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了一篇孔庆东的博文,很是喜欢他的语言风格,见贤思齐,也来东施效颦一把)
最近一老友离开了公司。因为是老友,所以他离开公司的前前后后老刘都看得清楚。偌大年纪,找一份好工作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儿,尤其是在日新月异、要智力更要体力的IT行业。这哥们儿到今天仍然在家痛苦地赋闲就是明证。其实,说起来,丢掉这份工作并非他的所愿,而是不得已而为之。所谓不得已,是他的老板不想再要他。最初到这个部门的时候,至少还算得上老板手上的一块鸡肋,虽然食之无味,但是弃之可惜。直到有一天,不但食之无味,而且弃之不惜了,他老兄没得选择,只好走人。
对了,你也是在这间公司工作的,当然知道这公司的状况。公司那么大,那么多部门,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这哥们儿既然不想离开,干嘛不另找一个部门干干?这种事儿不是天天在发生的吗?答案你肯定猜着了,不是没位子,而是人家不要。为什么呢?人过留声儿,燕过留影儿,人家考虑你的时候,自然要预先考察一番你的踪迹,结果不能叫人家中意,人家干嘛留你?
这老哥到底怎么的了?人品不好么?非也。没有能力吗?非也。缺乏经验吗?亦非也。原因只有一个,他“橡皮”了。
“橡皮”这个词来源于老刘从匣子里听到的一篇文章。说是公司的人中有这么一批“橡皮人”。这些人通常是干了不少年头,早就失去了进取的动力,而且熟谙公司的各种规则,包括明的规则和暗的规则。工作中的行为就如同是一块橡皮,拍的轻了,他完全没有反应,拍的重了,他就会跳起来。
文章里还介绍了“橡皮”的几个层次,以及如何自我测试达到几级的问卷。可恨老刘这把年纪,忘性比记性大,所以您就别期望老刘在这里把这些转教给你,有兴趣您可以自己上网,百度或者Google一把,或许会有些收获。
老刘能记住和想到的,是人不论做什么事,都有“疲”的时候。公平地说,我的那位老友,当初也并非橡皮一族,也是很想做些成绩的。然而做了一些时候,发现做的好坏并没有那么重要,于是心情便渐渐冷却下来,再加上家庭的变故,的确活得很是辛苦,这一点老刘一直是非常同情的。对于公司环境和文化,你没有办法左右。那些出类拔萃的同事,也和你生活工作在同样的环境,为什么别人能够做好而你不能?当你感觉到疲了的时候,就应该想办法调整一下身心。换换环境也好,练练身体也好,出去跑跑也好,总之是想办法叫自己重新兴奋起来,而不是一任自己“疲”将下去。因为这样的疲态如果长此以往,便会化“疲”为“皮”,就离“橡皮”不远矣。
问题在于,如果你只是“疲”了,也还不过是你自己的事儿,干多干少的问题。然而如果你由“疲”而“皮”,就不仅仅是自家的事儿,而是要影响到别人。小则影响你老板的业绩,大则影响你团队的精神,一块橡皮坏了满锅高汤。老板也好,同事也好,表面上或许嘻哈依旧,背地里不戳你的脊梁骨才怪。
公司如果橡皮人多了,那就麻烦大矣。
从这个意义上说,我的老友离开工作一段时间应该是好事。只是但愿他的下一份工作不要让自己“疲”的太快。
更不要由“疲”而“皮”。
(写着写着,就忘了孔庆东了,还是老刘自己的说话。看起来文如其人,既然人不能仿,文章效起来也难。呵呵)
(2007.0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