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曾阅散文集
7875100000067

第67章 《蔡长泰诗词选》序

戊子桂月,蔡长泰先生躬执他的一部诗词稿打印本,趋庐叩门。据他说,问了许多人,最后才雇车而来。这是因为自从我搬出单位,结庐外面,我们还没相遇过。我与长泰先生缘结自三中全会之后,常晤面于文事活动之间,长泰豪怀彩笔,情趣横生,其乐融融。几次交往中,知道他早岁英妙,天资聪颖,博闻强记,勤读好问,才思慧捷。如今,虽然分别二三十年之久,犹经常收到他寄来新著。知道他对诗、词、书、联,入痴成癖。报章杂志上,也常见方家大雅对他缵言嘉许,所以并不因分别,不在一地而生疏。

讵料,今日他出难题而来,嘱余为他的《诗词选》写序。阿弥陀佛,余位卑言微,没有一张响当当的硬牌子,大头大脸来作“序”,岂不有越位之嫌?只是三十多年交情难为刈舍,不得不遵命献丑。

这些年来,蔡长泰先生大著连续面世,继《还原斋楹联集》而来,《还原斋诗词墨迹》、《还原斋楹联续集》、《蔡长泰计划生育楹联诗词书法》一部一部接二连三面世,真可谓是耽诗有癖,汲古维勤。

而《蔡长泰诗词选》,则是近来选编的又一部新著。分为“盛世感怀”;“奋斗人生”;“友好往来”;“感事咏物”;“反腐倡廉”;“计划生育”等六辑。

蔡长泰先生与许多人一样,生活在一个“天翻地覆”的不正常时代。他抱志进取,走出中学校门,学木匠、石匠,做小贩、画肖像、买春联、撰楹联、当业余公安爱好者,乃至当了“小得不能再小”的村官,总抱定一个豁达心境。豁达能够把事物看得开,他在《自题还原斋》一首七绝这么表达:

人品推崇脱俗缘,

精神享受胜金钱。

文章何必求奇异,

极处原来是本然。

林语堂就这么说过:“豁达的人生观,率直无伪的态度,加炉火纯青的心情,再以轻松愉快的方式表达出自己的意见”这就是一首生活路上百炼出来、能够耐吟细品的好诗。

拜读《蔡长泰诗词选》后,一道漂亮的风景线展现在我的眼前:蔡长泰,这位三十多年来的文友,如此的热爱家园。对了,热爱家园,构成这部诗词的漂亮灵魂。从这部作品中,我们可以发现这“小得不能再小”的村官,可以做一番很大的事业。

我反复审视这道漂亮的风景线:作为基层村官,蔡长泰时刻在关注有益于民众,把良知融化在民众心中,千方百计引导民众开展多种多样的基层文化活动,增添和丰富基层的文化生活。这中间,如果没有“正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的人在这里发挥作用,哪能从天上掉下来?

常思本职无耽误

独领风骚不占春

——见七律《六十初度》

这道基层精神生活的课题,是许多村官所没法完成的课题。可是蔡长泰作了完美的答案,他咏吟道:

位卑未敢忘忧国

民族复兴第一筹

——见国庆56周年石狮市电视台拍摄本人专集自题(三)《奉献基层》

身在江湖,心存魏阙。勿论淳古淡泊之声,亦是舒和高畅之节。蔡长泰先生的诗词,总是贴近现实,关切人生。《官场感言》律诗六首,笔力沉雄愤激,直抒胸臆,不事缴绕,动荡血脉,旨意遥深:

买官自有贪官卖

行贿必然受贿迎

——见《买官》

欺人到底还欺已

祸国殃民又害家

——见《造假》

无限风流消永夜

一堆钞票买纷嚣

——见《风流》

蔡长泰先生许多诗词,都是应手作歌,铸句形象,气质果敢,明快爽朗,议论豪健。其《咏鸡五德》(六首)立意新颖,语词浅近,含蕴宏富:

生蛋安自享

觅食贵相呼

——见《咏鸡五德》(六首之五)

应酬性的作品,从古代到现在,大家都认为难写,原因是没法写得很深刻,容易落俗。蔡长泰先生由于职业关系,这类的作品却不少,但是佳篇也不少:

游客寻春弄白沙

枯枝滋润绽新芽

无边风月任君尝

姹紫嫣红交际花

——见《步郭天纵“谨次高清泽词长永宁黄金海岸韵原题奉和”原玉》

“计生”是诗人很难写好的题材,蔡长泰先生却一咏再咏,大概因为他是村官,不迴避诗词中的政策、法规、条例种种术语演绎,一口气写了四五十首。此间,我们从中可以发现国家治世的形象。

近些年来,写古诗词成为一种风气,委实是一种可喜现象,它可以恢弘我们民族心智,净化社会人生。这大概也是蔡长泰先生出版这部《诗词选》的初衷吧!是为序。

2008年10月1日于三省斋草

“小梨园”戏的艺术特点

人们通常把“小梨园”戏(俗称“戏仔”)和“大梨园”戏(俗称“老戏”)通称为“梨园戏”。从她们的剧目、表演艺术、唱、念等方面研究,都可以看得到她们之间有很多相同的地方。既然有“大”、“小”之分,有“戏仔”和“老戏”名称之异,必然又有她们之间不同的特点。

