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旅游地图走天下学知识丛书-服务行知书
7877600000018

第18章 旅途娱乐全知道(2)

唐代尤其是宋代以后,市民生活繁荣,这使以农事为主的岁时节日逐渐娱乐化、世俗化和休闲化。宋代时官员一年中的各类节日假日已有80天之多。其中不少节日成为全民参与的娱乐和观赏性节日。随着岁月的流徙,有些节日被淘汰,有些得到增强,成为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超越时空的力量的节日。

岁时风俗中,有人节和鬼节,冬日祭祀、清明祭扫都是晚辈怀念先祖的一种仪式。如今除各家祭祀外,官方都要举行祭扫烈士墓的活动,缅怀为革命和建设献身的烈士,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在近代清明节除了祭祖意义外,还衍生出了旅游娱乐活动。因为清明时节正是大地春动之时,特别是江南一带风和日丽、春花烂漫、柳条飘拂,湖水清澈、使人心情舒畅,所以郊游踏春兴趣十分浓厚。“江南好,胜日爱清明。白衿少年攀柳憩,绣鞋游女踏莎行,处处放风筝”。这时侯的风势不大,最宜放风筝,所以近年来在大连、潍坊、南通都举办了国际风筝节,其中以山东潍坊影响最大。这些地方都是临江面海,有大片的海滩、河滩,地势空旷,适宜放风筝,届时,千百只各国精美的风筝翱翔于蓝天,不仅有形似飞燕、蜈蚣、美女、花卉、昆虫、金鱼形状的,还有重视音响效果的,如弓绦、琴哨、鞭炮甚至锣鼓,或似丝竹管眩、或似锣鼓敲击,热闹非凡。

其实清明的民俗活动决不止于放风筝,明张岱《陶庵梦忆》中对扬州清明郊游活动进行记载:“长塘丰草,走马放鹰;高阜平冈,斗鸡蹴鞠;茂林清樾,擘阮弹筝;浪子相扑,童稚纸鸢;老僧因果,瞽者说书”。仅从一地观察,清明的活动就如此多彩,可见各地如果善于挖掘,清明时节将会成为春节之后又一旅游亮点。

百姓最重视,海外影响最大的是端午、中秋、春节,尤其是春节,更是被大多数人认为“春节作为民族节日长期保持下去,其重要性不会变”。从腊月开始忙到正月十八才结束,涉及吃、穿、娱、游、购。尤其是娱乐,俗称社火,箫鼓、旱船、高跷、杂戏、太平鼓、狮子舞,范围之广、参加者之多、技巧之高超、气氛之热烈为海内外罕见。常见的有舞龙,表现形式和技艺多种多样,布龙、龙灯、段龙、纸龙、草龙、百叶龙、板凳龙,是传统正月十五闹元宵的高潮节目,最普遍的是布龙,以竹篾扎成龙头龙身龙尾,外糊以白布,上画龙鳞,龙是一个整体,长约一二十米,十多节,每节有长木柄,每位舞者手中手持木柄挥舞,前有一人用彩绸扎成宝珠引龙起舞,龙头随宝珠上下翻飞,后面的龙身龙尾则随势成弹簧状。往往两龙同时出场,各不相让,演出“二龙抢珠”、“双跳龙门”、“龙摆尾”、“龙打滚”等花样。伴以锣鼓,气氛热烈,振奋人心。

太平鼓,主要流行于北方,形式多种多样,有椭圆、正圆等形状,大小不一,已从当时进香酬神、巫婆跳神的迷信中摆脱出来,成为群体性的活动。在黄土高坡上,几十个人一组,以伞的摆动为指挥,整齐、气派,不愧为威风锣鼓。

旱船,实际上是陆地行舟,船扎得很漂亮,船下是用来遮挡演员腿的布幔,船上中央是一方亭,女演员类似花旦在其中使船左右晃荡,前后游动,船外是一撑船的老翁,类似须生;船后有一划桨的少年,类似小生;旁边还有一插科打诨的婆婆,类似丑角。随着船的起伏,演员们编成小调,一人唱,众人和,也可即兴编曲,拿观众斗趣。

地秧歌

秧歌分为平地表演的“地秧歌”和踩木制腿子的“高跷秧歌”。全国影响大的地秧歌有陕北秧歌、东北大秧歌、河北秧歌。近年来,秧歌又在北方兴起,现在长春、沈阳、北京等地,每天清晨公园广场,扭秧歌的比比皆是,境外旅游者也加入其间,文娱活动、锻炼身体一举两得。

群狮怒吼

舞狮,传说舞狮可以驱魔辟邪,所以舞狮活动很快普及全国。河北有“火狮子”,四川有“狮子灯”,湖南有“线狮”、“赞狮”,浙江、安徽有“手狮子”,香港、澳门有“彩狮”。北京狮子表演文化味很浓,有“太狮”和“少狮”,取过去皇家门前太狮少狮子嗣相承之意,“太狮”威武雄健,“少狮”活泼灵巧。

过去还搭成架子,形成桥、牌楼等样式,狮子在竹架顶上翻跳腾挪。舞狮子的不仅善于攀登上高,而且相互配合,以动作惊险、仪态万千吸引游人。

这里我们仅列举了春节期间的游艺民俗,可贵的是这些民俗都还为我国各族人民喜闻乐见,只要注意将自娱和观赏结合,将表演和旅游结合,形成互动式的娱乐节目,就会给游客的欢度佳节增彩添色。

