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该说,君默君在步入诗歌行列之前,已经从人生观、做人真诚的态度,从生活到知识、从感性到理性,乃至艺术技巧等等,都具备比较坚实的基础。《衔远庐诗草》布词如漱润撷英,附韵则敲金戛玉,是他呈现在我们面前的一部精警之作。以他那造诣益邃、风流蕴藉,我们相信还会读到他从灵府流瀹而出的新著。
2003年12月于晋江新大街华侨新村窭人斋
序张子曲《闽南民间传说》
认识张子曲君是他退休后在家乡参加南英诗社活动那个时候开始的。才知道他早年负笈上海师范学院,后来执教于上海内江中学、福建财贸学校,数十年如一日,庶绩熙载,儒风气度,耕凿不辍。
在诗会活动中,每看到子曲君端端然坐在诗友中间,愔愔而不露声色。倒是在许多海内外报刊上,常看到他的文章。于是,对他的认识也日增月长。
子曰:“三年学,不至于谷,不易得也”(《论语.泰伯》)。这是我国知识分子共同的骄傲,也是我对张子曲君产生良好印象的开端。
诚然,张君恒兀兀以穷年,并非为功名和利禄,在商味浓浓的今天,他如此“笃信好学”,“三年学,不至于谷”,其“儒行”,其道德、修养自然不一般。
2004年8月下旬,我刚刚从菲律宾考察观光回来,接到《晋江乡讯》社主编刘炳火君电话,说英林子曲君要出版一本民间传说集,通过他请我写一篇序言。雅雅之嘱,让我难为推卸,一则我对子曲君的“儒行”、道德修养早已称慕于心;二则刘炳火君是多年老友,推却岂不成了闇钝不知事理吗?尽管我才疏学浅,也只好硬着头皮答应。
没经几天,子曲君亲自把这部稿件送至寒舍来,知道他执着文字久矣。读高中的时候,就与学友创办一个油印文艺刊物;大学期间,常有诗文登载于院刊上。
人生就是这样,有了一点文学嗜好,便富有色彩,境界自然高爽。否则,即从事社会工作,精神上也难免常觉得空虚、寂寞。这就使他在退休后,依然不改初衷,焚膏继晷,写民间文学,也写其他各种形式的文学作品,诗文、书法、楹联,相继散见于海内外报刊及各种选集上。多次获奖,其传略被编入《福建省文艺家辞典(综合卷)》。并辑成这部《闽南民间传说》,成绩斐然。
民间传说是人民大众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创造的精神财富,是人民大众生活和斗争的产物,是我们中华民族灿烂文化宝库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民间传说不仅反映广大人民大众的生活、思想和愿望,表达人民的道德情操和审美观念,而且对社会生活产生了具有实用价值的作用。因此,无论从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建设,还是从艺术发展的源流和民族文化继承与发展的科学建设上看,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领域。数十年来,张子曲君锲而不舍,钟美于是,终成卷帙。
80年代后期,我受任执行编纂《中国民间故事集成福建卷.晋江县分卷》上下二册400多篇、80余万字。编纂之间,读到四面八方送来的普查、搜集、整理的故事,约在铅印成书后的十倍以上,却没见有张君所搜集到的这些故事。可见,张子曲君这集子中的大部分故事,是当时普查中的遗珠,自然弥益珍贵。
这部《闽南民间传说》(打印稿),一共60余篇(则),另加附录三种:一为科举制度及泉州府历代科第简介;一为气象谚语;一为俗语选录。内容丰富,范围不限一隅,大体可以概括为:历史人物传说13篇;史事传说4篇;地方传说10篇;风俗传说2篇;土特产传说2篇;民间医药传说6篇(则);其他传说18篇。《坟坑内的冤魂》,故事充满着悬念,情节性很强,引人入胜;《两瓮银的传说》,故事离奇,却在情理之中;《猪母墓的来历》,故事生动,富有浪漫色彩;《二个乞丐》,故事情节曲折多变,波澜迭起。其他篇章,也都各具特点。