首先,“小梨园”戏是“科班制”,师承很严格,老艺师教一步,学员学一步,一就是一,二就是二地学着。第二,“小梨园”戏与“大梨园”戏在拥有的传统剧目上面有所不同。“大梨园”武戏文做的大服戏比较多,诸如《苏秦》、《蒙正》、《王魁负桂英》、《周德武》、《斩文希》等等;“小梨园”则偏多演生旦戏,诸如《陈三五娘》、《蒋世隆》(拜月记)、《刘智远》(白兔记)、《郭华》(胭脂记)、《董永》(织锦记)、《高文举》(珍珠记)、《葛希亮》、《韩国华》、《商辂三元记》中的《雪梅教子》等等。第三,从表演程式上来看,“小梨园”有自己的“童科”,诸如《士久弄》中丑角士久的“走叠步”等。第四,从唱、念、白的角度看,也有不同的特点。“小梨园”多用“锦板”、“双闺”、“福马”等类较易唱易于掌握的曲牌的抒情答唱;“大梨园”多用“倍门”(七寮曲),这类曲调比较曲折、不易掌握的牌门。其他还有如化装等方面,也是有所区别。

“小梨园”戏是大家比较熟悉的闽南地方戏之一,台湾和南洋也很流行。“小梨园”戏俗称“戏仔”,因为过去演员年龄均为七岁以上的少年儿童。过去戏班中有句行头话:“七娘、八爹、九头家”(即七个小演员,八个后台人员,一个班主,共十六人),正因它是生、旦、净、丑、外、贴、末七种角色扮演,所以又名“七子班”。

“小梨园”戏的开场,是以“生”角坐场。这与其他剧种有别。从剧目来看,大都是文戏,武打只用台词带过,故而原有的道具只有一两把木刀而已,同时也只是佩着,很少动着(只有《朱弁》中的“邵青反”稍有用着短槌、短枪)。其次,角色的旧规也甚严,在每一出戏中,严格地规定某行当演某角色,而且不一定生演生、旦演旦。如《陈三五娘》中的“睇灯”,就规定五娘由小生扮,李姐由大旦扮,是根据剧中角色的性格轻重而定的。

“小梨园”戏因为是科班制,师承严格,不易受别的剧种所影响,因而也就能比较完整地保存了古老的、独特的艺术风格。

先说“做”。从科步来说,娘有“娘科”,“”(女婢)有“科”,各个行当的科介都有它特有的风格。生、净、末等角色走步要“傀儡脚”,娘、走路“双膝并拢夹‘铜歌’(铜片)”,规定一套师承的基本科介程式。很多如“举手到目眉”,“分手到肚脐”,“拱手到下颏”,“触撮(愤指)到腹脐”,“指手到眉头”,“偏撮(旁上指)到肩尖”,“提手到乳头”等套语。这些基本科介(艺师称为“科母”),都是从生活中提炼出的典型技法,既开朗、细致,又精确、逼真;线条的勾画既优美动人,又亲切富有诗意,恰当地表达了形象。此外,还根据典型环境和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的不同,创造特别的科步动作。如《陈三五娘》中的“留伞”,与《玉真行》的“伞舞”科介。好的演员在表演时,歌唱和舞蹈与人物的思想感情结合着,通过演员的“做”,使其动静结合、虚实结合、反正结合,而达到让人不觉得这是演员在“做”,仿佛眼前展示的是古代人民生活面貌。《高文举》中的“玉真行”,角色既不需要用什么笨动的道具,也不需要用什么复杂的灯光布景,它只是借助着一把小小的雨伞,通过那细致、复杂的科步动作,就淋漓尽致地刻画出玉真长途旅行时困难劳苦的逼真形象。又如高文举过温府找玉真,只借助一支马杖,通过趟马的十八步“罗汉科”,表现了其心中十万火急的急煞心情。“小梨园”班中有句行话叫“好旦要《入山门》,好生要《过温府》,好丑好净要《打赶》”。这就是说,这些都是通过做工来产生强烈、引人入胜的戏剧效果的。

其次关于“唱”。唱的音乐是采用“南曲”,过场一般是用“十音”、“大鼓吹”与“谱尾”,所唱的曲词繁多,有两百多个门头。其中还有不少是“梵曲”、“道曲”、“唐大曲”和民歌加工的,还有地方化的“北曲”。每个剧目各有专用的曲调,如《陈三五娘》的曲调“长潮”、“中潮”、“潮叠”,其他剧目就没有采用。演唱者在演唱时一定要照谱发音,不准自行增减一音一字,从音色、咬字、吐声方面,都要运用唱功传达人物感情、塑造性格形象,完成戏剧效果。如《朱弁》中的“花娇报”、“公主别”,全是靠唱功来表达公主与朱弁的复杂心境的。

第三、关于“白”与“念”。“小梨园”戏的“白”叫“白路”,有一定的“轻、重、快、慢”的念法,音乐性较鲜明,节奏性很强。老艺师很重视道白,行话有句“四两曲,千斤白”(当然不是说唱不重要,唱的工夫在上面已谈过,这里主要是在于强调道白这方面),也就是要把“白路”练到高、低、徐、疾符合塑造人物情感的精炼程度,使人听了觉得“甜头缱尾”(“缱”,方言娇痴可爱的意思),使人听了有所回味。如《士久弄》中士久在呼唤仁心:“仁心姐!”,仁心答应:“喂依!士久哥呀卜啥事?!”加上富有节奏性的韵尾,听来更觉动人。同时,在道白中还留下来古语古韵,如“这样”念作“jiu”,“这里”念“jidè”,加强了浓郁地方色彩。其次,还有一些富有旋律性的语气,如在场内应:“哩啊——”;生角的笑“嗡——哼哼”;粗杂角的笑是“赫赫,呀哈哈”等等,都增强了人物的可爱形象或丑恶体态。

小梨园风格独特,地方色彩浓烈,是地方戏曲园中的一朵花。

1962.3.23于厦门

——原载《厦门日报》;壬寅年二月廿七日,又载台湾《泉南文化》杂志2000年第2期

笔者按:余之所以选入这篇文字,是因为“小梨园”这一可爱的剧种,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十年动乱”中在泉州、晋江等地绝业,并成绝问悲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