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庭湖是我国第二大淡水湖,它吞长江,衔远山,横无际涯,浩浩荡荡,气象万千,朝晖夕阳,素以富饶、宏伟、美丽著称。
洞庭湖,跨湘、鄂两省,位于长江中游,占地面积约2820平方公里。《湘妃庙记略》称:“洞庭盖神仙洞府之一也,以其为洞庭之庭,故曰洞庭。后世以其汪洋一片,洪水滔天,无得而称,遂指洞庭之山以名湖曰洞庭湖。”这就是洞庭湖名称的由来。
如今,洞庭湖湖面虽大大萎缩,但仍然相当宽广;洞庭平原肥田沃土,阡陌纵横,绿树成荫,如诗如画。洞庭湖,水天一色,渺渺似海,自古风光卓绝,胜迹无数。其中最负盛名的要属耸立湖畔的岳阳楼和荡漾湖中的君山。
君山,有湘山、洞庭山之名,是个晶莹如碧玉的小岛,呈椭圆形,上有数十个山峰,较大的有十二峰,峰峦盘结,沟壑回环。君山虽小,但它在一湖浩荡的活水映衬下,显得无比秀美。历代文人名士对它吟咏不绝。唐朝李白有“淡扫明湖开玉镜,丹青画出是君山”之句,赞叹它美如画图。宋代黄庭坚的名句“未到江南先一笑,岳阳楼上对君山”。其欣羡之情,溢于言表。由于君山浮于波面,云雾统绕,忽隐忽现,容易使人产生奇异的幻觉,引起丰富的想象。在悠久的历史中孕育了很多美丽的传说神话,如唐代程贺的《君山》诗,里面讲述了这样一个神话:“曾游方外见麻姑,说到君山此本无。云是昆仑山顶石,海风吹落洞庭湖。”可说是增添了更多神秘的色彩。
柳毅井,柳毅井水有着清冽甘甜的口感,深不见底。据传此井与太湖洞庭山的井水相通。《水经注》中说:“洞庭湖中有君山,山有石穴潜通吴之包山。”柳毅井建筑别致,井壁有一巡海神浮雕,手持宝剑,传为柳毅引路者。在君山龙口刀削般的石壁上,有一个1米见方,凹进10厘米的印记,此为传说中的秦始皇封山印。也有些人则认为这只是一种道家的符咒而已。
君山古迹遍布,据《巴陵县志》记载,有36亭及井、台、楼、庙等。现在可供观赏的,除二妃墓、封山印、柳毅井外,还有朗吟亭、酒香亭、射蛟台、传书亭、烟波亭、龙涎井、飞来钟等。君山的一草一木,一台一亭,无不附丽着优美动人的神话传说。这些神话传说不但赞颂了君山的奇丽,也说明很早以前,这里就有中华民族先民的足迹。近年来在君山发现一处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了陶片和石斧,充分证明,早在五六千年前,我们的祖先就生息繁衍在这一带。
岳阳楼雄踞于岳阳古城西隅,东倚巴陵山,南望三湘四水,西临洞庭湖,北枕万里长江,拥有非凡的豪壮气势。它和南昌的滕王阁、武昌的黄鹤楼,一同被称为我国著名的江南三大名楼,自古有“襟带三千里,尽在岳阳楼”;“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的美誉。
岳阳楼可堪称是千古名胜。据清光绪《巴陵县志》载:建楼“肇自汉晋”。又据《三国志》载鲁肃受孙权之命率万人屯巴丘(今岳阳),在洞庭湖的咽喉之地巴丘山下、临湖的城墙上建立训练和检阅水军的阅军楼。这阅军楼即岳阳楼的前身。在唐朝,巴陵郡改为岳州,巴陵城改称为岳阳城。唐开元四年(公元716年),中书令张说谪守岳州,把阅军楼扩建为一座楼阁,后遂名岳阳楼。张说擅长文辞,常与文人迁客登楼远眺,把酒临风,吟诗作赋。从此,楼台日渐名著。李白、杜甫、刘长卿、刘禹锡、白居易、韩愈、元稹、李商隐、孟浩然等便风邀云集,接踵而来。诗人们或登楼,或泛舟,奋笔书怀,泼墨为文,写下成百上千语工意新的名篇佳句。如李白的《与夏十二登岳阳楼》:“楼观岳阳尽,川迴洞庭开。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白居易的《题岳阳楼》:“岳阳城下水漫漫,独上危楼凭曲栏。春岸绿时连梦泽,夕波红处近长安。”等等。