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读物中国地理未解之谜全纪录
7862600000184

第184章 汤岗子温泉之谜

钢都鞍山市南15公里,娘娘庙山脚下,这里有我国目前规模最大的温泉疗养院,也是目前我国建设中的四大康复中心之一的辽宁省汤岗子温泉。放眼四望,只见亭台楼阁衬着飞红点翠,曲径栏桥映着湖光山色,桃红柳绿伴着鸟语花香,这里不愧为一处集旅游、疗养和理疗康复等多种功能的理想之地。

汤岗子温泉,已有千余年历史了。据《海城县志》记载,汤岗子温泉早在唐朝贞观十八年(公元644年)即被人们发现。古人称温泉为“汤”,此地周围又有山冈,便名为“汤岗子”。相传,唐太宗李世民东征时,曾在此入泉沐浴,并医治过伤兵。辽代金代宗完颜虽乞买也曾到此入浴。明清以来,“筑室其上,沐浴者络绎不绝。或云:坐汤可以祛病”。1921年,张作霖听说这里的温泉能使人“清心延寿,返老还童”,就修建起一所“龙泉别墅”。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人又在这里修建了“日本陆军医院”和“玉泉馆”,后来又有伪“满州国”皇帝溥仪修起了“龙宫温泉”。爱新觉罗·溥仪在《我的前半生》中写他曾在汤岗子“对翠阁”楼上住过一周时间。1932年3月6日,溥仪和婉容合影于汤岗子温泉门口。解放前的汤岗子温泉一直为达官贵人霸占,成为他们的别墅、别宫所在地。1948年2月,鞍山解放后,党和政府在汤岗子温泉附近广植花木,美化环境,对原有设施进行整修扩建、新建,至1950年5月,汤岗子疗养院开始接待疗养者和各种疾病患者,从此结束了温泉为达官贵人霸占独享的历史而揭开了为人民医治疾病、恢复健康的新篇章。汤岗子的矿泉水、热矿泥蕴藏丰富。热泥为国内独家,埋藏于上更新统注地沉积层上部,深度达四五十米,范围比矿泉分布面积大2.5倍。

汤岗子原有18处温泉,泉水从地下花岗石裂缝中涌出,每日涌水量1000多吨,水温从57℃至72℃。如今我们已看不到原始的泉眼———它已被插入地下的五根人工铁管所代替,也听不到一般泉水的叮咚声———它已被抽水机的马达轰鸣所掩盖。只见晶莹透碧的泉水,凭着地下自然的压力,翻滚着浪花,沿着碗口粗的铁管向上喷涌。铁管将地下泉水引上来,先储存到水库里,再扬上水塔,然后送到各医疗室及病房,供全院的医疗和部分取暖、洗涤之用。汤岗子温泉水清透明,无色无味,含氧、氟、二氧化硅、钠、硫酸根和氮气等均高于地下水。矿泉水中还含有氧气。氧气是一种具有微弱放射性和惰性气体,是镭在放射蜕变过程中的产物。含有氧气的矿泉水有较高的医疗价值。用此泉洗浴,头发发亮,皮肤滋润,关节活络,周身舒畅。泉水和矿泥里还含有钨、钼、锗、钒、钛、碘、铅等20多种元素和镭、铀等微量放射性元素,因此对风湿性和类风湿性关节炎、脊椎炎、肩周炎、皮肤病、老年病、神经性疾病,以及外伤后遗症、慢性妇科病等40余种慢性病有显著的疗效,总有效率达96%以上。泉水能饮,有健胃、增进食欲的功能。正在建设中的汤岗子温泉理疗康复中心正是凭借这些独特的优势和罕见的高效吸引国内外患者前往治疗。

目前疗养院拥有床位1300张,每年接待来自全国各地的5000多患者,并且已有十几个国家和地区的海外朋友也慕名来此疗养。疗养院内设有皮肤科、风湿病科、老年病科、神经科、中医科、综合病科、骨外科、理疗科、体疗科等十几个科室,采用水疗、泥疗(局部、全身)、电疗(光疗、磁疗)、蜡疗、竹管疗,以及辅之以体疗、针灸、按摩等多种理疗手段,在矿泉理疗和康复医学方面积累了一整套丰富的经验,在国内外享有一定的声誉。经过治疗,许多患者的痼疾得到根治,满意而归的外国朋友回国后常常写来热情洋溢的信件,感谢这里的中国理疗康复专家!

汤岗子疗养院位于环境优美、景色宜人的千山风景区内。被誉为东北“诸山之冠”的千山风景区内,群峰耸立宛如千朵莲花,其中以五佛顶、仙人台为最高。由于地势奇险峭丽,远在隋、唐时代,千山就开始了庙宇建筑,后来经过佛教、道教繁盛的金元时期和明清两代,建筑的庙宇越来越多,最著名的就有“五寺、八观、九宫、十二庵”,至今仍完好地保存着龙泉寺、祖越寺、中会寺、大安寺、香岩寺;无量观、圆通观、青云观、慈祥观、武圣观;南泉庵、鎏金庵、木鱼庵、伴云庵、大皇庵、西明庵等庙宇。其中尤以无量观和被称为五大禅林的龙泉、大安、香岩、中会、祖越等寺最负盛名。

这些古老的建筑,坐落在重峦绝壁、老桧苍松、奇花异卉之间,每当春夏风歇雨晴时,秋冬霜雪降后,靡不呈妍斗趣,令人流连忘返。古人曾用“无峰不奇,无石不峭,无刹不古”来描绘千山。如今的千山,更加绚丽多姿,风光旖旎,名泉加上胜景,使得来汤岗子温泉疗养院沐浴疗养的病人,既可疗病,又可赏景,那份惬意和悠然,妙不可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