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读物中国地理未解之谜全纪录
7862600000132

第132章 武当山的建筑之谜

明“靖难之师”后,永乐皇帝朱棣终于有了精力开始运作他的三大伟业,一是写在史书上的《永乐大典》,二是写在海洋上的郑和下西洋,三是写在陆地上的道教建筑。这三件大事都是划时代的伟业,都浸透了中国人的智慧,都留下了许许多多千古之谜,仅武当山道教古建筑这一方面,目前就已发现了许多科技之谜。

金殿位于武当山天柱峰顶端,海拔1662.1米,金殿为铜铸仿木结构宫殿式建筑,全部构件在北京铸成后,由运河经南京溯长江、汉江水运至武当山下的草店,再经人工运至山顶组装而成。殿之面阔与进深均为三间,阔4.4米,深3.15米,高5.54米。金殿立柱12根,下奠安装莲花柱基,柱上叠架额、枋及重翘重昂与单翘重昂斗棋分别承托上、下檐部,构成重檐庑殿式屋顶。正脊两端铸龙吻对峙、垂脊园和、翼角舒展,其上饰仙人、龙、凤、狮子、海马等灵禽瑞兽。金殿坐落在山顶160平方米石筑平台正中央,朝向为东偏南8°,非常符合北纬30°观看日出,故殿内的真武大帝是日出的第一个目击者,因此玄武大帝的眼是半睁半闭状态,说明铸造时就考虑了日出,也有说是正在修炼。

整个金殿据《明史》记载,用精铜80吨、黄金300多公斤,殿宇共有1200多个铸铜鎏金构件。金殿构件、神像下船运上山顶时曾组织了10万民工,有411人为运输、管理、组织者,专门设置了19个工种、配备92个工头,用人抬、人拉原始古老的办法把笨重的金殿、神像一件一件运上天柱峰,金殿组装办法也是先内后外、从下向上分层安装。玄武神像及侍从首先安装就位,然后开始组装金殿,从下往上采用榫、铆、栓、焊等办法一件一件组装,直到顶端庑脊两端的两组铜铸吻合,组装完成后再采用水银加热后放入金箔,用碳棒搅拌成金泥涂抹在铜铸件的结合部,然后用木炭加热使水银蒸发,只留下金和铜铸鎏金构件形成一个非常完整的整体。水银蒸发是有毒的,这一工艺的完成,不知要丢掉多少匠人的生命,如今这一技术已失传。

从公元1416年建成至今,金殿在天柱峰上已度过587个春秋依然完好如初。为什么这么大的铜铸鎏金建筑放在1600多米高的山顶经历了近600年的风吹日晒,没有变形开裂,依然完好如初,看不到一点变形裂缝?这真是一大科技之谜。

雷火炼殿是古代匠人运用天人合一的原理创造出来的武当山著名奇观之一。武当山属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具有南北过渡气候属性,自库区水面到天柱峰顶,气候的垂直层带明显兼有丰富多样的局地小气候,雷暴活动季节,气流沿山坡爬升积云发展到积雨时,云中的物理过程使云中电场极化,负电荷集中于云层上部,正电荷集中在云层下部。云中、云地间电位差极大。待积雨云爬升到天柱峰顶端,笼罩太和殿、金瓯,负电与云中正电极间频频闪击,火球滚动,有时落地、有时就在金殿外来回滚动。在数十里之外观看,团团乌云之中火光冲天,映红半边天,有时金光万道,直射云霄;有时闪电划破长空,如利剑直劈金殿;有时如火山喷发,惊心动魄。据说不同景观隐喻着不同的事件和年景,金光万道、直射九霄最好。

经过一次次雷火炼殿后,金殿不仅无痕无迹,毫无损伤,而且炼去了绿色的铜锈,更加金光闪耀,雷击一次,好像回炉冶炼了一次,故有古诗曰“雷火铸成金作顶”,500多年来就是靠雷火去掉了铜锈,保持了金殿始终金光闪闪。雷火恰好控制在这个范围以内,只炼金殿不造成雷击。这一利用雷电保护建筑的奇观被视为是道教建筑史上的一大悬谜。

金殿屹立在天柱峰之上,天柱峰岩石是由绢云石英片岩及钠长变粒岩构成,岩层产出近于水平,略向北倾斜。岩石电阻率为2652~10630欧姆每米,属高电阻岩石。在主峰南侧,有一东西向逆断层,倾角约55 °向上推移,把天柱峰高高抬起,断层具有隔水作用。在断层线上有凤凰池、天池等小规模蓄水池。天柱峰还有7条节理裂缝,一是南天门—东天门裂缝,二是签房—金殿裂缝,三是北天门—印房裂缝,四是父母殿—北天门裂缝,五是西天门北侧裂缝,六是西天门南侧裂缝,七是父母殿后山裂缝。其中二、三、四裂缝切穿顶峰。7条裂缝中均埋有铁屑、木炭、岩石碎块,上面有腐植土,电阻率为10~100欧姆每米,系导流放电的良好通道。金殿的须弥座为竹叶状大理石构成,电阻率为600~6000欧姆每米。这样金殿的基座平台和须弥座构成高电阻层,相当于绝缘层,7条节理裂缝构成放电通道,蓄水池构成蓄电装置,金殿后的古树构成避雷针,一个古代避雷装置就形成了,当雷雨季节天柱峰云地之间电位差极大时,雨前的潮湿空气、云中悬浮水珠就和避雷针———古树、放电通道、蓄电池等一道消除了雷击,云地电位差不大时,基座平台和须弥座就构成了绝缘层,只有雷电而没有雷击,把雷击控制在为我们所用这一范围内,也增加了金殿的神秘感。