然而,岳阳楼真正闻名天下,是在北宋滕子京重修,范仲淹作《岳阳楼记》以后。宋庆历四年(公元1044年),膝子京谪守巴陵郡,第二年重修岳阳楼。腾子京兼备文才武略,对山水名胜颇有见地。他在给范仲淹的《求记书》中写道:“天下郡国,罪有山水环异者不为胜,山水非有楼观登览者不为显。”他赞叹“君山、洞庭杰杰然为天下之特胜”。因此新修的楼台极为壮丽以与浩瀚的大湖气势相配。他又认为“楼观非有文字称记者不为久,文字非出于雄才巨卿者不成著”。于是膝子京将一册《洞庭晚秋》图并《求记书》寄给他的好友、大文学家、政治家、军事家范仲淹。当时正在邓州戍边的范仲淹写下了《岳阳楼记》。全篇字字珠玑,内容博大,哲理精深,意境深邃,文情并茂,堪称绝笔。传诵千古的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标志着历代知识分子伟岸的人格。
岳阳楼的建筑雄伟壮丽,还有众多的对联诗文令人为之惊叹。长短对联,悬于四壁,诗词篆刻,嵌满墙头。如“水天一色,风月无边”;“对月临风,有声有色;吟诗把酒,无我无人”;“四面湖山归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
二楼正中央有一个镶嵌着紫檀的木雕屏,上面刻着由清代大书法家张照所书的《岳阳楼记》,笔画遒劲有力,称得上是书法珍品。其他诗文、对联,楷、草、行、篆各有千秋,或铁画银钩,气格开张;或行云流水,纵逸奔放,吸引着游人低回吟哦。击节赞赏。登楼凭栏,横无际涯的洞庭湖尽归一览:湖山似烟,极目空清,水涵天影,云水交牺,风帆展翼,渔歌互答,令登临者飘飘御风,如痴如醉。岳阳楼主楼两侧有两座辅亭,右有三醉亭,左为仙梅亭,犹如烘云托月,使岳阳楼更为壮观。后者因吕洞宾三醉岳阳楼而得名;前者因明代维修中挖出一石板,上有似枯梅花纹,时人视为仙迹,故名。近处还有宋代铁锁、铁枷及怀甫亭等古迹。从岳阳楼沿湖南行1公里左右,可以看到唐代古塔慈氏塔,巍然屹立的塔身与富丽堂皇的岳阳楼遥遥相望。
洞庭湖风光佳丽,还素称鱼米之乡。滨湖盛产稻谷,湖中盛产鱼虾,自古为我国淡水鱼著名产地。唐代著名诗人李商隐有《洞庭鱼》一诗:“洞庭鱼可拾,不假更垂罾。闹若雨前蚊,多如秋后蝇。”可见鱼之多。如今湖里盛产鲤、鲫、鳙、鲢、鳊、鳜、银鱼、凤尾鱼和虾、蟹、龟、鳖、鳝、鳗、鳅、蚌等百余种水产,还生长着珍稀的白鳍豚。洞庭鱼中最大的是鲟鱼,重达二三百公斤;最小而又最名贵的是银鱼。在历史上是颇负盛名的洞庭银鱼。
在洞庭湖的“湖中湖”莲湖中盛产闻名遐迩的湘莲,肉质鲜嫩,颗粒炮满,历代都把它视为莲中之珍。每到荷花盛开的季节,一大湖的荷叶衬托婷婷玉立的花朵,高洁素雅,“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泛舟采莲,已经成为当今一大旅游项目。
洞庭湖中的君山风景美丽,还有很多奇珍名产,其中尤以君山茶闻名,自唐代就把君山茶列为贡茶。君山银针茶在茶树刚冒出一个芽头时采摘,经十几道工序制成。它内呈橙黄色,外裹一层白毫,故得一雅号——金镶玉。冲泡后,开始茶叶全部冲向水面,继而徐徐下沉,最后全部竖立杯底,堆绿叠翠,宛如刀枪林立,酷似嫩笋出上,确为“茶中奇观”。入口清香沁人,体会齿颊留芳之感。
前人早就总结了洞庭湖的美景,清代《洞庭湖志》所载“潇湘八景”中的“远浦归帆”、“洞庭秋月”、“江天暮雪”、“平沙落雁”、“渔村夕照”以及“月影”、“日影”、“雪影”、“云影”、“塔影”、“山影”、“渔影”、“帆影”、“鸥影”、“雁影”等洞庭湖“十影”,至今仍可以观赏得到。
“四读长江为长,五湖洞庭为宗”。洞庭湖博大恢宏的气势,悠久深厚的文化积淀,犹如中国山岳中“五岳独尊”的泰山。洞庭湖作为我国湖泊文化的代表,是当之无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