民间传说的魅力,就是它能够超越时代,超越地域而广为流传。在搜集整理上,历来主张着力让它便于口传。也就是说,文字上的口语化,通俗化,朴素自然,是民间文学作品的生命。
民间文学的搜集整理确实是一项很有意义的工作,在张君子曲的心中,更是深信不疑,他认为“桑榆非晚”,所以乐此不疲,并时刻自勉:“年近黄昏岂喟叹,须当策蹇赴前程”。善哉,张君子曲。
2004年甲申瓜月三伏于晋江市新大街华侨新村4幢101寓室
《闽南谚语》前言
闽南民间谚语,和其他地区的谚语一样,具备了语言的独特性和生动性,内容的广泛性与多样性,比喻的准确性与深刻性等特点。
从内容上看,这些谚语所包括的范围很广,有人类的衣食住行,伦常礼制,技艺礼教;有自然的日月星辰、山水花木;还有飞禽走兽、鱼介鳞虫……世间万物,几乎无不包罗其中。尤以闽南地处我国东南沿海,很早就与东南亚诸国接触,地理上的特点,使这个地区的谚语又增添一层奇香异色。如果用科学方法认真研究,不但可以发现与海外交往关系密切,还能使我们了解有些语言交流的源流,以及民族民间伦理、道德、经济、生产、文化、气象等等的演变。它在人文科学的地位与作用,是不能忽视的。
从形式上看,这个地方的谚语有二言,三言,四言,五言……以及十言以上的句子;有三.五言或四.六言一句的复句式;还有三句以上的多句式,如三.三.五言式或五.五.五言式等等。这种三句以上的多句式结构在整个谚语海洋中占的数量不多,为供语言学术研究参考,把这些为数不多的部分编为一个单元,注明“多句式”部分;另外,还有众多的歇后语,因为篇幅限制,只好暂时不收入本集内。
可以断言,这些民间谚语,将以它顽强的生命力沿着历史长河不断流传下去;同时,也肯定有一部分随着岁月的消逝而失落;还有一部分会因时代不同,在改变它旧的涵义之后,将会获得新的生命,也将会涌现出新的谚语来。例如:“嫁人随一碗捧,也不嫁出外人”。这句六.六言复句式谚语,从现在看已经被人们所否定了。现在对“出外人”(指华侨)不但不是这种看法,而且还有不少人心向往之!所以,从这个变化上说,它不但可以便于我们了解民族语言发展的社会背景,同时也丰富了我们国家民族的文化和语言宝库。
闽南民间谚语,本为一条一条,散漫零落,并无成对(其中也有偶尔自然成对的)。数十年来,我搜集多了,觉得把它掇联起来,另有一番滋味!比如某甲说了一句“乞雨不如修圳”,某乙相应地说:“请佛不如烧粪”。如此,甲与乙两者都是教人不要坐待时机,经过这生动、简练地一说一应,语言的号召力量就加强了。再如某甲说:“奛(读如hóng,即漂亮)鸡杀无肉“,某乙为了反驳,便说:“戆子会饲父”。如此一否定一肯定;或者一肯定一否定;或者肯定加肯定,否定加否定,对话不但洗练,而且活泼生趣。
经过选择,掇对成联。选辑在这个集子里的数量只有1860条(即930对),远远达不到搜集的十分之一,有些趣味横生的谚语,也因为找不到相应的搭配句子而割爱了,甚至放弃了歇后语的整个部分。即在掇对中,虽然力求做到工整一点,但因为方言土语带来许多局限,不少对子只能做到意对而已。如“仙人打鼓有时错”,和“老虎走路顿眠”,从整体含义上说,它对得很妙,但从平仄、对仗、格律的要求上说,它又是谈不上了,像这种情况,我只好取之前者放弃后者。
整理中,在不影响语言原貌的原则下,对文字做了一些规范,如“一年大一寸,雷鸣蚀三分”。“雷鸣”两字,土语读“雷陈”,如按土语,则必然要多加注释,因此用“雷鸣”把它规范过来。
由于地方俚语及字义多解的缘故,除几个常用字用表列出外,其他都做了注释。
这个集子的问世虽然经历了二十年之久,但因水平限制,不臻或谬误之处,冀望大家指正。
1966年初稿于西亭
1986年完稿于晋江
《闽南谚语》1987年由海峡文艺出版社出版发行。
《中国民间故事.福建卷.
