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旅游地图走天下学知识丛书-名胜行知书
7877400000041

第41章 太原晋祠

晋祠在太原市西南25公里的悬瓮山下,是一座占地面积较大的纪念园林。晋祠始建于北魏年间,为纪念周武王次子叔虞而建。北宋天圣年间,为供奉叔虞之母邑姜,增建了圣母殿。金代建献殿,明代建对越坊、钟鼓楼、水镜台等。通过历代不断的增建,晋祠才有了现在的规模。

晋祠有比较灵活的布局,东、西两侧组成一条中轴线,由大门、水镜台、会仙桥、金人台、对越坊、钟鼓楼、献殿、鱼沼飞梁和圣母殿组成,其他景点都分布在中轴线两侧。

走进大门后,先是到水镜台。台平面呈方形,重檐歇山顶,四周围廊。它始建于明代,是旧时酬神演戏之处,其形式沿用元代乐楼旧制,为晋中一带仅存的明代乐楼。过水镜台可至金人台。台呈正方形,用砖砌成,正中设高约丈余的琉璃焚帛炉,为明代遗物。台四角各设铁人一尊。因晋祠处于晋水源头,可见于此设铁人是为祈求风调雨顺。其中西南角有较高技术的铁人铸造工艺,雄壮威武的外形,通体闪亮光滑,称之为宋朝的“不锈钢”。

走过钟鼓楼,就来到了献殿。献殿建于金大定八年(1168年),明万历二十二年(1594年)修葺,原为祭祀圣母时奉献供品之处。殿面阔三间,进深二间,斗拱简洁,出檐深远,外观酷似凉亭,整体构造轻巧稳固。献殿前对着牌坊,后隔圣母殿与鱼沼飞梁遥相呼应,成为全园林空间上的一个重点过渡。

鱼沼与难老泉、善利泉并称“晋水三泉”,它是方形鱼池。池中设八角形小石柱34根,柱顶架斗拱和横梁,承托着一座“十”字形桥梁。桥面中央升高,南北两端下斜,与地面相平,东西两端连接献殿平台和圣母殿。桥的造型如展翅飞翔的大鸟,故名“飞梁”。这种“十”字形桥梁在我国园林中极为罕见,它把四方游览线路向中间聚集,建在主建筑之前,有利于引导游人,突出建筑的中心地位。在桥东月台上,有一对铁狮,是北宋遗物,造型逼真,姿态威猛。

圣母殿始建于北宋天圣年间,是晋祠主体的建筑,虽然经历了多次的修缮,但现在仍然保持初建时的结构和体制。大殿坐西向东,面阔七间,重檐歇山顶。殿四周的回廊,是我国现存木构古建筑中最早的回廊。殿内有宋代彩塑43尊,主像为圣母,面目丰满,神态端庄,端坐在正中神龛之上,两旁分立宦官、女官、侍女塑像。其中侍女像最为传神,众侍女神态各异,或忧、或喜、或哀、或乐,体现出各人不同的心态,极富艺术魅力。这组雕塑突破了古代寺庙中专塑神佛的惯例,而是取材于现实生活中的典型人物形象,是古代泥塑艺术中难得的珍品。侍女塑像与周柏、难老泉并称“晋祠三绝”。殿北古柏高10余米,枝干侧身南倾,与地面呈45度夹角,如苍龙昂首。旁另有一棵柏树,正好支撑住倾斜的树干,名曰“撑天柏”。古柏的具体年岁已经没法考证,据传为周柏;明末傅山为之写下“晋源之柏第一章 ”题书。

晋祠北部有许多景致,像东岳庙、文昌阁、三清祠、关帝庙、朝阳洞、唐叔虞祠、三台阁、待凤轩、吕祖阁、读书台、贞观宝翰亭等。这个地方的各种建筑随山势布置,参差有致,高低错落,以楼宇宏伟壮观取胜。贞观宝翰亭内立有“晋祠之铭并序”碑,为唐太宗李世民撰文并书写。行书体,飘逸潇洒,劲秀挺拔,堪称行书杰作。此碑具有相当高的艺术价值和文物价值。

晋祠南部有许多景点,如胜瀛楼、三圣祠、白鹤亭、难老泉、真趣亭、水母楼等。这一区域亭桥雅致,流泉穿绕,风光绮丽,是晋祠中最富于江南园林特色的部分。难老泉俗称“南海眼”,为晋水的主要源泉。泉名取自《诗经》中“永锡难老”之句。泉水自悬瓮山下崖层中涌出,水势旺盛,常年不息。泉上建有难老亭,八角攒尖,形制精美,始建于北齐天保年间,与圣母殿旁善利泉亭相互对应。泉源西侧有水母楼,重檐歇山顶,四周围廊,内有水神柳氏及侍女塑像。旁有真趣亭跨建水上,亭下有石阶通向水边。水中有石雕小舟,称不系舟。水中还有一座石坝,坝下十孔分水。难老泉一带是晋祠中风景最佳之处,泉水清澈见底,锦鱼漫游嬉戏,周围建筑精雅,让人切身感觉到处在江南园林。

晋祠最南部的建筑有“十方奉圣禅寺”,寺内有一座七层八角舍利塔。此塔始建于隋开皇年间,清乾隆年间重建。塔高30余米,每层四面开门,并饰有琉璃勾栏。每逢夕阳西下之时,高塔沐浴在霞光中,景色优美无比,人们称此景为“宝塔披霞”,是晋祠胜景之一。登塔远望,所有景观呈现在眼前,这里便属于晋祠中最好的登高观景的地方。

晋祠是一座祭祀性的园林,它的格局对称严整,而采取的布局属灵活分散式,这真是难能可贵。园内布局利用悬瓮山麓自然地形,因地制宜,循势置景,使祠庙殿堂、楼阁亭台等建筑与自然景观巧妙结合,体现了意境和画境的完美结合。园里众多的古迹,圣母殿、鱼沼飞梁等许多建筑均为宋、金时旧物,且在我国建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其余近百座建筑大都建于清代以前,一座园林中拥有如此众多的古建筑,晋祠堪称独一无二。园中周柏、唐碑、宋代彩塑等亦是历史给晋祠的珍贵馈贈,使这座古园更加富有魅力。晋祠称得上是我国纪念园林中比较出众的一处景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