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军事北洋水师的最后一百天
7879100000023

第23章 日军进逼南帮炮台

威海是座美丽的海港城市,它曾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最适合人类居住的城市,但与此同时,威海也是一个天然良港(亦可作军港),在军事上(特别是海军)具有重要的意义。

作为拱卫渤海门户的一角,威海位于山东半岛北岸的东端,与辽东半岛的旅顺遥遥相对,共同扼守京畿地区的外海。早在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的时候,明朝为防御倭寇的侵扰,便曾设“卫”于此,这也是“威海卫”一名的最初来历。永乐元年(1403年),这里又建造了威海卫城,以加强防御。最初的威海卫城并不大,它面临黄海,长白山越海而来的余脉将威海湾三面环绕,蜿延直至城郊。海港的南北两岸,有如两臂突伸海中,构成半圆形,刘公岛横置于前,形成海上的天然屏障。

平日里,北洋舰队便停泊在刘公岛的后面避风,而海湾左右的威海南北帮,则像臂弯一样环绕着刘公岛和北洋舰队。在威海南帮和刘公岛之间(大概有七八里远),还隔着一个小礁石岛屿名叫“日岛”,后来这里也被修建成了一个极为坚固的炮台。

最开始的时候,威海南帮修建了3座永久性炮台,即皂埠嘴、鹿角嘴和龙庙嘴三座海岸炮台。后来为加强威海后路的防卫,周围又陆续修建了所城北、摩天岭、杨枫岭和莲子顶等陆路炮台,但其中有几座是临时修建的。

皂埠嘴海岸炮台位于南帮炮台群的最东端,和日岛炮台遥遥相对,这里装备了两门280毫米口径、三门240毫米口径和一门150毫米口径的海岸炮,是威海各炮台中威力最大的一座,它的主要作用,便是有力地封锁了威海湾南口的通道。鹿角嘴炮台有4门240毫米口径大炮、龙庙嘴炮台有210毫米口径和150毫米口径大炮各两门,这两个炮台主要是为了抵防敌方舰队正面来袭。

威海南帮的陆路炮台火力也很强劲,其中,所城北炮台有150毫米和120毫米口径大炮各两门、75毫米行营炮16门;摩天岭炮台有8门80毫米口径行营炮;莲子顶炮台有两门150毫米口径曲射炮,两门75毫米口径速射炮,这几个炮台主要是防止敌人从陆路偷袭,其大炮口径较小,射程不如海岸炮远。

威海南帮的这些陆路和海岸炮台,平时都是由戴宗骞统辖的巩军驻守。为了防守炮台的后路,巩军士兵又临时在皂埠村到海埠之间修建了一道长达15里的长墙,墙外则挖了一条深5尺、宽1丈的壕沟,沟外则埋设有地雷,以防敌军来扑。唯有缺憾的是,由于龙庙嘴炮台距离南帮炮台群太远,无法纳入长墙之内,而且这里只有40多名士兵守卫,由此成为了南帮炮台守卫的软肋。丁汝昌劝戴宗骞弃守龙庙嘴炮台并拆毁其大炮,其原因主要在此,因为龙庙嘴炮台一旦被日军占领,其很容易调转炮口对准湾内的北洋舰队进行致命的轰击。

日军这边也没有闲着。在白马河之战遭受小挫后,日军的大队人马依旧继续西进。1月29日,日军右路纵队的前锋已到达九家疃;左路纵队的前锋则已占领温泉汤。至此,日军已经逼近了威海南帮炮台,并对整个威海港的后路构成了包围态势。

就在29日当晚,第二军司令官大山岩发布命令,决定于次日对威海的各陆路炮台发起攻击。大山岩的计划是,在日本联合舰队的配合下,右路纵队攻击威海南帮的百尺崖所在高地和附近炮台;左路纵队在协同右路纵队攻击的同时,协防宁海和文登方向的清军援兵;第二军司令部将在温泉汤附近进行指挥。

白马河之战后,孙万龄等军西撤,威海的东南一路事实上已经是门户洞开、无兵防守,日军也由此得以长驱直入,并迅速进至温泉汤,对威海南帮炮台形成夹击之势。这时,作为威海陆军主将的戴宗骞,在获悉日军日益向威海进逼的消息后,却也并不畏惧,而是随即将手中的兵力重新组织,尽力布置战守。

在日军已经步步逼近的情况下,威海外围的虎口山已经成为南帮炮台后路的最后险要。由于手头的兵力有限,戴宗骞先派绥军两哨前往南虎山口一带高地进行警戒;随后又招回自桥头集西撤的刘树德两营兵力并加拨一营,以1500人的兵力防守虎山;最后,戴宗骞又令巩军统领总兵刘超佩从巩军、前两营中挑选800精兵,前往北虎口一带进行防守。

28日,在戴宗骞的调派之下,南帮炮台的后路布防大体就绪。但是,防守的情况并不乐观,因为就戴宗骞的这点兵力而言,显然大大少于前来进攻的日军左路纵队第二师团的庞大兵力。更要命的是,由于戴宗骞平日里曾扣派粮饷,这些前往虎山布防的士兵,士气并不旺盛。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这几天已经到了中国人传统的春节(1月25日是大年三十,26日是大年初一),就在这本该是欢乐祥和的日子里,日军却利用中国人传统的喜庆佳节酝酿着更大的进攻,这对于威海的百姓们、士兵们乃至全国的老百姓来说,还有什么比这更让人痛恨和揪心的呢?在这过年时分,威海的老百姓虽然还像往年一样,家家户户都在包饺子,可当时谁还有心情吃饺子?

