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曾阅散文集
7875100000065

第65章 形象——感情的典型化

今年元旦茶会,听到诗人蔡其矫朗诵一首短诗,题目叫《竹林里》,原收集在《诗刊》社主编的《诗人丛书.祈求》集子里。这首诗很凝练。短短的八句,别出心裁地抒发出希望与失望的主题。原诗是这样的——

泼水在空中凝固

翠绿快滴下露珠

看那光芒颤动在末梢

又像喷泉又像雾

飘落无形的雨

灌注心灵的湖

希望就在这一刻复活

自那失望的坟墓

据诗人说,这首诗是他到武夷山看到那大片的竹林突然发觉的,每棵翠竹生长的形状,就像“泼水在天上凝固”一样的美。诗的第一句,也就是这样轻便得来,并立即接触到主题的形象目标。普通常见的竹林,秘密被诗人发现了,于是用画的艺术手法,用典型化的感情给它表现出来了。接下第二句,诗人便马上给第一句一个形象的对比,用滋润柔和的色泽和光线,加强了竹林的质感美,让静中富有色彩。

这里,我想到诗人平时常说的这么一句话:“色彩有声音,声音有色彩。”当时一听而过未曾留心领会,这时才恍然大悟。

画静现动。可知道这两句静的艺术表现,也已经不是绝对之静了。

第三句也是一种对比的艺术手法,这个手法已经变换为一种动态了。一静一动,动静结合。紧接下“又像喷泉又像雾”,写出这幅美丽的景物画的远近关系。近的犹如“喷泉”;远的好像“雾”,构成了这形神兼备,层次清楚,远近分明的图景。使我们在视觉形象中,感受到音符在画面上跳动的意境,从而得到欢悦、陶冶、感奋和激荡……

相对地说,上面这四句都是写景。

写景的目的是为了抒情。诗人的创作,毕竟是从他的内心出发,所以更主要的是“兴情”,让“情”与“景”交融,浑然一体——这样的艺术处理和艺术境界是非常难能可贵的。“飘落无形的雨,灌注心灵的湖”二句,用简洁的笔触,强烈的典型化感情,充分表现出一种需求与满足的美!到这地步,心呵,也要高呼:“万岁”呀!

最后,“希望就在这一刻复活,自那失望的坟墓”。是哲理性的力句,是诗人匠心锤炼出来的绝句。用这力句、绝句点出主题,使这首短诗产生无限的力量!

——“希望要死一万次,也要复活一万次”。

统观全诗,八句一气呵成,没有造作和有意雕琢的痕迹,真是清新隽永,妙语天然,的确是一首意象新鲜、活泼,结构严紧精美,充满明亮、向上的佳作!

诗的特点,真真不是“做”出来的,而是高度凝练概括,自然“流”出来的。从这一点上说,诗必须从形象出发,从感觉出发,从感情的典型化出发。而不是从概念出发,从抽象出发。在这一首短诗之中,给我们作了深刻的启示。

这一首诗的另一个特色,是诗人选用传统的艺术手法,捕捉浅显而又准确,富有声音、色彩、动作、感觉……的文字来抒发感情。每一句语言,有着意象完美的境界,彩色生辉令人觉得如玉佩作响,叮叮当当……

——原载《星星》诗刊1982年9月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