(4)行为风俗类

勤劳,富有开创性是行为民俗中最主要的特点之一。比如凿井现象,外国游客曾问中国凿井究竟始于何时,于是民俗工作者从典籍中寻根,司马迁在《史记·河渠书》中写道:“于是发卒万余人穿渠,自徵引洛水至商颜山下。岸善崩,乃凿井,……井渠之生自此始。”似乎凿井始于汉朝,但结论很快被推翻,原来早在黄帝、炎帝、尧、舜就曾凿井。至于最初设想虽然难于稽考,但打井技术经一代代师徒相传,才可能流传保存下来,这是不争的事实。在古时候中原地区打井用常法可行,但西北缺水地区则不行,民俗并非是一劳永逸的活动,而是不断发展与创造的。当旅游者在中国西北部地区看到“坎儿井”时,无一不惊叹百姓和自然斗争的伟力。在哈密、木垒、吐鲁番盆地有一种特殊灌溉方法,即开凿坎儿井。坎儿井是由地面渠道、地下凿道和涝坝三部分组成的一种灌溉系统。方法是在高山雪水暗流处找到水源,标一定间隔打一个深十几米甚至几十米的大竖井,汇集地下水,增大水势;再按地势高下,在井底修通暗渠,引水下流,一直连到遥远绿洲;最后将水引出地面,灌溉田地。一般长约3千米,最长的达二三十千米,工程十分伟大。究竟谁先发明了这种方法,史籍记载林则徐充军新疆伊犁,经过吐鲁番,查明水势地源,将此法传给了当地人。而王国维作的《西域井渠考》,以大量详实资料说明汉通西域时已将此法传给了当地人民。其实林则徐之所以一到新疆就能指导此法,当然是受过去典章启发。这也说明即使像打井这样技术并不复杂之事,也是人们历代传承而且不断发展变化的。再说井,1999年10月,苏州观前街修复玄妙观大殿时,为了突出三清殿的“平升三戟”,特地将殿周下挖,竟然挖出一口井,一处正门与正殿的中轴线上,显然非一般井可比。这样的构制不多见,于是荟萃诸家,分别提出“法眼”、“天眼”、“海眼”之说,苏州人在井旁刻碑,分列诸说,重奖求海内志士仁人答案。这说明水井已由正常功用衍变为宗教象征意义,而这种参与性又平添了游客的无穷乐趣。

行为民俗的特点之二是乐观、热情。勤劳勇敢的中国人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总是以高昂的斗志、乐观的态度去面对困难,把生活中的很多事象都以歌舞形式淡化其辛劳,表现其乐趣,所以民歌就成了行为风俗中的诗意的升华和理性化的概括。例如佤族民歌,佤族人几乎所有活动都能以歌表示,猎歌、出工歌、打鸟歌、收割歌、盖房歌等,其中涉及传统习俗的都以歌的形式记载并流传下来,如山歌、儿歌、结婚歌、悼歌、情歌、串门歌、送客歌、剽牛歌、拉木鼓歌等。

行为民俗的第三个特点是智慧。以手工艺品为例,其中有实用与工艺结合的,比如各民族服装是形美与质美的结果,像旗袍等是以最简单的裁剪之法,完美地表现出女性的线条美。也有纯观赏性、装饰性的,如少数民族的织锦最具民俗意义。

傣锦

侗锦多呈直线状,有元字形、米字形、十字形,画面多描摹植物、动物,配色绚丽多彩。傣锦白底为主,用红、黑纬纱织成花纹,常用简洁的几何图形并将复杂的动植物组成明快的图案。壮锦图案多为菱形几何纹,其中饰以小花,花纹有强烈的夸张和变形,配色鲜艳,纯色重彩,明丽粗犷。土家锦,用五色线织成,色彩斑斓。此外,还有苗锦、黎锦、瑶锦、景颇锦、布依锦、高山锦等,大多数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的织锦工艺,几乎每一位少数民族妇女都会织锦,家家都有织具。织锦成了姑娘们展示自己才华的重要方式,并将最满意的作品作为爱情的信物送给自己的心上人。现在这些织品都已经成了畅销的旅游纪念品。

节庆式娱乐活动

我国的民俗传统节日源于农事。古代中国是一个农业国,“农桑水利”是国家的根本,历代统治者都相当重视。古时侯许多科学成就,特别是天文历法,都与农业有关。岁时节令就是广大劳动人民和历代科学家在农事活动中总结出来的生产规律,民俗传统节日就是在岁时节令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来看儿歌《巴巴掌》:一抹金,二抹银,三抹四抹打手心。

巴巴掌,打到正月正,家家人家玩龙灯;

巴巴掌,打到二月二,家家人家接女儿;

巴巴掌,打到三月三,荠菜花开赛牡丹;

巴巴掌,打到四月四,皂角叶子赛茉莉;

巴巴掌,打到五月五,家家裹粽过端午;

巴巴掌,打到六月六,剪下百索撂上屋;

巴巴掌,打到七月七,牛郎织女会七夕;

巴巴掌,打到八月八,八个瘌子抬宝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