得世人争相追捧的奇迹。
这就是乔布斯和他的苹果的传奇,不但烙印着深深的硅谷特色,甚至凸显着独到的乔布斯特色。
不过,剔除乔布斯个人魅力的部分,苹果的成功其实依然是硅谷传统的体现,那就是不懈的创新与追求,以及对个性极端的崇尚。
马云曾说,中国永远也出不了一个乔布斯,哪怕乔布斯生在中国,他也成不了乔布斯。虽然显得偏激,却相当在理。硅谷的创新土壤和深植于骨髓间的理念是其他任何地方都不具备的,它能诞生乔布斯、盖茨、佩奇、杨致远、扎克伯格等一众天才绝非偶然,甚至在中国大放异彩的李彦宏等人也多少受到了硅谷文化的熏陶。这足以证明,以创新为动力的硅谷精神在这个创意为王的年代是多么重要。
当国人慨叹为什么中国打造不出硅谷那样的传奇时,我们首先应该弄明白的是,硅谷的创新之魂究竟来自何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