这些只是定性的说法,目前我们还没有利用雷电的实例。不知500多年前的古人是如何掌握雷击规律,雷击强度,它的避雷、放电是如何定量的,就是七条节理裂缝里铁屑、木炭、碎石、腐土比例是多少,是如何排列的,先木炭后铁屑再碎石最上为腐土等这些定量的问题至今也未完全明了。可惜后来的建筑破坏了这唯一的利用雷电保护建筑的实例,上世纪80年代后金殿又安装了着衣式避雷针、铜线代替了放电通道,从此经历了560多年的“雷火炼殿”消失了,这一天人合一利用雷电保护建筑的景观也成为历史的一页。目前没有了雷火炼殿,金殿已开始变绿了,金光闪闪也少见了,许多人在心里深深地留恋这一奇景,也希望它能再现人间。

位于武当山天柱峰顶端的大岳太和宫,俗称金顶,其建筑分布在海拔1500米,上下约两公里长的建筑线上,它包括金殿、紫禁城、朝圣拜殿、皇经堂、天云楼、三天门、九连瞪等现存建筑和遗址87500多平方米。

紫禁城,又名红城、皇城,因金殿在上而得名。始建于明永乐十七年(公元1419年)。城高数丈不等,城墙基厚2.4米,顶厚1.26米,周长344.43米,城墙呈椭圆形环绕天柱峰巅,由每块重达数千斤的石条,依山势砌成,采用12.62%收分工艺使城墙由内看向外倾,外看向内倾,远看如光圈围绕金殿,城墙上设有东、南、西、北四城门。

金顶在修建时溶进了三种理想境界。一是太和至上的境界。“万物负阴抱阳,冲气以为和”,“太和之气常运不息,永远融洽”,道教这种太和至高无上的理念,对中国社会各个领域都有深远的影响。如为政之道,“政通人和”;立国之道,“协和万邦”;用兵之道,“内和外威”;齐家之道,“家和万事兴”;发财之道,“和气生财”;审美之道,“天地之美莫大于和”,这种和谐至上的道教观念反映在道教建筑上,就是在一柱擎天的山顶上建一个太和宫,让人登上最高处,看过太和宫懂得了做人、处事、生财、齐家的道理,这就是金顶给人的一个启示。

金顶道教建筑表达的第二种境界是身心合一,道教讲究养生修性,养生之道包括养身和养心两个方面,养身就是养形、养命,修炼身体,求得长命。养心就是养神、养性,虚心养气、虚气养神、神由心生、心为神明、行神统一,身心双修、心底无欲天地宽,青山秀水寿命长。这是金顶道教建筑给人的第二个启示。

金顶建筑表达的第三种境界是天人合一。建筑不要破坏自然,要与自然和协一致,与天地融为一体,在和协自然中生存,在利用自然中升华。金顶建筑运用了隐像的方法来表达这一境界的,武当山主神是龟蛇合体的玄武神,故武当山无处不敬玄武,除铜铸、鎏金、木雕、纸糊大大小小的玄武神像外,还在太和山顶修建了一个天人合一的隐性玄武神像,从天空中下看紫禁城似龟甲的边沿、巨龟游动在苍天上,一股彩云缠绕在龟身,恰似银蛇纠合巨龟,狮子峰苍峦突出昂立云端,似巨龟之头翘首天穹,呈现出一幅天地合一、天人合一,虚实合一的玄武神像。当天空晴朗无云时,从远处眺望太和山顶,雄伟的金殿闪闪发光垂立在龟背之上,恰似驮御碑在天空中若隐若现,天柱峰这种利用自然景观修建成自然和人文融为一体的可变化隐像给人的启示是人要爱护自然,融入自然,才能利用自然。

这种天人合一的隐像还有紫霄坐像。武当山紫霄宫建筑群与其周围的山势地形是根据人体坐像妙意安排的,建筑和山势构坐像的头上戴冠,嘴边胡须,手合腹前,远看还真与真武大帝相似。

武当山隐像在历史上没有留下一点资料,直到550多年后的2000年在航拍武当山风景片时才被发现。隐像告诉朝拜者,许多事情只有通过自己的“悟”,才能感知,才能发现,才能明了;二是故弄玄机,让朝拜者等待“有缘人”的指点,明白武当道教建筑的启示;三是隐像、隐语、隐事,天机不可泄露,神理为用,造景增加道教建筑的神秘感;四是告诉修行者,无欲则刚,办成一件事只有达到无肉体的痛苦,苦行恒练就一定能成神,一定能成功。

武当隐像已有不少人作过研究,但580多年前没有飞机和升天办法,匠人们是怎样规划设计的,怎样把握晴天成驮御碑,云天成玄武神,施工时用什么仪器测量,完工后如何销毁资料和知情者,这始终是一个谜。