晋江县分卷》前言
晋江襟江面海,文化源溯楚越,风气先开“四门”①素有“海滨邹鲁”之称,人才荟萃,海交畅通,自古以来,为泉州首邑。它不但是我国东南沿海一个文明古城,全国著名的侨乡之一,也涵盖“海上丝绸之路”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内容。以其独特的风姿,为世界所瞩目。
晋江县域三面临海,东北连泉州湾,东南濒台湾海峡,西南隔海与金门县相望,西北与南安县接壤,北和泉州鲤城毗邻,面积八百余平方公里,人口九十余万人,大部分为汉族,也有回族、满族和畲族。全县以闽南方言为通行语言。
晋江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既是一个大陆的名邑,也是一个开拓海洋文化的名邑。自晋朝南渡之后,它便成为中国南部文化中心,名胜古迹星罗棋布,称著者有南朝的磁灶古窑址、全国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的“天下无桥长此桥”的跨海安平桥(俗称五里桥)、有全国仅存的“草庵”摩尼佛石雕、有隋唐的雕刻“龙山寺千手佛”、有唐五代诗人罗隐的“画马石”、有古闽畲家古寨遗迹、有七千多年前深沪湾海底古森林、有民族英雄郑成功少年时代在安海的居所和读书处……杰出的人物(包括华侨),唐朝有欧阳詹(与韩愈同年进士,史称龙虎榜)、萧妃(唐文宗皇帝生母)。宋朝有曾公亮(名宰,闻名于世的军事科学家)、梁克家(状元)、曾从龙(状元,右丞相知枢密院)、曾怀(右丞相)、洪天锡(御史,以气节名)、林外(诗人,《千家诗》误作林升)。元朝有释大奎(佛教徒)、王翰(寓居者)。明朝有俞大猷(名将)、王慎中(著名文学家)、庄际昌(状元)、张瑞图(大学士,著名书法家)、杨景辰(大学士)、蒋德璟(大学士)、黄景昉(大学士)、黄汝良(尚书)、林欲楫(尚书)、蔡鼎(理学)、陈紫峰(理学)、苏浚(理学)、周天佐(以气节名)、陈让(御史,以气节名)、郭维贤(以气节名)、蔡道宪(以气节名)、何乔远(以著作名)、侯显(随郑和下西洋)、李英(以乐善名,修洛阳桥)。清朝有许邦光(以文章道学名)、吴鲁(状元,以史诗名)、丁炜(以诗词名)。华侨人物有王彬(菲律宾革命先贤)、奥斯敏纳(第一任菲律宾总统)、扶西黎刹(菲律宾革命导师)、李清泉(侨领)、陈清机(侨领)、黄秀烺(侨界巨富)……
总之,山川、海洋、人物、地名、物产等等,无不蕴藏着极为丰富多彩的神话、传说和故事。说明有史以来,晋江人民在认识自然、社会和改造自然、社会的同时,也创造和传承了许多富有人文意义的民间口头文学。特别在唐宋期间,泉州港发展为国际贸易港口,晋江渡口多,沿海市肆密布,在大批向东南亚各地移民和贸易往来之中,留下许多“海洋文化”的口头故事。明朝以来,外出谋生的人数剧增,所到的海域更为广阔。据当代统计,晋江县华侨达一百多万人,和国内的人口比例大约相等。历史证明,华侨世界的形成,是残酷的经济剥削和政治压迫逼出来的。他们在艰难困苦和悲惨的历史行程中,同时留下了富有特色、值得回味和研究的侨乡民间口头文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