日本侵略军就不一样了,其临时大本营温泉汤里有泉眼数处,水温在40~80度之间,四季温热,故名温泉汤。据光绪《文登县志》里说:“四面水寒而此处独温。水流不滞,浮垢尽去,清若镜,甘如醴。凡汤皆有磺气,饮之辄作恶,惟此汤可饮。农夫力作困惫,饮此则疲者忘倦,四体舒畅,心旷神怡。”日军进驻温泉汤之后,部分将佐们便在士兵的保护下,美美地享受起了当地的温泉浴。

此情此景,不堪多言。

在日军右路纵队进攻南帮炮台之前,其左路纵队首先向南帮炮台外围的清军发起了攻击。1月30日凌晨时分,左路纵队第四旅团长伏见贞爱以步兵第五联队的第三大队为左翼支队前锋,率先向虎山进发。

虎山下有个小山村,住着几十户人家,前面有条河,当地人称汤河,村子前后左右都有山,有一个山口向北可通往威海卫,称得上是威海南部的交通孔道,地理位置颇为险要。白马河之战后,戴宗骞令刘树德带了3营的绥军(约1500人)在此地驻守,全队还配备了8门行营炮,以加强火力。

1月30日是中国农历的正月初四,这天的天气极冻,据称冷得日本号兵甚至不能吹传令号,因为一旦吹号的话,嘴唇将被冻住在军号上。当日上午6点左右,日军左翼支队的前锋,步兵第五联队的第三大队便逼近虎山,企图抢占山口东面的高地。绥军士兵发现后,便立即用8门行营炮向日军发炮轰击。在猛烈的炮火下,日军进攻受阻,只得暂时停止前进,就地向清军发动反击。在激烈对射中,双方各有损伤,形成僵局。由于刘树德的绥军占据了有利地形,日军一时间竟然不能前进半步。

双方激战正酣的时候,日军左翼支队的炮兵联队也已赶到,于是指挥官伏见贞爱便命炮兵联队在汤河对岸的栾家店附近架设山炮,以掩护步兵的进攻。在炮火的掩护下,日军得以进至虎山南麓,并在数量上占有压倒性优势的情况下发起了冲锋。

绥军的3营士兵初经战阵,缺乏作战经验,他们见此架势竟然大为惊慌,而统领刘树德也是慌了神,在他的率领下,士兵们竟然弃险溃散。日军冲上虎山后,由于绥军仓皇撤离,有4门行营炮竟然完好无损地被遗弃在清军阵地上。在随后的追击中,日军又缴获了绥军丢弃在半路上的另外4门行营炮……大炮本是制敌利器,竟被如此资敌,足见当时溃逃之狼狈,可悲可叹!

在日军左路纵队之左翼支队发动进攻的时候,山口素臣也率纵队的右翼支队从温泉汤出发,向南、北虎口村进击。当时驻守此地的守军是绥军正副两营,兵力约1000人左右。这两营士兵是头一天由戴宗骞亲自率领,从威海卫附近的南、北竹岛营地赶来的。这两营绥军配有行营炮4门,他们首先占据有利地形,当日军进至南虎口山南麓的时候,戴宗骞一声令下,4门行营炮向日军发起炮击,使日军步兵寸步难行。

进攻受阻后,日军也在虎口南面的高地布置炮兵阵地予以回击,还以颜色。在双方相互炮击的同时,日军步兵却趁机发起了冲锋,戴宗骞见日军人数众多、攻势猛烈,只得率两营绥军撤出阵地。

在撤退的过程中,令人吃惊的事情发生了,这两营绥军经杨家滩撤至长峰寨时,由于戴宗骞之前扣压绥军军饷的矛盾爆发,很多士兵发生兵变,最后竟然擅自溃散而去。戴宗骞急得直跳脚,但他苦口婆心的劝说并没有奏效,那些士兵不为所动,而戴宗骞又无力阻止,最终只得带领少数部众撤往北帮炮台。

初战告捷后,日军又向北虎口发起了更猛烈的攻击。北虎口的清军兵力有700人,系戴宗骞从自己的巩军前两营中挑选的精兵强将,而且他们刚从城子、沟北营地赶来,正值士气旺盛的时候。日军向他们阵地扑来后,这些士兵冒着敌人的炮火,仍旧镇定地在山上布置大炮,并不断向日军轰击。

在进攻与防守的拉锯战中,由于日军数量太多,倒下一批后又冲上一批,几乎是漫山遍野,势如潮涌。而巩军牺牲一个便少一人,双方激战一段时间后,这700壮士已经死伤大半,后来实在难支,只得被迫后撤。清军放弃阵地撤退后,日军不依不饶,他们在大队长冈田昭义少佐的率领下越过北虎口山,并沿着海岸向撤往杨家滩的清军实行跟踪追击。

但日军没有想到的是,这时威海港内北洋舰队的“定远”“济远”等十余艘舰艇见清军士兵形势危急,已突然驶近海岸,向追击的日军发炮猛轰。日军在猝不及防之下顿时乱了阵脚,一窝蜂地向后溃逃。但是,日军的两条腿如何比得上呼啸而来的炮弹的速度,在这次突袭中,日军被炸得哭爹喊娘,死伤近百人,吃了一次大亏,而撤退的巩军士兵则在北洋舰队的掩护下,大多被己方的鱼雷艇救回刘公岛。

虽然受到一定的损失,但总的来说,日军左路纵队实现了这一天的计划任务,时至当天下午3时,第二师团已进占虎山附近,而第二军司令部也开进了温泉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